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廣義上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各行業分為三個產業,農業為「第一產業」,是支持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中國南方地區農田多以水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地區農田多以旱地為主,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熱量較低,降水偏少,以旱地作物種植為主,主要種植小麥。
歷史
[編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其控制的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區繼續進行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初期,中國政府基本完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土地改革。3億多農民無償分得土地、生產資料,並免除地租。此次改革結束了中國數千年封建地主制度。當時中國南方14省中,有12個省為糧食淨調出省,這些調出的糧食都調往北方[1]。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做出《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農民和地主等個人一同失去土地所有權,僅有使用權。[2]至此農村土地收歸集體,個人不再擁有土地所有權。同年起推行的統購統銷政策,又使政府控制了糧食、棉花等主要農產品資源的生產和銷售。這項政策一直持續到1980年代,通過抽取農產品和工業品之間的「剪刀差」等方式,農民被政府剝削,最終「一貧如洗」[3]。之後人民公社和文革期間人民勞動積極性不足,長期農產量萎縮並發生三年困難時期饑荒。而當時實行的全民計劃供給體制,除了糧食、布料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國農民基本被排除出日常物資供給。1970年,中國要求北方省份加快農業發展。[1]
1980年代改革開放中國政府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作物私有化以調動人的勞動積極性,短時間內就解決了饑荒問題和奠定工業化社會所需的糧食供應穩定。之後引入地膜等農業科技大幅提高了農產量。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南方開始大規模發展工業產業,使得糧食生產減少。2003年,中國劃定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等13個省、自治區成為糧食主產區。北方糧食開始運往南方,稱為北糧南運[1]。21世紀後中國僅小麥產量成為世界第一,其次為印度美國。2005年中央下令廢除農業稅結束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歷史。大致而言中國糧食產量至今依每年增產,官方也將糧食安全有最低自給自足能力奉為圭臬。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依舊是大米和大豆最大進口國[4][5]。
年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糧食生產 | 60635 | 61338 | 61954 | 62862 | 61546 | 62435 | 62515 | 63399 |
糧食消費 | 63414 | 64769 | 66153 | 68565 | 71006 | 71877 | 72678 | 73411 |
糧食自給率 | 96% | 94.7% | 94% | 91% | 86.6% | 86.8% | 86% | 86.3% |
穀物生產 | 54137 | 54696 | 55108 | 55904 | 56084 | 56942 | 57730 | 58103 |
穀物消費 | 53128 | 53890 | 54663 | 55447 | 56242 | 57048 | 57867 | 58696 |
穀物自給率 | 101.90% | 101.50% | 100.81% | 100.82% | 99.72% | 99.81% | 99.76% | 98.99% |
產業
[編輯]種植業
[編輯]種植業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中國北方地區,農作物多為一年一熟、兩年三熟或一年二熟,主要農作物有小麥、花生、甜菜、玉米、大豆等;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南方地區,農作物多為一年二熟或一年三熟,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油菜、甘蔗等。
產物[7] | 1949產量(噸) | 1978產量(噸) | 1999 產量(噸) | |
1. | 糧食類 | 113,180,000 | 304,770,000 | 508,390,000 |
2. | 棉花 | 444,000 | 2,167,000 | 3,831,000 |
3. | 油菜 | 2,564,000 | 5,218,000 | 26,012,000 |
4. | 甘蔗 | 2,642,000 | 21,116,000 | 74,700,000 |
5. | 甜菜 | 191,000 | 2,702,000 | 8,640,000 |
6. | 烤菸草 | 43,000 | 1,052,000 | 2,185,000 |
7. | 茶業 | 41,000 | 268,000 | 676,000 |
8. | 水果 | 1,200,000 | 6,570,000 | 62,376,000 |
9. | 肉類 | 2,200,000 | 8,563,000 | 59,609,000 |
10. | 水產類 | 450,000 | 4,660,000 | 41,220,000 |
- 糧食產量:6億0710萬噸
- 夏糧:1億3660萬噸
- 秋糧:4億3649萬噸
- 早稻:3401萬噸
