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雷基帕

坐标16°23′55.76″S 71°32′12.79″W / 16.3988222°S 71.5368861°W / -16.3988222; -71.5368861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6°23′55.76″S 71°32′12.79″W / 16.3988222°S 71.5368861°W / -16.3988222; -71.5368861

阿雷基帕
Arequipa
阿雷基帕旗帜
旗帜
绰号:La Ciudad Blanca(白城)
阿雷基帕在秘鲁的位置
阿雷基帕
阿雷基帕
在秘鲁境内之位置
坐标:16°23′56″S 71°32′13″W / 16.398764°S 71.536883°W / -16.398764; -71.536883
国家 秘鲁
大区阿雷基帕
省份阿雷基帕
建立于1540年8月15日
海拔2,380 米(7,740 英尺)
人口(1,000,000)
 • 总计1,008,290人
时区PET(UTC-5
 • 夏时制PET(UTC-5
电话区号54
网站www.munarequipa.gob.pe

阿雷基帕[1](西班牙语:Arequipa西班牙语发音:[aɾeˈkipa]艾马拉语克丘亚语:Ariqipa)是秘鲁南部的大城市,仅次于首都利马,同时是阿雷基帕省的省会,由于是秘鲁宪法法院的所在地,常被称为“秘鲁的法定首都”,根据2017年的全国人口普查,城市人口约为1,008,290人。[2][3] 该城位处海拔2,380米,周边火山密集,共计有80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尔米斯蒂火山,它曾在1438年和1471年期间强烈爆发,最近一次小型爆发在1870年。目前该城保存了很多状况良好的西班牙殖民地建筑物,大部分结构由白色的火山岩石建成,故该城有着“La Ciudad Blanca”(白城)的称号。古城区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阿雷基帕也是秘鲁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在其工业活动中主要以纺织品生产、皮革、食品、塑料、炼钢相关,为南秘鲁高地驼羊、骆马及羊毛的主要市场,该城市与智利玻利维亚巴西以及南美铁路所连接的城市,及马塔拉尼港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4]

名字由来

[编辑]

“阿雷基帕”这个名称由来的其中一种说法,相传当第四任印加帝国国王初见该城的宏伟,说了Ari, quepay,在克丘亚语中解作“是,这里”,阿雷基帕的名字来源于此。 该城其后在地震中被毁,西班牙人在1540年重建。另一种说法是该名来源于艾马拉语,由ari(山峰)+kipa(位处)而来,意指“在山的附近”,是指该城位处埃尔米斯蒂火山附近。[5][6][7]

历史

[编辑]
Siege of Arequipa, 1856, Marshal Ramon Castilla enters Arequipa to gain back control of the city from the armies of General Vivanco.
阿雷基帕围城战,1856年,拉蒙·卡斯蒂利亚元帅进入阿雷基帕,从维万科将军的军队手中夺回对城市的控制权

根据考古遗址中发现的资料显示,阿雷基帕位处的肥沃山谷早于公元前5000 – 6000年已有人聚居,早期居住于此居民是游牧民族,依靠捕鱼、狩猎和采集为生,在15世纪,该区是由艾美拉印第安人控制,其后则在印加人占领,成为供给印加帝国农产品的重要基地。[8] 现代的阿雷基帕城建立于1540年8月15日,由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特使加尔西·曼努埃尔·德·卡巴杰 (Garcí Manuel de Carbajal)负责。1540年12月22日,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通过皇家法令将阿雷基帕提升为城市,授予纹章,1541年9月22日,查理五世通过皇家法令,授予阿雷基帕“非常高贵和非常忠诚”的城市称号。

西班牙殖民和独立后

[编辑]

