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
外觀
銅鼓(壯語:皷銅 gyongdoengz,又作鈨 nyenz;越南語:trống đồng/𪔠銅)是中國古代西嶺南及西南地區(今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等地)乃至於緬甸、越南、泰國等東南國家的樂器。1976年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萬家壩出土5個銅鼓,據考古學家鑑定,是2700年前的古物,也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銅鼓。
銅鼓形狀像圓鼓,有各式圖案,有的銅鼓上還有蟾蜍圖案。銅鼓的直徑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至今中國出土的銅鼓有一千五百多個,共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和西盟型[1]。在東南亞各地也發現二百多個銅鼓。
「銅鼓」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出征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製作銅鼓的以百越中的駱越為多,即是黎族與壯族。
《嶺表錄異》:
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而一頭有面。鼓面圓二尺許,面與身連,全用銅鑄。其身遍有蟲魚花草之狀,通體均厚,厚二分以外,爐鑄之妙,實為奇巧。擊之響亮,不下鳴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即知南蠻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咸通末,幽州張直方貶龔州刺史。到任後,修葺州城,因掘土得一銅鼓,載以歸京。到襄漢,以為無用之物,遂舍於延慶禪院,用代木魚,懸於齋室。今見存焉。僖宗朝,鄭絪鎮番禺日,有林藹者,為高州太守。有鄉墅小兒,因牧牛聞田中有蛤鳴,牧童遂捕之。蛤躍入一穴,遂掘之深大,即蠻酋冢也。蛤乃無蹤,穴中得一銅鼓,其色翠綠,土蝕數處損闕,其上隱起,多鑄蛙黽之狀。疑其鳴蛤即鼓精也。遂狀其緣由,納於廣帥,懸於武庫,今尚存焉。
參考
[編輯]- ^ 李昆聲著. 李昆声学术文选 文物考古论. 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2015.04: 182. ISBN 978-7-222-08938-9.
參考
[編輯]-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訂《嶺外代答校注》 中華書局 ISBN 710101665-0
- youtube:廣西東蘭壯族銅鼓表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