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铭1999/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谢小芩
罗马拼音Sièh Siaǒ Chín
英文名Hsiao-Chin,Hsieh
性别
居住地 台湾
国籍 中华民国
语言汉语英语
职业教师
机构国立清华大学
研究领域教育阶层化
性别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与改进
教育社会学
教育政策研究
性别研究
头衔国立清华大学教授
学历
目前职务
经历

谢小芩国立清华大学教授,现任职国立清华大学学习科学与科技研究所合聘教授、通识中心教授。同时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高中优质化辅助方案咨询委员[1]中华民国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法草案”草拟人及修法委员、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董事、台湾女性学学会理监事、中华民国振铎学会会员。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戴尔英语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校区哲学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政策研究所博士,专长领域为:教育阶层化、性别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与改进、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研究与性别研究。在国立清华大学曾任职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图书馆馆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校史咨询委员会委员、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副主委、清华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处学务长等职务;校外则担任过台湾女性学学会理事、理事长、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理事、中华图书资讯馆际合作协会理事、台湾教育社会学会理事等。

早年经历[编辑]

1975年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就读,当时仍处戒严时期,且受台大哲学系事件余续影响,跨校迎新活动被迫取消,此事为谢小芩大学时期一重大影响。受民间大儒(民间学者) 爱新觉罗毓鋆之启发,带给谢小芩反思,大学甫毕业即前往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戴尔英语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校区攻读哲学硕士。硕士期间研究杜威哲学与性别研究,受约翰·杜威影响,于博士期间研究教育社会学。在美读博士期间,接触了左派的理论与思想,居住于国际住宅合作社(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house)[2],左派思想兴盛的风气对其产生影响。

教育改革[编辑]

硕士毕业到读博士中间的时间在台湾认识了朱台翔史英人本教育基金会创始人)、黄武雄等人,推动人本教育。最初从讨论议题、参与社会运动、出版人本教育杂记作为破;而后以办学校做为立,与台北市立大直高级中学(当时为大直国中)合作成立“正常教育实验班(与体罚、拼命考试的班级相对)”失败后,筹办森林小学解严后,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很全面的,因此许多教育改革团体相互串连讨论,例如:主妇联盟(家长的教育权)、教师人权促进会(教师工作权)、振铎学会(教学专业和教学自主权)等。在1994年4月10日发起大游行活动,被视为台湾教改的起点。

国立清华大学[编辑]

中央研究院时期,透过陈伯璋、宋文里[3]的牵线到清大任教。加入清大通识教育中心[4],而后与人社院跨系所周碧娥教授成立两性与社会研究室[5],推动校园中的小红帽运动[6](校园反性骚扰运动先驱)。大学法[7]通过后,担任仲裁委员会的委员、校监会委员,独步全台成立一个反性骚扰与防治委员会。担任图书馆长期间,建立图书馆数位特藏系统、盖新馆并建立校史、拍摄纪录片,出版校史“话说清华”、“图说清华”。

服务经历[编辑]

国立清华大学[编辑]

日期 任职
2008年至今
校史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7年-2008年
繁星导师
2005年8月-2006年1月
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副主委
2004年-2005年
2012年-2013年
校长遴选委员会委员
2001年-2002年 
校务发展委员会委员
1999年9月-2000年3月 
校务监督委员会召集人
1998年10月-2000年3月 
校务监督委员会委员
1998年3月
“309事件调查小组”调查委员
1998年2月-1998年6月 
“关怀社区讲座(一)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系列”企画推动
1997年-2000年 
国立清华大学性别歧视与性侵害防治与处理小组”委员
1997年-1999年 
学生社团:明日教师学会指导教师
1996年10月-1998年9月 
仲裁委员会委员
1996年-2000年 
教育学程学生遴选委员
1996年-1999年 
教育学程中心课程委员
1996年至今 
教育学程中心中心会议委员、教评会委员

校外服务[编辑]

