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布魯塞爾

座標50°50′48″N 04°21′09″E / 50.84667°N 4.35250°E / 50.84667; 4.3525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魯塞爾
Bruxelles法語
Brussels荷蘭語
Brüssel德語
 比利時首都市鎮
布魯塞爾風景,由上依序:北區商業區天際線、舉辦花毯活動的布魯塞爾大廣場布魯塞爾市政廳藝術山五十週年紀念公園尿尿小童雕像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國會柱布魯塞爾王宮
布魯塞爾官方標誌
徽章
綽號:歐盟首都[1]
布魯塞爾城的位置
地圖
布魯塞爾城在布魯塞爾首都大區的位置
布魯塞爾城在布魯塞爾首都大區的位置
布魯塞爾在比利時的位置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城在比利時的位置
坐標:50°50′48″N 04°21′09″E / 50.84667°N 4.35250°E / 50.84667; 4.35250
國家 比利時
社群 法語社群
佛拉蒙社群
大區 布魯塞爾首都大區
布魯塞爾首都區
定居約580年
建立979年
片區
列表
政府
 • 市長菲利普·克洛斯法語Philippe Close (PS)
面積
 • 全部32.61 平方公里(12.59 平方英里)
海拔13 公尺(43 英尺)
人口(2022年1月1日)
 • 全部188,737人
 • 密度5,788人/平方公里(14,991人/平方英里)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郵遞區號1000, 1020, 1120, 1130
NIS編碼21004
電話區號02
網站www.brussels.be

布魯塞爾(法語:Bruxelles法語發音:[bʁysɛl] 荷蘭語Brussel荷蘭語發音:[ˈbrʏsəl] ;德語:Brüssel德語發音:[ˈbʁʏsl̩] ),全稱布魯塞爾城(法語:ville de Bruxelles荷蘭語Stad Brussel;德語:Stadt Brüssel),是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首都大區弗拉芒大區的首府,也是歐洲聯盟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布魯塞爾城位於該國中部布魯塞爾首都大區[2][3],屬於比利時法語社群弗拉芒社群法語荷蘭語均為官方語言(但法語使用者居多),面積32.61平方千米,人口195,546人(2024年1月1日)。首都大區面積162平方千米,人口超過120萬人[4],是比利時人口最稠密和最富有的地區。若延伸至根特安特衛普魯汶瓦隆布拉班特,該地區則擁有超過500萬人口。[5][6][7]

除了被稱為「五邊形法語Pentagone (Bruxelles)」的城中心地區外,布魯塞爾城還包含南部延伸區法語Extension sud de la ville de Bruxelles路易絲大街法語Avenue Louise康布爾樹林公園)、東部延伸區法語Extension est de la ville de Bruxelles利奧波德區廣場區法語Quartier des Squares五十周年紀念公園)以及北部的哈倫拉肯下-上亨貝克三個片區

在不同的語境中,「布魯塞爾」一稱有着不同的外延範圍,可以指布魯塞爾城(比利時布魯塞爾首都大區中最大的市鎮及首府,常住人口179,277),也可以指布魯塞爾首都大區(常住人口為1,222,637),或者也可以用於表示布魯塞爾城市圈法語Bruxelles(常住人口1,350,000)[8][9]

過去,布魯塞爾從塞訥河上的一個小型農村,並在19世紀開始發展成為歐洲重要的城市地區[10]。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它一直是比利時及國際政治的主要中心[11][12],也是眾多國際組織、政治家、外交官和公務員的所在地。布魯塞爾是歐盟事實上的首都,因為它擁有許多主要的歐盟機構,包括歐盟高峰會歐盟委員會歐盟理事會(司法部門位於盧森堡),歐洲議會在布魯塞爾也有分處,然而全體議會每年在斯特拉斯堡舉行少數會議,正因如此,布魯塞爾的名字有時被用來形容歐盟及其機構。另外比荷盧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總部也設在布魯塞爾。[11][12]由於其在布魯塞爾泛歐交易所的金融中心,依照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布魯塞爾屬於ALPHA級別的國際都市。布魯塞爾是比利時鐵路、公路和空中交通的樞紐,經常被視為歐洲的地理、經濟和文化十字路口。[13][14]布魯塞爾地鐵是比利時唯一的快速交通系統。[15]

布魯塞爾以其美食(包括當地的窩夫巧克力炸薯條和多種啤酒)、以及獨特的歷史和建築地標而聞名;其中一些古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6]都市內的主要景點包括其歷史悠久的布魯塞爾大廣場五十周年紀念公園尿尿小童雕像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國會柱布魯塞爾王宮原子球塔,另設有文化機構,如皇家鑄幣局劇院皇家藝術與歷史博物館。由於比利時漫畫英語Belgian_comics的悠久傳統,布魯塞爾也被譽為漫畫之都。[17]

