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厚生演剧研究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厚生演剧研究会成立于1943年,是日治时期台湾的重要文艺组织,旨在推动本土戏剧发展,在新文学运动的脉络当中,代表了台湾戏剧的重要里程碑。

成立

[编辑]

厚生演剧研究会于1943年4月29日在台北市大稻埕的山水亭餐厅举行成立大会。[1]:336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包括林抟秋张文环王井泉吕赫若吕泉生等人,多为《台湾文学》杂志的核心,其他重要成员还有杨三郎、赖曾等,涵盖作家、导演、音乐家、画家,奠定研究会的多元基础。[2][3]:97-100研究会主张,戏剧应“敏锐地摄取观众中流动的生活情感以及时势”,重视台湾主体性写实主义、文艺大众化。[4]

研究会成立当日,恰逢总督府成立“台湾文学奉公会”,两个性质迥异的文化组织同日诞生,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吕赫若在日记中记载了当天的情景:文化人士先是行礼如仪地参与了总督府的典礼,随后便赶赴大稻埕参加厚生演剧研究会的成立大会。[5]

演出

[编辑]

厚生演剧研究会最著名的演出,为1943年9月3日至8日在永乐座公演的《阉鸡》。[2][6]该剧由林抟秋改编张文环的同名小说,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获得台日文化界的好评。[3]:110-111《阉鸡》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价值,其更反映了当时台湾的社会问题。其剧本相较于原著更加开放、吕泉生所创作的配乐、田野采集而来的台湾民谣丢丢铜仔》、《六月田水》、《一只鸟仔哮救救》等,以及杨三郎设计的闽南式家屋舞台、特别训练的本土演员,展现了厚生演剧研究会的专业、创新精神。[4][5]然而,该剧违反了皇民化运动“只准演奏,不准演唱”方言的规定,遭到殖民政府禁止。[6]

除此之外,厚生演剧研究会还演出了《从山上看街市的灯火》、《高砂馆》、《地热》等剧,与《阉鸡》相同,皆为林抟秋一人包办编导。[3]:96、109这些演出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在战后仍广泛讨论,甚至被视为殖民地时期最后的“抗日神话”。然而,学者石婉舜指出,这种解读可能简化了研究会的历史背景和艺术追求。[7]

评价

[编辑]

厚生演剧研究会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平台,在日本殖民统治结束前夕展现了台湾文化界的活力和创造力。王井泉在《兴南新闻》对新剧的回顾点出了研究会的艺术目标:“将现实理想化、理想现实化”,是对现实的全新描写,更是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对话。《阉鸡》则为台湾新剧的里程碑,以写实主义深刻描写旧社会文化、权力结构,引导观众思考社会传统中的优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反映当时渐趋成熟的台湾文艺风格,也体现了文化启蒙运动的成果。[5]学者将林抟秋称为台湾第二波新剧运动的旗手,评论其在禁止母语演剧的时空下,回溯母土、民间文化,重新建立台湾文化身份认同[4]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邱坤良. 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 台北市: 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 1992. ISBN 9575961838. 
  2. ^ 2.0 2.1 中华民国文化部. 「厚生演劇研究會」. 文化部国家文化记忆库. [2024-09-01] (中文(台湾)). 
  3. ^ 3.0 3.1 3.2 石婉舜. 「厚生演劇研究會」初探. 台湾史研究. 2000-12-01, 7 (2): 95-115 [2024-09-01]. doi:10.6354/THR.200012.0095 –通过台湾学术期刊开放取用平台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林博秋導演專題. 开放博物馆. [2024-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中文(台湾)). 
  5. ^ 5.0 5.1 5.2 中大鸡排博士. 一隻鳥仔哮啾啾:臺灣新劇與四〇年代的文化啟蒙. 故事 StoryStudio. 2018-05-25 [2024-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中文(台湾)). 
  6. ^ 6.0 6.1 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閹雞》. 开放博物馆. [2024-09-01] (中文(台湾)). 
  7. ^ 石婉舜. 《閹雞》首部曲 映照時代與人性需要免费注册. PAR表演艺术. [2024-09-01]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