在17世纪至18世纪间的西班牙殖民时期,阿雷基帕在稳定的开发下逐渐发展起规模,其中在秘鲁副王区该地的西班牙人聚居比例最高,因此此地区现存众多的遗迹及建筑具有浓厚的西班牙风格,并发展出梅斯蒂索人的混血族群。到了19世纪时,阿雷基帕则成为秘鲁争取独立的重要基地,在1824年的阿亚库乔战役后,因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的决定性胜利,使阿雷基帕脱离西班牙的统治,成为新国家秘鲁的重要城市之一,此后在秘鲁宣布独立后的十年,阿雷基帕的社会处于关键的转型发展,由于该城市在南美白银贸易路线的重要位置,进而将阿雷基帕发展成利马与秘鲁南部之间的商业中心。[9][10]也将其城市的地位,提升到仅次首都利马的规模。[11]

近代

[编辑]

在殖民时期及共和初期,阿雷基帕的发展相对较为自主,该市的基础设施也进行了许多改善,但情况在1870年南部铁路通往海港莫延多后有所改变,该地区开始发展太平洋贸易。在1879年至1883年发生的硝石战争期间,的阿雷基帕也是当时对抗智利的重要军事据点。1930年代,与泛美公路接通,借此与美洲其他地方加强联系。自此,阿雷基帕发展成利马与秘鲁南部之间的商业中心。1940年代起,来自秘鲁各地的人大量涌入,改变了该市的人口和文化特征,该市现设两所主要大学:于1828年成立的圣奥古斯丁国立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de San Agustín (UNSA) )及私立的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

气候

[编辑]
埃尔米斯蒂火山,毗邻阿雷基帕

由于大气湿度较低,且降水量与沙漠气候类似,阿雷基帕在气候在冬季、秋季和春季主要为干燥。平均每年共有300天为晴天。通常城市的温度既不会超过25度,也不会低于5度以下,雨季从12月持续到3月,通常为下午有云,雨量少。在冬季时(6 月和 7 月),该城市温度降至平均 6°C(43°F)。

阿雷基帕(1961–1990, extremes 1892–present)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9.5
(85.1)
29.7
(85.5)
26.6
(79.9)
26.4
(79.5)
32.0
(89.6)
26.2
(79.2)
28.0
(82.4)
26.8
(80.2)
27.0
(80.6)
26.1
(79.0)
27.8
(82.0)
27.2
(81.0)
32.0
(89.6)
平均高温 °C(°F) 21.8
(71.2)
21.4
(70.5)
24.2
(75.6)
24.7
(76.5)
22.3
(72.1)
21.7
(71.1)
21.7
(71.1)
22.2
(72.0)
22.7
(72.9)
22.8
(73.0)
22.7
(72.9)
22.5
(72.5)
22.6
(72.7)
日均气温 °C(°F) 15.3
(59.5)
15.0
(59.0)
15.0
(59.0)
15.2
(59.4)
14.3
(57.7)
13.5
(56.3)
13.3
(55.9)
14.0
(57.2)
15.9
(60.6)
16.3
(61.3)
16.4
(61.5)
16.3
(61.3)
15.1
(59.2)
平均低温 °C(°F) 8.5
(47.3)
8.7
(47.7)
8.3
(46.9)
7.1
(44.8)
6.2
(43.2)
5.4
(41.7)
5.2
(41.4)
5.4
(41.7)
6.2
(43.2)
6.4
(43.5)
6.6
(43.9)
7.6
(45.7)
6.8
(44.2)
历史最低温 °C(°F) 0.9
(33.6)
0.0
(32.0)
0.0
(32.0)
−2.0
(28.4)
0.0
(32.0)
−1.1
(30.0)
−3.7
(25.3)
−0.2
(31.6)
0.0
(32.0)
0.1
(32.2)
0.0
(32.0)
2.0
(35.6)
−3.7
(25.3)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7.5
(1.08)
39.9
(1.57)
20.6
(0.81)
0.6
(0.02)
0.1
(0.00)
0.1
(0.00)
0.0
(0.0)
1.0
(0.04)
0.8
(0.03)
0.2
(0.01)
1.0
(0.04)
4.7
(0.19)
96.5
(3.80)
平均降水天数(≥ 1.0 mm) 4.8 5.6 4.5 0.4 0.1 0.0 0.0 0.1 0.3 0.1 0.2 1.6 17.7
平均相对湿度(%) 52 59 58 48 41 45 44 43 42 39 39 43 46
月均日照时数 223.2 189.3 244.9 294.0 288.3 291.0 291.4 310.0 297.0 303.8 309.0 291.4 3,333.3
日均日照时数 7.2 6.7 7.9 9.8 9.3 9.7 9.4 10.0 9.9 9.8 10.3 9.4 9.1
数据来源1:NOAA,[12]
数据来源2:Deutscher Wetterdienst(1949年-1956年平均气温,1951年-1969年湿度,1970年-1990年降水次数,1931年-1958年太阳照射次数),,[13] Meteo Climat (record high and record low)[14]

