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群飛
白人群飛(White flight)是一個起源於美國的術語,開始於20世紀中葉,並應用於歐洲裔美國人從種族開始多元混雜的城市都會區大規模遷移到郊區或遠郊地區。該術語最近被應用於其他白人遷移(如亞裔社區而非黑人造成白人遷移),從老的內城區向農村地區,以及自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到氣候溫和的東南和西南地區。[1][2][3]
這個術語也被用於後殖民時期非洲白人的大規模移民[4][5][6][7][8],受到非裔美國人暴力犯罪和反殖民的國家政策的推動。[9]
不過,一些歷史學家質疑這個術語的使用應重新考慮。歷史學家阿曼達塞利格曼在戰後芝加哥西區研究中認為,這個術語誤導性暗示,當黑人搬進社區時,白人立刻離開,而事實上,許多白人用暴力、恐嚇、或法律捍衛自己的空間。[10]
美國
[編輯]關於美國白人群飛的原因,主要是有色人種在教育,社會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落後於白人,同時又與白人發生衝突並占據了優勢。
對於有色人種,尤其是非裔美國人而言,19世紀中葉以前他們主要是以奴隸的身份生活在美國,在這一時期,黑人無法進入正規學校學習,也無法享有基本人權和平等的社會地位。除了少數民權運動領袖和反奴隸制活動家外,絕大多數少數族裔民眾只能自暴自棄,在跨族裔交往中自我矮化,失去爭強好勝的思維。
南北戰爭後有色人種雖然不再被奴役,但歧視依然存在,加上上一代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就不得不步入西方文明社會,心理落差進一步增加。同時因為缺乏良好的教育,這些人在社會上只能從事低端勞動行業,收入微薄,造成人口素質不佳,很多人迫於生計只能通過犯罪和欺詐獲得收入,這就導致有色人種聚居區治安普遍惡化。
20世紀20年代以前,白人群飛現象主要出現在南部地區,原因還包括當地經濟下滑和沒有工業導致的貧困,白人離開南方州份前往北方謀生。
20世紀初期,美國工業爆發式發展,工人緊缺,很多南方黑人見到這一機遇,舉家搬遷到大城市工作(非裔美國人大遷徙),很多大城市黑人人口增加迅速,但種族主義帶來的威脅和痛苦使得黑人更願意抱團居住,形成有色人種社區。
20世紀中期以來,汽車普及程度提高,生活理念改變及舊式城市規劃和住房設計逐漸落伍等因素導致郊區成為優良生活品質的代名詞,加上有色人種湧入後導致治安惡化,有一定積蓄的白人紛紛外遷,原有社區內只剩下低收入人群及價格越來越低的房地產,稅收基礎遭受破壞,公共服務和設施狀態惡化,進一步推動白人外流,加上少數族裔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沒有長足的改善,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產階級的白人人口遷出克利夫蘭、底特律和奧克蘭這些城市,很多白人在1970年代後遷至郊區,把這些郊區變成共和黨的票倉。
南非
[編輯]南非和其他非洲國家都有一定程度的白人群飛現象。與美國類似,南非的白人群飛現象也是歷史上種族隔離和歧視的結果。不同於美國,南非白人很少去往郊區定居,因為南非不產汽油,油價較高,加之郊區自然環境惡劣,白人大多選擇回歸歐洲或移民美加澳等國。
津巴布韋
[編輯]津巴布韋的白人群飛是典型的政策結果。1980年以前,津巴布韋是英國殖民地,稱南羅得西亞,英國離開後是白人政府當政,奉行種族歧視政策,導致不同種族間人口素質差距加大,穆加貝當政後白人失去特權,少數人選擇離開。2000年,津巴布韋強行將富裕白人的資產,如大型農場和牧場以及工礦業收歸國有,大批白人失去工作和經濟來源,加上國有化和資本外逃導致的通脹和生產下滑,生活環境急劇惡化,白人中產階級幾乎全部出逃。與之類似的還有剛果,贊比亞,安哥拉等國家。
還有一種與之對應的情況是黑人外流現象。這一現象比較罕見,往往出現在歧視高發或生活品質過差的地方。前者是避免被歧視或攻擊,後者則是黑人或拉美人中的中產階級郊區化,原理與美國的白人群飛類似,但取代他們的不僅是空置的地區,有時甚至是外國移民,如中東的伊斯蘭教徒。不過也有地區重建和改造引起房價上漲導致黑人群飛的情況。這種現象目前在紐約和華盛頓等地出現。
參考
[編輯]- ^ Schaefer, Richard T. (編). The Encyclopedia of Race, Ethnicity, and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2008.
- ^ white flight.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2016-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8).
- ^ Armor, David J. Forced Justice: School Desegregation and th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1986 [2016-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 ^ Joshua Hammer. (Almost) Out of Africa: The White Tribes. World Affairs Journal. May–June 2010 [2016-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0).
- ^ Johnson, RW. Mosiuoa 'Terror' Lekota threatens to topple the ANC. The Times (London). October 19, 2008 [2016-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30).
- ^ Christopher, A. J. The atlas of changing South Africa 2nd. Routledge. 2000: 213. ISBN 9780203185902.
- ^ Bradshaw, York W.; Ndegwa, Stephen N. (編). The uncertain promise of Southern Afric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6.
- ^ Reinhardt, Steven G.; Reinhartz, Dennis P. (編). Transatlantic history 1st.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6: 149–150. ISBN 9781585444861.
- ^ White flight from South Africa: Between staying and going. The Economist. 2008年9月25日 [2016年3月2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7月11日).
- ^ Seligman, Amanda. Block by block : neighborhoods and public policy on 而Chicago's West Sid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213–14. ISBN 978-0-226-74663-0.
- Andersson, Roger. Schönwälder, Karen , 編. Ethnic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integration processes in Sweden (PD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mmigrants: Britain, the Netherlands and Swede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Berlin: 61–90. 2007 [2016-03-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01).
- Avila, Eric. Popular Culture in the Age of White Flight: Fear and Fantasy in Suburban Los Angel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ISBN 978-0-520-24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