跳至內容

駭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黑客」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黑客
臺灣駭客
港澳黑客
灰帽黑客是黑客的一種,指介於白帽黑客與專搞破壞的黑帽黑客之間的一類人士。比起網路破壞活動,他們更喜歡選擇炫耀技術,如在被入侵的網頁上留下「The xxx.com hack. by xxx。」這樣的一段話。阿德里安·拉莫就屬於「灰帽黑客」之一,當時年僅25歲的他(1981年出生)多次成功入侵微軟雅虎以及紐約時報等世界知名網站服務器並篡改了其首頁,人送稱號為「網站入侵專家」。圖為阿德里安·拉莫照片的ASCII藝術

黑客(英語:Hacker)是指對設計編程計算機科學方面具高度理解的人,此群體包含了下列人物:[1][2]

  • 「黑客」一詞最早是用來稱呼研究如何盜用電話系統的人,這一類人士也被稱作「飛客英語Phreaker」;[3]
  • 在計算機軟體方面,「黑客」是對於計算機及計算機網路內部系統運作特別感興趣並且有深入理解能力的一群人;[4]
  • 在業餘計算機DIY方面,「黑客」是指研究如何修改計算機相關產品的業餘愛好者。從1970年代起,有很多這一類社群聚焦於硬體研究;
  • 信息安全裡,「黑客」指研究如何智取計算機安全系統的人員。他們利用公共通訊網路,如電話系統和互聯網,以非正規手段登入對方系統,掌握操控系統之權力。

詞義與分類[編輯]

「黑客」時常被人們誤解,並給人神秘的感覺。

黑客(Hacker)當中的中文音譯「駭」字總使人對黑客有所誤解,真實的黑客主要是指技術高超的程序員,而「潰客」(Cracker)才是專指對計算機系統及網路進行惡意破壞的人。除了精通編程、作業系統的人可以被視作黑客,對硬件設備做創新的工程師通常也被認為是黑客,另外現在精通網絡入侵的人也被看作是黑客。然而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黑客」這一詞早已被污名化,由於影視作品、媒體報導通常描述他們進行違法行為,使主流社會一般把黑客看作為「計算機犯罪分子」(Cybercriminal)。

儘管在流行文化中,黑客這個詞已經與計算機犯罪分子聯結在一起,即利用系統漏洞的技術知識來執行侵入並訪問原本無法獲得之數據的人,但黑客技術也可以被合法人物在合法情況下使用。例如,執法機構有時會使用黑客技術來收集有關罪犯和其他惡意行為者的證據,這可能包括使用匿名工具(如VPN或暗網)來掩蓋他們在網上的身份,即自稱為犯罪分子本身。[5][6]同樣,秘密世界機構英語Category:Covert_organizations可以在合法行為中採用黑客技術。另一方面,執法機構和安全機構(通常被允許進行無需許可的活動的機構)以及國家行為者英語State actor也通過額外和非法的手段使用黑客技術進行網絡攻擊,並將其作為合法或非法戰爭的武器。

黑客與潰客[編輯]

除了 Hacker 之外,Cracker 也常被翻譯成「黑客」,但實際上 Cracker 應該翻譯成「潰客」。

「Hacker」(黑客)一般是指:

  • 一個對(某領域內的)編程語言有足夠了解,可以不需長久思考便創造出有用軟件的人;
  • 喜愛編程並享受在其中,而變得愈加擅長於編程的人;
  • 他們喜愛自由、不易受約束,但假如是為了喜愛的事物,則可以接受被適當地約束。

這一群人試圖破解某個程序、系統或網絡,依目的大致可分為3個類型:白帽黑客(White Hat)、灰帽黑客(Grey Hat)、黑帽黑客(Black Hat),該名稱取自美國電影西部片中,正派往往戴白帽,反派往往戴黑帽。白帽黑客以「改善」為目標,破解某個程序做出(往往是好的)修改,而增強(或改變)該程序之用途,或者透過入侵去提醒設備的系統管理者其安全漏洞,有時甚至主動予以修補,[7]故又稱「道德駭客」(Ethical Hacker)。灰帽黑客以「昭告」為目標,透過破解、入侵去炫耀自己擁有高超的技術,或者宣揚某種理念。[8][9][10]黑帽黑客以「利慾」為目標,透過破解、入侵去獲取不法利益,或者發洩負面情緒。其中,白帽黑客大多是電腦安全公司的雇員,抑或響應招測單位的懸賞,通常是在合法的情況下攻擊某系統,而黑帽黑客同時也被稱作「Cracker」(潰客)。

「Cracker」(潰客)之相異其他黑客是在於:

  • 一個惡意(一般是非法地)試圖破解某個程序、系統或網絡,進而竊盜、毀損或使其癱瘓的人;
  • Cracker 缺乏道德標準,也沒有「黑客精神」;
  • Hacker 建設,而 Cracker 破壞。

