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时刻:战争世界
决胜时刻:战争世界 | |
---|---|
| |
类型 |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
平台 | PlayStation 2 PlayStation 3 Xbox 360 Windows Wii 任天堂DS Windows Mobile[1][2][3] |
开发商 | Treyarch Certain Affinity (多人游戏地图) Rebellion(PS2版) N-Space(NDS版) |
发行商 | 美国动视 |
设计师 | Margaret Tang |
编剧 | Patrick Doody Craig Houston Chris Valenziano |
美术 | Brian Anderson[4] |
音乐 | Sean Murray |
系列 | 决胜时刻系列 |
引擎 | 决胜时刻4:现代战争引擎 |
模式 | 单人游戏、多人游戏、合作模式 |
发行日 |
《决胜时刻:战争世界》(英语: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中国大陆译作“使命召唤:战争世界”,香港和台湾译作“决胜时刻:战争世界”)是一款由Treyarch开发,美国动视发行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平台包括PlayStation 3、Xbox 360、Windows、Wii和NDS。这是决胜时刻系列的第5部主要作品,同时也是“黑色行动系列”故事线中的第一部作品,时间从前作的现代战争返回第二次世界大战。游戏于2008年11月11日在北美地区上市,11月14日在西欧地区上市。Windows Mobile、任天堂DS和PlayStation 2平台同名作的剧情流程不同,但也是二战背景。游戏的引擎是基于前作的增强版,使玩家得到更高的视听享受。而本作的血腥度亦有所增加,例如人物被地雷炸到的话,可能会出现断肢的情况。
PC与次世代主机的故事重点在于太平洋战争和东方战线,阵营包括美国、日本、苏联、德国。整个游戏剧情以若干二战真实战役为蓝本,通过美国海军陆战队二等兵米勒和苏联红军二等兵迪米德里·彼得连科的角度讲述。多人游戏部分则如前作一样,有丰富的模式种类,并设置了军衔系统,让玩家在战斗中获得解锁武器和额外奖励。游戏新设置了合作模式,允许局域网上2人,或互联网上4人合作游戏。
在美国,游戏是发布当月的销量亚军,共售出141万份。在英国,游戏的第一周销量是《决胜时刻4:现代战争》的两倍,成为销量最快游戏中的第三名。游戏主要获得了积极的评价,特别是真实渲染出了战争阴暗、可怕的一面。然而,游戏也被认为不如《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成功。Game Rankings和Metacritic的统计数据显示游戏获得了来自各家媒体、平均85%的打分。
本游戏Xbox 360版本于2016年9月27日在Xbox One平台向下兼容。[7]
游戏内容
[编辑]作为系列中的第五代正式作品,[8]游戏的主题更加成熟。游戏环境也更加开放,完成同样的任务,玩家有多种选择方案。[9]同时,游戏保留了前作的经典设定,玩家与一队电脑控制的友军协同对战,电脑人会进行火力掩护、射击敌人或是清场,来帮助玩家完成各种任务。[10]
Wii玩家则可以使用枪形的Wii Zapper控制器来进行游戏。玩家使用“Wii Zapper”可以更真实地模拟枪械瞄准的动作。[11]
由于回到了二战的设定,游戏中有出现了使命召唤早期作品中的经典武器和道具,包括汤普森冲锋枪、PPSh-41冲锋枪、MP40冲锋枪、M1加兰德步枪、莫辛-纳甘步枪、毛瑟Kar98k步枪、MP44突击步枪、坦克杀手等,以及M2火焰喷射器、九九式步枪、九九式轻机枪、百式冲锋枪等新加入的武器。在单人游戏中,玩家有很多机会获得这些武器,但除手榴弹外,只可随身携带两种。玩家也可以找到榴弹发射器、刺刀等武器外挂装备。[10]
玩家可以做出站立、下蹲、匍匐三种动作,对应普通行动、瞄准、偷袭三种行动。玩家受严重伤害后屏幕周围会变红,并出现快节奏的心跳声,此时玩家需要躲进掩体隐蔽来缓慢回升生命值。当玩家周围出现手榴弹时,会有图标提示玩家手榴弹的方位,指导玩家逃跑;玩家也可以捡起并回扔被丢在自己周围的手榴弹。[10]
多人游戏
[编辑]《战争世界》的多人游戏系统和《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类似,所有平台都有一套相近的军衔及特殊能力等级系统,[2]并有包括死亡竞技和抢旗在内的六种不同的比赛模式。[12]Windows、PS3、Xbox 360版本有13张地图,而且还有两个追加的下载地图包;Wii版本则只有8张地图,并且还没有发布任何下载包。
游戏的军衔可升到65级,此时玩家可以选择进入“威望”(Prestige)模式,将自己的等级重置为1级,并将所有的奖励换为游戏中的特殊勋章。威望模式最多进入10次,其中第1、2、4、7、10次可分别获得一个特殊勋章和武器空位。[13]这意味着玩家达到威望10级后,可以随身携带10种武器或装备。
