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詩厚
外觀
Alice S. Huang | |
---|---|
出生 | 中國南昌 | 1939年3月22日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維斯理學院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
知名於 | molecular biology of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
配偶 | 戴維·巴爾的摩 (m. 1968) |
兒女 | 1 |
獎項 | Eli Lilly Award in Immunology and Microbiology (1977) Alice C. Evans Award (2001)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微生物學 |
機構 | 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凱克研究所 |
黃詩厚(英語:Alice S. Huang,1939年3月22日—),美籍華裔病毒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生平
[編輯]1939年出生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江西省南昌市,[1]1949年赴美,[2]在衛斯理學院讀了兩年[3][4],1966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後師從戴維·巴爾的摩做博士後研究,1968年與其結婚。1971年起擔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教授二十餘年。[1]曾任紐約大學(NYU)理學院院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董事。[5]2004年成為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2]2010年2月成為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簡稱AAAS)主席。曾獲Eli Lilly免疫學和微生物學獎。[6]
1969年在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生物系研究員時,以病毒缺陷干涉粒子獲得第一件專利,隨後又發展出測試細菌附著力的技術而獲得另一件專利。她與戴維·巴爾的摩的研究專注於病毒的繁殖,研究RNA病毒如何於宿主細胞內複製出其RNA基因體。她們首先發現一種可以利用原先的病毒RNA作為模板來複製出新的RNA基因體的RNA聚合酶,並合作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闡述RNA聚合酶的複製方式與調控機制。這些研究經驗與成果,奠定了戴維·巴爾的摩之後發現反轉錄酶,利用RNA為模板來製造出DNA的重大發現基礎,進而使戴維·巴爾的摩榮獲197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7]。
參考
[編輯]- ^ 1.0 1.1 Written by AsianWeek Staff Report. Chinese American Heroines: Alice S. Huang. 亞洲週報. April 3, 2009 [January 1,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7).(英文)
- ^ 2.0 2.1 Alice S. Huang :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2013-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3).(英文)
- ^ Alice S. Huang - The Division of Biology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ltech.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 ^ Alice Huang: Keeping Science and Life in Focus. Caltech News. Vol. 33 no. 1. 1999 [2019-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3).
- ^ Lead Advisor. Institute for Basic Biomedical Sciences, Johns Hopkins Medicine. [2013-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8).(英文)
- ^ 从医生到病毒学家. [2013-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4).
- ^ 劉仲康、鍾金湯. 顯微鏡後的隱藏者:改變世界的女性科學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台北市: 木馬文化. 2020年6月: 257. ISBN 978-957-05-32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