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拉梅尔
鲁道夫·拉梅尔 | |
---|---|
出生 | 1932年10月21日 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
逝世 | 2014年3月2日 美国夏威夷州Kaneohe | (81岁)
教育程度 | |
职业 | 政治学教授 |
雇主 | |
知名于 | 研究战争和冲突的解决办法 |
网站 | hawaii |
鲁道夫·约瑟夫·拉梅尔(Rudolph Joseph Rummel,1932年10月21日—2014年3月2日[1])是夏威夷大学荣誉退休的政治学教授。他将自己的大半生用于收集并研究人类近代的集体暴力历史。拉梅尔也是发展民主和平论的重要学者之一,他主张民主政府是最不会随意残杀其人民的政府形式,同时民主国家之间也从来不会(或几乎不会)互相争战。[2]
拉梅尔著作丰富,写下了24本学术书籍,并且在1975-1981年间出版的《认识冲突与战争》(Understanding Conflict and War)中记载了他研究的主要成果。他在接下来15年里埋头于建构民主和平的理论,不断加入各种新的资料和数据测试,对比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对许多单独的战争案例进行研究。1997年出版的《权力屠杀》一书总结了拉梅尔的研究,其他重要的作品还包括了《致命政治:苏联的种族灭绝和大屠杀—1917-1987》(1990)、《中国的血腥世纪:从1900年来的民族挣扎和大灭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1)、《大灭绝: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大屠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2)、《政府谋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4)、以及《大灭绝的人口统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97)。拉梅尔同时也将他众多著作中的各种图表、摘要、和表格刊登在自己的网站上,包括他收集的参考文献和各种统计上的资料。拉梅尔早年也曾发表过《了解因素分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70)和《了解相关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976)。
拉梅尔还撰写了《绝不重蹈覆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系列的架空历史小说,由一个神秘的组织派遣两名恋人传送重回1906年,透过现代的武器和科技改变人类历史,以将20世纪改写为一个和平的世纪。拉梅尔在他的网站有一串广泛的FAQ问答集,回答各种对于民主和平理论及大灭绝的问题及批评[3]。
生涯
[编辑]拉梅尔分别在1959年和1961年从夏威夷大学取得他的政治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1963年从西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接著他在印第安那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1964年他改前往耶鲁大学任教,最后在1966年回到了夏威夷大学,并在那里一直任教至荣誉退休为止。在1995年他成为夏威夷大学政治学系的荣誉退休教授,他退休后的研究工作则由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和平研究中心继续资助[2]。
拉梅尔写下了大约若干本学术书籍、以及超过100篇学术的论文。他早年的发表的《了解因素分析》一书还被美国科学资讯所(ISI)列为“被引用最多的经典书籍”之一。他在1990年曾获得国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颁奖以表扬他在国际关系领域的贡献,并且在2003年从美国政治学会获颁终生成就奖。
研究
[编辑]大灭绝
[编辑]拉梅尔自己发明了Democide(大灭绝)一词:“由政府谋杀的任何个人或群体,包括了种族灭绝、政治灭绝、和大屠杀”,他并且指出:“我是以民法来定义谋杀,亦即某人有意或蓄意的致他人于死地,就好像将一群人关在集中营里,造成他们不久后便因营养不良或缺乏医疗照顾而死去,或是逼迫他们从事劳动、或流放他们至荒芜的地区,使他们很快便因为困乏和疾病而死去。”
拉梅尔的研究指出由于政府大灭绝而死的人口数量,要远高于因为战争而死的总人数。在研究超过8,000件政府造成的灭绝案后,他统计出至少有2亿6200多万的人在二十世纪因为大灭绝而罹难,比同时期因为战争而死去的人口数量高出了六倍。
他主张在政治权力和大灭绝之间存在著连结关系,如果政治权力没有受到限制,政治的大屠杀便会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在政治权力被分散、制衡、和监督的地方,政治暴力则相当少见。拉梅尔总结道:“一个政权拥有越多的权力,其人民就越可能被屠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提倡自由。”“让政治权力集中是地球上最危险的事。”
民主和平
[编辑]拉梅尔是民主和平论的早期研究者之一,仅次于Dean Babst之后[4]。他发现在1816-2005年间,非民主国家之间总共发生了256战争,非民主国家与民主国家之间则有156场,但民主国家之间则一场战争也没有发生过。
