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
外观
张栻 | |
---|---|
字 | 敬甫 |
号 | 南轩 |
出生 | 1133年 南宋 |
逝世 | 1180年(46—47岁) 南宋 |
民族 | 汉族 |
职业 | 儒学家 |
研究领域 | 儒学 |
父母 | 父张浚 |
张栻(1133年—1180年),南宋时理学学者。字敬甫[1],号南轩[2],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省)人,仕至右文殿修撰。丞相张浚(1097—1164)之子。
生平
[编辑]张浚之子。张栻用功早慧,博学多才,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谪居永州,张栻从小跟随父亲,十几岁时就能为父亲出谋划策,幕僚都自愧不如。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以栻为书写机宜文字[3]。张栻十三岁写“连州八景”诗,与吕祖谦和朱熹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张栻曾师从胡宏,被誉为“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学成归长沙,先后主讲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张栻为“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与朱熹的“闽学”,吕祖谦的“婺学”鼎足而三。朱熹很敬服张栻:“一则曰,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一则曰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表。”范伯崇回忆说:“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朱熹从福建武夷山赶到湖南长沙向张栻求学,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张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并且赞扬周敦颐的主静:“专于敬字上勉力,愈觉周子主静之意为有味。”淳熙元年(1174年)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安抚经略使。淳熙五年(1178年),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淳熙七年(1180年)卒,谥“宣”。
张栻政治上誓不与秦桧为伍,力主抗金,学术上虽承二程,但有别于二程。《宋史·道学传序》称:“张栻之学,亦出程氏,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主要著作有:《论语解》、《孟子说》、《洙泗言仁》、《诸葛忠武侯传》、《经世编年》等。事见《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照片
[编辑]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书目
[编辑]- 《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