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义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义府(614年—666年),字不详,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1]。父李德盛西城郡守,唐魏州刺史。

生平

[编辑]

李义府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自小聪慧,贞观八年(634年)受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举荐,补门下省典仪[1]。经刘洎马周等极力荐举[2],任监察御史,隔年又兼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其文名与时任太子司议郎来济齐名。任太子舍人其间,李义府献《承华箴》,词藻华美,受太子赏赐布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预撰《晋书》。[1]

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李义府被太尉长孙无忌厌恶,上疏建言将其贬为壁州司马,敕旨从中书省发往门下省时,中书舍人王德俭因与李义府交好而向其密告。为求自救,李义府率先支持废而得到高宗重视[3]。史书形容此时的李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笑里藏刀,人号“李猫”[2][4]显庆元年(656年),洛州有一妇人淳于氏因通奸入狱,李义府垂涎其姿色,暗中勾结大理丞毕正义将其释放并收为情妇,后事机败露,毕正义自杀,御史王义方上书弹劾,反被李义府仗势贬逐出京。显庆二年(657年)初,李义府兼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加太子宾客,进封河间郡公;显庆四年(659年)八月,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1][4]

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初,李义府升右相[5]。因听信阴阳师杜元纪蛊惑,李义府开始利用权势大肆敛财,收受贿赂甚至公然买卖官职,使得朝野不满,遭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其“窥觇灾眚,阴怀异图”,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书)刘祥道等人负责审理,由于李义府权势过大,司空李𪟝负责监审。审后以渎职、泄密等罪名,于同年底将李义府全家长流巂州(今四川西昌)。李义府被流放后,有人做《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四处张贴(露布:捷报)。[1][5]

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大赦天下,独限长流人不许还,李义府忧愤而死[5]。李义府著有文集三十卷以及《宦游记》二十卷[1],多已佚失,仅于清代钦定全唐文御定全唐诗中各有少数收录。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再次大赦天下,李义府妻、儿得以返回洛阳。

武周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以李义府在永徽年间有辅佐之功为由,追赠扬州大都督,同时被追赠的还有永徽年间支持武则天为后的许敬宗、崔义玄、王德俭、侯善业与袁公瑜等六人;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又赐李义府等六家后裔各两百五十到三百户不等的实封。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六家实封被停。[1][2]

家庭

[编辑]

史书载李义府共有五子一女,太子右司议郎李津、率府长史李洽、千牛备身李洋、左领军卫大将军,赵国公李湛、武周桂坊司直李泽,以及少府主簿柳元贞妻李氏。[1][2]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旧唐书·卷82》,出自刘昫旧唐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书·卷223上》,出自《新唐书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二》
  2. ^ 2.0 2.1 2.2 2.3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
  3. ^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唐纪十五
  4. ^ 4.0 4.1 资治通鉴》·卷两百·唐纪十六
  5. ^ 5.0 5.1 5.2 资治通鉴》·卷两百零壹·唐纪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