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湜
柳湜(1903年—1968年4月20日),乳名克立,化名辰夫、乃夫、方直,男,湖南長沙人,中國教育家、報刊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原副部長,《人民教育》總編輯,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2]
生平
[編輯]1903年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幼年喪父,母以刺繡、縫紉供其上學;1916年考入長沙縣立師範;受徐特立、朱劍凡教育。1921年畢業後,在毛澤東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附設附設的外文補習班教授英文,結識了毛澤東、李維漢、陳賡等人。1924年赴北京半工半讀,1926年因病返湘。
1928年初,在長沙加入中國共產黨;旋即赴上海,被派往安徽省委秘書處工作,由於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獄。羈押6年,始終未露身份,自學《資本論》(第一卷)和日語。1933年4月底出獄到上海,在《申報》流通書館工作,並在《申報》讀書指導部主任,在報上開闢了《讀書問答》專欄。1934年5月以筆名柳辰夫出版了《怎樣自學社會科學》是其第一本著作。1934年,經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安排,艾思奇進入《申報》流通圖書館指導部,參與副刊「讀書問答」欄目工作,開始嘗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通俗語言來解釋當時社會上發生的各種問題,做革命理論的宣傳、啟蒙工作,廣受歡迎。1934年10月該專欄被查禁,柳被解職,遂與李公朴等另組《讀書生活》半月刊,由李公朴任主編,柳湜、艾思奇、夏征農任編輯。由於刊物緊貼現實生活,內容生動活潑,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成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通俗化的重要陣地。艾思奇承擔了「哲學講話」欄目的大部分稿件。後又與艾思奇等人創辦讀書出版社,繼續進行革命理論的宣傳工作。1936年1月,艾思奇將他發表於《讀書生活》雜誌上的系列文章匯集成冊出版,取名為《哲學講話》。《哲學講話》的出版,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走出了神聖的殿堂,走向了人民大眾,成為他們的思想武器,引導無數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該書很快被國民黨查禁,艾思奇又把書名改為《大眾哲學》繼續出版。柳湜把《讀書生活》雜誌第一、二卷「讀書問答」專欄的自己文章匯總為《如何生活》於1935年在上海出版。1936年4月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的《街頭講話》,收入五十篇文章,是向青年民眾全面介紹社會科學知識的小品集。1936年在香港參加鄒韜奮《生活日報》的編輯工作,主編《生活日報周刊》(原名《星期增刊》)。此間,與沈鈞儒等發起成立上海救國會,後受中共組織指派赴漢口創辦《全民周刊》並任主編,曾主編「戰時社會科學叢書」。1938年7月參與主編《全民抗戰》三日刊,武漢淪陷前隨刊移重慶。在重慶將《全民周刊》與《抗戰三日刊》合併為《全民抗戰》三日刊,並與鄒同任主編,還任生活書店總編輯。著有《怎樣自學社會科學》、《街頭講話》、《社會相》、《為何生活》、《救亡的基本知識》、《困難與文化》等書,共100餘萬字,受到廣泛歡迎,也受到知名人士的讚揚。毛澤東讚揚《街頭講話》是真正通俗而有價值的讀物。1936年10月22日,毛澤東致電當時在西安從事統戰工作的葉劍英、劉鼎:「要買一批通俗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及哲學書,大約共買十種至十五種左右,要經過選擇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價值的(例如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柳湜的《街頭講話》之類),每種買五十部,共價不過一百元至三百元,請劍兄經手選擇,鼎兄經手購買。在十一月初先行選買幾種寄來,作為學校與部隊提高幹部政治文化水平之用。」[3]
1940年冬離開重慶1941年初到延安,以救國會中央執委身份任陝甘寧邊區參議員。隨後召開的邊區第二屆參議會第一次會議上,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委員,任教育廳廳長。主持制定的《1942年教育工作計劃大綱》,確定了邊區教育工作的三項主要任務,一是建立正規的教育制度;二是提高各級學校的教育質量;三是繼續推行新文字、掃除文盲。在1942年的整風運動中,柳是邊區政府學習委員會的委員,1942年3月31日還參加了《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1944年10月主持召開邊區文教代表大會。1945年7月13日,和范長江等代表解放區新聞記者協會,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籌備委員會,並被選為籌委會常務委員。
1946年1月,出席邊區教育廳召開的有邊區七個中學校長、教導主任及教員代表共35人參加的中等教育會議,指出:有計劃地培養邊區知識分子與提高現任區鄉幹部的文化,是今後中等學校的總任務。1947年3月,東渡黃河前往晉察冀解放區,1947年5月任冀中行署教育廳廳長。1949年1月北平解放後,任北平市教育局局長,負責教育界的接管工作,恢復建立學校的教學管理秩序。1949年9月,作為中華全國教育工作者代表會籌委會代表,在北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視導司司長、高師司司長、教育部教育科研究所所長、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人民教育》總編輯、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機關黨委書記等職。中共八大代表。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撤銷了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黨籍。1961年6月安排在教育研究所當研究員,撰寫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教育史與教育專著多部。
1968年4月20日逝世。[4]
身後
[編輯]1979年6月14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追悼會,為柳湜同志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方毅、王震、鄧穎超、聶榮臻、周建人、王任重等同志送了花圈。國務院、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統戰部、政協全國委員會、教育部、文化部、中共湖南省長沙縣委員會等單位也送了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方毅等參加了追悼會。追悼會由教育部長蔣南翔主持,教育部副部長劉仰嶠致悼詞。
1987年12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60餘萬字的《柳湜文集》但只印刷了130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