游戏支持合作对战模式,两名玩家可以通过分屏在一台主机上合作,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组四人的队伍对战。Wii版没有网络co-op模式,但小队co-op模式支持两个玩家在同一视角下同时进行游戏。[2]
纳粹僵尸
[编辑]《战争世界》加入了“纳粹僵尸”的独立的合作游戏模式。原版游戏中,唯一一幅支持此模式的地图是“Nacht der Untoten”(不死之夜),主机版的地图包和PC版的升级补丁又陆续添加了一些地图。两名局域网玩家,或是四个互联网玩家,要共同协作干掉潮水般涌来的纳粹僵尸。一开始玩家只有一把M1911手枪。玩家可以通过杀戮僵尸或是修复被撬开的窗户得到分进入到地图中新的区域,并有机会获取随机的威力更大的武器。尚且存活的玩家可以救起被击倒的玩家。僵尸会不断地打破窗户或从其他入口涌入攻击玩家,直到所有玩家阵亡,游戏结束。[14]起初玩家必须完成单人战役游戏后才可进入此游戏模式,但后来官方取消了这个硬性要求。在某个地图会有一些隐藏的事物。例如:已遗留的对讲机的对话、暗示的数字等等。
单人战役
[编辑]游戏角色
[编辑]玩家在战役中会扮演多名士兵的角色。在太平洋战争中,主角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二等兵米勒(Private Miller)。米勒在马金岛侦察日军时被俘虏,但不久就被罗巴克下士(Corporal Roebuck)等陆战队队员救下,并协同列兵波隆斯基(Private Polonsky)、沙利文中士(Sergeant Sullivan)等战友继续展开进攻行动,参与了贝里琉岛战役,最后一直打到冲绳岛的首里城。[15]
东线战役的主角是苏军第62军的二等兵迪米特里·彼得连科(Private Dimitri Petrenko)。在史达林格勒战役,他躺在一个水泉旁边装死,亲眼目睹德军处决他的战友的情景。他与同样躲过死劫的雷泽诺夫中士(Sergeant Reznov)发誓要一同对抗纳粹士兵并追杀战争幕后指挥纳粹将军海因里希·阿姆泽尔(Heinrich Amsel),最后两人在战乱中成功狙击阿姆泽尔将军后被德军追击,情急之下两人跳入河中……。三年后,他们在东方战线相会,和二等兵切诺夫(Private Chernov)一道加入第3突击军团,在马科夫(Markov)的指挥下展开对柏林的进攻,最终成功攻陷德国国会大厦,迪米特里在德国国会大厦屋顶上插上了苏联国旗。
玩家可以控制的第三个角色是海军士官洛克(Locke)。他是PBY卡特琳娜的武器操作手,只在“黑猫行动”一个关卡中出现。他所在的小分队进行了一次对日本的空袭,之后营救了一个被击垮的美军舰队的幸存者。[16]
剧情
[编辑]美军战役
[编辑]1942年8月1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突击队的米勒与小队先行抵达马金环礁进行登陆前的侦搜与探勘,但在登陆后没多久便被日军俘虏,一些队员被杀,其后被罗巴克下士和苏利文中士的小队所救,并逃出马金岛,其后米勒被调往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参与贝里琉岛战役,不幸地,苏利文中士在攻占领一座碉堡后被日军袭杀,罗巴克于是被擢升为中士,成为小队指挥官。之后占领该岛的机场以及清理所有在贝里琉岛上的日军后,米勒的队伍离开该岛,前往冲绳。美军舰队在前往冲绳途中遭到日军袭击,美国海军士官洛克等人苦战一番后才击退日军鱼雷艇以及零式战斗机的进攻。美军登陆冲绳后一直陷于苦战,损失惨重,米勒等人几经苦战后到达首里城—日军在冲绳的最后据点,在首里城的肉搏战中,罗巴克和波隆斯基遭到日军自杀式袭击,其中一人被杀(视乎玩家救谁),不过基本上游戏设定是让罗巴克中士死亡(最后的动画你可以观察到,不论你救谁,尸体的位置都是在罗巴克倒下的位置),最终美军的空中支援来到,把日军赶出冲绳。
苏军战役
[编辑]在史达林格勒战役中,彼得连科和雷泽诺夫都受了伤,这时德军经过,他们赶紧装死,德军处决了在水池旁所有有生命迹象的苏军,但他们逃过一劫,于是他们决定复仇,追杀德军指挥官海因里希·阿姆泽尔中将,最终彼得连科亲手杀死了他,同时也被德军坦克发现,他们赶快跳进河里才逃过一劫。三年后,彼得连科和雷泽诺夫都都被调往第3突击集团军,而苏联则逐渐攻入德国本土,不幸地,彼得连科再一次被俘虏,最终得雷泽诺夫相救,他们击柏林市郊的德军后,向柏林推进,经过在柏林一场又一场的巷战后,苏军推进到德国国会大厦下,切诺夫不幸地被埋伏在柱旁的德军用火焰喷射器烧死。在国会大厦里,彼得连科和大厦里的武装亲卫队战斗,最终他们在国会大厦的屋顶插上了苏联国旗。
游戏开发
[编辑]2008年6月23日,美国动视正式公布《决胜时刻:战争世界》,表示该作将回归二战题材,定于11月上市。[17]
