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巴士底日事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士底日太陽閃焰
IMAGE衛星英語IMAGE (spacecraft)2000年7月15日極光紫外線影像
類型磁暴
形成2000年7月14日 (2000-07-14)
消散時間2000年7月16日 (2000-07-16)
損失輕微衛星和地面電力變壓器損壞
影響地區全世界
第23太陽週期的一部分

巴士底日事件巴士底日閃焰是在第23太陽週期靠近太陽極大期的峰值,發生於2000年7月14日的一次巨大太陽閃焰[1][2]。在活躍區9077產生了一個X5.7級的閃焰,15分鐘之後,高能量的質子轟擊到電離層,引發了S3輻射風暴[1][3]。這是1989年以來最大的太陽輻射事件[3]。這次的質子事件比早先,1995的SOHO和1997年的ACE,記錄到的任一事件都要強4倍以上[1]。伴隨著閃焰之後是整個日冕的日冕物質拋射[1],和在7月15-16日的超級地磁風暴。在7月15日之後幾小時的峰值達到極端強烈的G5等級。

綜述[編輯]

耀斑與太陽質子事件[編輯]

2003年7月14日10時03分至10時24分,太陽黑子區域9077發生了一次正對地球的X5.7級的太陽耀斑,並伴隨一場全光暈日冕物質拋射[4]

從協調世界時10:41左右開始,GOES衛星開始探測一個強烈的S3太陽質子事件 ,與X5.7級耀斑有關[5][6]。這導致高能質子穿透和電離地球電離層的部分,並在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的諸如EIT和LASCO儀器等各種衛星成像系統中產生雪花般的噪音[7][8]。其中一些高能粒子有足夠的能量在地球表面產生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地面增強效應英語Ground level enhancement。雖然耀斑並不是特別強烈,但其卻引發的自1967年以來第四大的太陽質子事件[9]

磁爆[編輯]

在探測到太陽耀斑之後,在10:54開始的日冕儀數據中也探測到了暈,或者說是正對地球的日冕物質拋射。這次日冕物質拋射於7月15日到達地球,造成7月15日至16日的磁暴,將在7月15日晚些時候達到峰值即Kp9+(極端),即G5磁暴。人們記錄到峰值地磁擾動指數為 -301nT。磁爆對電力變壓器和衛星造成了輕微損壞[10]。這也是自1989年3月以來僅有的三次太陽風暴中的一次峰值Kp指數達到9+,其他兩次是2003年的萬聖節太陽風暴和2024年5月太陽風暴[11]

後果[編輯]

由於是自發射各種太陽監測衛星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太陽風暴,巴士底日事件被證明對於幫助科學家拼湊出太陽噴發如何發生的一般理論以及保護地球免受更大事件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未來某一天的卡林頓級事件。[12]

航海家1號航海家2號也觀測到巴士底日事件[13][14],因此它也是在最遠距離被觀測到的太陽風暴。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Space Radiation Storm. NASA. 2004-07-14 [2007-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3). 
  2. ^ Associated Press. NASA Says Solar Flare Caused Radio Blackouts. The New York Times. 2000-07-14 [2007-03-09]. 
  3. ^ 3.0 3.1 Roylance, Frank D. Solar flare biggest since '89. Contra Costa Times. 2000-07-15 [2007-03-09]. 
  4. ^ Sunspot region AR9077. SpaceWeatherLive. [2024-06-24] (英語). 
  5. ^ NOAA Space Weather Scales | NOAA / NWS 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www.swpc.noaa.gov. [7 August 2022]. 
  6. ^ Solar Radiation Storm | NOAA / NWS 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www.swpc.noaa.gov. [7 August 2022]. 
  7. ^ 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 SOHO Hotshots. soho.nascom.nasa.gov. 2003-7-15 [2024-06-24] (英語). 
  8. ^ Andrews, M.D. Lasco and eit Observations of the Bastille day 2000 Solar Storm. Solar Physics. 2001, 204: 179–196. Bibcode:2001SoPh..204..179A. S2CID 118618198. doi:10.1023/A:1014215923912. 
  9. ^ Watari, Shinichi; Kunitake, Manabu; Watanabe, Takashi. The Bastille Day (14 July 2000) event in historical large sun-earth connection events. Solar Physics. January 2001, 204: 425–438 [2 January 2021]. Bibcode:2001SoPh..204..425W. S2CID 117394988. doi:10.1023/A:1014273227639. 
  10. ^ Minor Damage Reported from Geomagnetic Storm (PDF). [2 January 2021]. 
  11. ^ Top 50 Geomagnetic Storms. [2 January 2021]. 
  12. ^ Moskowitz, Clara. Bastille Day Solar Storm: Anatomy of a Gargantuan Sun Tempest. 14 July 2011 [2 January 2021]. 
  13. ^ Webber, W. R.; McDonald, F. B.; Lockwood, J. A.; Heikkila, B. The effect of the July 14, 2000 "Bastille Day" solar flare event on >70 MeV galactic cosmic rays observed at V1 and V2 in the distant heliospher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5 May 2002, 29 (10): 15–1–15–3. Bibcode:2002GeoRL..29.1377W. S2CID 115950366. doi:10.1029/2002GL014729可免費查閱. 
  14. ^ [1] Webber, W. R., F. B. McDonald, J. A. Lockwood, and B. Heikkila (2002), The effect of the July 14, 2000 「Bastille Day」 solar flare event on >70 MeV galactic cosmic rays observed at V1 and V2 in the distant heliosphere, Geophys. Res. Lett., 29, 10, 1377-1380, doi:10.1029/2002GL01472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