地名

[編輯]

「布魯塞爾」一名來自「Bruocsella」一詞,意為「沼地之居所」,法國北部省布羅克塞勒Broxeele)地名詞源與之相同[18]魏源海國圖志》譯「埔悉」。

歷史

[編輯]

中世紀

[編輯]

布魯塞爾起源於公元580年左右。當時,人們在塞訥河中的一個小島(後稱聖熱里島法語Île Saint-Géry)上設立了一座禮拜堂。

而布魯塞爾正式的建城時間往往被認定為公元97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於977年將下洛林的領地賜予法國國王路易四世的被流放的第四子查理。兩年後,下洛林公爵查理在同一個島上建造了首個永久性城堡。

1555年時的城市地圖

公元1000年左右,布魯塞爾地區歸屬於魯汶伯爵蘭貝特一世。1047年,他的兒子蘭貝特二世創立了聖古都勒參議會

由於布魯塞爾地處塞訥河畔,位於布魯日根特科隆之間貿易路線上,因此它迅速發展為一個商業中心。為了躲避肆虐的洪水,城市逐漸向高地發展。當人口增加到3萬人左右時,布魯塞爾的發展受到了周圍的沼澤地的限制,於是人們將沼澤地的水排乾,以求更多的土地(1183-1184年)。在11世紀,這座城市第一次有了城牆[19]

經過13世紀的大規模城牆建設後,布魯塞爾在歐洲的影響日漸提高。為了城市的進一步擴張,1356年至1383年間,掀起了第二次城牆建設的高潮。如今,在布魯塞爾仍能看到部分城牆的遺址,因為其圍繞着歷史街區的內環鐵道基本都是沿着第二城牆而建的。

文藝復興

[編輯]
遭受1695年法軍炮轟後的布魯塞爾大廣場

151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布魯塞爾的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

1519年,自從他的祖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駕崩後,查理五世便成為了奧地利大公和號稱「日不落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55年,查理五世在考登山宮法語Palais du Coudenberg宣布退位。自從成為布拉班特公爵的宮殿之後,考登山宮的規模迅速擴大,但此後在1731年的一場大火中,這個歐洲聞名的宮殿毀於一旦。其遺址引起了歐洲考古學家的極大興趣。

169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法軍炮轟布魯塞爾英語Bombardment of Brussels。炮火及隨之而來的火災造成了布魯塞爾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著名的布魯塞爾大廣場被夷為平地,此外還有占全城1/3的4000餘座建築被毀。此後,布魯塞爾人花費了數個世紀重建家園,但仍留下了一些當時的遺蹟以供後人觀看。

革命

[編輯]
《比利時1830年革命》,許斯塔夫·瓦珀斯英語Gustaaf Wappers繪於1834年

1830年8月布魯塞爾民眾發動了反對荷蘭統治者的革命。1831年2月7日,國民會議頒布比利時憲法,規定比利時為世襲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1831年7月21日,比利時首位國王利奧波德一世在布魯塞爾即位,並開始大規模建造這座城市的城牆和建築。1867-1871年之間,貫穿整座城市的塞訥河由於其引起的公共衛生隱患而被市政府徹底覆蓋。此後,城市改造得以順利推進,許多現代建築在塞訥河上拔地而起。

現代

[編輯]

布魯塞爾舉辦過眾多國際會議和重要展覽會,其中包括在現代物理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1927年索爾維會議以及數次世界博覽會1935年世界博覽會英語Brussels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1935)1958年世界博覽會等)。

1940年5月10日,布魯塞爾開始遭受納粹德國的轟炸,然而這座城市受到的破壞主要發生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1952年,貫穿城市中部的南北線英語North–South connection鐵路落成。首條有軌電車線路於1969年完工,而第一條地鐵則於1976年通車。1985年5月29日,希素球場慘劇在布魯塞爾發生,96名足球迷由於踐踏和推擠而死亡700多人受傷,利物浦足球俱樂部也為此被國際大會禁賽五年。1989年6月18日,雙語的布魯塞爾首都大區成立。

2016年3月22日,布魯塞爾遭到伊斯蘭國發動連環爆炸恐襲,造成35人死亡,340人受傷。

大廣場是布魯塞爾最主要的商業場所,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中部的布魯塞爾市政廳建於1402年。

地理

[編輯]

氣候

[編輯]

