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隊歌
游擊隊歌 | |
---|---|
歌曲 | |
語言 | 國語 |
發行日期 | 1938年1月1日 |
詞曲 | 賀綠汀 |
作曲 | 賀綠汀 |
《游擊隊歌》,是一首中國軍歌,由賀綠汀作曲、作詞,首次發行於1938年元旦。全曲描述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與侵華日軍戰鬥的游擊隊員。
創作背景及歷程
[編輯]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劇作者協會因此組織了13支文化界隊伍到前線為軍隊演出,而賀綠汀也是其中一員。同年11月底,賀綠汀所屬文化界隊伍來到山西,獲八路軍將領彭雪楓接待。彭雪楓安排他們參觀炮兵團,送他們一些關於游擊戰的文件,並與將領朱德一同講解抗戰形勢。賀綠汀從中得到創作靈感,用幾天時間寫成《游擊隊歌》,先寫旋律後有歌詞。[1][2][3]
歌曲特色
[編輯]旋律
[編輯]《游擊隊歌》全曲為有再現的二部曲式結構,採用歐洲傳統音樂的七聲自然大調式,節拍為四四拍,小快板。全曲有4個樂句、共16小節,第一、二、四句的旋律大致無異,只有第三句旋律的創作手法完全相反,從而做出「起承轉合」的結構效果。旋律具有進行曲風格,輕快流暢、生動活潑,表現游擊隊員的戰鬥生活和性格形象、對戰勝有信心的樂觀信念、對敵人的不齒之情。部分旋律源自《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1][2][4][5]
歌詞
[編輯]《游擊隊歌》歌詞通俗易懂,具戰鬥性與群眾性,內容講述八路軍的游擊戰法。歌曲開首描寫游擊隊員是「神槍手」,能夠做到「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仇敵」,這既塑造游擊隊員的英雄形象,也反映了游擊戰的重要戰術原則——游擊隊員必須有射擊的本領,能夠以最少子彈消滅大量敵軍兵員。此外,另一句歌詞「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也正好反映出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對華北地區抗日戰爭的方針。[1][2]
《游擊隊歌》本來有兩段歌詞,第二段講述侵華日軍敗於游擊隊手上的戰況,並呼籲中國人民不分貧富和黨派,齊心抗戰,期望日本戰敗後迎來世界和平。不過第二段後來被刪去,現在只傳唱第一段。[1][4]
第一段
|
第二段
|
發行和評價
[編輯]《游擊隊歌》在1938年元旦的文藝晚會上首次公開發行,由賀綠汀指揮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隊第一隊演唱,當時八路軍將領朱德、彭德懷、任弼時、賀龍、劉伯承、徐向前等人和國民黨將領衛立煌均在場觀賞。此曲在會上隨即受到好評,其後在八路軍將領的指示下教授當地全體戰士傳唱,後來逐漸擴展至全中國大陸其他地區。1938年5月,武漢出版的音樂期刊《戰歌》首次刊出此曲。[2]
賀綠汀把《游擊隊歌》視為自己其中一份最有價值的作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對此曲表示認同,他在1946年4月會見賀綠汀,親自讚賞說「你的《游擊隊歌》寫得很好」。加拿大援華醫生白求恩很喜歡《游擊隊歌》,時常哼唱。美國駐華武官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同樣喜愛此曲,並在著作《中國的雙星》(Twin Stars of China)中對其反覆提及,更大幅引用歌詞。[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游擊隊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中廣泛傳唱,是軍隊文藝活動的必唱曲目之一,多次獲解放軍總政治部向全軍推薦。文化大革命期間,賀綠汀受批鬥和監禁,《游擊隊歌》差點也受波及,不過此曲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堅持下保住文化地位,最終賀綠汀也在毛澤東授意下獲釋。[1][2]
《游擊隊歌》在1990年代入選「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並在2015年經過網絡投票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1]
文化影響
[編輯]《游擊隊歌》有各種改編曲目,例如軍樂曲版本等。1940年抗日主題電影《青年中國》以《游擊隊歌》作為插曲。1964年首演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便包含了改編自《游擊隊歌》的舞蹈作品《游擊隊舞》。[4]在2006年播出的抗日題材情景喜劇《地下交通站》以《游擊隊歌》作為片尾曲。
參考資料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黨史博覽. 抗战时新四军与日方签贸易协议:粮食换武器. 山東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