《决胜时刻:战争世界》的开发时间将近两年,是Treyarch开发《使命召唤3》用时的两倍。[18]游戏使用与《决胜时刻4:现代战争》相同的引擎,但在物理模型上有所加强。环境的可破坏度更高,火焰喷射器可以点燃环境物体,同时火势还可以蔓延。游戏发布后不久,Treyarch发布了模组编辑工具,玩家可以在网上下载。[18]著名演员基夫·修打兰和加里·奥德曼出任游戏的配音演员,分别扮演美军罗巴克中士和苏军雷泽诺夫中士的角色。[19][20]此外,公司还获得了一架全比例PBY Catalina反潜侦察机模型,用于动态镜头设定。[18]
游戏发布
[编辑]2008年6月21日,《决胜时刻:战争世界》的第一部预告片在Xbox Live上发布,[21]5天后登陆PlayStation Network。[22]10月10日,官方发布Xbox 360版多人游戏试玩,[23]而在10月28日又推出了PC平台的试玩。[24]而在Gamestop、EB Games等网站预购游戏的玩家可以获得限量的试玩资格号。[25]
除了普通版游戏,美国动视还为Xbox 360、PC平台推出了“特别收藏版”(Collector's Edition)。[26]特别收藏版由一个不锈钢铁盒装载,上印有使命召唤的图标。而特别收藏版的用户可以在游戏中直接使用解锁武器,拥有更快的升级速度,而他们的玩家帐号旁则有“VIP”的标记。[27]
追加内容
[编辑]2009年2月26日,Treyarch发布了Xbox 360、PS3版游戏的升级包,修复了一些程序漏洞,增加了玩家帐户显示的内容,并添加了马金岛之日(Makin Day)地图。[28]PC版的马金岛之日地图于2月6日随1.2升级补丁发布。[29]马金岛之日地图与原版的马金岛(Makin)相似,但在光照等细节上与游戏机版略有区别。[29]
同年3月19日,Treyarch为游戏机平台发布了第一部地图包,而PC版则在4月9日随免费升级补丁释出。[30]地图包带有3张多人游戏地图:夜火(Nightfire)以柏林的街道为场景;深膝(Knee Deep)内含可破坏的日军防御工事;车站(Station)建立在德国城市的地铁系统上。此外,地图包内带有一张纳粹僵尸模式的新地图,名为德语的“疯狂”(Verrückt),在其中可以使用一些新武器和能力升级。在该地图中,四名玩家被分散成两组,而玩家则要解锁房间来获得能力,与其他分散的玩家会合。据统计,地图包在第一周便售出了100万份,并创下Xbox Live的下载地图包销售记录。[31]
4月30日,第二个地图包发布,包含3张多人游戏地图:万岁(Banzai)取材于日军敌后深处场景;侵蚀(Corrosion)设定在一处苏联的火车编组场;潜艇厂(Sub Pens)则以一处被炸毁的潜艇制造厂为场景。地图包同样附带一张纳粹僵尸模式新地图,名为“死亡沼泽”(Shi No Numa,或称Zombie Swamp)。在该地图中,四名玩家分别扮演苏军、德军、日军、美军士兵,共同抵御由日军阵亡士兵组成的僵尸阵。玩家可以离开自己坚守的建筑阵地,移动到野外的沼泽附近。此外,第二个地图包分别为Xbox 360、PS3版游戏增加了10个成就或奖杯。
8月6日,第三个地图包发布,增加3张多人游戏地图:排炮(Battery)构建在菲律宾群岛,突破口(Breach)设定在柏林勃兰登堡门附近的闹市区,革命(Revolution)建立在苏联的一座工业城市。新僵尸地图“巨人行动”(Der Riese)则需要玩家在德国的一个高科技秘密工厂内作战。[32]第三个地图包同样增加了10个成就或奖杯。
其他版本
[编辑]任天堂DS
[编辑]《使命召唤:战火世界》的任天堂DS版本2008年11月11日在北美发布,[33] 11月14日在欧洲发布,[34] 由Activision出版和n-Space使用与《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相同的引擎来开发。[35]起到了补充游戏剧情的作用。但是,由于任天堂DS的机能相对贫弱,因此画质较差。且武器种类少,同时还有许多不符合实际的场面(比如苏军战线中玩家开始携带的是纳粹德国的98K狙击步枪)。
PlayStation 2
[编辑]外界评价
[编辑]评价 | |||||||||||||||||||||||||||||||||||||||||||||||||||||||||||||||||||||||||||||||||||||||||||||||||
---|---|---|---|---|---|---|---|---|---|---|---|---|---|---|---|---|---|---|---|---|---|---|---|---|---|---|---|---|---|---|---|---|---|---|---|---|---|---|---|---|---|---|---|---|---|---|---|---|---|---|---|---|---|---|---|---|---|---|---|---|---|---|---|---|---|---|---|---|---|---|---|---|---|---|---|---|---|---|---|---|---|---|---|---|---|---|---|---|---|---|---|---|---|---|---|---|---|
