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俨
赵俨(171年—245年),字伯然,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员,官至司空。
生平
[编辑]东汉时期
[编辑]东汉末年到荆州避乱,与杜袭和繁钦在长沙分享财物和共同生活。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赵俨认为曹操就是那个能重建国家的人,于是三人都回到故乡颍川郡。
建安二年(197年),时年二十七岁的赵俨扶持家中老幼见曹操[1],曹操任命他为朗陵县长。当时朗陵豪族无法无天,赵俨于是捉拿数个最横行无忌的豪族审查罪行,并判他们死罪;后却上表郡府释放他们,如此恩威并施,安定了县境。其中把李通妻子的伯父给逮捕,并判死刑;李通对赵俨的决断感到钦佩,与之结交为友。[2]
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使者招诱豫州诸郡,除了阳安郡外其他各郡都投靠了袁绍。此时都尉李通却要向当地人民收取应当上呈布帛,赵俨劝止,认为现在正逢大战,邻近的郡县的叛变,人民已甚为不安,不应再这样压逼人民,逼他们反叛,再生乱事,认为应暂时延迟征收。同时又写信给曹操谋士荀彧,建议为了安抚县民,应将所缴的绵绢布帛交还人民。最终建议被采纳,阳安郡人人都观喜,民心亦安定了。后赵俨任司空掾属主簿。
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向南用兵,当时于禁、乐进、张辽三人都驻扎在颍川郡不同的县内,但彼此不和,曹操于是命赵俨参三军军事,事事都有训喻,令到三人和睦。[3],而后曹操亲自征伐荆州时,命赵俨领章陵太守,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战后再任丞相主簿,后迁任扶风太守。
十六年(211年),曹操打败马超和韩遂等人后(潼关之战),命平散将军殷署等人率领他们的降兵旧部迁移出关中地区,赵俨则担任关中护军,总统诸军。此时羌兵多次进击,赵俨率领各军追击羌兵到新平,并大败羌兵。后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在陈仓聚众,赵俨又领兵击破。
二十四年(219年),关羽领兵攻曹仁,并围困曹仁镇守的樊城,庞德和于禁的援军因为汉水暴涨而被关羽击败,赵俨则以议郎参曹仁军事的身份与平寇将军徐晃南行救援曹仁。到后关羽的围困更为严密坚固,徐晃知道现在兵力不足以解围,唯有等待其他救兵,但部将都催促徐晃尽快行动。赵俨于是陈说兵力不足的事实,提出与曹仁通讯,令他知到援军已到,激励城中士气,继续坚守等待援军聚集。部将听从并用地道和以箭传递信件。不久援军齐集,与关羽大战,关羽战况不利,于是解围撤退,但仍留舟船阻隔襄阳。此时孙权袭取荆州,关羽于是退回南方。当时曹仁打算追击关羽,赵俨认为孙权之所以主动自请攻关羽后方,就是怕偷袭时关羽南归会连曹军也引来。而且亦应留下关羽制衡孙权,以免一旦进击,孙权会转而攻曹军。曹仁于是打消念头。此时曹操下敕命,禁止曹仁等追击,理由正正就是赵俨的顾虑。
他是唯一一位和五子良将都参与过战事的文官
曹魏时期
[编辑]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任命赵俨为侍中。不久又转拜驸马都尉,领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黄初三年(222年),赵俨获赐爵关内侯。同年曹丕下令大举攻打东吴,征东大将军曹休征命赵俨为征东军师。战后赵俨封为宜土亭侯,转任度支中郎将,后迁尚书。黄初六年(225年),跟随曹丕征吴,曹丕到广陵后撤还,赵俨则留在当地任征东军师。太和元年(227年),进封都乡侯。后曾先后任尚书、监豫州诸军事、大司马军师、大司农。
景初三年(239年),齐王曹芳继位,赵俨又假节、监雍、凉诸军事,后转为征蜀将军,后又升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正始四年(243年),赵俨以老病要求回朝,于是被征为骠骑将军。正始六年二月丙子日(245年4月9日)迁任司空,同年六月去世[4],享年七十五岁,谥穆侯。
评价
[编辑]- 陈寿:“和洽清和干理,常林素业纯固,杨俊人伦行义,杜袭温粹识统,赵俨刚毅有度,裴潜平恒贞干,皆一世之美士也。”“初,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
- 孙盛:“盛闻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周成不弃桐叶之言,晋文不违伐原之誓,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俨既诈留千人,使效心力,始虽权也。宜以信终。兵威既集,而又逼徙。信义丧矣,何以临民?”
- 胡三省:“赵俨之计,此战国策士所谓‘两利而俱存之’之计也。解严,解所严兵,不复追羽也。是后陆逊败刘备于峡中,收兵而还,不复追备,计亦如此。”
- 刘咸炘:“此诸人皆扬历中外,而和、杜、赵、裴又皆自荆州归曹氏。”
子女
[编辑]- 赵亭,嗣子。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三国志·魏书·赵俨传》
- 《三国志·魏志十八·李通传》
-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前任: 崔林 |
曹魏司空 245年 |
继任: 高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