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元
姚文元 | |
---|---|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 |
任期 1969年4月28日—1977年7月21日 | |
主席 | 毛澤東 → 華國鋒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第一副主任 | |
任期 1967年2月23日—1976年10月6日 | |
主任 | 張春橋 |
繼任 | 倪志福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31年12月11日 中國浙江省諸暨縣直埠鎮姚公埠村 |
逝世 | 2005年12月23日 中國上海市 | (74歲)
籍貫 | 浙江省諸暨市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政黨 | |
配偶 | 金英 |
姚文元(1931年12月11日—2005年12月23日)[1],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浙江諸暨姚公埠人,「四人幫」成員之一。曾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成員、中央組織宣傳組成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被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有期徒刑二十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
生平
[編輯]文革前
[編輯]1948年7月姚文元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後曾在中國作協、中共上海市盧灣區委宣傳部工作。
姚文元之父翻譯家姚蓬子是胡風的朋友,姚文元也一度想成為胡風的「入室弟子」[2]。
1955年,姚文元在北京《文藝報》1955年一、二期合刊上,發表批判胡風文章《分清是非,劃清界線》,引起張春橋注意。1955年5月,上海市公安局審查姚蓬子的問題。1955年5月底,姚蓬子以「胡風分子」和「潘漢年反革命集團分子」的雙重身份,被公安部六局逮捕,押往北京審查;姚文元也受到影響,被中共上海市盧灣區委審幹辦公室審查。
1957年6月14日,姚文元在《人民日報》發表《錄以備考──讀報偶感》。
1965年10月28日,姚文元署名「葛銘人」在《心理科學》發表《這是研究心理學的科學方法和正確方向嗎?——向心理學家請教一個問題》。
文革時期
[編輯]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匯報》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1966年5月10日在《解放日報》、《文匯報》發表《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的反動本質》,揭開文革大戲的序幕,為文革一系列批判定下基調。此戰功成發跡後,從《解放日報》編委一躍而為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再躍為中央文革小組成員(1966年)。
他歷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書記(1967年;參與上海奪權)、中共九至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並任宣傳組成員。任《紅旗》雜誌總編、主管意識形態(1970年;接替倒台的陳伯達);參與組織了批林批孔和評《水滸》、「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等政治運動。是「池恆」等御用寫作班子主管。文革中幾乎不寫文章,只發表過《論林彪反黨集團的社會基礎》。
文革後
[編輯]1976年10月6日,姚文元在懷仁堂事變後被捕並被中共中央隔離審查。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反黨集團的決議》決定,永遠開除姚文元黨籍並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1月25日,姚文元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認定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以「組織反革命集團罪」、「陰謀顛覆政府罪」、「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誣告陷害罪」,判處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在法庭的最後陳述中,姚文元稱,他犯有錯誤或嚴重錯誤、而非反革命罪行,同林彪及其反革命罪行「掛不到一起」。
1996年10月5日,姚文元刑滿出獄,隱居浙江湖州和上海市。1998年6月,姚文元提出有生之年的兩個願望:出版回憶錄與重新入黨。2001年9月,中共中央有關部門曾准許姚文元出版近42萬字的回憶錄,但要送中共中央宣傳部審核而不准由海外出版。而最終卻不了了之,有傳因初稿版本審查未獲當局通過而未能如願(有「五不准」批示:不准公開沒有解密的黨、政、國家機密;不准公開黨和國家已故領導人的私人問題;不准公開會引起社會爭議、被國際反華勢力利用、危害國家聲譽的資料;不准公開無法核實真偽的敏感政治問題;不准公開發行)。上海市人民政府答應每月撥出人民幣四千元津貼改善姚文元夫婦的生活起居,還派警衛保護他們。後來姚文元又寫了一個5萬字的回憶錄《回顧與反思》[3]。
2006年1月6日,新華社發出以下不足百字新聞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主犯姚文元因患糖尿病,於2005年12月23日病亡。姚文元,男,74歲,於198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有期徒刑20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1996年10月刑滿釋放。」[4]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四人幫成員。
著作
[編輯]代表作
[編輯]-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1965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11074-358
- 《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的反動本質》 1966年4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3074-441