日期 任职
2007年-2010年 
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理事
2003年8月-2009年7月 
中华图书资讯馆际合作协会理事
2003年8月-2009年7月 
中华民国图书馆学会大学校院图书馆委员会委员
2007年至今 
教育部高中优质化辅助方案 咨询委员
2006年-2016年 
新竹教育大学性平会校外专家
2004年-2007年 
香港教育学院 External reviewer
2000年-2007年
通识教育季刊主编、编辑委员
2004年8月-2006年7月 
台湾教育社会学会理事
2004年8月-2006年7月 
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编辑委员
2002年-2007年 
女学学志编辑委员
2001年 
教育部“2001年教育改革之检讨与改进会议”工作小组委员
2000年11月-2001年10月 
教育部性骚扰暨性侵犯申诉评议会评议委员
2000年至今 
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法草案”草拟人及修法委员
1988年至今 
人本教育基金会”董事
1998年8月-1999年 
新竹市教育局“小班教学精神计划”工作小组
1998年6月-1998年9月 
新竹市建功国民中学教师遴选委员
1997年至今 
“师资培育改革促进会”会员
1997年-1999年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规划教师进修相关事宜
1994年-1995年
1996年-1998年
1999年-2000年
2002年-2004年 
“女性学学会”理监事
1993年至今 
振铎学会”会员
  • 台湾省及各县市中小学教师研习“两性平等教育”及“教育改革”主讲人
  • 新竹市国中小校长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
  • 教育部军训处教官研习营、国家文官培训所、民间团体演讲关于人本教育、教育改革、性别、两性平等教育等主题

学术论文[编辑]

  • Peiying Chen & Hsiao-chin Hsieh (2018). Women’s academic leadership under competing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OI: 10.1080/03057925.2018.1454826[8]
  • Hsiao-chin Hsieh, Pei-ying Chen, & Ta-sen Lin (2017a). Girls’ and boys’ science choices and learning in upper-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Asian Women, 33(3), 41-64. (SSCI)[9]
  • 谢小芩(2017b)。从量变迈向质变—科技领域的性别研究。性别平等教育季刊,80:52-59。[10]
  • 陈佩英、谢小芩(2017c)。高等教育的女性领导—教育统计与2005年调查报告。性别平等教育季刊,78:51-57。[11]
  • 陈佩英、谢小芩(2017d)。专题引言:主编的话。性别平等教育季刊,78:11-14。[10]
  • 谢小芩(2014a)。回归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法》十周年的期待。妇研纵横,101:18-24。
  • Hsieh, Hsiao-chin (2014b). Editor’s introductio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3–4.
  • Hsieh, Hsiao-chin and Lee Shu-Ching (2014c).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1995-1999.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5-14.
  • Hsieh, Hsiao-chin and Yang Chia-ling (2014d). Gender implications in curriculum and entrance exam grouping.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32-46.
  • 谢小芩、彭森明、郭欣妤、颜钰芬、林语桐、林世昌、陈素燕(2014e)。一所学校 多样学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5(3):55-67。(CSSCI)
  • 谢小芩、杨佳羚(2012)。“分组”的性别意涵:制度因素与其效果。性别平等教育季刊,58:40-51。
  • 谢小芩(2011a)。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通识在线,37:68-71。
  • 黄淑玲、谢小芩(2011b)。运动与学术的双向结合:台湾性别研究发展之跨学门比较。女学学志,29:173-231。
  • 谢小芩、林大森、陈佩英(2011c)。性别科系跨界?大学生的性别与科系选择。台湾社会学刊,48:95-149。(TSSCI)
  • Meng-Kao Yeh, Hsiao-Chin Hsieh, Shu-Hsian Chang, Rongshun Chen, & Hung-Yin Tsai (2011d). Problem-bas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K-12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nanotechnology hands-on works exhibi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ross-Disciplinary Subjects in Education, 2(3): 488-494. (IJCDSE)
  • Shun-Wen Chen, Hsiao-Chin Hsieh, & Li-Li Huang (2011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single-sex-dominated academic fields in Taiwa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2011): 2487–2493.
  • 谢小芩(2010)。建置书单策略、成果特色与团队运作机制—国立清华大学“帝国与海外文学”图书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11(3):114-118。
  • 梁莉芳、谢小芩(2009a)。性别研究前瞻与热门议题专题(下)心理学门期刊。妇研纵横,91:71-76。
  • 谢小芩(2009b)。性别研究前瞻与热门议题专题(上)跨学门综合性期刊。妇研纵横,90:31-36。
  • 谢小芩、李淑菁(2009c)。性别教育政策的形成—从行政院教改会到九年一贯课程。研究台湾,4:119-147。
  • 洪素萱、谢小芩(2006a)。铁笔挥硬论,风华今重现─叶荣钟私家文书数位典藏成果运用。大学图书馆“台湾地区图书馆数位典藏专刊”,10(2)。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 谢小芩、陈佩英(2006b)。从蛰伏到跃动—校园女权运动专题导言。性别平等教育季刊,34:10-27。
  • 谢小芩(2005a)。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评鉴:大三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探讨。通识教育季刊,12(4):113-140。
  • 沈宗瑞、谢小芩(2005b)。大学生对大学发展其多元能力的主观评价。通识教育季刊,12(4):91-112。
  • 谢小芩(2005c)。个人档案之数字化─以“马偕与牛津学堂”为例 对谈。人类学知识的数位典藏与加值应用(潘英海主编)。台北市:国科会数位典藏内容发展分项计划。
  • 谢小芩、林彦君、沈明慧、吴淑芬、洪素萱(2005d)。“叶荣钟全集、文书及文库数位资料馆之建置”计划。中华民国九十四年图书馆年鉴。台北市:国家图书馆。
  • 游美惠、黄馨慧、潘惠玲、谢小芩(2004)。从性别盲到性别敏感的教育研究: 以妇女成人教育与性教育研究的文献回顾为例。通识教育季刊,11(1-2):1-39。
  • 谢小芩(2001)。外国性别平等教育立法与实施经验。两性平等教育季刊,14:19-25。
  • 谢小芩(2000)。寻找“亚洲妇女研究”。两性平等教育季刊,13:16-20。
  • 谢小芩、王雅各(2000)。经验、发声与性别政治—通识教育中的女性主义教学。通识教育季刊,7(2-3):47-76。

