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晶質鈾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晶質鈾礦
來自德國Niederschlema-Alberoda礦床的瀝青鈾礦
基本資料
類別氧化物礦物
化學式UO2
IMA記號Urn[1]
施特龍茨分類04.DL.05
晶體分類六面體 (m3m)
H-M記號:(4/m 3 2/m)
晶體空間群Fm3m
晶胞a = 5.4682 Å; Z = 4
性質
顏色鋼黑色至絲絨黑色、棕黑色、淺灰色至淺綠色;透射光下,淡綠色、淡黃色至深棕色和綠灰色(薄片)
晶體慣態團塊狀、葡萄狀、顆粒狀,八面體晶體稀有
晶系立方
解理不清晰
斷口貝殼狀,參差狀
莫氏硬度5–6
光澤半金屬、油脂、泥土
條痕棕黑色、灰色、橄欖綠色
透明性不透明
比重10.63–10.95
光學性質各向同性
其他特徵 放射性
參考文獻[2][3][4][5]
主要品種
瀝青鈾礦團塊狀
Uraninite」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晶質鈾礦
臺灣方鈾礦
港澳晶質鈾礦

晶質鈾礦(英語:Uraninite),曾被稱為瀝青鈾礦(英語:Pitchblende),是一種放射性的,富含礦石,主要成分為UO2,同時因氧化含有不同比例的U3O8。鈾的放射性衰變導致礦物含有的氧化物和微量的。它還可能含有稀土元素[2][4]

概述

[編輯]

晶質鈾礦曾被稱為瀝青鈾礦(pitchblende,「pitch」意為「瀝青」,因為其黑色;「blende」來源於「blender」,意為「欺騙」),至少自15世紀以來,這種礦物就在德國和捷克邊境的厄爾士山脈中的銀礦中為人所知。典型產地是歷史悠久的採礦和溫泉小鎮亞希莫夫,位於山脈的捷克共和國一側,弗朗茲·恩斯特·布魯克曼英語Franz Ernst Brückmann在1772年描述了這種礦物。[4][6]1789年,馬丁·克拉普羅特使用來自德國約翰喬治城礦床的瀝青鈾礦發現了元素。[7]

所有的晶質鈾礦都含有少量的作為鈾的放射性衰變產物。瑪麗·居禮在1910年使用瀝青鈾礦為原料,自行加工成噸分離出鐳。[8]

晶質鈾礦還總是含有少量鉛的同位素206Pb和207Pb,它們分別是鈾同位素238U和235U衰變系列的最終產物。由於α衰變,晶質鈾礦中也存在少量。氦最初是在太陽大氣中通過光譜發現的。極其稀有的元素在晶質鈾礦中以極少量(分別約為 200 pg/kg 和 4 fg/kg)存在,由238U自發分裂產生。由於的衰變,在晶質鈾礦中每1×1018個鈾原子可以發現1個原子。

發現

[編輯]
來自緬因州托普瑟姆的晶質鈾礦晶體(尺寸:2.7×2.4×1.4 cm)

目前地球上所發現的已知含鈾量最高的礦床分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Shinkolobwe(曼哈頓計劃的最初礦源),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北部的阿薩巴斯卡盆地。另一個瀝青鈾礦的主要產地在加拿大西北地區大熊湖,與銀礦同存。

鈾礦石通常被加工成黃餅,這是鈾處理過程中的一個中間步驟。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Warr, L.N. IMA–CNMNC approved mineral symbols. Mineralogical Magazine. 2021, 85 (3): 291–320 [2022-10-29]. Bibcode:2021MinM...85..291W. S2CID 235729616. doi:10.1180/mgm.2021.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2. ^ 2.0 2.1 Klein, Cornelis and Cornelius S. Hurlbut, Jr., Manual of Mineralogy, Wiley, 1985, 20th ed. pp. 307–308 ISBN 0-471-80580-7
  3. ^ Anthony, John W.; Bideaux, Richard A.; Bladh, Kenneth W.; Nichols, Monte C. (編). Uraninite. Handbook of Mineralogy (PDF). III (Halides, Hydroxides, Oxides). Chantilly, VA, US: 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December 5, 2011]. ISBN 0-9622097-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March 14, 2012). 
  4. ^ 4.0 4.1 4.2 Uraninit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11-10.. Mindat.org
  5. ^ Uraninit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1-10-21.. Webmineral.com
  6. ^ Veselovsky, F., Ondrus, P., Gabsová, A., Hlousek, J., Vlasimsky, P., Chernyshew, I. V. Who was who in Jáchymov mineralogy II (PDF). Journal of the Czech Geological Society. January 2003, 48 (3–4): 193–205 [2022-10-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4-23). 
  7. ^ Schüttmann, W. Das Erzgebirge und sein Uran. RADIZ-Information. 1998, 16: 13–34. 
  8. ^ Marie Curie and the Science of Radioactivity. history.aip.org. [2017-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