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科爾貝格號小巡洋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科爾貝格號
艦名出處 科爾貝格
建造方 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
鋪設龍骨 1908年
下水日期 1908年11月14日
完工日期 1910年6月21日
除籍日 1919年11月5日
法國
船名 科爾馬號
艦名出處 科爾馬
交船日期 1920年4月20日
除籍日 1927年7月21日
結局 1929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4362噸
船長 130.50米
型寬 14米
吃水 5.38-5.58米
動力輸出 19000匹馬力
動力來源 四軸,兩台蒸汽輪機
船速 25.5節
續航力 3250海里以14節
乘員 367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科爾貝格號(德語:SMS Kolber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所建造的四艘科爾貝格級小巡洋艦首艦,以波美拉尼亞城市科爾貝格命名。它由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承建,於1908年初開始龍骨架設、同年11月下水、至1910年6月投入公海艦隊使用。科爾貝格號的主艦炮為十二門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最高速度達25.5節。

科爾貝格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數次參加與英國人交戰的行動,其中包括1914年12月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以及隨後一個月的多格灘海戰。在1915年8月的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和1917年10月的阿爾比恩行動中,它也曾兩度與俄國人交鋒。戰爭結束後,它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被割讓予法國,並更名為科爾馬號Colmar)。艦隻僅在法國海軍簡要服役過一段時期,其中包括1924年被部署至亞洲。它於1927年除籍,並於兩年後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科爾貝格號是為替代老舊的通報艦獅鷲號而以「獅鷲替艦(Ersatz Greif)」[註 2]為代號進行訂購,並於1908年初在但澤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開始架設龍骨,工程編號為814。這是該船廠自1893年開始為德意志帝國海軍造艦(第一艘為葛馮號巡洋艦)以來,首艘承建的小巡洋艦。它於同年11月14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至1910年6月21日,艦隻交付公海艦隊使用。海上試航隨即於同年11月21日啟動,但期間因人員匱乏而兩次中斷。它於1911年正式入役,並整體接收了小巡洋艦柯尼斯堡號的船員及艦長——海軍中校保羅·海因里希英語Paul Heinrich[2]

科爾貝格號的全長為130.50公尺(428英尺2英寸),有14公尺(45英尺11英寸)的舷寬和5.58公尺(18英尺4英寸)的前吃水。在滿載情況下,艦隻的排水量可達4,915公噸(4,837長噸)。其推進系統由兩台梅爾默斯-普芬尼格蒸汽輪機組成,以驅動四個直徑為2.25公尺(7英尺5英寸)的三葉螺旋槳。設計可輸出19,000匹公制馬力(13,974千瓦特;18,740匹軸馬力)的額定功率和25.5節(47.2公里每小時)的最高速度。發動機通過十五台燃煤船用式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動力。艦隻能夠攜帶970公噸(950長噸)燃煤,這使它可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250海里(6,02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則為18名軍官及349名水兵。[3]

科爾貝格號的主艦炮由十二門單裝105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0.5 cm SK L/45 naval gun組成。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八門設於艦舯、每邊各四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4]它們於1916-1917年間被替換成六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艦隻還裝備有四門52毫米55倍徑速射炮英語5.2 cm SK L/55 naval gun,但它們在1918年由兩對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所取代。此外,科爾貝格號還標配有兩具450公釐(17.7英寸)魚雷管和五枚魚雷,均浸沒舷側的船體內。1918年則增加了兩具500公釐(19.7英寸)的甲板魚雷發射器,並可攜帶100枚水雷。在裝甲方面,艦隻司令塔的側面有100公釐(3.9英寸)厚,而甲板的厚度則為40公釐(1.6英寸)。[3]

服役歷史

[編輯]

在1911年入役後,科爾貝格號加入了公海艦隊的偵察部隊[5]。它在當年曾作為護航巡洋艦陪同皇家遊艇英語Royal yacht霍亨索倫號英語SMY Hohenzollern展開北歐之旅,並造訪了卑爾根巴勒斯特蘭。1912年,科爾貝格號再次擔當護航巡洋艦,於3月5日從基爾經由直布羅陀海峽前往威尼斯,在那裡於3月17日接受任務,陪同皇家遊艇巡遊地中海。4月11日,它從克基拉島前往布林迪西,以接載帝國總理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德皇會面,並在復活節後將他送返布林迪西。艦隻於5月12日開始從熱那亞返航,在經停維戈後,於5月23日在黑爾戈蘭島外圍加入艦隊。從6月23日至7月9日,科爾貝格號又臨時擔任偵察艦指揮官的旗艦。然後在1913年7月,它陪同搭乘郵輪祖國號德語Vaterland (Schiff, 1914)威廉二世穿越北海,並在8月展開另一次北歐之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科爾貝格號隸屬於公海艦隊駐北海的第二偵察集群。1914年8月28日,當黑爾戈蘭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1914)打響時,科爾貝格號正從埃姆斯河口的警戒值勤任務中返回玉石灣英語Jadebusen,然後它與小巡洋艦但澤號施特拉爾松德號一同,被立即派往支援在黑爾戈蘭灣作戰的德國部隊,並發現了正在燃燒的阿里阿德涅號及其仍然倖免於難的大部分船員。由於英國人已然撤退,而科爾貝格號來得太晚,無法對戰鬥進行干預和協助。在這場戰鬥中,該艦的兩艘姊妹艦——美因茨號科隆號均遭擊沉。科爾貝格號的損失也令人擔憂,因為它沒有按計劃從埃姆斯河返抵威廉港,而是直奔黑爾戈蘭灣。[6]