|
《决胜时刻:战争世界》获得了总体积极的评价。据Metacritic统计,Xbox 360版游戏获得了84%的平均分,而PlayStation 3版本则获得了85%的平均分。[54][55][58]
IGN认为Treyarch将太平洋战场搬上游戏舞台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也指出游戏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上跳换,影响了剧情的流畅感。同时,IGN赞扬新引入的co-op模式增加了游戏的耐玩度,而多人游戏部分则是一如既往地好。[41]
Xbox官方杂志的批评焦点是游戏的创新性。尽管为游戏亮出了“play-it-safe sequel”(不差的续作)标志,但仍然强调《战争世界》相对《决胜时刻4:现代战争》没有什么提高。此外,评论员认为游戏的单人模式不够精彩,特别是兼顾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导致游戏在两地的设定都不具备丰富的内涵。评论员形容《战争世界》“更像是使命召唤系列的一款资料片,而不是独立作品”。[46]
GameSpot认为游戏很好地渲染出了战争阴暗、可怕的一面,使得游戏情节格外生动、扣人心弦,但指出二战题材仍然难免俗套。评论员称赞了Sgt. Roebuck、Sgt. Reznov的配音,以及紧张的单人游戏和合作游戏。评论员总结道,回归二战题材的《战争世界》是一款不错的游戏,但缺少突破,闪光点不足。[37]
1UP认为增加血腥度是游戏的亮点之一,战场上的残肢断臂对渲染战场气氛的悲壮起到很大的作用。[59]
获得奖项
[编辑]Wii版《决胜时刻:战争世界》被IGN授予“2008年最佳Wii平台射击游戏”。[60]
销售数据
[编辑]在美国,游戏是2008年11月的销量亚军,共售出141万份。[61]12月,游戏的Xbox 360版和PlayStation 3版则分别是销售亚军和第9名,总共销售133万套。[62]Wii版则在所有Wii游戏中排在2008年12月榜单的第7名。[63]
在英国,游戏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游戏的第一周销量是《使命召唤4:现代战争》当时的两倍。[64]销售速度则排在所有游戏中的第三名,仅次于两款《侠盗猎车手》游戏。[65]
截至2009年6月,游戏已经售出1100万套。[66]
参考资料
[编辑]- ^ Thorsen, Tor. World at War raging November 11, beta incoming. GameSpot. September 4, 2008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7).
- ^ 2.0 2.1 2.2 CoD5 has co-op, vehicles in multiplayer, CoD4 engine, every format apart from PSP. VG247. June 9, 2008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9).
- ^ Windows Mobile Games Experience. Microsoft.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7).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GameFaqs. [2008-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3).
- ^ Ocampo, Jason. GC 2008: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Co-op Hands-on. IGN. August 19, 2008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5).
- ^ Pearson, Dan. Call of Duty 5 gets Euro date, beta. EuroGamer. September 5, 2008 [2008-09-29].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is now backwards compatible for Xbox One. VG247.com. [2017-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9).
- ^ Andy Robinson. News: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 first details in OXM.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08-06-09 [2008-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9).