Hacker 和 Cracker 這兩個詞,在英文裡意思是有所差異的,但在中文裡經常被當作同一個概念,以同一個詞(Hacker)進行翻譯,於香港澳門粵語皆被音譯為「黑客」,於台灣皆被音譯為「駭客」,而中國大陸則是採用前者(但用普通話發音)。換言之,「黑客」一詞既指對編程語言有足夠了解並喜歡編程的人,在誤解下也有可能指惡意破壞者。除了有 Hacker 和 Cracker 不分之情形外,在對 Hacker 採用「黑客」之譯法的中國大陸,很多人即使將其視為兩種概念,也經常錯誤地把 Hacker 的另一個音譯「駭客」當成 Cracker 使用。

腳本小子[編輯]

公眾通常不知「腳本小子」(Script Kiddie)和黑帽黑客的區分。腳本小子是利用他人所撰寫的程序發起攻擊的網絡鬧事者。他們大多不懂得攻擊目標的設計和攻擊程序的原理,不能自己對系統進行調試、找出漏洞,實際專業知識遠遠不如他們經常冒充的黑帽黑客。然而,有些青少年會藉由網絡入侵傳播病毒、木馬,進行癱瘓、破壞、偷竊,因此犯上計算機犯罪

White Hat (Ethical Hacker) Grey Hat Black Hat (Cracker) Script Kiddie
譯稱 白帽黑客(道德黑客) 灰帽黑客 黑帽黑客(潰客) 腳本小子
白帽駭客(道德駭客) 灰帽駭客 黑帽駭客(劊客) 腳本小子
技術
目的 改善 昭告 利慾
屬性 狹義上的黑客(建設者) 計算機犯罪分子(破壞者)

主義與精神[編輯]

黑客主義[編輯]

  • 對計算機的訪問(以及任何可能幫助你認識我們這個世界的事物)應該是不受限制的、完全的,任何人都有動手嘗試的權利;
  • 所有的信息都應該可以自由獲取;
  • 不迷信權威——促進分權;
  • 評價黑客的標準應該是他們的技術,而不是那些沒有實際用途的指標,比如學位、年齡、種族或職位;
  • 你可以在計算機上創造出藝術與美;
  • 計算機技術可以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黑客精神[編輯]

  • 編寫開源軟件;
  • 協助對開源軟件test(測試)和debug(除錯);
  • 公布有用的資訊;
  • 幫忙維持一些簡單的工作;
  • 為黑客文化而努力。

在黑客世界裡,各組織的精神與文化都是不盡相同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技術的崇拜與對創新的不斷追求。於是黑客們最為熱愛:推動開源軟件運動,找出漏洞並通知、協助管理員進行修補,從而締造完美無暇的軟硬件。

養成與培訓[編輯]

需要精通的基礎[編輯]

  • 英語,目前世界互聯網70%網站都是英文網站,非常多的資源都是由英語撰寫的,所以英語是黑客的必須精通的基礎之一。
  • 操作系統網絡,對操作系統熟悉且精通於網絡,如TCP/IP以及網絡原理等,才能更深入學習如何發現當中的漏洞以及入侵它們,並且隱匿行蹤和消除痕跡。
  • 編程語言,必須精通匯編語言C語言等底層語言,以及PythonRuby數據庫

黑客養成的科目[編輯]

  • 針對計算機安全產品攻防:遠程堆棧緩存溢出是針對殺毒軟件防火牆以及入侵預防系統的一種技術,其技術是為了摧毀預定目標的計算機安全產品。除此之外還有對交換設備的攻擊,黑客需要有一定的漏洞代碼缺陷發現能力。

白帽黑客培訓機構[編輯]

  • EC-Council英語EC-Council
    • CEH(Certified Ethical Hacker):以黑客的攻擊角度來看待資訊安全
    • CHFI(Computer Hacking Forensic Investigator):以法庭的調查角度來看待資訊安全
  • (ISC)²英語(ISC)²
    • CISSP(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Professional):以管理階層的角度來看待資訊安全
    • SSCP(System Security Certified Practitioner):以專業資訊人員的角度來看待資訊安全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簡體中文)網絡黑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 Hacker culture(s). [2008-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5). 
  3. ^ Fred Shapiro: Antedating of "Hack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merican Dialect Society Mailing List (13. June 2003)
  4. ^ RFC 139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 person who delights in having an intim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workings of a system, computers and computer networks in particular」
  5. ^ Ghappour, Ahmed. Tallinn, Hacking, and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JIL Unbound. 2017-01-01, 111: 224–228 [2023-05-18]. S2CID 158071009. doi:10.1017/aju.2017.59可免費查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6. ^ Ghappour, Ahmed. Searching Places Unknown: Law Enforcement Jurisdiction on the Dark Web. Stanford Law Review. 2017-04-01, 69 (4): 1075 [202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7. ^ 白帽駭客入侵殭屍網路惡搞,受害者不會中毒反而安裝Avira小紅傘防毒. [2018-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2). 
  8. ^ 抵制種族暴力 駭客組織「匿名者」公布三K黨近千成員名單. [2018-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9. ^ 黑客攻「假疫苗」官網:不搞你對不起祖國花朵. [2019-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10. ^ 為WHO孤立台灣發聲 國際駭客侵入聯合國官網成立「台灣頁面」. [2020-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