布魯塞爾屬於海洋性氣候柯本氣候分類法:Cfb),夏季溫暖,冬季涼爽[20]。該地區的氣候受由大西洋而來的海洋氣團影響,附近的濕地也確保了溫帶氣候。布魯塞爾首都大區年均降雨135天,降雪24天(根據1981-2010年測量數據),夏季該市常出現劇烈的雷雨天氣。

布魯塞爾首都大區 (1981–201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5.9
(42.6)
6.8
(44.2)
10.5
(50.9)
14.2
(57.6)
18.3
(64.9)
20.9
(69.6)
23.3
(73.9)
23.0
(73.4)
19.5
(67.1)
15.1
(59.2)
9.8
(49.6)
6.3
(43.3)
14.5
(58.1)
日均氣溫 °C(°F) 3.2
(37.8)
3.5
(38.3)
6.5
(43.7)
9.5
(49.1)
13.5
(56.3)
16.1
(61.0)
18.4
(65.1)
18.0
(64.4)
14.9
(58.8)
11.1
(52.0)
6.8
(44.2)
3.8
(38.8)
10.4
(50.7)
平均低溫 °C(°F) 0.7
(33.3)
0.6
(33.1)
2.9
(37.2)
4.9
(40.8)
8.7
(47.7)
11.5
(52.7)
13.6
(56.5)
13.0
(55.4)
10.5
(50.9)
7.5
(45.5)
4.5
(40.1)
1.5
(34.7)
6.7
(44.1)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75.2
(2.96)
61.6
(2.43)
69.5
(2.74)
51.0
(2.01)
65.1
(2.56)
72.1
(2.84)
73.6
(2.90)
76.8
(3.02)
69.6
(2.74)
75.0
(2.95)
77.0
(3.03)
81.4
(3.20)
848.0
(33.39)
平均降水天數(≥ 1 mm) 12.8 11.1 12.7 9.9 11.3 10.5 10.1 10.1 10.4 11.2 12.6 13.0 135.6
月均日照時數 58 75 119 168 199 193 205 194 143 117 65 47 1,583
數據來源:KMI/IRM[21]

人口

[編輯]

截至2020年1月1日,布魯塞爾城人口超過1,000人的移民族裔如下[22]

 法國 9,049
 摩洛哥 7,431
 羅馬尼亞 7,057
 義大利 5,175
 西班牙 4,690
 波蘭 2,777
 葡萄牙 1,832
 希臘 1,758
 荷蘭 1,704
 印度 1,591
 保加利亞 1,573
 德國 1,565
 剛果民主共和國 1,511
 土耳其 1,389
 幾內亞 1,309
 英國 1,177

政治

[編輯]

與比利時其他市鎮一樣,布魯塞爾城由市長領導,布魯塞爾市長不應與布魯塞爾首都大區首長英語Minister-President of the Brussels-Capital Region布魯塞爾首都區區長英語Governor of the Administrative Arrondissement Brussels-Capital相混淆。布魯塞爾現任市長是法語社會黨菲利普·克洛斯法語Philippe Close,他與生態黨-荷語綠黨法語代菲黨荷語前進黨聯合執政。

布魯塞爾地方選舉 – 2018年10月14日
黨派
投票 % +/- 席位 +/-
社會黨 19,997 28.38 0.74
17 / 49 (35%)
1
生態 - 綠黨 11,847 16.81 4.42
9 / 49 (18%)
2
革新運動 - 開放弗拉芒自由民主黨 9,772 13.87 4.02
7 / 49 (14%)
3
比利時工人黨 8,159 11.58 10.02
6 / 49 (12%)
6
行動者 - 基督教民主和弗拉芒 6,543 9.29 8.72
5 / 49 (10%)
5
代菲 5,317 7.55 0.08
3 / 49 (6%)
新弗拉芒聯盟 2,606 3.70 0.64
1 / 49 (2%)
前進 2,269 3.22
1 / 49 (2%)
1
弗拉芒利益 1,138 1.61 0.59
0 / 49 (0%)
-
伊斯蘭 1,125 1.60 1.30
0 / 49 (0%)
-
其他 1,694 2.40 1.56
0 / 49 (0%)
-

比利時首都

[編輯]
布魯塞爾王宮

儘管很多人望文生義地認為比利時首都為整個布魯塞爾首都大區,但實際上比利時憲法第194條明確規定其首都為布魯塞爾城。[23]

但是,儘管布魯塞爾城是正式的首都,而國家劃撥給首都的經費被包括布魯塞爾城在內的19個市鎮分享,而且部分國家機構也位於其它18個市鎮內。因此儘管名義上的比利時首都是布魯塞爾城,但實際上行使首都職能的卻是整個首都大區。

布魯塞爾城

[編輯]

