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蠐蟆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蠐蟆節是在四川省川北地區流傳的一種民俗活動,流行區域主要是川北岷江話方言島的南充市嘉陵區西路方言區、西充縣南部縣蓬溪縣順慶區等地[1](包括嘉陵區金寶鎮[2]三會鎮[3]龍泉鎮[4]順慶區共興鎮[5][6]西充縣多扶鎮[7]遂寧市蓬溪縣新星鄉[8]等)。於每年陰曆正月十四晚間舉行,因此又稱「十四節」。主要包括「蠐蟆」遊行、放河燈等內容。「蠐蟆」在當地方言中是青蛙的意思。

活動習俗

[編輯]
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
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
節日民謠[9]

每年陰曆正月初十左右開始,當地人便開始準備「蠐蟆節」,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紮「蠐蟆燈」。一般來說家裡有多少個人就要紮多少個燈,必須人手一個。製作時傳統上是將竹子的一端用刀劃成篾條,紮成籠狀,然後外層糊上白紙或彩紙;而現在則多是將竹子沒有節的地方劃開細條,壓開後放入事先做好的圓環撐開成紡錘形,外層糊上白紙或彩紙做成「蠐蟆燈」。最後放入一節蠟燭,留一個小孔通氣,「蠐蟆燈」即告完成。由於「蠐蟆」是瘟神的象徵,做好的「蠐蟆燈」不能拿到室內,只能放在室外。另外,每年的「蠐蟆節」通常也會製作一個巨型「蠐蟆燈」(三會)或青龍(金寶)[2]、彩龍(共興)[10]等,供節日當晚作為主燈使用。其中共興鎮的彩龍是由當地的老人用竹子和紅綠彩紙紮成,家家都會拿出五穀雜糧放入龍中,並塞滿乾稻草[10]。這個主燈通常要花費一個星期的時間製作。[6][5][11]

到了正月十四當天,家家戶戶都會一起團聚,辦上幾桌酒席吃團圓飯[6]。下午則會舉行舞龍舞獅踩高蹺等民俗表演活動[3]。到了晚間7時左右,幾十個青年男子就會扛起主燈開始遊行[11]。而其他人就拿出已經點燃的「蠐蟆燈」,一邊唱「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等節慶民謠一邊跟著吹嗩吶、扛著主燈的隊伍前行,形成一道長達幾公里的燈流。過去還會有人用點燃的木屑灑在隊伍附近造成煙火效果,現在則是以煙花爆竹代替。一般來說遊行路線都是根據傳統預先設定的,目的地通常為某處的河邊或水塘邊(三會鎮位於青家嘴村,共興鎮位於五洞橋村)。到達目的地以後,人們便開始舉行祭祀活動,例如在共興鎮就會將遊行所用的彩龍燒掉[10]。祭祀完成後,人們便將手中的「蠐蟆燈」放入河流水塘中或是插入岸邊的土裡,以示將瘟神送走,其後會許下新年的願望。[2][3]其後,鎮上的小孩還會進行特別的「搖嫩竹」活動[5],以此來祝福小孩們能夠像嫩竹一樣茁壯成長[12]

據三會鎮當地人稱,蠐蟆節是三會鎮最為熱鬧的節日,這一天鎮上的人數甚至比過年時的人還多。[3]

歷史傳說

[編輯]

傳說在明朝末年張獻忠屯兵四川期間遭遇官兵圍剿,雙方死傷無數,其後瘟疫橫行,百姓苦不堪言。由於瘟疫之時恰逢開春,青蛙冬眠結束後紛紛出洞,造成人們堅信從地下爬出的青蛙是不潔之物,便將這場瘟疫稱為「蠐蟆瘟」,而「蠐蟆」也成為了當地最恐怖的瘟神。後來有一位道人雲遊至此,得知此事後點化村民,稱「因戰亂穢氣濁血玷污河水,觸怒河神,才降下『蠐蟆』禍害人間,只有送走『蠐蟆』才能保佑平安無事。」因此當地人開始自製「蠐蟆燈」,在正月十四夜晚揮舞火把,敲鑼打鼓將「蠐蟆燈」送到附近的河流中,讓河水將「瘟疫」帶走,以此祈求蠐蟆神保佑村民平安。[2][9]

影響

[編輯]

三會鎮與共興鎮官方重視該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中共嘉陵區委、區政府從2011年起都會舉辦「嘉陵區蠐蟆節」,主場地就在三會鎮[4]。在三會鎮政府門口的街道上即放有一尊高2米,長約4米的巨大青蛙。三會鎮黨委書記表示2017年的第六屆「嘉陵區蠐蟆節」共約有8萬人來到該鎮參與「蠐蟆節」活動,比2016年更多,而2016年僅在「蠐蟆節」當天就實現了100餘萬人民幣的旅遊收入。當地還打算修建「蠐蟆文化廣場」、「蠐蟆博物館」等設施,將蠐蟆節作為一個文化旅遊項目進一步打造。[3]

而共興鎮則在送燈的主會場五洞橋村修建了一座「蠐蟆節」民俗文化廣場,改造了送「蠐蟆燈」下河的道路交通,並且還在附近建起了佔地近千畝的花卉園區[5]。「共興蠐蟆節」也已被列為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10]

遂寧方面,蓬溪縣文化館每年都會組織「新星蛤蟆節」對這一民俗活動進行保護與傳承[8]。而遂寧市方面也已將「新星蠐蟆節」認定為該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范建華. 中华节庆辞典. 雲南美術出版社. 2012: 337. ISBN 9787548908753. 
  2. ^ 2.0 2.1 2.2 2.3 楊博、朱玉霞. 蛴蟆节:另类送瘟神的狂欢夜. 中國國家地理 2014年第12期.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9). 
  3. ^ 3.0 3.1 3.2 3.3 3.4 南充晚報. 嘉陵蛴蟆节 8万人送灯祈福. 南充新聞網. 2017-02-12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4. ^ 4.0 4.1 南充晚報. 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四夜送蛴蟆. 南充房產信息網. 2015-03-05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5. ^ 5.0 5.1 5.2 5.3 伍力. 走起!本周五晚到南充顺庆看蛴蟆节. 四川在線. 2017-02-08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6. ^ 6.0 6.1 6.2 四川新聞網. 南充:千年民俗——蛴蟆节. 四川文明網. 2017-01-12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7. ^ 謝磊,李同周. 西充:“蛴蟆节”万人狂欢 100余民警守护至终. 四川新聞網. 2017-02-08 [2017-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9). 
  8. ^ 8.0 8.1 遂寧文明網. 遂宁非遗项目或增4项. 中國文明網. 2016-11-07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9. ^ 9.0 9.1 謝杰. 人从众!近10万南充人一起过“蛴蟆节”. 華西新聞網. 華西都市報. 2017-02-10 [2017-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10. ^ 10.0 10.1 10.2 10.3 張玲. 南充共兴蛴蟆节万人欢聚点灯祈福. 四川新聞網. 2016-02-05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11. ^ 11.0 11.1 四川新聞網南充頻道綜合. 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蛴蟆节”昨日举行. 四川新聞網. 2017-02-11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12. ^ 蘇定偉. 正月十四也有节 川北2万人“送蛤蟆”. 網易新聞網. 華西都市報. 2011-02-17 [2017-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4). 
  13. ^ 遂寧市文化館. 遂宁市召开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家评审会暨2016年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 四川省文化館. 2016-11-01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3).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