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風陵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河風陵渡段(2017年6月)

風陵渡是古代黃河上最大的渡口,位於黃河在山西東轉處,是山西、陝西河南三省的交界點(今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距離東北方的芮城縣約30公里。其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后陵而取的。相傳黃帝六相之一的風后,與蚩尤作戰被殺,埋葬於此,後建有風后陵。金人趙子貞《題風陵渡》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著名武俠小說神鵰俠侶》第三十三回「風陵夜話」,就講述女角色郭襄的出場,位置就是風陵渡。

名稱由來

[編輯]

傳說一

[編輯]

女媧的陵墓命名,由於女媧為風姓,故稱風陵。在風陵渡附近趙村東南方,有一座女媧墓,塚高2米,周邊30米。墓前原有明萬曆三十八年(西元1610年)重建風后祠及碑記,惜已毀。

傳說二

[編輯]

名字是因附近的風后陵而取的。相傳軒轅黃帝蚩尤大戰於涿鹿,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的臣子風后(也稱風伯),獻上他製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於戰勝蚩尤。可惜風伯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裡,後來建有風后陵。風后關,位於趙村東南,高二米餘,周圍30米。因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89年)在此置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泄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來稱風陵渡。

地理成因

[編輯]

黃河流過河口鎮後,為南北走向的呂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騰於陝西山西兩省邊界的峽谷之間。河水從壺口瀑布瀉下後,出龍門繼續向南流到潼關附近,因受東西走向的秦嶺山脈其中一條支脈華山所阻,因而折向東流。

歷史

[編輯]

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是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道,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戰國時代,魏國與秦國的歷次大戰,古戰場都在這裡附近,東漢時的曹操討伐韓遂馬超西魏宇文泰高歡等著名戰爭,均發生在風陵渡。

明清時在此設巡檢司和船政司,管理防守和運輸事宜。這處渡口,歷史上一直以擺船渡河來連接陝豫二省。

抗日戰爭時的中條山戰役,風陵渡也是戰略要地和戰場。

1994年,一座長1500米的鐵路大橋,將南同蒲鐵路和隴海鐵路連接在一起,並連接黃河南北兩岸。

交通

[編輯]

風陵渡鎮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的黃河大拐彎處,地理位置獨特,交通便捷,三河交匯(黃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山西陝西河南)、三路共通(鐵路、公路、水路)、三橋飛架(鐵路橋、公路橋、高架橋),是山西省的南大門,是通往中國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

行政建制

[編輯]

風陵渡鎮共有59個行政村,69998人,110924畝耕地,12600畝河灘地,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1998年被國家確定為農村小城鎮建設試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