- ^ Ocampo, Jason.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First Look. IGN. June 23, 2008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0).
- ^ 10.0 10.1 10.2 Denick, Thom.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Signature Series Guide. Brady Games. 2008-11-16. ISBN 978-0-7440-1056-5.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General Features. IGN.com UK. IGN.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4).
- ^ Antista, Chris.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 multiplayer hands-on. Games Radar. October 8, 2008 [2008-10-10].
- ^ 存档副本. [200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0).
- ^ Geoff Keighley, Amanda Mackay, Daniel Kayser. Call of Duty: Word at War interview. GameTrailers.com. 事件发生在 18:42 — 20:23. [2009-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1).
- ^ Treyarch. 《使命召唤:战争世界》. v. 1.1. PlayStation 3. 美国动视. 2008-11-14.
- ^ Ocampo, Jason; Erik Brudvig.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 Convoy Shredding and Soviet Sniping. IGN. July 10, 2008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2).
- ^ Panter, Suzanne (PR Manager).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ress release. gamesindustry.biz (Activision UK Ltd). 2008-06-23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3).
- ^ 18.0 18.1 18.2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Official Xbox Magazine UK. July 2008: 30–34.
- ^ Gary Oldman To Star In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G4TV. 2008-08-20 [2008-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 ^ Breckon, Nick.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Gains Multiplayer Vehicles, Kiefer Sutherland's Voice. ShackNews. July 15, 2008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10).
- ^ Larry Hryb. Trailer: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MajorNelson.com. 2008-06-21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31).
- ^ PlayStation Blog. Trailer: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layStation.com. 2008-06-26 [200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27).