布魯塞爾城是布魯塞爾首都大區內最大的一個市鎮,同時也是比利時的法定首都。

從某種程度上,布魯塞爾城與布魯塞爾的關係類似於倫敦市與大倫敦的關係。但是,布魯塞爾城的規模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其城區只限於城中心和南部延伸區法語Extension sud de la ville de Bruxelles東部延伸區法語Extension est de la ville de Bruxelles以及北部的哈倫拉肯下-上亨貝克三個片區

佛蘭德與法語社會

[編輯]

布魯塞爾首都大區是比利時三個大區之一,其它兩個是瓦隆大區弗拉芒大區。從地理上和方言地理學上來看,首都大區是被弗拉芒大區包圍的飛地。這一區域反映了比利時雙語社會的複雜構成,布魯塞爾的居民生活在一個法語社會與荷蘭語社會混雜的文化環境中。

國際大都市

[編輯]

現代的布魯塞爾已經成為眾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其它還有1000多個國際性組織和2000多家跨國公司的總部設於布魯塞爾。從每年舉行的國際會議數量來看,布魯塞爾位居全球第三位。[24][25]歐盟及其它國際組織的存在,使得每年常駐在布魯塞爾的外交官及記者的人數超過了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26]因此,布魯塞爾也建造了眾多的國際學校,以滿足在此工作的國際組織人員的需求。[25]布魯塞爾也號稱「歐洲伊斯蘭之都」,因為布魯塞爾城的穆斯林人口已經超過了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仍在上升。

歐洲聯盟首府

[編輯]

儘管歐盟從未正式確定任何城市為其「首都」或「首府」,但大多數觀點認為擁有眾多歐盟機構的布魯塞爾是實際意義上的歐盟首都歐盟委員會的辦公地點就在著名的歐盟總部大樓,而歐盟理事會秘書處則在其對面的Justus Lipsius大廈辦公。[27][28]此外,歐洲議會約四分之三的活動也在布魯塞爾開展,但其全會所在地為法國斯特拉斯堡[29]

1957年,歐共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最初兩個組織分別位於布魯塞爾和盧森堡,但最終由於實際操作的考慮,很快就統一在布魯塞爾辦公。1965年,布魯塞爾成為合併後的歐盟委員會及理事會的所在地,隨後的數十年中,歐洲議會逐漸將其重心移至布魯塞爾,但在規定中,其全會召開地仍然在法國斯特拉斯堡。[27][28]2002年至2004年期間,歐盟理事會也確定了其在布魯塞爾的辦公地點。[30]

現在,布魯塞爾城東部占地865,000平方米的區域逐漸成為歐洲總部的區域,正是這一地區的存在使得這座城市稱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政治中心。[31][26]

文化

[編輯]

建築

[編輯]

布魯塞爾的建築物,從帶有濃郁中世紀風格的大廣場到充滿後現代藝術意味的歐盟建築群,包含了多種元素和文化符號。

布魯塞爾最著名的建築包括布魯塞爾大廣場及在廣場中心的布魯塞爾市政廳(1988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以巨大的玻璃溫室著稱的拉肯皇家城堡等。布魯塞爾的另一個地標性建築就是布魯塞爾王宮

原子球塔位於海瑟爾公園英語Heysel Plateau內,是布魯塞爾舉辦1958年世界博覽會時建造的一座金屬結構的紀念性建築物。這座建築物是由9個直徑18米的鋁質大圓球組成,每個圓球代表一個原子,各球之間由空心鋼管連接,圓球與連接圓球的鋼管構成一個正方體圖案。這個正方體相當於放大了1650億倍的α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構。原子球塔旁邊是迷你歐洲公園,其集中了歐洲著名建築物的1/25的縮微複製品。

布魯塞爾另一個標誌性景觀,就是小於連尿童雕像,這座銅像是遊客的必游之地。

布魯塞爾的其它著名景點還包括紀念比利時獨立50周年的五十周年紀念公園聖心聖殿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布魯塞爾司法宮以及為歐盟組織建造的一系列建築物。

布魯塞爾的文化設施包括有着悠久歷史的皇家公園劇院皇家鑄幣局劇院等。此外也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包括收藏有大量魯本斯作品的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皇家軍隊與軍事史博物館比利時漫畫藝術中心等。

五十周年紀念公園凱旋門

布魯塞爾的城市中心的建築風格以弗拉芒特色為主,另外新藝術運動的代表建築師維克多·奧塔設計的建築也是城市的特色之一。作為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布魯塞爾的許多建築帶有新藝術風格,其中斯哈爾貝克埃特貝克伊克塞勒聖希利斯等大區內其它市鎮的建築尤其值得一看。新藝術風格的另一典型代表就是建築師約瑟夫·霍夫曼英語Josef Hoffmann設計的斯托克萊宮

