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后高句丽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配图有错误

[编辑]

后三国最长时间取900到935年来算的话。渤海国没有理由那么大,唐朝908年灭亡,此时应该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时期。 926年,上京龙泉府契丹国攻陷,大𬤇撰投降,渤海国就灭亡了,渤海的后期范围只是局限于上京一带了。

这段时期辽东究竟得到了怎样的治理,甚至契丹人又是怎样得到这片地区的,都不得而知。契丹人真正对辽东实行军事占领和政治统治,是在阿保机当政及契丹建国(916年)前后。 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国的东平郡为辽国东京辽阳府,可见这段时间以前辽东应当已经进入了契丹人的控制之下。—Gzhao (留言) 2009年8月2日 (日) 09:32 (UTC)—Gzhao (留言) 2009年8月2日 (日) 09:33 (UTC)[回复]

后高句丽

[编辑]

后高句丽,称呼有错误,查《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及《魏书》、《北齐书》、《周书》,无不以“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称,而该三国多有传,则“高句丽”在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史书中已被称为“高丽”了,何来“高句丽”之说。查《三国史记》、《三国遗事》或称“高句丽”,或称“高丽”,但《高丽史》已把“高句丽”称为“高丽”(或前高丽),若不是朝鲜史书有问题,就连朝鲜史书在王氏高丽王朝时期就已经统一口径而把“高句丽”称为“高丽”(前高丽)了。弓裔所建政权先称“摩震”后称“泰封”,一般称为“泰封国”(中国史书或有称“大封国”的,《资治通鉴》),史书中并无“高丽”或“高句丽”称呼,查遍二十四史、《高丽史》更不曾把“泰封国”称为后高句丽的,难道还有其他官修史书有记载?抑或是我看到的中国史书、朝鲜史书有问题?


研究历史,要看证据,史书无误,请把资料公开,让大家共同探讨。

建议改名:“后高句丽”→“泰封”

[编辑]

后高句丽泰封:根据名从主人原则,包括韩语在内的大多数语言维基百科都将本条目命名为泰封,而且泰封是原始史料上记载的名号,应该改名为泰封--立足东方留言2013年6月4日 (二) 09:30 (UTC)[回复]

完成--铁铁的火大了 2013年6月23日 (日) 13:52 (UTC)[回复]

泰封国

[编辑]

阁下是否看过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高丽史》,三书并无“后高句丽”之说,而有“摩震”、“泰封”之说,中国史书《资治通鉴》贞明五年下有:
初,唐灭高丽,天祐初,高丽石窟寺眇僧躬乂,聚众据开州称王,号大封国。
朝鲜的古代史书无“后高句丽”而有“摩震”、“泰封”,中国的古代史书有“大(泰)封国”,阁下是否注意。中国古代皆以所建国号称朝代(唯蜀汉国号“汉”而世皆称“蜀”),朝鲜历史亦从此理(国号“高丽”、国号“朝鲜”),国号“摩震”、“泰封”应称“摩震国”、“泰封国”(与《资治通鉴》所记“大封国”同义)。至于“后高句丽”《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高丽史》皆不载,不知何来?“泰封”见诸朝鲜史书,“泰封国”最是合理,“大封国”与之暗合。关于“后高句丽”不见史书,当是现代说法;关于弓裔建国是否有称“高句丽”,《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高丽史》无明确记载,何来“后高句丽”之说?此即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望君明鉴!


关于“后高句丽”为共识之说,太过牵强。读过朝鲜史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高丽史》的人是否认为确有“后高句丽”之说,中国史书《资治通鉴》记载是否有误?国号“摩震”、国号“泰封”是否为真实记载,后“高句丽”是否真实记载?弓裔是否国号“高句丽”,见于何书?现代即有“泰封国”之说,《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部分、《中国历史大辞典》皆有明确记载。现代好像也没有达成共识,共识之说太过牵强了!


高丽史-世家-太祖

太祖应运元明光烈大定睿德章孝威穆神圣大王姓王氏讳建字若天松岳郡人. 世祖长子母曰威肃王后韩氏. 唐乾符四年丁酉正月丙戌生于松岳南第神光紫气耀室充庭竟日盘旋状若蛟龙. 幼而聪明睿智龙颜日角方颐广颡气度雄深语音洪大有济世之量.

时新罗政衰群贼竞起. 甄萱叛据南州称后百济弓裔据高勾丽之地都铁圆国号泰封.


三国史记-列传-弓裔

<弓裔>, <新罗>人. 姓<金>氏, 考第四十七<宪安王><谊靖>, 母<宪安王>嫔御, 失其姓名. 或云: "四十八<景文王><膺廉>之子." 以五月五日, 生于外家. 其时, 屋上有素光, 若长虹, 上属天. 日官奏曰: "此儿, 以重午日生, 生而有齿, 且光焰异常, 恐将来不利于国家, 宜勿养之." 王敕中使, 抵其家杀之. 使者取于襁褓中, 投之楼下, 乳婢窃捧之, 误以手触,  其一目. 抱而逃窜,  劳养育. 年十余岁, 游戯不止. 其婢告之曰: "子之生也, 见弃于国, 子{予}不忍窃养, 以至今日, 而子之狂如此, 必为人所知, 则予与子俱不免, 为之奈何?" <弓裔>泣曰: "若然则吾逝矣, 无为母忧." 便去<世达寺>, 今之<兴敎寺>, 是也. 祝发为僧, 自号<善宗>.