- 《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一月版。
- 《評陶鑄的兩本書》,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七年七月版。
- 《論林彪反黨集團的社會基礎》,1975年3月《紅旗》雜誌1975年第3期,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三月版。
專論
[編輯]- 《革命的軍隊 無敵的戰士——談談〈保衛延安〉的幾個特點》(讀書運動輔導叢書),姚文元著,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十月初版。全書三三頁。
- 《魯迅——中國文化革命的巨人》(上海文藝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九月初版。全書二四七頁。一九六四年第五次印刷時改版。全書為二七六頁。
- 《紀念魯迅,革命到底》,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六年七月版。
- 《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八年八月版。
文集
[編輯]- 《細流集》(雜文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六月初版。收文章二十九篇。全書一二七頁。
- 《在革命的烈火中》(雜文集),作家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四月初版。收文章五十五篇。全書二三〇頁。
- 《論文學上的修正主義思潮》(文學評論集),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七月初版。收文章十二篇。全書三五九頁。
- 《興滅集》(雜文集),新文藝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三月初版。收文章四十六篇。全書一九〇頁。
- 《沖霄集》(雜文集),作家出版社,一九六〇年五月初版。收文章四十一篇。全書一六〇頁。
- 《新松集》(文藝評論集),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六二年五月初版。收文章二十一篇。全書三四七頁。
- 《想起了國歌》(雜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七月初版。收文三十五篇。全書一七四頁。
- 《文藝思想論爭集》,作家出版社上海編輯所,一九六四年九月新一版。收文章十二篇。全書三五六頁。
- 《在前進的道路上》(文藝評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分社,一九六五年九月初版。收文章二十四篇。全書三六二頁。
- 《為革命而生活》(雜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分社於一九六六年四月排出校樣本,未出版。收文章三十八篇。全書二三〇頁。
- 《姚文元言論集》第一輯,一九七六年十二月。收文章十篇。全書八十頁
- 網絡版《姚文元文錄》收1955.6-1976.8的文稿104篇,並附1949.5-1976.4的文章講話編年目錄。大同理想網2005年5月5日第1版
- 文革風雲叢書07-08《毛澤東的金棍子——姚文元與文革》(上下冊),收1965.11-1976.8的姚文元文稿76篇、存目9篇,2016年6月台灣西西弗斯文化出版公司。
回憶錄
[編輯]- 《回顧與反思》2003年12月,香港《動向》雜誌稱姚文元出版,並刊登了一些內容,但社會上並未見到該書籍。
身後
[編輯]姚文元與妻子合葬,墓碑上只有妻子金英(1933年4月28日-1996年8月19日)的名字,上面的3位女兒、3位女婿等全部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墓碑是一塊黑色大理石,正面刻着四個金色字:「真理真情」。背面刻着一首詞《蝶戀花》:「遙送忠魂回大地,真理真情,把我心濤寄。碑影悠悠日月裡,此生永系長相憶。碧草沉沉水寂寂,漫漫辛酸,誰解其中意。不改初衷常歷歷,年年化作同心祭。」[5]
曾為四人幫成員撰寫傳記的葉永烈說:「新華社消息出來後,美國《洛杉磯時報》等七、八家媒體都有打電話來,我沒有接到國內媒體的一個採訪電話。」他認為,官方訃聞的發布特意選擇周五的下午時間,以周末避開海內外媒體的注意力。[6]
家庭
[編輯]- 父親:姚蓬子。原上海左聯成員。後作為中共特科潘漢年手下負責河北事務。遭人舉報後,押解南京受審後認罪。
- 妻子金英,生於1933年。上海盧灣區宣傳部的幹事,與姚文元是同事。1996年姚文元出獄前去世。
- 他們有三個女兒。長女姚金虹,二女姚麗群,小女姚繼紅。
逸聞
[編輯]- 姚文元的父親姚蓬子留下了一筆遺產。1986年,姚文元母親周文修為繼承遺產與家人爭吵,當時還在獄中的姚文元勸諭妻子對母親讓步[7]
- 姚文元形象氣質不佳,曾有人說他樣子有點像上門收購舊書報雜誌的人。[8]
參考文獻
[編輯]- ^ 姚蓬子与徐恩曾在南京的特殊交往. [201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7).
- ^ 胡风成反革命 “弟子”姚文元见风转舵. [200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5).
- ^ 姚文元四十二万字回忆录被封杀后另起炉灶. [200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31).
- ^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姚文元病亡. www.gov.cn. 2006-01-06 [2023-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6).
- ^ 葉永烈:「漫步在姚文元墓前」,發表於《同舟共進》2009年第5期。
- ^ 姚文元墓碑上只写妻子名字 一岁时就见过鲁迅. [200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30).
- ^ 十八年恍如隔世:姚文元出狱的前前后后. [200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2).
- ^ 窝囊书呆子. [2009-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 ||
---|---|---|
新頭銜 | 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第一副主任 1967年2月-1976年10月 |
繼任: 倪志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