布魯塞爾也是許多偉大藝術家活躍的舞台。著名的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內·馬格利特就曾在這裡求學。這座城市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連載漫畫作品,例如《丁丁歷險記》《幸運的路克》《Gaston》《Cubitus》和《Marsupilami》等。城市建築的外牆和地鐵站內有很多畫滿了漫畫中的人物。而集中了眾多漫畫藝術的比利時漫畫博物館本身就是維克多·霍塔設計的新藝術風格建築。

可以容納5萬名觀眾的博杜安國王體育場是比利時最大的體育場,可以用來舉辦體育競賽和演唱會等。此前該球場名為「海瑟爾體育場」,但在1985年的海瑟爾慘案之後,該體育場進入了一段低谷期。隨後球場被改建和更名為現在的體育場。

藝術

[編輯]

布魯塞爾內的博物館有40餘家之多[32],其中包括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33]等。這些藝術場館中收藏着各種風格的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包括老彼得·布呂赫爾羅希爾·范德魏登羅伯特·坎平安東尼·范戴克雅各布·約爾丹斯等佛蘭德畫家。

美食

[編輯]
布魯塞爾著名的華夫餅

布魯塞爾的特色食品包括華夫餅巧克力薯條以及眾多口味的啤酒。而首先在布魯塞爾培育成功的小椰菜,也因此被命名為「布魯塞爾椰菜」。

該市共有1800餘家餐館和許多獨具特色的酒吧。在烹飪專家看來,比利時菜是歐洲最精美的菜式之一。除了傳統餐廳之外,布魯塞爾還有許多咖啡館、小酒館和國際快餐連鎖店。咖啡廳與酒吧類似,向顧客提供啤酒和小吃,而通常意義上的咖啡店在這裡叫做「Salons de Thé」。另外,這裡還有為數不少的啤酒館,向顧客提供各種口味的啤酒和典型的比利時食品。

比利時食品的特點之一就是其對法國風味與弗拉芒元素的兼容並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布魯塞爾華夫餅和貽貝料理。另外,布魯塞爾也有許多全球知名的巧克力品牌,例如GodivaNeuhaus和Leonidas等。而比利時風味的薯條和新鮮出爐的華夫餅在布魯塞爾街頭隨處都能買到。

在普通的啤酒種類之外,著名的朗比克英語Lambic啤酒是布魯塞爾獨有的啤酒,其製作過程中使用的酵母就分布在塞訥河谷附近。另外,Kriek果味啤酒(又稱櫻桃啤酒)是比利時啤酒中相當受歡迎的種類,特別是喜愛酸甜口味的女性。

經濟

[編輯]

作為歐洲之都的布魯塞爾,服務業占其產業的很大部分。除了一些著名的啤酒生產商如康蒂永英語Cantillon (brewery)之外,布魯塞爾的產業來自於面向歐盟組織和眾多國際組織辦事機構的服務行業。

語言

[編輯]
在家中使用的語言比例圖(2006年布魯塞爾首都大區)[34]
  僅說法語
  兼說法語和荷蘭語
  兼說法語和其他非荷蘭語
  僅說荷蘭語
  不說法語或荷蘭語

儘管原本是一座荷蘭語城市,但今天的布魯塞爾已經發展成為法語荷蘭語並存的雙語城市。[35][36]總體上,法語是布魯塞爾大多數人口的母語,也是該市的優勢語種。布魯塞爾檔案館的資料顯示,在法語普及(1793年至1815年)之前,儘管在勃艮第時代,法語是當地統治者的語言,但荷蘭語仍是當地行政機構中最常用的語言。[37][38]自1880年之後,越來越多的荷蘭語使用者開始使用兩種語言,最終在1910年之後,僅說法語的人口開始增加。到了20世紀中期,單純法語人口已經超過了使用兩門語言居民。[39]

在十九世紀,許多原本以荷蘭語為母語的居民都開始改說法語。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法語在當時歐洲社會是優越文明和身份的象徵(甚至連弗拉芒精英人士都改說法語),另外荷蘭語代表着貧窮落後的佛蘭德,而且當時比利時政府的官方語言僅有法語一種。布魯塞爾的教育機構也幾乎都使用法語教學,這進一步阻礙了荷蘭語的推廣,也導致人們產生了荷蘭語的低等印象。[40]結果,當地居民只在私人場合或家中說荷蘭語,而在公共場合都使用法語。直至今日,也依然可以遇到許多說法語的布魯塞爾人,雖然不能用標準荷蘭語表達,但仍能夠部分聽說或理解布拉班特方言。

