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魯風
鄒魯風(1909年—1959年10月26日)原名鄒寶璠,曾用名鄒素寒,從事革命工作後曾化名陳蛻,因仰慕魯迅而改名鄒魯風,遼寧遼陽太子河區後三塊石村人人,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經濟學家。
生平
[編輯]1926年,自東北大學畢業後,考入武昌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作為該校入伍生參與武漢國民政府西征平定夏斗寅在宜昌的叛亂。1932年在中國東北參加北滿游擊隊。1933年秋到北平,其間曾在北平東北大學俄語系學習。當時的東北大學是為從東北流亡到山海關內的青年開辦,是北平學生開展反蔣抗日救亡運動的堡壘,中共北平地下黨領導的北平學聯就設在東北大學,與中國國民黨控制的北平學聯分庭抗禮。1935年12月,中共北平臨時委員會領導的一二·九運動爆發,主要領導人是中共北平臨時委員會書記谷景生、組織部長彭濤、宣傳部長周小舟、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員李長青等人。他們吸取了此前「左」的教訓,決定大力發展黨的外圍組織,成立北平學聯,主席為女一中的郭明秋,秘書是清華大學的姚依林,總交通是鏡湖中學的孫敬文,總糾察是東北大學的鄒魯風,總交際是燕京大學的黃華[1]。
1936年2月13日,鄒魯風在奉命南下參加全國學聯籌備期間,在上海經內山書店的內山完造安排,以中共地下黨員陳蛻的身份與魯迅秘密會見。在這次會見中,鄒魯風請求魯迅轉交一份中共中央北方局給上海中共中央的密寫報告,魯迅接受了這一任務。1936年,鄒魯風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此前後他曾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學習[2]。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時,他正負責在東北軍內開展統戰工作,並協調東北軍在北平招收學兵,成立學兵隊。西安事變爆發後,他奉派到東北軍一〇五師開展統戰工作。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到延安[1]。歷任中共魯西區黨委宣傳秘書、專署專員等職。[2]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奉派回到家鄉遼陽,任遼陽市市長兼遼陽縣縣長[1]。遼南解放後,任遼南行署主任、遼寧省政府副主席等職[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鄒魯風曾任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長。[1]1952年11月至1959年4月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1956年10月至1959年3月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2]
1958年,首都理論界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十周年獻禮,組織了一個「人民公社化」調查團,到河南省、河北省等地調查,準備用調察到的情況「熱情謳歌人民公社」。該調查團是由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部分文科師生組成,時為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兩校副校長(一說是從中國人民大學調至北京大學任副校長)、兩校黨委第三書記鄒魯風任總團團長。1959年上半年,調查團回北京後寫出一個調查報告,其中如實反映了農村「大躍進」中的問題和農民生活的真相,受到彭真及北京市委重視,準備將其帶到廬山會議,作為配合糾「左」的材料。而隨着廬山會議後期的八屆八中全會忽然由糾「左」一變而為「反右」,彭德懷等人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後,北京市委竟翻手將兩校的考察報告作為「右傾」罪證,指責其為「彭德懷在廬山上反對三面紅旗,你們在廬山下反對三面紅旗」。此時北大黨委書記陸平、人大黨委書記胡錫奎以及副校長聶真聯手作假,稱兩校黨委決議派考察團原是為調查人民公社的「優越性」,但該團寫出了錯誤的報告云云,遂將鄒魯風等打成「右傾反黨分子」,致使鄒魯風含恨(用安眠藥)自殺。凡是參加調查團的師生均受到各類處分,有些還被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或被補劃為右派分子。[2][3]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會」後,中共中央決定為1959年錯劃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平反,經高教部長楊秀峰帶工作組到兩校調查,才發現所謂「兩校黨委決議」並不存在,是胡錫奎和陸平撒謊,遂嚴厲斥責胡、陸兩人[4]。
1979年,鄒魯風獲得平反,並補開追悼會[2]。
家人
[編輯]- 兄:鄒大鵬
- 弟:鄒寶驤(1913年農曆十一月九日-2009年1月19日)抗戰勝利後回家鄉任遼陽縣七嶺子區區長、區委書記、遼陽縣委宣傳部長、遼陽市聯合中學校長、遼南鐵路辦事處主任、海城高中校長等職。1949年後任遼陽師範學校校長、瀋陽農學院秘書處長、東北農林學院辦公室主任、政治研究室主任,1953年10月至1959年10月任東北農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助理。1978年1月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1978年10月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直至1983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