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子慕魄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子慕魄经[1],为佛教本生故事。记载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于波罗奈国作慕魄太子[2]时(又曰沐魄)[3]在十三岁时沉默不言,以谨守口业的故事。该经收录于大正藏本缘部第3册的167部[4]乾隆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39册[5],另于嘉兴藏高丽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开宝藏、至元录崇宁藏等经藏皆有收录此经典[6]

版本

[编辑]

大藏经收录两种版本的《太子慕魄经》:

内容概要

[编辑]

当时释迦牟尼佛舍卫国(古印度国家之一)的祗园精舍(又称祇洹阿难邠坻阿蓝)[10],向众比丘宣说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

沉默太子

[编辑]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为波罗奈国的太子,名曰慕魄,自出生以来不仅面貌端正且智慧过人,并能通晓自己过去宿世以来的种种善恶因果、罪业福报等事,而在祂十三岁那年,忽然闭口不言如聋盲之人一般,国王只有一个儿子,举国人民都很爱载这位未来将继承王位的太子,但太子却像是聋盲人士,虽然有眼睛和耳朵,却像看不见、听不到一样,虽然智慧过人却什么都不闻不问。国王见到太子这样非常的忧虑,于是找来了国内的婆罗门(古印度之贵族祭司)们询问:“太子为什么不说话了?”,婆罗门认这是危害国家的不祥之兆,建议国王遗弃太子并将他活埋,才可保全国王及国家,然后再生一位贵子,否则,国王和国家都将会陷于危难之中!国王听信了婆罗门建议,心中非常的忧愁,坐立难安、食不知味,只好与长者、大臣们共同商议这件为难的事,有人建议将太子弃于深山无人之处,有人建议应当投入深水之中,后来有一位臣子建议:“可以挖一个地室,将里头装修成居室的模样,并给予粮食及五位仆人照顾太子起居,而后就听天由命吧!”国王听从了这个建议,并派人著手后续的工作,太子的母后知道消息后非常的悲痛,但也不得已,只得派人将太子的衣服、璎珞、珠宝等等日常用品送往地室。

当时地室尚未完成,慕魄在车上独自思维,父王与臣民们都以为我真的成了聋哑不语之人,却不知我之所以不说话,正是想要舍离世缘、安身避恼,但如今反被奸人所害,于是便独自将衣服、珠宝等物取走至河边沐浴梳理,并以香涂身、著干净之衣物、佩戴珠宝到地室旁向仆人问道:“你们为何建造这个地室呢?”仆人便将慕魄太子聋哑之事及婆罗门建议国王等经过告知太子,慕魄太子当下澄清自己就是慕魄太子,众人非常的惊讶,回到太子车上也不见慕魄本人,然后仔细观察,眼前的“太子”神情、谈吐、举止等相当的吉祥,仆人们顿时惊觉到自己差点犯下大错,便伏地乞求太子赦免他们的罪,并请太子返回皇宫,但太子不肯,仆人便快马回宫报告,国王得知后悲喜交加,便立刻驾车与王后一同前往迎接太子。

慕魄太子看到国王和王后亲自莅临,便起身迎接,国王看到太子语言音声种种威仪,感到非常的开心,便请太子回国管理朝政,自己则愿意退居后位。慕魄马上拒绝了国王的好意,并说明为何闭口不言的原因[4][11][12]

宿世因果

[编辑]

慕魄太子说道,在过去世中他曾经也是一名国王,名叫须念,以正法治国并奉行诸善,25年来没有官司诉讼也没打仗,牢狱中从来没有关过人,常常布施惠于民、救济贫苦。虽然有此善行,但还是因为疏忽犯错,死后堕到地狱6万多年之久,求死不得,求生不能,非常的痛苦!而当时所犯何罪?

那时很多诸小国王都依附该国,因为须念王生性仁慈,强调以德治国,法令不严明,各小国便觉得须念王软弱,而联合起兵攻打该国,须念王则以大批的珍奇财宝或是重官厚禄安抚诸小国,但只换来了短暂的和平。过没多久,各小国变本加厉,再次兴兵来犯,大臣们向须念王建议应当发兵除害,而须念王不忍出兵攻伐各国,认为应该要渐渐的去教化他们,但是后来大臣们依然私自举兵讨伐诸小国,而造成了百姓们的生灵涂炭。当时须念王听到百姓遇害的消息,非常的难过泪如雨下,便在宫中穿起了丧服,为诸国死亡的人民哀吊。消息传开后,诸小国王听到须念王如此的慈悲人民,非常的感动,都纷纷前来归顺。来归顺者,须念王都会设宴招待,针对大官,需要烹杀牛羊六畜来招待,在烹宰之时,有先跟须念王报告,大王虽然心怀慈悲,但事不得已,仍然点头应可,因为这样的关系造下了罪业,死后堕入了地狱。所以每当慕魄太子一想起这样的过往都会心寒胆裂、冷汗直流。

慕魄太子之所以沉默不语,是因为害怕过去世的吉凶、安危、成败会再次重演,所以希望不问俗事,远离尘垢,但是不希望国王因为埋了太子而造罪堕入地狱,所以才又开口说话。然后太子变向国王表达不愿意继承王位,希望远离世间烦恼尘垢,精勤学佛修行的坚定决心。最后慕魄太子得到国王的嘉许,精进修持,最后终成佛道。

而当时的国王就是净饭王(又称阅头檀[13] ),王后即为摩耶夫人,建议活埋太子的婆罗门即为提婆达多,五位仆人即为释迦牟尼佛的五位弟子五比丘。最后释迦牟尼佛勉励大众,不犯戒律修行虽苦,但胜于堕落在三恶道八难处,而犯了戒,堕落在三恶道中,即便之后得脱为人,但是贫苦、身份低下。所以一定要持戒严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4][11][12]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链接至维基文库 太子慕魄經. 维基文库 (中文). 
  2. ^ 慕魄太子. 佛光大辞典 (中文). 
  3. ^ 链接至维基文库 沐魄太子. 维基文库 (中文). 
  4. ^ 4.0 4.1 4.2 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3冊 No. 0167《太子墓魄經》. 
  5. ^ 乾隆藏 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目錄. [2019-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7). 
  6. ^ 漢籍全文.佛典經錄資料庫 - 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 
  7. ^ 释天常. 六度集研究. 1998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六纸长的《太子慕魄经》仍应是竺法护所翻译。而以后著录入藏的典籍,皆依据《开元录》的记载,因此今日编于大正藏经号167的《太子慕魄经》(篇幅六纸),译者标安世高,但根据上面的推论,应该是竺法护的翻译。 
  8. ^ 《出三藏记集》:“太子慕魄经一卷……晋武帝时沙门竺法护,到西域得胡本还。自太始中至怀帝永嘉二年以前所译出。”
  9. ^ 彦琮《众经目录》:太子慕魄经一卷(一名太子沐魄)……右从布施度无极已下四十经是六度集抄。
  10. ^ 給孤獨園. 佛光大辞典 (中文). 
  11. ^ 11.0 11.1 本生故事:口业如山受苦万年 转世为人沉默寡言. 凤凰佛教. [2015-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12. ^ 12.0 12.1 本佛陀故事:沉默的慕魄太子. 凤凰佛教. [2013-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13. ^ 閱頭檀. 佛学大辞典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