他所使用的民主定义是“拥有政治权力的人是透过认真的选举选出的,选举有不记名的投票、拥有投票权的人口比例广泛(大致上可以归类为有至少三分之二成年男性参与选举),拥有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结社自由,政府受到宪法架构的限制,并且保障人民的同等权利。”除此之外,一个民主国家还应该是“已有稳定基础的”,他指出:“之间要有一定的缓冲期,以让民主的程序和民主文化为人民接受。有三年应该就已足够了。”[5]至于战争,他使用的则是来自一个资料库的统计方法:战争是有至少1,000人战斗死亡的冲突。
也因此和平是被这样解释:“有如伊曼努尔·康德所指出的,一个普世的共和制度(“民主制度”一词在当时的古典自由主义来看并不是代表一件好事)会创造出一个和平的世界。人们并不会支持一场可能使他们心爱的人死去或财产毁坏的战争。但这只种说法只是部分正确,因为那些人们可能会起身对抗其他非民主国家,投票要求政府发动战争,例如美西战争。更深一层的解释是在人们拥有自由的地方,他们会创造出一个以交易为基础的社会,有著许多重叠的组织、并且互相监督核心的权力。这样的社会拥有一种协商、容忍的文化,并且发展出极为多元的面貌。除此之外,自由的人民也会与其他同属自由社会的人民发展出一种共同体的倾向,这种分享了原则和理念的情感会使他们不愿与其他自由社会征战。”[6]
死亡政权
[编辑]大灭绝要有一个发动的企图,然而有些政权是在无意或疏忽之间造成了他们的人民大量死亡,包括政治上的疏忽、无能、或是完全置人民不顾。举例而言,在一个腐败彻底的政权,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可能都会遭到威胁及毁灭。拉梅尔将这样的死亡为“死亡政治”(Mortacide),他并且主张死亡政权在民主国家最为少见。
饥荒、经济增长与幸福
[编辑]拉梅尔也将由于政府政策人为造成的饥荒视为是大灭绝的形式之一,比如乌克兰大饥荒。不过他指出,民主国家内部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饥荒,无论是人为的还是天灾的[3]。他也主张民主是促成经济成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7],并且举出研究证明人民的快乐程度是随著其国家民主程度而增进的[8]。
依据拉梅尔的预测,世界上民主国家的数量会持续增长,最后会终结人类所有的战争和大灭绝,他预言这会发生在大约21世纪的中旬或甚至更早[9]。
政治观点
[编辑]拉梅尔是自由民主制的坚定支持者,也是一个自由意志主义者[10],并且对于共产主义严厉批判。不过,他也批评一些右翼的独裁政权以及在殖民主义之下发生的大灭绝。他坚定的支持当前美国的反恐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
拉梅尔主张,世界上需要出现一个除了联合国以外的组织,以处理那些联合国不能或不敢行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和平、人类安全、人权、以及民主的散布—也就是组成一个民主国家的联盟[11]。
他也指称学术界存在著一股左翼的偏见,选择性的批判一些具有高度政治和经济自由的国家,却忽略了世界上还有大量情况更恶劣的国家存在。除此之外,他也批评美国学术界的终身教授职位体制[12]。
批评
[编辑]拉梅尔在许多政治和社会议题上的立场都曾遭到批评。
民主和平论已经是当前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界最具争议的理论之一了,尤其是因为它对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形成了强大的挑战。依据拉梅尔的参考文献,已经有超过一百名研究者对此发表了研究论文[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些人则批评民主和平论存在著一些例外。拉梅尔在他的网站的FAQ[13]里逐一讨论并驳斥了这些据称的例外,并且也提及了许多其他学者所著的书籍。
拉梅尔在民主和平论上的研究最初并没有获得太大重视,他最先的研究成果是由高达33个命题、分成5本书出版的“庞大理论研究”。拉梅尔的民主和平论有著许多独特的色彩,因此其他一些支持民主和平论的学者也常与拉梅尔产生争议:
- 拉梅尔的早期研究发现民主国家都较为爱好和平,即使是对于非民主国家亦然。许多其他研究者则只主张民主国家之间有著非常少的战争,但一些最近的研究则证实了拉梅尔的论点[14]。
- 拉梅尔主张民主国家(依据正式的定义)永远没有互相争战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绝对肯定的主张”。而对一些其他的研究者而言,无论民主国家之间是否真的曾发生过一两起战争,重点只在于其机率之微小罢了[15],但拉梅尔则坚持这是一个绝对可以肯定的事实。许多其他的研究者也发现民主国家之间的确从来没有发生过战争[16]。
大多数有关人口灭绝的统计都存在不确定性,并且通常都存在数字差异极大的各种统计版本。拉梅尔计算苏联在史达林统治之下总共有高达4,300万人因为大灭绝死亡,这个数字高于普遍统计的2,000万人。拉梅尔宣称他的这个数字是来自1968年Robert Conquest所著的The Great Terror一书,而且还称这个数字“仍然算是很低”,因为这个数字排除了在1950年后及1936年之前因为集中营死去的人数、1939-1953年间在苏联侵占地区广泛实行的人口放逐及造成的大量死亡、1941-1944年间苏联大量放逐少数民族造成的死亡、以及苏联红军及秘密警察在1944-1945年于东欧地区进行的政治屠杀。除此之外,1932-1934年间造成5百万人死亡的乌克兰大饥荒也没有算进去[17]。
拉梅尔曾宣称自己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并且还得以进入决赛的117人名单之中,这是一则来自美联社并透过地方报纸转印的消息。他现在已经收回了这个说法,虽然这仍然刊登在他的书籍里[18]。瑞典前副总里柏·阿马克曾在1999年保证将在接下来十年里持续提名拉梅尔[19],虽然诺贝尔奖的提名名单是被隐藏而不公开的,因此并没有办法客观的证实拉梅尔是否真的曾被提名。
