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北府文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府文庙大成殿(1895年)

台北府文庙,即台北府儒学,为台湾清治时期台北府城的官立孔庙官学所在,光绪5年(1879年)兴工建造,光绪10年(1884年)竣工落成,日治时期明治40年(1907年)因市区改正计画被拆除,为台北孔子庙的前身。

沿革

[编辑]
日治初期日军占领期间充作卫戍医院的台北府文庙

台北府文庙与台北城约略同时建造,由台湾兵备道夏献纶台北府知府陈星聚督治其事、推林维源陈霞林等乡绅董其事,将台北府城筑城之馀材剩款顺建圣庙,1879年动工兴建于城内池塘之北,光绪7年(1881年)8月时完成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三大核心建筑并举行首次释奠典礼,隔年由台北士绅募款招工,陆续完成次要的棂星门、礼门、义路、黉门、泮宫、泮池万仞宫墙,光绪10年(1884年)台北府文庙全殿落成,此后历年增修,至光绪16年(1890年)方始全部竣工。[1]儒学置教授、教谕各一人。入学廪生定额为:淡水县8名、新竹县3名、宜兰县2名、生7名,增生附生之定员准之。同年艋舺士绅洪腾云捐出全部基地和一切经费,另建设考棚行署于新北门街(今青岛西路一带),此棚规模为当时诸衙之冠,可容纳2000至3000人。清廷为表扬洪腾云之义举,由巡抚刘铭传于光绪14年奏建“急公好义”石坊于今之衡阳路处,并命名为“石坊街”,该石坊后移建于台北新公园内。[2][3]光绪18年(1892年)巡抚邵友濂至文庙举行释奠典礼,以首府文庙礼乐多缺,非所以重祀事,遂命教谕王元穉招集约14至15岁以上的学童400馀名,分为礼、乐、佾三部,并派人前往福建添购祭祀用器且敦聘礼官、乐师前来台北教习。光绪21年(1895年)台湾进入日治时期,日军进驻台北文庙将庙堂充作卫戍医院,建物遭受初步破坏,至圣先师孔子及列位先贤神位多被损毁、礼器与乐器遗失、释奠祭孔仪式停办。明治40年(1907年)台湾总督府实施市区改正政策,将台北府文庙拆除,原基地变更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今台北市立教育大学一带)、第一高女地方法院[4]不久,日方再于国语学校校内建一五坪左右小阁,重雕至圣先师孔子及诸贤牌位给与奉祀,每年的孔诞开阁由学校师生致祭。大正6年(1917年)元月,台北诗人团体瀛社及大正协会会员组织崇圣会推举日人木村匡为会长、台北士绅颜雪年与李景盛为副会长,于每年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辰日从国语学校小阁恭迎牌位于大稻埕公学校蓬莱女子公学校艋舺龙山寺大龙峒保安宫等处举行祭典;虽主事者曾力倡重建孔庙,但因经费条件不足而未能偿愿。 1925年元月,士绅黄赞钧、陈培根、辜显荣等人再行磋商,邀请官绅商贾200馀人集会决议重建台北孔庙之规模与募款办法,同年2月成立“台北圣庙建设筹备处”综理募建事宜,消失十馀年的台北孔庙始复建于大龙峒[5][6]

1983年,台北市立文献会分别在原址设立“清台北府文庙旧址碑”及“清台北府武庙旧址碑”,纪念台北府文庙与武庙曾经的存在。[7]

建筑

[编辑]

台北府文庙座北朝南,大成殿与礼门、义路两座门坊均属歇山重檐顶建筑,翼角起翘高并有角叶,为福州建筑风格。[4]大成殿外设东、西两庑,左有明伦堂、右有教授署,庙前方的万仞宫墙墙侧五十步处立有“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之汉、满文石碑一方。[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台湾史迹硏究中心. 史聯雜誌 (14-17). 中华民国台湾史迹硏究中心. 1989 (中文(台湾)). 
  2. ^ 林藜. 寶島風情錄 1. 台湾新生报出版部. 1980 (中文(台湾)). 
  3. ^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 考古人類學刊 (27-28).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考古人类学系. 1966 (中文(台湾)). 
  4. ^ 4.0 4.1 李干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远流出版公司. 2003: 289 (中文(台湾)). 
  5. ^ 谢选骏. 立憲君主與衍聖公. 谢选骏全集. 2016-02-18: 66-67 (中文). 
  6. ^ 林嘉澍. 【台灣史話】饒富趣味的台北孔子廟(上). 谢选骏全集. 2022-12-27 (中文). 
  7. ^ 陈昱婷. 清台北府文廟舊址碑重現 立體模型有圖有真相. 中央社. 2024-09-05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