著作[编辑]

  • 陈佩英、谢小芩、陈珮莹(2017)。〈高等教育中的性别主流化与女性学术劳动处境及决策参与〉,辑于黄淑玲等编《性别主流化:台湾经验与国际比较》,页169-192。台北:五南。ISBN 978-9571192932
  • 谢小芩(2016)。〈回首廿五载话当年—《性别平等教育法》以前的清大性别组织〉,辑于杨巧玲、张盈堃主编《发生与行动:大学教师的学术劳动与性别运动》,页147-158。台北:女书文化。ISBN 978-9869298421
  • 谢小芩、方天赐(2015a)。〈主编序〉,辑于谢小芩、方天赐主编《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印关系》,页iii-viii。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978-986-6116-51-3
  • 谢小芩(2015b)。〈序:谁的历史?为何而记?〉,辑于倪慧如、邹宁远著《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1939)增订版》,页5-10。台北:人间出版社。ISBN 978-9866777936
  • 谢小芩、林大森、陈佩英(2014)。〈性别与工程学习〉,辑于林文源等编《科技/社会/人 2》,页27-43。新竹: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 978-986630166-7
  • 谢小芩、李华夏(2013)。〈贫与富、公与私–梅贻琦校长与清华基金〉,辑于国立清华大学教务处策划整理《梅贻琦校长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页275-306。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978-986-6116-39-1
  • 谢小芩(2012a)。〈学校也有性别吗?〉,辑于黄淑玲、谢小芩、王晓丹、范云合著《性别关系》,页61-88。台北:国立空中大学。
  • 谢小芩(2012b)。〈男主外、女主内?性别与工作的再思考〉,辑于黄淑玲、谢小芩、王晓丹、范云合著《性别关系》,页89-121。台北:国立空中大学。
  • 谢小芩(2011a)。〈因材施教?台湾教育机会(不)均等之探究〉,辑于《百年教育的回顾:传承与创新》,页447-482。中国教育学会主编,台北:学富文化。
  • 谢小芩主编(2011b)。《图像清华 Tsing Hua in Images》。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2011c)。〈序 风华再现 与时偕行 Revisiting a magnificent past and envisioning a bright future〉VI-XI,谢小芩主编 2011《图像清华 Tsing Hua in Images》。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刘容生、王智明主编(2010a)。《启蒙‧ 狂飙‧反思—保钓运动四十年》。 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2010b)。〈国立清华大学钓运文献典藏计划〉。辑于谢小芩、刘容生、王智明主编《启蒙‧ 狂飙‧反思—保钓运动四十年》,页334-341。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2010c)。〈编后语:不求一笑泯恩仇,惟愿保钓心长留〉,页342-352,辑于谢小芩、刘容生、王智明主编《启蒙‧ 狂飙‧反思—保钓运动四十年》。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陈佩英、林大森(2009)。综合大学与技职校院学生的科系性别区隔。张雪梅、彭森明主编《台湾大学生的学习历程与表现》,页27-48。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丛书。
  • 谢小芩(2006)。外国性别平等教育立法与实施经验。毕恒达编《性别解码全纪录》,页26-37。教育部性平会。
  • 张晋芬、谢小芩(2004a)。性别观点与量化教育研究。辑于潘慧玲主编《观点与方法—教育研究方法论》,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 谢小芩、游美惠(2004b)。社会学习领域中之性别教育。辑于黄炳黄主编《社会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台北,师大书苑。
  • 谢小芩(2003)。对抗、竞争与合作:台湾民间教育改革团体与学校体制的互动模式—以人本教育基金会为例。辑于黄显华编《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协作》。香港教育研究所出版。
  • 谢小芩、周雅淳、李芳玲、李孟真、林怡君(2002)。大学校园性骚扰与性侵害防治与处理手册。清华大学性别歧视与性侵害防治与处理小组,行政院妇女权益发展促进委员会
  • 谢小芩、林文源、张明纯、张辉谈、周平、王珮芬(2001)。现代社会(下)(高中教科书)。台北:三民书局。现代社会(下)(教师手册)。台北:三民书局。
  • 谢小芩、林文源、张明纯、张辉谈、周平、王珮芬(2000)。现代社会(上)(高中教科书)。台北:三民书局。现代社会(上)(教师手册)。台北:三民书局。

