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内移民计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内移民计划(英语:transmigration program印尼语Transmigrasi荷兰语transmigratie)是由荷属东印度殖民政府提出的一项人口迁移计划,内容是把没有土地的人士从人口最稠密的爪哇岛,以及人口密度较高的巴厘岛马都拉岛永久迁移到人烟稀疏的加里曼丹岛(即婆罗洲)、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摩鹿加群岛西巴布亚(即新几内亚西部的印尼领土);1945年印尼独立后印尼政府也延续了这个政策[1]。该计划现由农村、落后地区发展与移民部英语Ministry of Villages, Development of Disadvantaged Regions, and Transmigration协调管理。

本计划的宗旨是消除爪哇岛的贫穷现象,舒缓爪哇岛人口过多的问题,给予辛勤劳动的贫民重新开始的机会,以及善用人力开发外岛的自然资源,但也因为外岛原居民担忧新移民会把在地社群爪哇化伊斯兰化而受到争议,以至于激起原居民和新移民之间的社群暴力英语communal violence事件,甚至助长外岛的分离主义运动。本计划迁移的人口主要是爪哇人和马都拉人,也有一些是来自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例如峇里岛印度教徒。[2]

历史

[编辑]

荷属东印度时期

[编辑]
荷属东印度时期在苏门答腊岛工作的爪哇裔契约工人(约1925年)。

本计画由荷属东印度政府在19世纪初期提出,目的是舒缓爪哇岛的人口压力,为苏门答腊岛的种植园提供劳动力。在殖民时期的最后几年(1940年代初期),本计划所迁移的人口数量曾一度减少,但印尼独立后维持了这一计划,以以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卡诺总统执政二十年期间,印尼各地,特别是爪哇岛的粮食短缺和经济疲软问题。

人口迁移数目在1929年达到高峰,有26万多契约工人迁入苏门答腊岛东岸,其中23万5000人来自爪哇。这些契约工人从事的是苦力的工作,如果有人要求提前与雇用者结束契约,会受到苦役英语Penal labour的惩罚。苦力的死亡率很高,虐待是常见现象。

印尼独立后时期

[编辑]
1995年澳洲广播公司报导印尼人口迁移对于西巴布亚原住民达尼族英语Dani people所产生的影响。

印尼在1949年独立后,由苏卡诺总统执政,继续执行人口迁移计画,并将移民送到群岛中更多的地区,包括西巴布亚)。在1979年至1984年的高峰期,有535,000个家庭(近250万人)受到移民的安排。这类移民对某些地区的人口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1981年,苏门答腊岛南部楠榜省的300万人口中有60%是移民。在1980年代,这类迁移计划由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赞同独裁总统苏哈托反共政策的西方政府共同协助。[3]然而,由于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加上运输成本增加,迁移的预算和计划受到大幅削减。[4]

经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1998年苏哈托下台之后,印尼政府因经费不足,而在2000年8月再次缩减移民项目的规模。

印尼乡村、落后地区开发及人口迁移部历经改组数次,但仍掌管人口迁移事务,但规模较几十年前已小甚多。这个部门每年协助大约15,000个家庭(近60,000人)的移民事项。近年来迁移的人数逐渐增加,政府在2006年的预算达到2.7亿美元(2.3兆印尼盾)目标是迁移20,500个家庭。[5]迁移作业在2019年再次强化。[6]

目标

[编辑]

根据印尼政府内部和经济发展领域中支持这种计画者的说法,计划的既定目的是把数百万印尼人从人口稠密的爪哇岛、巴厘岛和马杜拉岛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外围岛屿,达到平衡人口密度的目的。透过提供土地和创造收入的机会给无产者,以减缓贫穷的问题。而人口稀少岛屿上的自然资源受到充分利用,国家整体会因此受益。

而这种计画的目的可能是透过创建及强化单一的印尼国族认同来取代区域认同,以鼓励国家统一。印尼政府的官方立场是,“原住民”和迁移者并无区别,因为印尼是个“原住民组成的国家,由原住民治国,为自身谋取福利”。印尼政府主张使用“弱势群体”的称法,而群体包括部落群体和城市贫民。[7]

