輞川鎮 (惠安縣)
25°4′29.26″N 118°51′26.4″E / 25.0747944°N 118.857333°E
輞川鎮 | |
---|---|
鎮 | |
坐標:25°04′30″N 118°51′16″E / 25.0749°N 118.85432°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上級行政區 | 福建省惠安縣 |
政府駐地 | 輞川村 |
村級區劃單位數 | 25個村委會 |
面積 | |
• 總計 | 54 平方公里(21 平方英里)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行政區劃代碼 | 350521114 |
郵政編碼 | 362103 |
電話區號 | +86 |
毗鄰 | 東南:東橋鎮;南:塗寨鎮;西:螺城鎮;北:泉港區塗嶺鎮、前黃鎮 |
輞川鎮為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下轄的一個鎮,舊名網城,地處惠安縣東部林輞溪下游。輞川鎮東面為湄州灣,東南與東橋鎮交界,西部為螺城鎮,南面為塗寨鎮,往北為泉港區的前黃鎮、塗嶺鎮。
輞川鎮面積為54平方公里,鎮政府設在輞川街。輞川古稱萬城,意為非萬貫家財不能居住,形容當時的富裕情況[1]。
名稱由來
[編輯]輞川形如網,諧音輞,故得名。
歷史
[編輯]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實,輞川在遠古時候就有先民居住[2]。
宋朝,輞川隸屬崇善鄉。宋時輞川有墟市,經營海產品和糧草貿易為主。元朝,輞川歸文質鄉安仁里、歸化里的二、三、五、三十四都。明成化年間(1485年),建造輞川跨海石橋[3]。清朝,輞川歸良盤、霞莊、洞峰(原玉山埔)、石溪、石江、錦溪等鋪。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當地為了拒倭興建輞川城並於嘉靖四十一年建成[4]。「城周七百餘丈,高一丈八尺」[5]。輞川建城後就逐漸成為惠安縣城的商務港口,是惠東、惠北至閩中腹地的糧食、燃料、竹木和海產品集散地[6]。
中華民國時,設輞川鄉。
1949年9月,劃為13個鄉,歸一區管轄。1951年6月,在此成立第十一區公所。1955年10月,十一區改為輞川區。1956年6月,撤銷輞川區,另設驛坂區,輞川改設鄉級鎮。1958年5月,撤區並鄉,設驛坂鄉、輞川鄉,而後兩個鄉合成輞城鄉。9月,人民公社化,輞城鄉改為超先人民公社一個管理區。1961年冬拆分小社,成立輞川人民公社。1984年10月,輞川鄉人民政府成立。1989年10月,成立輞川鎮,共轄25個行政村,122個自然村。
行政區劃
[編輯]輞川鎮鎮政府駐中西街,轄25個行政村:
行政村 | 自然村 | 姓氏[7] | 備註 |
---|---|---|---|
輞川村 | 中街、西街、桂林、標美、東尾頭、下路街、城門頂、魚仔街、上路街 | 陳、林、潘、李、黃、洪、任 | |
大潘村 | 大潘 | 潘、鄭、王、劉、朱、曾 | |
後任村 | |||
社坑村 | 社坑、下坑南、前張、頂坑南 | 陳、甘、張、方、林、任 | |
許厝村 | 趙爐、下湖、許厝、北石、埭岸頭、烏門 | 程、鄭、翁、潘、王、莊、胡、李 | |
許埭村 | 下埭、頂埭、土墩尾、湖仔山 | 程、周、張、林、陳 | |
下江村 | 賴厝、下江 | 江、鄭 | |
小山村 | 小山、過宅 | 張 | |
梧山村 | 梧山、承天、西林、官後、下墩 | 周、鄭、潘、楊、吳、陳、胡 | |
錢埔村 | |||
試劍村 | 試劍、司口、坑黃、上林邊 | 何 | |
莊上村 | 莊上、井透、陳莊、坑北 | 何 | |
更新村 | 後坑、溪上、新街、官橋、大埔內、塔頭、五家、山仔尾、後新厝、後山兜、下籃邊、涵內、菜堂 | 陳、吳、王、洪、周、余 | |
玉圍村 京山村 居仁村 |
圍內、坊腳、京山、下舍埔、居仁、華山、前垵、下吳、斗門 | 陳、林、李、王、周 | 原玉圍村拆出 |
峰崎村 | 埔崎、山尾、墓前、後宅、仕尾 | 何、曾 | |
峰南村 | 西亭、園畔、東園、草厝、西樓 | 何 | |
後許村 | 後許、半埭岸、新厝、上店、下莊 | 王、鄭、何、陳、吳 | |
前洋村 | 前洋、後潘、前爐、下柑 | 楊、鄭、潘、林、何、蔡 | |
坑南村 | 頭坑、上堡、南庫、上柑、坑仔 | 莊、陳、林、張、劉 | |
吹樓村 | 小坂、塘頭、甘露、吹厝、樓下、巷內、塔埔 | 趙、楊、陳、張、徐、潘 | |
五柳村 | 下社尾、溝墘、好樹、桃園、東埔、南鄉、許仁、柯溪、西山、西許 | 柳、許、溫、盧、鄭、陳、任 | |
南星村 | 南星、東莊、吳坑、前山、西許山、西許 | 柯、林、任、何 | |
後坑村 | 燒厝、後坑、東福、內透、上庫 | 吳、方、陳 |
農業
[編輯]輞川鎮的走馬埭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是福建省第一塊耕地保護區,位於輞川鎮莊上村。1989年2月,惠安縣將走馬埭劃定為耕地保護區,先後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建成排灌渠70條32.7公里;鋪設地下管灌3.6公里;新建水閘31座;新擴建機耕道32條17.3公里,新建交通橋31座,完成土石方工程量9.61萬立方米[8]。
教育
[編輯]早年,輞川一帶教育多為舊式館塾。1930年,輞川公學在東尾頭街教堂內開辦。之後,在城內蓮花山麓的靜觀寺成立蓮山小學[9]。民國以後,蓮山小學改為公辦中心小學,直到今天。同時期,輞川的峰崎村興建麟山小學,西山村辦起醒民小學。抗日時期,侯卿又辦起更新小學和僑光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蓮山小學由當地政府接收,更名為輞川中心小學。後來在南星村開辦了一所農中,並於七十年代遷至峰崎村的麒麟山麓改建為完全中學。1994年9月1日,原蓮山小學的幾位校友組織建起輞川鎮第四所中學——蓮山中學[10]。
