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刻尺作圖
二刻尺(希臘語:νεῦσις、拉丁轉寫:neusis)是一種幾何作圖的工具,是上面有二個刻度的直尺(刻度可以在作圖過程中標示),因此可以記錄長度。
二刻尺在古希臘時期曾經和圓規、(無刻度的)直尺一樣是在尺規作圖中合法的作圖工具。而後來的尺規作圖多限定只能使用無刻度的直尺,不允許使用二刻尺。
構造
[編輯]二刻尺介於刻度尺和尺規作圖中的尺之間,既不同於日常使用的刻度尺(有許多刻度),也不同於尺規作圖中的尺(沒有刻度)。二刻尺有兩個刻度,使得二刻尺上有某一固定長的線段。尺規作圖中的尺,可視為畫無限長的直線工具,二刻尺可看作這種尺上任意添加了點A和點B兩個點(AB兩點長度固定卻不確定某一數值)。
使用方法
[編輯]尺規作圖中的尺只能用來將兩點連接起來。而二刻尺除了可以將兩點連接起來,還有以下用法:假設尺上的兩刻度距離為a,有兩條線l、m和點P,可以用二刻尺找到一條通過P的直線,使得此直線與直線l和m的兩個交點間的距離為a。
如圖,有兩條線l、m和點P。可以將尺與點P對齊,並讓其中一個刻度保持在l(圖中黃點)上,慢慢轉動尺 (允許尺貼着P滑動),直到另一個刻度碰到m(圖中藍點),此線即為所求(圖中深藍色線)。
幾何作圖
[編輯]二刻尺可以解出單用直尺和圓規無法解決的問題,例如三等分角和正七邊形。
三等分角
[編輯]- 已知角a,以B點為圓心,二刻尺刻度間距為半徑畫圓。
- 角a的兩邊其中一邊交圓於A點,並畫另一邊的延長線。
- 將二刻尺固定在A點,並將兩刻度一個移到圓上,另一個移到角a一邊的延長線上,分別稱為C點和D點。(即是使CD = AB)
- 角b即為角a的三等分角。
正七邊形
[編輯]- 以二刻尺刻度的間距畫正方形CDEF。
- 以E點為圓心,CE為半徑畫圓E。
- 做DE的中垂線。
- 將二刻尺固定在D點,並將兩刻度一個移到圓E上,另一個移到DE的中垂線上,分別稱為B點和A點。
- 做三角形ADE的外接圓O。
- 以二刻尺刻度的間距為半徑,畫出G、H、I、J四點。
- D、E、G、H、A、I、J七點即為正七邊形。
特定正多邊形
[編輯]基本上,正n邊形可以由二刻尺作圖建構當n =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4, 26, 27, 28, 30,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2, 44, 45, 48, 51, 52, 54, 55, 56, 57, 60, 63, 64, 65, 66, 68, 70, 72, 73, 74, 76, 77, 78, 80, 81, 84, 85, 88, 90, 91, 95, 96, 97, 99, 102, 104, 105, 108, 109, 110, 111, 112, 114, 117, 119, 120, 126, 128, 130, 132, 133, 135, 136, 140, 143, 144, 146, 148, 152, 153, 154, 156, 160, 162, 163, 165, 168, 170, ... ,這是根據正十一邊形的結果衍生而得。[1]
不過當n =
- 23, 29, 43, 46, 47, 49, 53, 58, 59, 67, 69, 71, 79, 83, 86, 87, 89, 92, 94, 98, 103, 106, 107, 113, 115, 116, 118, 121, 127, 129, 131, 134, 137, 138, 139, 141, 142, 145, 147, 149, 157, 158, 159, 161, 166, 167, 169, ... ,就無法藉由二刻尺完成作圖。
但目前仍然不知道對於以下的n,正n邊形能不能二刻尺作圖:
- 25, 31, 41, 50, 61, 62, 75, 82, 93, 100, 101, 122, 123, 124, 125, 150, 151, 155, 164, ...
倍立方
[編輯]- 以二刻尺刻度的間距做AB=BC=CA=BD,且A、B、D共線。
- 將二刻尺固定在A點,並將兩刻度一個移到CD的延長線上,另一個移到BC的延長線上,分別稱為G點和H點。
- AG的長度就是二刻尺刻度的間距的倍。
二刻尺的沒落
[編輯]數學史學家T.L.希思(T. L. Heath)認為古希臘數學家恩諾皮德斯[a](公元前440年左右)是第一個把圓規和直尺的地位提高的人。這種避免使用二刻尺的理念多少影響了同一時期、同一座島上的幾何學家希俄斯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Chios,不是醫師希波克拉底)[b](公元前430年左右)。100年後,歐幾里得在其著作中也盡量避免使用二刻尺作圖。
公元前4世紀,受到柏拉圖的理念論影響,尺規作圖被分成三個等級。這三個等級分別是:
二刻尺被放在第三級是因為它可以解決前兩級所不能解決的問題[c],因此二刻尺被當成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這種簡單而有力的作圖工具也逐漸被當成不正當的作圖工具。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里亞的帕普斯(Pappus of Alexandria,公元前325年左右)認為:「這是一個不小的錯誤」。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R. Boeker, 'Neusis', in: Paulys Realencyclopädie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 G. Wissowa red. (1894-), Supplement 9 (1962) 415-461.(德文)
- The Mathematical Gazet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l. 59, No. 407 (Mar., 1975), pp. 17-21
外部連結
[編輯]參見
[編輯]- ^ BENJAMIN, ELLIOT; SNYDER, C. Mathematical Proceedings of the Cambridge Philosophical Society156.3 (May 2014): 409-424.; http://dx.doi.org/10.1017/S030500411300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