1914年10月14日,科爾貝格號與布雷巡洋艦鸚鵡螺號駛入北海,至福斯灣附近布設水雷區,但當意識到英國部隊正在多格灘周邊活動時,它們中斷了行動並返回港口[7]。科爾貝格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的首個重大行動是1914年12月15-16日的突襲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它與同屬第二偵察集群的另外三艘小巡洋艦,負責為由海軍少將弗朗茨·馮·希佩爾指揮的第一偵察集群戰列巡洋艦提供屏護。[8]當戰列巡洋艦正對城鎮實施炮擊時,科爾貝格號在英國海岸附近布設了一個由100枚水雷組成的雷區[9]。當德軍撤退時,天氣變得很糟糕,希佩爾遂下令其它小巡洋艦獨立航行與主艦隊會合,僅餘科爾貝格號在此時加入戰列巡洋艦陣中,並與它們共同推進[10]

一個多月後,科爾貝格號於1915年1月又參加了引發多格灘海戰的行動。當它遭遇到英國輕巡洋艦奧羅拉號英語HMS Aurora (1913)時,交戰就此展開;兩艘艦均有開火,從而將英國和德國的戰列巡洋分艦隊都拖入了海戰。[11]科爾貝格號迅速對奧羅拉號取得兩次命中,作為回應,它也受到了對方的兩次打擊。其中一枚炮彈擊中艦隻的水線下方,另一枚則在水線上方爆炸;共有2名船員因此遇難。[12]1915年8月,科爾貝格號進入波羅的海以參加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13]。作為進軍里加灣的突擊部隊的一份子,它被任命為三個魚雷艇半區艦隊的嚮導艦。8月10日,它又連同戰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一起負責炮擊烏特島英語Utö (Finland),但協約國潛艇在該地區出沒的報告促使德國人撤退。[14]1915年8月15或16日,一艘俄國潛艇曾向科爾貝格號發射了一枚魚雷,但未能命中[15]

1917年11月,科爾貝格號重返波羅的海,參與再次襲擊里加灣的阿爾比恩行動。此時,它已被委任為第六偵察集群的旗艦,與姊妹艦奧格斯堡號斯特拉斯堡號在一起。1917年10月14日06:00,這三艘艦離開利鮑,為在里加灣展開的掃雷行動提供護航。它們在接近時遭到俄國12英寸(300公釐)海岸炮的攻擊,被迫暫時轉向離開。然而至08:45,它們已抵達米開洛夫斯科淺灘英語Miķeļbāka駐泊,而掃雷艦則開始在雷區清除出一條通路。[16]兩天後,科爾貝格號和斯特拉斯堡號加入了戰列艦國王號王儲號的陣中,以掃蕩里加灣[17]。在接下來的穆胡島海戰英語Battle of Moon Sound中,這些戰列艦摧毀了俄國前無畏艦光榮號,並迫使公民號撤出灣區[18]。當天晚些時候,科爾貝格號移入灣區,並自13:35開始與設在穆胡島第三大附屬島嶼——沃拉島德語Võlla (Muhu)上的一座俄國海岸炮交戰,為期10分鐘。俄國炮台沒有回擊,科爾貝格號遂停火,並於14:25與斯特拉斯堡號在克萊嫩海峽拋錨。一支由40人組成的登陸部隊繼而被派往占領沃拉島的俄國炮台;他們於15:45登陸,並至17:30占據了炮台後致使其失效。[19]

至1918年,科爾貝格號已淪為擔當岸防艦。它於1919年11月5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然後於1920年4月20日在瑟堡作為戰利艦英語Prize (law)而以代號「W」移交法國支配。它以「科爾馬號(Colmar)」之名重新投入法國海軍服役。[5]1924年,科爾馬號與老舊的裝甲巡洋艦茹費理號英語French cruiser Jules Ferry一同被派往亞洲,參與殖民地值勤。1924年9月,由於上海爆發騷亂,兩艘法籍艦隻還加入了由約1800人組成的多國登陸部隊。[20]它在法國服役僅短短數年,便於1927年7月21日再次除籍。最終,科爾馬號於兩年後在法國的布雷斯特拆解報廢。[21]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1]
引用
  1. ^ Gröner,第56頁.
  2. ^ Gröner,第106–107頁.
  3. ^ 3.0 3.1 Gröner,第106頁.
  4. ^ Gardiner & Gray,第159頁.
  5. ^ 5.0 5.1 Gröner,第107頁.
  6. ^ Staff,第26頁.
  7. ^ Woodward,第29頁.
  8. ^ Tarrant,第31頁.
  9. ^ Halpern,第41頁.
  10. ^ Tarrant,第33頁.
  11. ^ Halpern,第45頁.
  12. ^ Tarrant,第38頁.
  13. ^ Halpern,第196頁.
  14. ^ Halpern,第197頁.
  15. ^ Polmar & Noot,第43頁.
  16. ^ Staff,第60頁.
  17. ^ Staff,第102–103頁.
  18. ^ Staff,第113–114頁.
  19. ^ Staff,第119–120頁.
  20. ^ Waldron,第53–54頁.
  21. ^ Gardiner & Gray,第201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