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日本軍國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軍国主義
假名ぐんこくしゅぎ
平文式羅馬字Gunkoku Shugi

日本軍國主義(日語:軍国主義ぐんこくしゅぎ)指的是大日本帝國時期日本的一種政治意識形態,認為軍國主義應當主導日本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並且軍事實力等同於國家實力。

歷史

[編輯]

軍國主義的興起

[編輯]

明治維新起,軍事對日本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治時期日本社會的幾乎所有領導者(無論是在軍事、政治或商業範疇)都是前武士或武士後裔,他們共享一套價值觀與世界觀。明治初期,日本視西方帝國主義為威脅,而富國強兵政策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加強日本的經濟和工業基礎,以便建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來保衛日本免受外來勢力的侵害。

1873年,山縣有朋提出了普遍的徵兵制度;該制度同1882年明治天皇公布的《軍人敕諭》一道,使軍隊能夠向數以千計各種社會背景的人灌輸軍事愛國價值觀和對天皇毋庸置疑的忠誠,以維護國體。像許多日本人一樣,山縣有朋受到了普魯士從農業國家轉變為領先的現代工業和軍事強國的成功的影響,他接受普魯士主張向國外擴張和在國內實行專制的政治思想。此外,普魯士的模式削弱了文官對獨立軍隊的控制權,這意味着在日本和德國一樣,軍隊可以發展成為「國家內部的國家」,在整體上對政治產生更大的影響。

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取得勝利之後,陸軍大學和日本參謀本部密切關注了普魯士軍官雅各布·梅克爾德語Jacob_Meckel少校的觀點,該觀點指出普魯士的軍事模式優於法國的體系。梅克爾認為這是普魯士取得勝利的原因。應日本的要求,普魯士參謀長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派遣梅克爾以御雇外國人身份前往日本。在日本,梅克爾與未來的內閣總理大臣桂太郎和山縣有朋,以及陸軍的戰略家川上操六密切合作。梅克爾提出了許多建議,包括:將陸軍的指揮結構改組為師和團以提高機動性;將主要的軍事基地以鐵路連接,從而提升軍隊後勤運輸能力;建立了獨立指揮的炮兵和工兵單位,並修訂徵兵制度以排除幾乎所有例外免於服役的情況。1909年到1945年,梅克爾的半身像被擺放在日本陸軍大學前。

儘管梅克爾在日本的時期(1885-1888)相對較短,但他對日本軍隊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梅克爾因在改進日軍戰術的過程中引入了克勞塞維茨的軍事理論和普魯士的戰爭遊戲(Kriegsspiel)概念而受到讚譽。通過在戰術、戰略和組織方面對當時的日本最高級別的六十名軍官進行培訓,梅克爾得以用自己的觀念覆寫先前的法國顧問的影響。梅克爾教導學生普魯士的軍事成功是軍官階層對皇帝毋庸置疑的忠誠的結果,以此強調赫爾曼·羅斯勒順從皇帝的主張。《明治憲法》的第11至13條明確規定了這一點。

明治後期政黨的崛起與秘密和半秘密的社群組織的興起相伴,例如玄洋社(1881)和黑龍會(1901),其將政治活動、準軍事活動和軍事情報活動相結合,並認為海外擴張是日本國內問題的解決方案。

19世紀後期,日本感到西方國家的輕視,「富國強兵」四字體現了日本官員決心以軍國主義的方式來獲得力量和尊重。通過採取更加激進的外交政策,並在第一次中日戰爭中戰勝中國,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俄羅斯,日本加入了帝國主義列強。人們以此認為,只有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日本才能贏得西方國家的尊重,從而修訂不平等條約。這支持了建立強大軍事力量以保衛日本海外新版圖的主張。

經濟因素

[編輯]

19世紀,列強地位仰賴建立資源豐富的殖民帝國,以替軍事與工業生產尋求原料,及增加國際威望。

由於日本列島缺乏資源,基礎原料如鋼鐵、石油與煤皆仰賴進口。在日本成功控有臺灣(1895)與朝鮮(1905)之後,日本確保了自身的農業殖民地。從資源的角度出發,日軍看向滿州的煤鐵、印尼的橡膠及中國廣大的資源。然而,日本軍方雖與財閥間有財政與工業上的合作,但在如何安排經濟擴張存有分歧。兩者矛盾也影響日本國內政治。[1]

軍隊

[編輯]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部開始着重於將普通民眾的輿論思想導向至軍國主義思想,其中大日本帝國陸軍利用在鄉軍人會充當軍隊與民間的溝通媒介,在其的宣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另一方面,大日本帝國海軍也為軍國主義思想的宣傳做出一定的貢獻[3]。在齋藤實就任海軍協會會長後,齋藤實開始對海軍協會進行改革、在全日本的都道府縣內設置以知事為長官的海軍協會支部,並廣泛發展會員、批評日本當時參與的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主張日本在海軍軍備上應與英國、美國持平等地位,其結果是,當時日本的民間輿論中強硬派占據上風,助推了日本在參加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時退出裁軍會議、脫離國際現行的軍控條約體系[3]

內容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illis, Lory Japan's Military Masters: The Army in Japanese people not live with farm on hilltop when fish swim in moist creek with bottletop bill. Life Washington 1943 pp127-130
  2. ^ 2.0 2.1 穆藕初. 趙靖; 葉世昌, 穆家修 , 編. 穆藕初文集. 按原注,數據出自《世界往何處去》1934年下半期第12頁。.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408-409. ISBN 9787301029268. 
  3. ^ 3.0 3.1 3.2 土田宏成. 1930年代における海軍の宣伝と国民的組織整備構想 : 海軍協会の発達とその活動 (PDF). 國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 [2022-06-23]. doi:10.15024/0000137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3-08)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