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Basa Bali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àidhlig
- Galego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Jawa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한국어
- Latina
- Latviešu
- മലയാളം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پښتو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ไทย
- Tagalog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Oʻzbekcha / ўзбекча
- Tiếng Việt
- Winaray
- 吴语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Glenn T. Seaborg | |
---|---|
出生 | (1912-04-19)1912年4月19日 美國密西根州伊什珀明(英語:Ishpeming, Michigan) |
逝世 | 1999年2月25日(1999歲—02—25)(86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拉法葉 |
母校 | 洛杉磯加州大學 柏克萊加州大學 |
知名於 | 發現10種超鈾元素 |
獎項 | 諾貝爾化學獎(1951年) 珀金獎章(1957年)[1] 富蘭克林獎章(1963年) 普利斯特里獎(1979年)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核物理學 |
機構 | 柏克萊加州大學 曼哈頓計畫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 |
博士導師 | George Ernest Gibson 吉爾伯特·路易士 |
博士生 | Ralph Arthur James Joseph William Kennedy Kenneth Ross Mackenzie Elizabeth Rauscher Arthur Wall |
簽名 | |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瑞典語:Glenn Teodor Sjöberg,英語: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年4月19日—1999年2月25日),美國核化學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教授、第二任校長(Chancellor)。[2][3]鑑於西博格在超鈾元素方面的傑出貢獻,他與埃德溫·麥克米倫(鎿的主要發現者)共同榮獲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4]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在1997年8月舉行的國際會議上,決定用西博格的名字命名由艾伯特·吉奧索(A. Ghiorso)和他發現的106號元素𨭎(Sg),打破了不能以健在人姓名為化學元素命名的慣例。
生平
[編輯]西博格生於密歇根州伊什珀明,1922年隨家遷往加利福尼亞。1934年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1937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博士學位。成為勞倫斯的助手他長期在伯克利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做研究工作,對原子彈的發展發揮了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博格於1946年重返柏克萊.擔任化學教授和勞倫斯放射實驗室核化學研究導師。1954年任實驗室副主任。1958-1961年任伯克利校長。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任命他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他是擔任這種職位的第一個科學家。1971年他離開委員會重返伯克利任大學教授,並在1972一1975年問兼任核化學研究實驗室主任。
西博格於1999年2月2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住所逝世,享年86歲。
貢獻
[編輯]- 1940年他同麥克米倫等人開始製備超鈾元素。麥克米倫用回旋加速器轟擊鈾靶,分離得到鎿。從1940年到1958年,他們一共發現9個新元素,包括原子序數94到102。其中最著名的元素是鈈(94號元素),它被用於核爆炸和核反應堆的燃料,後由E.費米指導的芝加哥大學實驗室首次工業化生產。這是核武器研製成功的一個關鍵步驟。他發現的其他新元素是鎇(95)、鋦(96)、錇(97)、鐦(98)、鎄(99)、鐨(100)、鍆(101)和鍩(102)。
- 1944年西博格提出錒系理論.預言了這些重元素的化學性質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這個原理指出,錒和比它重的14個連續不斷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屬於同一個系列,現稱錒系元素。
- 西博格還發現了易裂變的同位素:鈈239和鈾233,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鈈238,鐵59、碘131、鈷57和鈷60等。
- 1980年他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完成實驗,成功地將數千鉍原子轉換為金原子。此實驗以核能原理做為基礎,能從鉍元素中移除中子與質子。然而這個造金方法太過於昂貴,無法用於商業量產。但是他的實驗成果,被認為近似遠古神話中「賢者之石」的力量。
- 20世紀90年代,他致力於超重核的探索和錒系元素的重離子核反應的研究。
榮譽
[編輯]除諾貝爾獎外,西博格還獲得許多榮譽。1959年獲費米獎。其他嘉獎包括美國瑞典工程師協會埃里克森金質獎章、瓦薩勳章、法國高級勳章。他於1962年被授予瑞典美國人稱號。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SCI Perkin Medal. 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2018-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2).
-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1. NobelPrize.org. [2019-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美國英語).
- ^ 02.26.99 - Revered chemist Glenn T. Seaborg -UC Berkeley professor, presidential advisor and Nobel Laureate - has died at 86. www.berkeley.edu. [2019-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1. Nobel Foundation. [2012-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6).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麥克米倫、西博格 / 1952年: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維尼奧 / 1956年:欣謝爾伍德、謝苗諾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羅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爾文 / 1962年:佩魯茨、肯德魯 / 1963年:齊格勒、納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馬利肯 / 1967年:艾根、諾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薩格 / 1969年:巴頓、哈塞爾 / 1970年:萊洛伊爾 / 1971年:赫茨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爾、斯坦 / 1973年:菲舍爾、威爾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爾 / 1979年:布朗、維蒂希 / 1980年:伯格、吉爾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謙一、霍夫曼 / 1982年:克盧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爾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爾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萊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費爾、胡貝爾、米歇爾 / 1989年:奧爾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馬庫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歐拉 / 1995年:克魯岑、莫利納、羅蘭 / 1996年:柯爾、克羅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茲韋勒 / 2000年:黑格、麥克德爾米德、白川英樹 |
2001年- | 2001年:諾爾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維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麥金農 / 2004年:切哈諾沃、赫什科、羅斯 / 2005年:肖萬、格拉布、施羅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爾 / 2008年:下村脩、查爾菲、錢永健 / 2009年:約納特、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鈴木章 / 2011年:謝赫特曼 / 2012年:萊夫科維茨、科比爾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爾 / 2014年:貝齊格、赫爾、莫爾納爾 / 2015年:林達爾、莫德里奇、桑賈爾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夏彭蒂耶、道德納 / 2021年:利斯特、麥克米倫 / 2022年:貝爾托齊、梅爾達爾、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魯斯、葉基莫夫 / 2024年:貝克、哈薩比斯、江珀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萬尼瓦爾·布什獎獲得者 |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 CS1美國英語來源 (en-us)
- 使用Unicode擴展漢字的條目
- 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
- 含有瑞典語的條目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ortuga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eopoldi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ZBMATH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