旅遊
[編輯]輞川旅遊業並不發達,旅遊資源較少。輞川鎮的主要景點有侯卿古驛道、侯卿古民居與曲水流觴、青龍橋、鯉魚島、惠泉北廠惠女雕塑[11]。
距離輞川鎮社坑村不到3公里的鯉魚島是鎮上為數不多的旅遊點之一。鯉魚島面積不足500畝,因島的形狀與鯉魚相似而得名。鯉魚島上有惠安縣級保護單位的靈惠寺、一座荒廢的炮樓及樹林。每天落潮時可以通過一條小路步行上島。而漲潮時則須乘船上岸。2005年5月中旬,當地修建了一條數米寬的海堤連通了陸地和鯉魚島[12]。
位於輞川鎮居仁村的居仁提督衙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是惠安縣歷史上最高武職官、提督陳鳴夏的府衙,2002年公布為第八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提督衙的「曲水流殤」石雕是古代文人雅士宴飲賦詩時用的特殊桌子。侯卿的更新、玉圍、京山、居仁的明清時期古建築群是惠安境內發現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古建築群[14]。
文物保護
[編輯]輞川鎮的文物保護單位有青龍橋(宋—明,下埭村)、輞川橋(明,輞川街)、輞川媽祖廟(明,輞川街)、靈惠廟(明—清,鯉魚島)、越王宮(明,後任村)、靈安宮(明,大潘村)、五峰宮(明—現代,賴厝村)、峰崎何氏宗祠(宋,峰崎村)、居仁提督衙(清,居仁村)、程氏家廟(清,許埭村)、輞川下四家陳氏祖厝、書館(清,輞川街)、鳳山宮(明,梧山村)、麟鳳廟(清,峰崎村竹宅自然村西路口)、輞川城隍廟(明-現代,輞川村標美頂自然村)、潘氏家廟(清代,輞川村桂林中街)等古建築,以及試劍石崖刻(明,試劍村)、虎嶼岩觀音石雕像(元,錢埔村)等石刻[15]。
文化與民俗
[編輯]輞川有着獨特的男女服飾和打扮。輞川女稱「網婆」,與泉南一帶的惠安女,蟳埔女並稱。
輞川鎮的南音堪稱惠安鼻祖,在泉南一帶享有盛名[16]。明萬曆年間的成都知府後為淮王府長史的輞川人潘一諤就是攻絲竹的「南管先生」。
名人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二里古街五百铺. 2008-04-22 [2008-06-15]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1958年興修水利時在麒麟山下和西樓村的渠道中發現有新石器時期的石錛和石鏃
- ^ 解读辋川. 清涼的BLOG. 2007-08-31 [200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中文(簡體)).
- ^ 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惠安縣》:「輞川鎮,縣東北十里。阻山負海,民居繁密。嘉靖三十七年,縣屢被倭患,因議城之。四十一年,城始就,周四里,與縣城相犄角。」
- ^ 惠安縣誌 第4冊,[清]嘉慶著,13頁
- ^ 辋川:古港的工业梦. 東南早報. 06-4-21 [200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3) (中文(簡體)).
- ^ 乡镇村居区划及主要姓氏(三). 泉州歷史網. 2007-07-24 [200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中文(簡體)).
- ^ 闽南惠安县走马埭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见闻. 新華網福建頻道. 2006-07-14 [200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5) (中文(簡體)).
- ^ 輞川中心小學的學校簡介是創辦於1884年辋川中心小学简介. 惠安縣輞川中心小學. 2007-08-31 [200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30) (中文(簡體)).
- ^ 二里古街五百铺上下一心 水到渠成——辋川莲山中学创办记. 清涼的BLOG. 2007-08-31 [2008-06-15]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关于举办“惠安风光·惠安雕艺”摄影大赛的通知. 2004-11-18 [2008-06-15] (中文(簡體)).[永久失效連結]
- ^ 惠安县辋川镇鲤鱼岛的消失(图). 東南早報. [200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5) (中文(簡體)).
- ^ 泉州民居分述(3—8划). 泉州歷史網. 2007-12-31 [200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7) (中文(簡體)).
- ^ 惠安辋川闽南古建筑群文物被盗卖. 泉州網. 2002-07-29 [200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14) (中文(簡體)).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
缺少|last1=
(幫助) - ^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2008-06-15]. (原始內容 (DOC)存檔於2009-08-06) (中文(簡體)).
- ^ 南音之乡. 泉州晚報. 2002-03-19 [2008-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29)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