参考资料[编辑]

  1. ^ sap-教育部高中优质化辅助方案资讯网
  2. ^ 國際合作社聯盟(ICA).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7). 
  3. ^ 宋文里老師.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4. ^ 清大通識教育中心. [2021-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5. ^ 大學性平網 清華大學兩性與社會研究室.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6. ^ 1990年代的校园妇女运动─小红帽
  7. ^ 全國法規資料庫.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4). 
  8. ^ Women’s academic leadership under competing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9. ^ Girls’ and Boys’ Science Choices and Learning in Upper-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10. ^ 10.0 10.1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PDF).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0). 
  11. ^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PDF).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09). 

外部链接[编辑]

  1. 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谢小芩教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国立清华大学亚洲政策中心 谢小芩教授
  3. 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院历任副院长 谢小芩教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谢小芩[编辑]

谢小芩
罗马拼音Sièh Siaǒ Chín
英文名Hsiao-Chin,Hsieh
性别
居住地 台湾
国籍 中华民国
语言汉语英语
职业教师
机构国立清华大学
研究领域教育阶层化
性别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与改进
教育社会学
教育政策研究
性别研究
头衔国立清华大学教授
学历
目前职务
经历

谢小芩国立清华大学教授,现任职国立清华大学学习科学与科技研究所合聘教授、通识中心教授。同时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高中优质化辅助方案咨询委员[1]中华民国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法草案”草拟人及修法委员、人本教育文教基金会董事、台湾女性学学会理监事、中华民国振铎学会会员。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戴尔英语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校区哲学硕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政策研究所博士,专长领域为:教育阶层化、性别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发展与改进、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研究与性别研究。在国立清华大学曾任职共同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图书馆馆长、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校史咨询委员会委员、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副主委、清华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处学务长等职务;校外则担任过台湾女性学学会理事、理事长、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理事、中华图书资讯馆际合作协会理事、台湾教育社会学会理事等。

早年经历[编辑]

1975年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就读,当时仍处戒严时期,且受台大哲学系事件余续影响,跨校迎新活动被迫取消,此事为谢小芩大学时期一重大影响。受民间大儒(民间学者) 爱新觉罗毓鋆之启发,带给谢小芩反思,大学甫毕业即前往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卡本戴尔英语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校区攻读哲学硕士。硕士期间研究杜威哲学与性别研究,受约翰·杜威影响,于博士期间研究教育社会学。在美读博士期间,接触了左派的理论与思想,居住于国际住宅合作社(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house)[2],左派思想兴盛的风气对其产生影响。

教育改革[编辑]

