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乳素瘤
催乳素瘤[1](英语:Prolactinoma)又称促乳素瘤[2]、泌乳素瘤,是一种脑下垂体的良性肿瘤(腺瘤),产生催乳素 。它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脑下垂体肿瘤[3]。会因为产生过多的催乳素过多( 高催乳素血症 ),或是由于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力,导致症状。
催乳素刺激乳房制造乳液,并具有许多其他功能,例如调节情绪。催乳素水平通常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较高。分娩后,母亲在停止母乳哺育几周后,催乳素水平降至正常。每次哺乳时,催乳素水平都会升高以维持母乳产量。对于男性,催乳素则负责性高潮后的性不反应期 ,过量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4] 。
根据大小,催乳素瘤可分类为微催乳素瘤(microprolactinoma,直径< 10 毫米)或巨催乳素瘤(macroprolactinoma,直径> 10毫米)。
征象和症状
[编辑]催乳素瘤引起的症状,可分为由催乳素水平升高或肿瘤效应引起的症状。
高催乳素血症,即催乳素水平升高,是年轻女性常见的垂体内分泌疾病;而催乳素瘤也是最常见的垂体功能性腺瘤。但高催乳素血症有许多成因,分为生理性、病理性,后者除了催乳素瘤,尚有药物、肾病、肝病、甲状腺性、肾上腺性、异源性、下丘脑-垂腺柄病灶、不明原因等等造成[5]。
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症状可能有: [6]
诊断
[编辑]对于女性不明原因乳汁分泌、不规则月经或不育 ,或是男性性功能障碍者、分泌乳汁者,可抽血检催乳激素,如果其浓度很高,还应加验甲状腺功能,并询问已知会增加催乳素分泌的其他状况和药物,有可能需要检查视力(因为脑下垂体肿瘤可能压迫视神经)。 可考虑进行磁振造影或电脑断层扫描以检查脑下垂体。
治疗方法
[编辑]治疗的目的是使催乳素分泌恢复正常,减小肿瘤大小,纠正视觉异常,并恢复正常的垂体功能。 如上所述,在诊断催乳素瘤之前应排除肿瘤加压的影响。
药物治疗
[编辑]正常情况下多巴胺会抑制催乳激素分泌,因此可以使用与多巴胺类似的药物溴隐亭(bromocriptine)、卡麦角林(cabergoline)或喹高利特(quinagolide)药物来治疗催乳素瘤,可肿瘤缩小并使大约80%的患者的催乳素水平恢复正常。溴隐亭会伴有恶心、头晕,对血压不高的病人可能造成低血压。为避免这些副作用,溴隐亭治疗应小心由低剂量开始。
溴隐亭停药后,大多数人的催乳素水平通常会再次升高。 但是有些病人的催乳激素水平保持正常,因此医生可能建议每两年尝试减少或中止治疗[7]。
手术
[编辑]如果病人无法忍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未能降低催乳素水平、恢复正常生殖和垂体功能,减小肿瘤大小,则应考虑手术。 如果药物治疗有部分疗效,则应继续药物治疗,并考虑结合手术或放射治疗。
手术的结果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催乳素水平。 催乳素水平越高, 血清催乳素恢复正常的机会越小。
预后
[编辑]患有微催乳素瘤的人通常预后良好。 95%的病人经过4至6年的治疗后,没有肿瘤生长的迹象。
巨催乳素瘤通常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否则可能会继续增长。增长率因人而异。
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编辑]高催乳素血症可导致女性雌激素生成减少,男性睾固酮生成减少。 虽然经过治疗降低催乳素后,性激素的产生可以恢复,但即使缺少雌激素/睾固酮一两年,也可能会损害骨骼强度。患者应通过饮食或补充饮食,增加运动量和钙的摄入,并避免吸烟,以减低骨质疏松症风险。 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骨密度测量,以评估性激素缺乏对骨密度的影响。
流行病学
[编辑]大体解剖研究显示,美国人口中有6-25%患有小的脑下垂体瘤[8]。这些肿瘤中有40%会产生催乳激素,但大多数都没有临床现象。具有临床现象的脑下垂体肿瘤估计影响100,000人中约14人的健康。有报告指称该肿瘤约占所有脑下垂体腺瘤的25-30%[9]。某些产生生长激素(GH)的肿瘤也会分泌催乳素。微催乳素瘤比巨催乳素瘤更为常见。
参考文献
[编辑]- ^ 催乳素瘤. 术语在线. [2021-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0).
- ^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2781811/
- ^ Glezer, Andrea; Bronstein, Marcello D. Prolactinomas.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5-03, 44 (1) [2022-10-30]. ISSN 1558-4410. PMID 25732643. doi:10.1016/j.ecl.2014.1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1).
- ^ Baltzar, Mette Thing; Anholm, Christian; Petersen, Christina Damsted. Hyperprolactin as cause of 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in men. Ugeskrift for Laeger. 2012-06-18, 174 (25) [2022-10-30]. ISSN 1603-6824. PMID 22713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 ^ Molitch, M. E. Pathologic hyperprolactinemia.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2-12, 21 (4) [2022-10-30]. ISSN 0889-8529. PMID 14868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 ^ Prolactinoma. PubMed Health. [201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8).
- ^ Bronstein, Marcello D. Potential for long-term remission of microprolactinoma after withdrawal of dopamine-agonist therapy.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06-03, 2 (3) [2022-10-30]. ISSN 1745-8366. PMID 16932269. doi:10.1038/ncpendmet01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英语).
- ^ McDowell, Bradley D.; Wallace, Robert B.; Carnahan, Ryan M.; Chrischilles, Elizabeth A.; Lynch, Charles F.; Schlechte, Janet A.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incidence for pituitary adenoma. Pituitary. 2011-03, 14 (1). ISSN 1386-341X. PMC 3652258 . PMID 20809113. doi:10.1007/s11102-010-0253-4 (英语).
- ^ Gandhi, Chirag D.; Post, Kalmon D. PrL-Secreting Pituitary Adenomas. Holland-Frei Cancer Medicine. 6th edition. 2003 [2020-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