- 穀物產量:5億5727萬噸
- 棉花產量:616萬噸
- 油料產量:3517萬噸
- 糖料產量:1億3403萬噸
- 茶葉產量:209萬噸
中國大陸主要商品糧基地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和珠江三角洲。
種植面積:112萬7400平方公里
-
洞庭湖平原
-
湖北農村
林業
[編輯]林業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
- 林業總產值:3兆人民幣(2011年)
- 人造板產量:2.09億立方米(2011年)
- 木竹地板產量:6.29億平方公尺(2011年)
- 經濟木材產量:1.34公噸(2011年)居世界首位[8]
- 木材進出口總值:230億美元(2011年)
- 木材產量:8178萬立方米(2014年)
畜牧業
[編輯]中國畜牧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五大牧區為:新疆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內蒙古牧區和甘肅牧區。
產量:
- 肉類總產量:8707萬噸
- 豬肉產量:5671萬噸
- 禽肉產量:1751萬噸
- 牛肉產量:689萬噸
- 羊肉產量:428萬噸
- 禽蛋產量:2894萬噸
- 牛奶產量:3725萬噸
- 生豬存欄:4億6583萬頭
- 生豬出欄:7億3510萬頭
漁業
[編輯]漁業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區。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中國漁民在從事海洋捕撈時,與他國政府部門發生衝突的事件日益引起關注。中國和韓國之間的漁業衝突尤其嚴重。
農業科技
[編輯]農業科技化方面早在1973年間中國科學家袁隆平使用雜交水稻技術,首次育成三系雜交高產水稻,1975年國務院投入大批人力物力支持得以發揚光大。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產800公斤後中央下令全面推廣,2007年中國大陸的水稻產量為5億噸,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稻米生產國,各類稻種合計佔世界稻米35%產量。近代也開始用重離子束加速器、宇宙射線、伽馬射線等航天技術跨業支援,對農作物實施誘發突變育種,例如「魯原502小麥」等成功突變種出現,進一步提高產量。[9]
另一方面官方依然繼續加強增加農產量的方法,80年代起大量利用地膜技術增產,還使用基因工程技術,有自力研發也有和國際大糧商合作[10],但也在2007年後發生BT63基因改造水稻事件等意外事件,可總體前進路線不變。
-
農業機械化時期宣傳海報
-
國產的福田拖拉機
-
曲阜的農業病蟲害中心
-
江蘇省太倉市現代農業園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北粮南运 中国粮食大迁徙地图背后的隐忧. 新京報.
- ^ 《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正式通过. [2013-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責任編輯:黃家楊. 该怎样评价毛时代的经济成就. 騰訊網——騰訊網歷史頻道. [2015-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 (簡體中文).
- ^ 媒体:进口量全球第一 中国为什么还要出口大米. 中國新聞網.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3).
- ^ 中国去年大豆进口依存度超87% 美国占进口总量约34%. 中國新聞周刊. [202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5).
- ^ 國家統計局-論糧食自給.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9).
- ^ Beijing Official Website Internation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beijing.gov.cn. Retrieved on 2012-02-14.
- ^ [1][永久失效連結]. 中國林業發展報告2012.
- ^ 中華網-航天與農業.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 ^ 加拿大-中國農業與食品發展交流中心 (Canada-China Agriculture and Food Development Exchange Center, CCAgr) 是中國與加拿大農業食品合作最大的平台之一。
外部連結
[編輯]- 央視官方頻道-從多產到精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Dragon and the Elephan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Reforms in China and India Edited by Ashok Gulati and Shenggen Fan (2007),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Hsu, Cho-yun. Han Agriculture (Washington U. Press, 1980)
- Official Statistics from FA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armers, Mao, and Discontent in China: From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o the Pres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Dongping Han, Monthly Review, Novemb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