硕士毕业到读博士中间的时间在台湾认识了朱台翔史英人本教育基金会创始人)、黄武雄等人,推动人本教育。最初从讨论议题、参与社会运动、出版人本教育杂记作为破;而后以办学校做为立,与台北市立大直高级中学(当时为大直国中)合作成立“正常教育实验班(与体罚、拼命考试的班级相对)”失败后,筹办森林小学解严后,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很全面的,因此许多[[台湾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团体相互串连讨论,例如:主妇联盟(家长的教育权)、教师人权促进会(教师工作权)、振铎学会(教学专业和教学自主权)等。在1994年4月10日发起大游行活动,被视为台湾教改的起点。

国立清华大学[编辑]

中央研究院时期,透过陈伯璋、宋文里[3]的牵线到清大任教。加入清大通识教育中心[4],而后与人社院跨系所周碧娥教授成立两性与社会研究室[5],推动校园中的小红帽运动[6](校园反性骚扰运动先驱)。大学法[7]通过后,担任仲裁委员会的委员、校监会委员,独步全台成立一个反性骚扰与防治委员会。担任图书馆长期间,建立图书馆数位特藏系统、盖新馆并建立校史、拍摄纪录片,出版校史“话说清华”、“图说清华”。

服务经历[编辑]

国立清华大学[编辑]

日期 任职
2008年至今
校史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7年-2008年
繁星导师
2005年8月-2006年1月
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副主委
2004年-2005年
2012年-2013年
校长遴选委员会委员
2001年-2002年 
校务发展委员会委员
1999年9月-2000年3月 
校务监督委员会召集人
1998年10月-2000年3月 
校务监督委员会委员
1998年3月
“309事件调查小组”调查委员
1998年2月-1998年6月 
“关怀社区讲座(一)教育问题与教育改革系列”企画推动
1997年-2000年 
国立清华大学性别歧视与性侵害防治与处理小组”委员
1997年-1999年 
学生社团:明日教师学会指导教师
1996年10月-1998年9月 
仲裁委员会委员
1996年-2000年 
教育学程学生遴选委员
1996年-1999年 
教育学程中心课程委员
1996年至今 
教育学程中心中心会议委员、教评会委员

校外服务[编辑]

日期 任职
2007年-2010年 
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理事
2003年8月-2009年7月 
中华图书资讯馆际合作协会理事
2003年8月-2009年7月 
中华民国图书馆学会大学校院图书馆委员会委员
2007年至今 
教育部高中优质化辅助方案 咨询委员
2006年-2016年 
新竹教育大学性平会校外专家
2004年-2007年 
香港教育学院 External reviewer
2000年-2007年
通识教育季刊主编、编辑委员
2004年8月-2006年7月 
台湾教育社会学会理事
2004年8月-2006年7月 
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编辑委员
2002年-2007年 
女学学志编辑委员
2001年 
教育部“2001年教育改革之检讨与改进会议”工作小组委员
2000年11月-2001年10月 
教育部性骚扰暨性侵犯申诉评议会评议委员
2000年至今 
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法草案”草拟人及修法委员
1988年至今 
人本教育基金会”董事
1998年8月-1999年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小班教学精神计划”工作小组
1998年6月-1998年9月 
新竹市建功国民中学教师遴选委员
1997年至今 
“师资培育改革促进会”会员
1997年-1999年 
新竹市政府教育局规划教师进修相关事宜
1994年-1995年
1996年-1998年
1999年-2000年
2002年-2004年 
“女性学学会”理监事
1993年至今 
振铎学会”会员
  • 台湾省及各县市中小学教师研习“两性平等教育”及“教育改革”主讲人
  • 新竹市国中小校长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
  • 教育部军训处教官研习营、国家文官培训所、民间团体演讲关于人本教育、教育改革、性别、两性平等教育等主题

学术论文[编辑]