效果

[编辑]

经济

[编辑]

在许多案例显示这项计划未能达到改善移民生活的目标。新地点的土壤气候通常不如爪哇和巴厘岛的火山土壤所具有的生产力。而移入者未曾拥有过土地,缺乏耕作经验,更遑论具备妥善利用新土地的技能,而无法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8]

环境

[编辑]

这类人口迁移活动,把大量人口移入原来人迹罕见雨林中所建立的“移民村”,而加速脆弱雨林受到砍伐的机会。大批人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的结果,自然资源遭受耗尽,森林随之消失。

社会和政治影响

[编辑]

这个迁移人口的计画让不同族群之间发生接触,继而发生冲突。例如在1999年,在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族人联合马来族人与迁入的马都拉族人之间发生冲突(参见三发县暴乱英语Sambas riots),在2001年,达雅族人和马都拉族人再度爆发冲突(称为桑皮特镇暴乱),数千人因此死亡,数千马杜拉人流离失所。把外地人口迁移进入巴布亚省西巴布亚省也产生争议,当地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一些巴布亚人指责印尼政府,通过迁移人口以在当地实现伊斯兰化(印尼语Islamisasi)。[9]

统计数字

[编辑]

这个移民计画主要是为舒缓爪哇岛及马杜拉岛过度拥挤的人口问题。1930年爪哇岛的人口占印尼人口的69%,1961年下降到65%,1971年下降到64%,1980年下降到62%。印尼其他岛屿只容纳一小部分人口。根据估计,1795年爪哇的人口为350万,1815年为450万,在接下来的30年中达到900万。在1880年达到1,950万,到1940年再次翻了一倍。到1980年,爪哇人口达到9,130万。即使在爪哇境内,人口分布也不均匀,人口主要集中在灌溉良好的土地上。[10]

根据纪录,印尼在1905-1989年间迁移的人口中包含1,051,210个家庭,总人数为4,866,394人。[11]来自爪哇岛和马杜拉岛的移民让迁入地的人口大增,特别是在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西巴布亚。

移民绝大多数是爪哇族和/或穆斯林。偶有例外,例如在1994年,当东帝汶还是印尼的领土时(该国在2002年5月宣布独立),最大的移民群体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岛人(1,634人),其次是信奉天主教的爪哇人(1,212人)。[12]

批评

[编辑]

原住民把这个移民计划视为印尼政府扩大取得其他地区经济和政治控制权的手段,方法是让与爪哇岛关系更密切并忠于印尼国家的移民迁入。[13]对居住在加里曼丹岛的达雅族人更是如此。

与这些项目相关所产生的环境损害,与其说是出于无知,不如说是实施过程中的疏忽、随访不力和缺乏责任感的结果。许多环境问题在评估时被提出:水土可能流失、土壤养分可能降低、预防病虫害及疾病的准备、对野生动植物英语wildlife和森林砍伐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原住民的影响以及需要加强开发者管理自然资源的能力。但在事后审计时发现相关单位所提的缓解措施通常不切实际,而且政府监管作为不足。[14]

巴布亚

[编辑]

在巴布亚省和西巴布亚省,迁移计划导致当地原住民巴布亚人在几处的人口总数少于非巴布亚裔人(主要是南岛民族)。根据推动巴布亚独立运动者的说法,巴布亚人在新几内亚估计已生活长达50,000年,[15]但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就被移入的爪哇人的数目所超越。[16]运动者批评迁移计划是“以慢动作方式对巴布亚人进行种族灭绝的手段之一。”。[17]由于文化差异,特别是在行政管理以及文化议题(如裸体、饮食和等)上,导致移民、国家和原住民之间发生公开冲突。宗教信仰也是问题所在,巴布亚人绝大多数或信仰基督教,或是抱持传统部落信仰,但这些外来移民几乎全是伊斯兰教信徒。也发生有些印尼人透过组织运作,把原住民儿童送往伊斯兰宗教学校就读的情事。[18]