現在,布魯塞爾首都大區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和荷蘭語。自從比利時劃定語言分界線後,國家不再進行官方的人口語言調查,因此所有研究成果都只是某種程度的估測。

尿尿小童像是布魯塞爾法語和荷蘭語和諧共處的象徵。[41]

考慮到布魯塞爾畢竟是一個擁有60%的荷蘭語人口的國家的首都,加之布魯塞爾區本身就被完全包圍在荷蘭語文化地域之中,因此許多周邊地區的荷蘭語使用者會經常到城市裡來工作、購物或休閒。因此,儘管這座城市的優勢語種為法語,但荷蘭語的最低限度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42]對荷蘭語態度的變化導致了一個結果:許多在家中並不說荷蘭語的學生選擇在荷蘭語學校讀書。[43]學者估計約有28.23%的城市人口具備「良好到流利」的荷蘭語水平(包括以荷蘭語為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的人口)。關於英語,具有同等水平的人口大約有35.4%,而法語作為布魯塞爾的優勢語種,具有上述水平的人口約有95%。[44][34]

兩種語言文字的並用經常給居民帶來不便。有些歷史久遠的街道只有最初的荷蘭語名稱,例如Coudenberg。但有些地名最初以法語命名,之後又修改為荷蘭語名稱。這樣的例子包括Schoon-Zicht Straat/Welgelegenstraat;Regentiestraat/Regentschapstraat以及Koopmansstraat/Koopliedenstraat。

由於城市化進程突破了布魯塞爾首都區的邊境,許多原本屬於荷蘭語地域的佛蘭德地區也吸引了大批法語人口的入住。在20世紀後半階段,一些緊鄰首都區邊界的小城鎮的優勢語種也逐漸變成法語,有些甚至達到了70%的人口比例。這導致了比利時國內出現了新的語言衝突難題,其中以布魯塞爾-哈勒-維爾福德地區最為典型。[45]而近些年,最大的變化則是由於穆斯林移民大量進入,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等語言也被廣泛使用。

教育

[編輯]
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布魯塞爾擁有數所大學。最主要的兩所大學分別為以法語教學為主的法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46]和以荷蘭語教學為主的荷蘭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前者在布魯塞爾城區的三個校區(在外地還有兩個校區)共有約20000名學生,而後者的學生總數在10000名左右。[47]兩所大學均起源於1834年創立的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在1970年,隨着法語社區和荷蘭語社區各自擁有設立高等教育機構的法定權利,兩所大學被分立開來。

布魯塞爾的高等院校還包括:聖路易大學法語Saint-Louis University, Brussels(約2000名學生)[48]布魯塞爾天主教大學法語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Bruxelles[49]比利時皇家軍事學院法語École royale militaire (Belgique)(由法國將領於1834年設立)[50]和兩所設立於1982年的戲劇學校。[51][52]

另外,還有一些大學在布魯塞爾設有分校,例如1973年設立醫學部的法語魯汶天主教大學[53],波士頓大學布魯塞爾分校創辦於1972年,提供商務管理學和國際關係學的碩士學位。為了向在此工作的各國工作人員家庭提供教育服務,布魯塞爾也有許多國際學校,包括布魯塞爾國際學校英語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russels(包括2歲半到18歲為止的學生共1450名左右)[54],布魯塞爾英國學校以及為歐盟組織服務的五所歐洲學校英語European School[55][56]

交通

[編輯]
布魯塞爾通過歐洲之星的高速鐵路網絡與其他歐洲城市相連接

外部交通

[編輯]

布魯塞爾主要的機場包括位於扎芬特姆布魯塞爾機場和位於沙勒羅瓦布魯塞爾南部-沙勒羅瓦機場(距離市區50公里)。布魯塞爾也開通了許多高速鐵路:到倫敦歐洲之星(穿越英吉利海峽隧道,耗時1小時51分);到阿姆斯特丹(耗時1小時53分)、巴黎(耗時1小時20分),科隆(耗時1小時50分)、荷蘭阿姆斯特丹斯希普霍爾機場列日安特衛普鹿特丹海牙Thalys鐵路;到科隆和法蘭克福的德國ICE鐵路

城市公共交通

[編輯]

布魯塞爾地鐵系統始於1976年。此外城市也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有軌電車公共汽車網絡。

城市居民可以憑STIB/MIVB卡乘坐市內的鐵路或長途巴士。2015年12月,布魯塞爾城市快鐵英語Réseau express régional bruxellois投入使用。

自2003年起,由STIB/MIVB與不來梅的Cambio公司合作開發的公共交通拼車(Car-sharing)工程取代了當地的出租車業務。從2006年,自行車出租業務也開始得到發展。