  • Peiying Chen & Hsiao-chin Hsieh (2018). Women’s academic leadership under competing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OI: 10.1080/03057925.2018.1454826[8]
  • Hsiao-chin Hsieh, Pei-ying Chen, & Ta-sen Lin (2017a). Girls’ and boys’ science choices and learning in upper-secondary schools in Taiwan. Asian Women, 33(3), 41-64. (SSCI)[9]
  • 谢小芩(2017b)。从量变迈向质变—科技领域的性别研究。性别平等教育季刊,80:52-59。[10]
  • 陈佩英、谢小芩(2017c)。高等教育的女性领导—教育统计与2005年调查报告。性别平等教育季刊,78:51-57。[11]
  • 陈佩英、谢小芩(2017d)。专题引言:主编的话。性别平等教育季刊,78:11-14。[10]
  • 谢小芩(2014a)。回归教育—《性别平等教育法》十周年的期待。妇研纵横,101:18-24。
  • Hsieh, Hsiao-chin (2014b). Editor’s introductio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3–4.
  • Hsieh, Hsiao-chin and Lee Shu-Ching (2014c).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Taiwan, 1995-1999.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5-14.
  • Hsieh, Hsiao-chin and Yang Chia-ling (2014d). Gender implications in curriculum and entrance exam grouping.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47(4): 32-46.
  • 谢小芩、彭森明、郭欣妤、颜钰芬、林语桐、林世昌、陈素燕(2014e)。一所学校 多样学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5(3):55-67。(CSSCI)
  • 谢小芩、杨佳羚(2012)。“分组”的性别意涵:制度因素与其效果。性别平等教育季刊,58:40-51。
  • 谢小芩(2011a)。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通识在线,37:68-71。
  • 黄淑玲、谢小芩(2011b)。运动与学术的双向结合:台湾性别研究发展之跨学门比较。女学学志,29:173-231。
  • 谢小芩、林大森、陈佩英(2011c)。性别科系跨界?大学生的性别与科系选择。台湾社会学刊,48:95-149。(TSSCI)
  • Meng-Kao Yeh, Hsiao-Chin Hsieh, Shu-Hsian Chang, Rongshun Chen, & Hung-Yin Tsai (2011d). Problem-based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K-12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nanotechnology hands-on works exhibition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ross-Disciplinary Subjects in Education, 2(3): 488-494. (IJCDSE)
  • Shun-Wen Chen, Hsiao-Chin Hsieh, & Li-Li Huang (2011e). Learning satisfac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single-sex-dominated academic fields in Taiwan.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 (2011): 2487–2493.
  • 谢小芩(2010)。建置书单策略、成果特色与团队运作机制—国立清华大学“帝国与海外文学”图书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11(3):114-118。
  • 梁莉芳、谢小芩(2009a)。性别研究前瞻与热门议题专题(下)心理学门期刊。妇研纵横,91:71-76。
  • 谢小芩(2009b)。性别研究前瞻与热门议题专题(上)跨学门综合性期刊。妇研纵横,90:31-36。
  • 谢小芩、李淑菁(2009c)。性别教育政策的形成—从行政院教改会到九年一贯课程。研究台湾,4:119-147。
  • 洪素萱、谢小芩(2006a)。铁笔挥硬论,风华今重现─叶荣钟私家文书数位典藏成果运用。大学图书馆“台湾地区图书馆数位典藏专刊”,10(2)。台北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 谢小芩、陈佩英(2006b)。从蛰伏到跃动—校园女权运动专题导言。性别平等教育季刊,34:10-27。
  • 谢小芩(2005a)。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评鉴:大三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探讨。通识教育季刊,12(4):113-140。
  • 沈宗瑞、谢小芩(2005b)。大学生对大学发展其多元能力的主观评价。通识教育季刊,12(4):91-112。
  • 谢小芩(2005c)。个人档案之数字化─以“马偕与牛津学堂”为例 对谈。人类学知识的数位典藏与加值应用(潘英海主编)。台北市:国科会数位典藏内容发展分项计划。
  • 谢小芩、林彦君、沈明慧、吴淑芬、洪素萱(2005d)。“叶荣钟全集、文书及文库数位资料馆之建置”计划。中华民国九十四年图书馆年鉴。台北市:国家图书馆。
  • 游美惠、黄馨慧、潘惠玲、谢小芩(2004)。从性别盲到性别敏感的教育研究: 以妇女成人教育与性教育研究的文献回顾为例。通识教育季刊,11(1-2):1-39。
  • 谢小芩(2001)。外国性别平等教育立法与实施经验。两性平等教育季刊,14:19-25。
  • 谢小芩(2000)。寻找“亚洲妇女研究”。两性平等教育季刊,13:16-20。
  • 谢小芩、王雅各(2000)。经验、发声与性别政治—通识教育中的女性主义教学。通识教育季刊,7(2-3):47-76。

著作[编辑]

