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鼎边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碗鼎边趖
位于基隆市仁三路的一家鼎边趖摊位

鼎边suō[注 1]台罗:tiánn-pinn sô,白话字:tiáⁿ-piⁿ-sô),也常误作鼎边cuò[2],亦称鼎边糊,福州称镬边糊[3]。鼎,意指镬。食小吃,源于福州,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4]。于台湾当地,以台北台南基隆庙口夜市桃园夜市等地所制最为著名。

作法

[编辑]

在来米磨作米浆,鼎中置水,鼎边添火加热,[3]芋头白萝卜沾油抹锅后,米浆沿鼎边翻滚,遇蒸气而凝固,蒸烤成形。所谓“趖”,为闽南语词汇,原义为蠕动、游动,在此即指米浆沿鼎边翻滚的动作。成形的“趖”,风干后撕剪成块状。烹煮时,时常搭配虾仁、肉羹等煮成汤食,亦可搭配其他食材,包括金针菇、香菇、鱿鱼、丁香、竹笋、金勾虾、高丽菜、蒜头酥、芹菜…等,桃园的则是虾羹、肉羹、笋片、香菇、鱿鱼、金针花、韭菜花等。[4]

除上述料理方式外,“趖”亦可加以炒、煮料理,吃法十分多元。[4]

参见

[编辑]

参考来源

[编辑]
书目
  • 陈淑华. 《彰化小食記》. 远流. 2013-02-01 [2013]. ISBN 978-957-327-147-5 (中文). (繁体中文)
注脚
  1. ^ 趖:蛇、虫类爬行的动作[1]
引用
  1. ^ 存档副本.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1). 
  2. ^ 存档副本. [202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3. ^ 3.0 3.1 郑宜佩. 福州傳統小吃 鼎邊趖的由來. 大纪元电子日报. 2013-02-28 [2013-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0). 
  4. ^ 4.0 4.1 4.2 陈淑华 2013,第212-217页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