水運

[編輯]

流經布魯塞爾西北部的布魯塞爾—斯海爾德河濱海運河和連接瓦隆尼亞地區的沙勒羅瓦—布魯塞爾運河是兩條重要的水上交通線路。

城市道路網

[編輯]
布魯塞爾城區的主幹道之一

中世紀的布魯塞爾城內道路主要由南北向(Hoogstraat/Rue Haute)和東西向(Gentsesteenweg/Chaussée de Gand-Grasmarkt/Rue du Marché aux Herbes-Naamsestraat/Rue de Namur)組成。以大廣場為中心向四周發散的道路系統基本得到了保留,但隨着塞訥河的覆蓋和城市內環以及南北鐵路線的建設,部分城市道路發生了變化。

作為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也是全國道路系統的交通樞紐,按順時針方向,布魯塞爾通往外地的公路分別為:N1公路(向北通向布雷達)、N2(向東通向馬斯特里赫特)、N3(向東通往亞琛)、N4(向東南通往盧森堡)、N5(向南通往蘭斯)、N6(向西南通往莫伯日)、N8(向西通往科克賽德)以及N9(向西北通往奧斯滕德)。[57]上述公路基本呈直線狀,但部分路段經過狹窄的商業街區。

經過布魯塞爾的歐洲高速公路主要有三條:E19公路(南北向)、E40(東西向)和E411(東南方向)。另外,布魯塞爾的繞城高速公路名為R0,也被形象地成為「大環」。由於當地居民的反對,繞城高速公路不得不在南部繞過一個市鎮,因此呈梨狀。

布魯塞爾城中心,即通常所謂的「五邊形法語Pentagone (Bruxelles)」地區,被內環道路包圍,編號為R20。這條道路主要建造在古代的城牆遺址之上,而地下則是地鐵2號線。

旅遊

[編輯]

友好城市

[編輯]

