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讀唇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讀唇法,亦稱為唇語唇讀視話法,是一種當無法聽聞正常聲音時(例如聽力障礙或者聲音收錄不足),通過視覺理解嘴唇面部舌頭動作來理解語言的方法。這種方法同時也依賴於語境信息,語言知識以及任何殘留聽力。雖然這種方法主要被耳聾或重聽的人們使用,它在某些情況下也會被聽力正常的人使用。

概述

[編輯]

在日常會話中,視力聽力社交技巧正常的人會潛意識地運用對方嘴唇和面部的信息來幫助聽覺上的理解。而且很多能夠流利說某種語言的人某種程度上都能夠讀唇。這是因為每一個語音(音素)都有一個特殊的面部和嘴部的位置(唇形),而人們某種程度上能夠基於這些視覺的線索來推斷產生的音素是什麼,即使這些聲音有時候不能被聽見或者被降低了(例如,被背景雜音)。

但是,讀唇是有限的,因為很多音素發音有相同的唇形。這樣就不能單憑視覺信息分辨了。發音部位在嘴巴或喉嚨深處的聲音是不可能被察覺的,例如喉音和大部分舌頭的運動。濁音和清音對看起來相同,例如[p] 和 [b], [k] 和 [g], [t] 和 [d], [f] 和 [v], 以及 [s] 和 [z],鼻化音(例如[m] 與 [b])也是一樣。據推測,英語中只有30%到40%的聲音能夠僅通過視覺分辨。

因此,在大部分英語方言中,像「where there's life, there's hope」和「where's the lavender soap」這樣的短語是可分辨的。作家亨利基斯爾將他的書命名為What's That Pig Outdoors? :耳聾回憶錄,講到關於誤聽了「What's that big loud noise?」這一問題。他在書中用這個例子討論了讀唇的缺點。

因此,唇讀者必須非常依賴於環境,交流語境以及對可能出現的話語的知識這些線索。唇讀一些慣用的短語,例如問候或與熟悉話題相關的話語;比那些單獨出現而沒有支持信息的話語(例如從未見過的人名)要容易的多。

限制

[編輯]

唇讀遇到的困難情況包括:

  • 不能看清說話人的嘴唇,這包括:
    • 障礙物,如鬍子或擋在嘴前的手
    • 說話人的頭轉向一邊或轉開
    • 黑暗環境
    • 很亮的背光環境,如說話人背後有窗戶會使得臉部變暗
    • 小組討論,特別是多個人在短時間內接連說話。這裡的挑戰是要知道看向哪。

聾人利用唇讀

[編輯]

生來耳聾的人可能永遠都沒聽過口語,也不可能成為流利運用口語的人,這使得讀唇更加困難。他們還必須通過教育環境下有意識的訓練來學習唇形。除此之外,唇讀需要注意力非常集中,因此會非常勞累。基於種種原因,很多聾人寧願選擇其他的交流方式與非手語使用者交流,例如比手勢,書寫以及手語譯員。

引用多蘿西·克萊格1953年《在聽的眼睛》一書中的話,「當你聽不到的時候,你就像生活在一個塞好的玻璃瓶里。你看得到外面世界的入口,卻達不到。學習唇讀之後,你仍然在瓶子裡,但木塞打開了,外面的世界雖緩慢但真切的向你走來。唇讀雖然困難,但能夠很成功;這一觀點在聾啞人世界裡比較有爭議。

當與使用唇讀的聾啞人交談時,擴大說話嘴型並沒有幫助,而且實際上有可能模糊了有用的線索。但學習強調這些有用的線索卻是有可能的,這被稱為「唇講」。

唇讀還可以和手語結合起來——通過手部運動來視覺地表達不可見的發音細節。贊成使用手語的一種論據是它能夠幫助開發唇讀技巧,而這在沒有其他線索時也會非常有用,例如,與非聾啞人及非重聽者交流時。

在華人社會的情況

[編輯]

聾童被要求讀唇語在香港已有一段長時間,但直到現在仍有家長和聾人學校認為聾童使用了手語會影響說話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已經發現,兒童學唇語的同時,也應學手語,多一個途徑去學習,可以學得更好,提高思考能力。聾人機構「龍耳」指出,讀唇語不能明白全部的意思,學習手語可補充不足[1]

「龍耳」亦指出,與聾人及弱聽人士相處和共事時,只需給予多點耐性,說話慢一點、口形誇張一點,方便他們讀唇。溝通不局限於語言,文字亦可作溝通工具,現時以電話通訊軟件溝通,也十分方便[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綠是彩色:聽不到的需要. 蘋果日報 (香港). 2013-06-29 [2015-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中文(香港)). 
  2. ^ 港人有心 願助聽障者 李菁事件回響 「龍耳」獲鼓勵. 晴報. 2013-07-19 [2015-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中文(香港)). 

參考文獻

[編輯]
  • D.Stork and M.Henneke (Eds) (1996) Speechreading by Humans and machines: Models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Nato ASI series F Computer and Systems sciences Vol 150. Springer, Berlin Germany
  • E.Bailly, P.Perrier and E.Vatikiotis-Bateson (Eds)(2012) Audiovisual Speech process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 Hearing By Eye (1987), B.Dodd and R.Campbell (Eds), Erlbaum Asstes, Hillsdale NJ, USA; Hearing by Eye II, (1997) R.Campbell, B.Dodd and D.Burnham (Eds), Psychology Press, Hove UK
  • D. W. Massaro (1987, reprinted 2014) Speech perception by ear and by ey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lsdale NJ

外部連接

[編輯]

Template:Deaf education英語Template:Dea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