<天复>元年辛酉, <善宗>自称王, 谓人曰: "往者<新罗>, 请兵于<唐>, 以破<高句丽>. 故<平壤>旧都, 鞠为茂草, 吾必报其雠." 盖怨生时见弃, 故有此言. 尝南巡, 至<兴州><浮石寺>, 见壁画<新罗>王像, 发{拔}剑击之, 其刃 {迹}犹在. <天祐>元年甲子, 立国号为<摩震>, 年号为<武泰>. 始置广评省, 备员匡治{沇}奈[今侍中], 徐事[今侍郞], 外书[今员外郞], 又置兵部·大龙部[谓仓部]·寿春部[今礼部]·奉宾部[今礼宾省]·义刑台[今刑部]·纳货府[今大府寺]·调位府[今三司]·内奉省[今都省]·禁书省[今秘书省]·南厢坛[今将作监]·水坛[今水部]·元凤省[今翰林院]·飞龙省[今天仆寺{太仆寺}]·物藏省[今少府监], 又置史台[掌习诸译语.]·植货府{殖货府}[掌栽植菓树.]·障缮府[掌修理城隍.]·珠淘省[掌造成器物.]. 又设正匡·元辅·大相·元尹·佐尹·正朝·甫尹·军尹{单尹}·中尹等品职. 秋七月, 移<靑州>人户一千, 入<铁圆城>为京, 伐取<尚州>等三十余州县, <公州>将军<弘奇>来降.

<天祐>二年乙丑, 入新京, 修葺观阙·楼台, 穷奢极侈. 改<武泰>为<圣册>元年. 分定<𬇙西>十三镇, <平壤城>主将军<黔用>降. <甄城><赤衣>·<黄衣>贼<明贵>等归服. <善宗>以强盛自矜, 意欲倂呑, 令国人呼<新罗>为灭都. 凡自<新罗>来者, 尽诛杀之. <朱梁><乾化>元年辛未, 改圣册为<水德万岁>元年, 改国号为<泰封>. 遣<太祖>率兵, 伐<锦城>等, 以<锦城>为<罗州>. 论功, 以<太祖>为大阿 将军.


高丽史-志-地理

北界本朝鲜故地在三国为高勾丽所有宝藏王二十七年新罗文武王与唐将李𪟝夹攻灭之遂并其地孝恭王九年(905年)弓裔据铁圆自称后高丽王分定𬇙西十三镇.

可认为孝恭王九年(905年)弓裔后高丽王,史称后高丽


三国史记-列传-甄萱:

<萱>西巡至<完山州>, 州民迎劳. <萱>喜得人心, 谓左右曰: "吾原三国之始, <马韩>先起, 后<赫世>勃兴, 故<辰>·<卞>从之而兴. 于是, <百济>开国<金马山>六百余年. <摠章>中, <唐><高宗>以<新罗>之请, 遣将军<苏定方>, 以船兵十三万越海. <新罗><金庾信>卷土, 历<黄山>至<泗 {泗 }>, 与<唐>兵合攻<百济>灭之. 今子{予}敢不立都于<完山>, 以雪<义慈>宿愤乎?" 遂自称<后百济>王. 设官分职, 是<唐><光化>三年, <新罗><孝恭王>四年也. 遣使朝<吴越>, <吴越>王报聘, 仍加检校大保{太保}, 余如故.

可认为唐光化三年(900年), 新罗孝恭王四年(900年),甄萱后百济王,史称后百济


高句丽后又称高丽;“高句骊”最早见于《汉书》,“句骊”是它的简称;“高句丽”最早见于《三国志》,“句丽”是它的简称;“高丽”最早见于《宋书》、《魏书》,是南北朝至唐朝的正式称号;中原王朝开始以“句骊”作为“高句骊”的简称,后以“句丽”作为“高句丽”的简称,南北朝时期应高句丽统治者的请求,改以“高丽”作为“高句丽”的正式简称,高句丽的统治者也被冠以“高丽王”的称号,并且逐渐以“高丽”作为正式国号,常被中原王朝封为“高丽王”,取代了“高句丽”的称号。自此“高丽”长期作为历史地理名称,对朝鲜半岛产生了重大影响;弓裔后高丽王,王建称王国号高丽金日成提出“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设想,都是高丽概念的延续。


因为高句丽后又称高丽,所以弓裔后高丽王,应是有继承前一个高丽而称后高丽之意。

高丽史》太祖世家:“时新罗政衰群贼竞起,甄萱叛据南州称后百济,弓裔高勾丽之地都铁圆国号泰封。”——《高丽史》开篇即定后三国之说,后世史家多以新罗后百济泰封后三国

《高丽史》在开头篇章太祖王建世家的靠前位置把后三国的新罗、后百济、泰封三个国家政权摆放在明显位置,即可确定后三国的政权名称为新罗、后百济、泰封三国。

高丽史》太祖世家:“时新罗政衰群贼竞起,甄萱叛据南州称后百济,弓裔高勾丽之地都铁圆国号泰封。”

是否说明后三国之新罗、后百济、泰封三国?《高丽史》是否说明问题?

后高句丽

[编辑]

之所以有后高句丽的说法是因为泰封继承(宣称)高句丽之地,并自称是后高丽王,还是把说明加上去让人知道有这种说法,主条目还是泰封—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61.224.73.85对话贡献)于2014年2月3日 (二) 15:58 (UTC)加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