  • 陈佩英、谢小芩、陈珮莹(2017)。〈高等教育中的性别主流化与女性学术劳动处境及决策参与〉,辑于黄淑玲等编《性别主流化:台湾经验与国际比较》,页169-192。台北:五南。ISBN 978-9571192932
  • 谢小芩(2016)。〈回首廿五载话当年—《性别平等教育法》以前的清大性别组织〉,辑于杨巧玲、张盈堃主编《发生与行动:大学教师的学术劳动与性别运动》,页147-158。台北:女书文化。ISBN 978-9869298421
  • 谢小芩、方天赐(2015a)。〈主编序〉,辑于谢小芩、方天赐主编《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印关系》,页iii-viii。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978-986-6116-51-3
  • 谢小芩(2015b)。〈序:谁的历史?为何而记?〉,辑于倪慧如、邹宁远著《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1939)增订版》,页5-10。台北:人间出版社。ISBN 978-9866777936
  • 谢小芩、林大森、陈佩英(2014)。〈性别与工程学习〉,辑于林文源等编《科技/社会/人 2》,页27-43。新竹:国立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 978-986630166-7
  • 谢小芩、李华夏(2013)。〈贫与富、公与私–梅贻琦校长与清华基金〉,辑于国立清华大学教务处策划整理《梅贻琦校长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页275-306。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 978-986-6116-39-1
  • 谢小芩(2012a)。〈学校也有性别吗?〉,辑于黄淑玲、谢小芩、王晓丹、范云合著《性别关系》,页61-88。台北:国立空中大学。
  • 谢小芩(2012b)。〈男主外、女主内?性别与工作的再思考〉,辑于黄淑玲、谢小芩、王晓丹、范云合著《性别关系》,页89-121。台北:国立空中大学。
  • 谢小芩(2011a)。〈因材施教?台湾教育机会(不)均等之探究〉,辑于《百年教育的回顾:传承与创新》,页447-482。中国教育学会主编,台北:学富文化。
  • 谢小芩主编(2011b)。《图像清华 Tsing Hua in Images》。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2011c)。〈序 风华再现 与时偕行 Revisiting a magnificent past and envisioning a bright future〉VI-XI,谢小芩主编 2011《图像清华 Tsing Hua in Images》。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刘容生、王智明主编(2010a)。《启蒙‧ 狂飙‧反思—保钓运动四十年》。 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2010b)。〈国立清华大学钓运文献典藏计划〉。辑于谢小芩、刘容生、王智明主编《启蒙‧ 狂飙‧反思—保钓运动四十年》,页334-341。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2010c)。〈编后语:不求一笑泯恩仇,惟愿保钓心长留〉,页342-352,辑于谢小芩、刘容生、王智明主编《启蒙‧ 狂飙‧反思—保钓运动四十年》。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 谢小芩、陈佩英、林大森(2009)。综合大学与技职校院学生的科系性别区隔。张雪梅、彭森明主编《台湾大学生的学习历程与表现》,页27-48。台北: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丛书。
  • 谢小芩(2006)。外国性别平等教育立法与实施经验。毕恒达编《性别解码全纪录》,页26-37。教育部性平会。
  • 张晋芬、谢小芩(2004a)。性别观点与量化教育研究。辑于潘慧玲主编《观点与方法—教育研究方法论》,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出版。
  • 谢小芩、游美惠(2004b)。社会学习领域中之性别教育。辑于黄炳黄主编《社会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台北,师大书苑。
  • 谢小芩(2003)。对抗、竞争与合作:台湾民间教育改革团体与学校体制的互动模式—以人本教育基金会为例。辑于黄显华编《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协作》。香港教育研究所出版。
  • 谢小芩、周雅淳、李芳玲、李孟真、林怡君(2002)。大学校园性骚扰与性侵害防治与处理手册。清华大学性别歧视与性侵害防治与处理小组,行政院妇女权益发展促进委员会
  • 谢小芩、林文源、张明纯、张辉谈、周平、王珮芬(2001)。现代社会(下)(高中教科书)。台北:三民书局。现代社会(下)(教师手册)。台北:三民书局。
  • 谢小芩、林文源、张明纯、张辉谈、周平、王珮芬(2000)。现代社会(上)(高中教科书)。台北:三民书局。现代社会(上)(教师手册)。台北:三民书局。

参考资料[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1. 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谢小芩教授
  2. 国立清华大学亚洲政策中心 谢小芩教授
  3. 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院历任副院长 谢小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