布魯塞爾共與下列14座城市締結了友好城市關係: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russels. City-Data.com. [2008-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0). 
  2. ^ 名为“欢迎来到布鲁塞尔”的布鲁塞尔政府官方网站.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3. ^ The Belgian Constitution (PDF). Brussels, Belgium: Belg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May 2014: 63 [2015-09-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8-10). Article 194: The city of Brussels is the capital of Belgium and the seat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4. ^ Structuur van de bevolking | Statbel. statbel.fgov.be. [2020-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5. ^ Statistics Belgium; Population de droit par commune au 1 janvier 2008. [2008-09-17]. (原始內容 (excel-file)存檔於2008-09-17).  Population of all municipalities in Belgium on 1 January 2008. Retrieved on 18 October 2008.
  6. ^ Statistics Belgium; De Belgische Stadsgewesten 2001 (PDF). [2008-10-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0-29).  Definitions of metropolitan areas in Belgium.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Brussels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First, the central agglomeration (geoperationaliseerde agglomeratie) with 1,451,047 inhabitants (2008-01-01, adjusted to municipal borders). Adding the closest surroundings (suburbs, banlieue or buitenwijken) gives a total of 1,831,496. And, including the outer commuter zone (forensenwoonzone) the population is 2,676,701.
  7. ^ Demographia World Urban Areas (PDF). April 2017 [2017-10-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5-17). 
  8. ^ 比利时三大城市圈. 比利時外交、外貿、和國際合作部. [2008年6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24日). 
  9. ^ Europe | Country profiles | Country profile: Belgium. BBC News. 2010-06-14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1). 
  10. ^ Schaepdrijver, Sophie de. Elites for the Capital?: Foreign Migration to mid-nineteenth-century Brussels. Amsterdam: Thesis Publishers. 1990. ISBN 9789051700688. 
  11. ^ 11.0 11.1 Hughes, Dominic. Europe | Analysis: Where now for Belgium?. BBC News. 2008-07-15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19). 
  12. ^ 12.0 12.1 Philippe Van Parijs. Brussels bilingual? Brussels francophone? Both and neither!. The Brussels Times. 2016-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13. ^ Janssens, Rudi. Language use in Brussels and the position of Dutch. Some recent findings. (PDF). Brussels Studies. 2008 [2018-11-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23) (英國英語). 
  14. ^ Frédéric Chardon. Bruxelles est francophone à 92%, selon les déclarations fiscales [Brussels French-speaking at 92%, according to tax declarations]. La Libre.be. 2017-12-04 [2017-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8) (法語). 
  15. ^ O'Donnell, Paul; Toebosch, AnneMarie. Multilingualism in Brussels: "I'd Rather Speak English".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2008, v. 29 n. 2 p. 154-169.
  16. ^ Gastronomy — Région bruxelloise – Brussels Gewest. be.brussels. [2018-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3) (英語). 
  17. ^ The walls of the comic strip walk in detail. [2018-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3) (英語). 
  18. ^ Jean-Marie Cassagne, Mariola Korsak - Origine des noms de villes et villages du Nord - Page 58 - ISBN 2916344454.
  19. ^ (荷蘭文)Zo ontstond Brussel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11-20. Vlaamse Gemeenschapscommissie - Commission of the Flemish Community in Brussels
  20. ^ Brussels, Belgium Köppen Climate Classification (Weatherbase). Weatherbase. [2019-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21. ^ Klimaatstatistieken van de Belgische gemeenten, Brussel (PDF). KMI/IRM. [2021-01-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02). 
  22. ^ Nationalités. ibsa.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23. ^ http://www.fed-parl.be/gwuk0015.htm#E11E15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1998-05-25.
  24. ^ Brussels, an international city and European capital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8-03.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25. ^ 25.0 25.1 布魯塞爾:國際組織的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diplomatie.be
  26. ^ 26.0 26.1 E!Sharp magazine, Jan-Feb 2007 issue: Article "A tale of two cities".
  27. ^ 27.0 27.1 Sea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VCE
  28. ^ 28.0 28.1 European Commission publication: Europe in Brussels 2007
  29. ^ Wheatley, Paul. The two-seat parliament farce must end. Café Babel. 2006-10-02 [2013-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9). 
  30. ^ Stark, Christine. Evolution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The implications of a permanent seat (PDF). Dragoman.org. [2007-07-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7-09). 
  31. ^ Vucheva, Elitsa. EU quarter in Brussels set to grow. EU Observer. 2007-09-05 [2007-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32. ^ Museum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8-01
  33. ^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Brussels. Museum Moderne Kunst Brussel. Musée d'art moderne Bruxelles.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34. ^ 34.0 34.1 (荷蘭文)”Taalgebruik in Brussel en de plaats van het Nederlands. Enkele recente bevindingen”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1-14., Rudi Janssens, Brussels Studies, Nummer 13, 7 January 2008 (see page 4).
  35. ^ (荷蘭文)"Brussel historis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oofdstedelijke Aangelegenheden, Ministerie van de Vlaamse Gemeenschap
  36. ^ (法文)"Histoire de la langu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1-11.,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ULB)
  37. ^ (荷蘭文)"De mythe van de vroege verfransing"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2-18., Taalgebruik te Brussel van de 12de eeuw tot 1794, Paul De Ridder
  38. ^ Linguistic Usages in Brussels before 1794, 存档副本. [2008-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25).  last accessed 14 February 2007
  39. ^ (荷蘭文)"Thuis in gescheiden werelden"—De migratoire en sociale aspecten van verfransing te Brussel in het midden van de 19e eeu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TNG-RBHC, XXI, 1990, 3-4, pp. 383-412, Machteld de Metsenaere, Eerst aanwezend assistent en docent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40. ^ (荷蘭文)"Taal- en onderwijspolitiek te Brussel (1878-1914)"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2-27., Harry van Velthoven, p261-443, Taal en Sociale Integratie 4, Brussel, VUB, 1981
  41. ^ Manneken-Pis schrijft slecht Nederlands. Het Nieuwsblad. 200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8) (荷蘭語). 
  42. ^ L’accompagnement des demandeurs d’emploi à Bruxelles (PDF). [2008-07-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9-02). 
  43. ^ the official VGC figures for February, 2006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2-10.
  44. ^ (法文)"Welcome supplante Welkom à Bruxelle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0-06., Le Soir, 8 January 2008
  45. ^ (法文)"Bruxelles dans l'oeil du cyclo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ance 2, 14 November 2007
  46. ^ Pres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3). 
  47. ^ About the University : Culture and History. 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6). 
  48. ^ Institution: Historique. Facultés Universitaires Saint Louis.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3). 
  49. ^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Brussel.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Brussel.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11-22). 
  50. ^ What makes the RMA so special?. Belgian Royal Military Academy.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8). 
  51. ^ Petite histoire du Conservatoire royal de Bruxelles. Conservatoire Royal.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52. ^ Koninklijk Conservatorium Brussel. Koninklijk Conservatorium.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3). 
  53. ^ L'histoire de l'UCL à Bruxelles.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4). 
  54. ^ ISB Profil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russels.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7). 
  55. ^ Background. Schola Europaea. [2007-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1). 
  56. ^ Times, The Brussels. Temporary European school opens on Brussels' former NATO site. www.brusselstimes.com. [2022-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英語). 
  57. ^ Belgian N roads.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