- ^ CoD:WW Friends and Family Xbox 360 Multiplayer BETA is LIVE!. Call of Duty Hub. 2008-10-10 [2008-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C Beta Now Open. Voodoo Extreme. 2008-10-28 [200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 ^ Thang, Jimmy. CoD: World at War Beta Approaches. IGN. September 4, 2008 [2008-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5).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GameFaqs. [2009-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3).
- ^ Thang, Jimmy.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Collector's Edition Detailed. IGN. 2008-09-25 [2008-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22).
- ^ 2009年2月26日,PlayStation Network和Xbox Live
- ^ 29.0 29.1 《使命召唤:战争世界》PC版1.2升级补丁. 官方网站. 2009-02-06 [200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8).
- ^ McInnis, Shaun.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DLC Hands-on - Zombie Verruckt. GameSpot. 2009-03-11 [2009-03-12].[失效链接]
- ^ Brudvig, Erik. Call of Duty Map Pack Racks up Sales. IGN. 2009-03-31 [200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 ^ lightell, mark.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Map Pack 3. Treyarch. 2009-07-22 [2009-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4).
- ^ Buy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on Amazon.com. Amazon.com.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3).
- ^ Buy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on Amazon.co.uk. Amazon.co.uk. [200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 ^ Hands-on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DS. IGN. 2008-09-30 [2009-02-14].
- ^ 36.0 36.1 Bertz, Matt.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Review from Game Informer. Game Informer. [2009-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9).
- ^ 37.0 37.1 37.2 37.3 37.4 Watters, Chris.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Review at GameSpot. GameSpot. 2008-11-12 [2008-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 ^ 38.0 38.1 38.2 Game Trailers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Review. Game Trailers. 2008-11-11 [2008-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2).
- ^ Game Trailers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Review (Wii). Game Trailers.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9).
- ^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review (Wii).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31).
- ^ 41.0 41.1 41.2 41.3 Ocampo, Jason.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Review. IGN. 2008-11-11 [200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6).
- ^ Bozon, Mark.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Review. IGN. 2008-11-11 [2008-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2).
- ^ Bishop, Sam.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 Final Fronts Review. IGN. 2008-11-18 [2008-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4).
- ^ Bozon, Mark.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DS Review. IGN. 2008-11-12 [2008-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7).
- ^ Marriott, Scott Alan.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X360) Review. XPlay.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 ^ 46.0 46.1 McCaffrey, Ryan.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Review at OXM. Official Xbox Magazine. 2008-11-12 [2008-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 ^ Meer, Alec,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C Gamer UK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C) Review. GameRankings.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5).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S3) Review. GameRankings.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X360) Review. GameRankings.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0).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Wii) Review. GameRankings.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NDS) Review. GameRankings.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1).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C). Metacritic. [200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5).
- ^ 54.0 54.1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S3) Review. Metacritic.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9).
- ^ 55.0 55.1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X360) Review. Metacritic.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0).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Metacritic. [200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2).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DS). Metacritic. [2008-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4).
- ^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PC) Review. Metacritic. [2008-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1).
- ^ Call of Duty 5 World at War (PC). 1UP.com. 2008-11-21 [2009-01-01]. (emphasis in original)
- ^ IGN Wii: Best Shooting Game 2008. IGN.com. 2008-12-18 [2008-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2).
- ^ Chng, Grace; Tan Chong Yaw. Video games sales rise in U.S.. Digital Life (Singapore: 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17 December 2008: 4.
- ^ NPD: Nintendo Drives '08 Industry Sales Past $21 Billion. Game Daily. 2009-01-15 [2009-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7).
- ^ Top 10 Games of December 2008, By Platform. blog.Wired.com. 2009-01-18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7).
- ^ World At War Doubles CoD4's Sales News. Total Video Games. 2008-11-18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7).
- ^ CoD: WaW the third fastest selling game ever.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2008-11-18 [2009-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1).
- ^ McWhertor, Michael. Call of Duty: World At War Tops 11 Million. Kotaku. 2009-06-15 [2009-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