由于国内移民计画,巴布亚有很高的人口增长率。

批评这个计画的人认为,大量资源被浪费用于安置无以为生的穷人,同时造成广泛环境破坏和部落人民灭绝。[19]又引进大型美国澳大利亚矿业公司进入当地从事露天开采,破坏环境。[20]

佐科·维多多总统在在2015年6月正式停止这项移民进入巴布亚的计划。[21]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Govt builds transmigration museum in Lampung | the Jakarta Post. www.thejakartapost.com. [202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04). 
  2. ^ Magdalena, Federico V. Islam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ā. Center for Philippine Studies. [26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9). 
  3. ^ Goldman, Michael. Imperial Nature: The World Bank and Struggles for Social Justic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99. 
  4. ^ Anata, Aris. The Indonesian Crisis: A Human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229–230. 
  5. ^ Almubarok I, Zaky. Ditargetkan Transmigrasi 20.500 Keluarga (Target of 25,000 Families set for Transmigration). Berita Ketransmigration (Transmigration News). Departeman Tenaga Kerja dan Transmigrasi (Department of Manpower and Transmigration). 16 May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September 2007) (印度尼西亚语). 
  6. ^ The Jakarta Post. Indonesia's transmigration program moves more people outside Java, but they remain poor. The Jakarta Post. [19 Ma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8) (英语). .
  7. ^ Ellen, Roy; Parkes, Peter; Bicker, Alan.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Critical Anthropoligical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Press. 2000: 121–122. 
  8. ^ Max Sijabat, Ridwan. Unemployment still blighting the Indonesian landscape. The Jakarta Post. 23 March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 May 2007). 
  9. ^ Farhadian, Charles E. Christianity, Islam, and Nationalism in Indonesia. Taylor & Francis. 2005: 63. 
  10. ^ Abdoellah, Oekan Soekotjo. Transmigration Policies in Indonesia: Government Aims and Popular Response: 181. [7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11. ^ Fearnside, Philip M. Transmigration in Indonesia: Lessons from its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 1997 [7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12. ^ Tirtosudarmo, Riwanto, Mencari Indonesia: demografi-politik pasca-Soeharto, Yayasan Obor Indonesia, 2007, ISBN 9789797990831 
  13. ^ Gietzelt, Dale. The Indonesianization of West Papua. Oceania. 1989, 59 (3): 201–221 [6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14. ^ Transmigration in Indonesia.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6). 
  15. ^ Saltford, J;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Indonesian Takeover of West Papua, 1962-1969, Routledge Curzon, p.3, p.150
  16. ^ Transmigration in Indonesia: Lessons from Its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Impac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ilip M Fearnside, Department of Ecology,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the Amazon, 1997,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Accessed online 17 November 2014
  17. ^ Department of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PDF). [2022-05-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11). 
  18. ^ They're taking our children: West Papua's youth are being removed to Islamic religious schools in Java for "re-educ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ichael Bachelard, Sydney Morning Herald, 4 May 2013, accessed 17 November 2014
  19. ^ M.Adriana Sri Adhiati and Armin Bobsien. Indonesia's Transmigration Programme - An Update. Down To Earth. July 2001 [6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20. ^ West Papua: A history of exploitation. Al Jazeera. 19 Oct 2011 [6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21. ^ Asril, Sabrina. Jokowi Hentikan Transmigrasi ke Papua. Kompas.com. 2015 [17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相关

  • Hardjono, J. 1989. The Indonesian transmigration program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6:427-439.
  • Hollie, Pamela. 1981. Jakarta fights overcrowding Bali and Java.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1.
  • Rigg, Jonathan. 1991. Land settlement in Southeast Asia: the Indonesian transmigration program. In: Southeast Asia: a region in transition. London: Unwin Hyman. 80-108.
  • MacAndrews, Colin. 1978. Transmigration in Indonesia: prospects and problems. Asian Survey 18(5):458-47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