拉梅尔在其部落格曾写下一篇名为“对媒体进行审查”的文章,这造成了不小的争议,使得拉梅尔在接下来一篇文章里澄清自己只是主张应该保护有关军事的机密。[20]
小说作品
[编辑]拉梅尔也是《绝不重蹈覆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系列小说的作者,依据他网站的说法,这一系列小说是为了“构想一个不同的历史…如果一对恋人带著现代的武器和380亿钜款回到了1906年”以提前制止极权主义的崛起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拉梅尔称他的作品是为了“描述大灭绝的广泛程度,以及为何布希总统以民主和平论为基础架构的外交政策能够有效制止大灭绝及战争。”
参考文献
[编辑]- ^ Honolulu Star-Advertiser Obituaries.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2.0 2.1 About R.J. Rummel.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6).
- ^ 3.0 3.1 存档副本.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DOES DEMOCRACY CAUSE PEACE?.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7).
- ^ Q & A ON DEMOCRACY AND WAR.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存档副本.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存档副本.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1]
- ^ 存档副本.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8).
- ^ Rudolph Rummel Talks About The Miracle of Liberty and Peac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7-07.
- ^ 存档副本.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2).
- ^ [2]
- ^ 存档副本.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Müller, Harald, and Jonas Wolff. Dyadic Democratic Peace Strikes Back (PDF).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5th Pan-Europ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ference The Hague, September 9-11, 2004. 2004a.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6-25).
- ^ [3]
- ^ 存档副本. [2008-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7).[4][永久失效链接]存档副本 (PDF). [2005-08-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6-25).存档副本. [2005-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副本 (PDF). [2005-08-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02-13).
- ^ [6]
- ^ 存档副本 (PDF).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9).
- ^ 存档副本.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存档副本. [2007-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外部链接
[编辑]- Power Kil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拉梅尔的网站
- Democratic Pe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拉梅尔的部落格
- 大灭绝、民主、以及那个来自夏威夷的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udolph Rummel Talks About the Miracle of Liberty and Pe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接受The Freeman杂志的专访
- War and Democide: Never Again Book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拉梅尔的《绝不重蹈覆辙》小说的第一集
- 拉梅尔对于“左翼学术界乐园”的看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