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人民史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民史觀指的是一種從平民而非領導人的角度考慮歷史的視角。以人民史觀寫成的歷史叫做人民史(英語:people's history, history from below)或民眾史(日語:民衆史)。[1]這種史觀和傳統的英雄史觀相反。人民史觀強調被褫奪公權者、被壓迫英語oppression者、窮人、不合群者等被邊緣化群體的視角。人民史的作者一般是左翼人士,使用馬克思主義分析歷史,英國1960年代的歷史作坊英語History Workshop Journal運動就是一例。[2]

採用人民史觀的著名著作有霍華德·津恩的《美國人民的歷史英語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3]

中共觀點

[編輯]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於1943年提出「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裡的『諸葛亮』。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4],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提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4][5]1959年12月,在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毛澤東認為「無論如何,不能認為歷史是計劃工作人員創造的,而不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這本書看起來是書生的話,不像革命家的話」,批評該書把群眾的鬥爭只看作做重要條件之一的說法。[4]

1972年發表的《北京周報》以英文發表了題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The Masses Are the Makers of History)的文章,論述了「毛主席在領導革命的過程中教導...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即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6]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黎澍在《歷史研究》上發表文章《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1986年7月30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再論歷史的創造及其他》,促使中國學術界圍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展開討論,「基本上重新論證並確立了」該史觀。[7]

中共文獻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人民群眾指的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人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所有促進社會發展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群眾。儘管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構成成分不同,但主體一直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句話的含義是:在一切參與了歷史發展的人當中,對歷史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人民群眾。[7][8]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E. P. Thompson, "History from Below",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7 April 1966, pp. 279–80.
  2. ^ Wade Matthews. The New Left,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Break-up of Britain. BRILL. 2013: 20–21 [2021-02-01]. ISBN 97890042530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3. ^ chapter: Columbus, The Indians, and Human Progress. [2021-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4. ^ 4.0 4.1 4.2 毛勝; 唐洲雁.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学习毛泽东关于尊重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的重要论述.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東嶽論叢》2018年第12期. 2020-10-15 [202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5. ^ 毛澤東. 论联合政府. 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202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4). 
  6. ^ Tien Chih-sung. The Masses Are the Makers of History. Marxist Internet Archive. Beijing Review. [2021-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7. ^ 7.0 7.1 白新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解. 學術論壇. 2018, 41 (5): 75-82. 
  8. ^ 人民網-人民日報; 張慶黎. 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体会.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0-11-13 [2022-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