人口统计

[编辑]

在1796年的早期普查中,阿雷基帕共有37241个居民,其中22207人(59.6%)为西班牙人,5929人(15.9%)是印第安人,4908人(13.2%)具有混血血统,2487人(6.7%)为卡士蒂索人,和1,710 (4.6%) 是非洲人。

20世纪后,归因现代化和周边城市增长的影响,根据 2007 年的人口普查,阿雷基帕省共有70%的总人口和9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阿雷基帕。

阿雷基帕人口在1796年至2017年的转变

Population (City of Arequipa)
年份 人口 来源
1796年 37241人
1804年 37148人 1804 年人口普查 (Gil de Toboada)
1812年 34478人 1812年的秘鲁总督
1876年 30932人 秘鲁居民人口普查 (1876)
1917年 44209人 1917年阿雷基帕市人口普查
1940年 80947人 INEI(秘鲁国家统计和资讯研究所)
1961年 158685人 INEI
1972年 309094人 INEI
1981年 446942人 INEI
1993年 619156人 INEI
2007年 749291人 INEI
2017年 1008290人 INEI 2012年人口估计

运输

[编辑]
由机场望去埃尔米斯蒂火山

阿雷基帕的城市道路是具有放射型中心的结构,共以四个主要大道:埃杰西托大道、耶稣大道、阿尔西德斯大道和帕拉大道组成,这些大道依次与其他大道相连,如委内瑞拉大道、滨海大道、萨拉维里大道、卡塞雷斯大道等,形成了围绕市中心的环形。目前阿雷基帕的公共交通目前由小型私营公司营运。

阿雷基帕唯一的机场是罗德里格斯·巴隆国际机场,该机场位于科罗拉多山地区,距市中心西北约12英里(19公里)。铁路系统自1871年以来一直在营运,实现了海岸地区和山脉地区之间的往来。

灾祸

[编辑]

阿雷基帕的地质经常受到地震困扰,1868年的地震曾几乎摧毁该城。2001年6月23日该地也经历里氏7.9级地震。而在2002年6月,该市两间地区发电厂私营化爆发游行示威,使该市陷入瘫痪一周。

文化

[编辑]
阿雷基帕的古街

区域主义

[编辑]

与其他具有混血和原住民人种的秘鲁大城市不同,阿雷基帕因历史和殖民因素,曾被认为是“原住民海洋中的西班牙岛屿”,与秘鲁境内的其他地区立场不同,阿雷基帕带有相当自豪的地方主义,并体现在无数起义或革命中,为这座城市赢得了“Ciudad Caudillo”(军阀城市)的绰号。例如秘鲁历史学家豪尔赫·巴萨德(Jorge Basadre)所言:“阿雷基帕是一把指向利马的枪。”,暗指两座城市之间的竞争。[15]

语言

[编辑]

阿雷基帕的一个文化元素是其西班牙方言,融合了独特且有节奏的说话方式,通常会拉长每个句子中最后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元音。这种方言的一个显著特征是“voseo”,也就是在西班牙语中使用代词“vos”来代替“tú”或“usted”的使用(都对应于英语的“你”)。[16] 在秘鲁,voseo通常只在农村地区听到,除了在阿雷基帕以外,至于来自城市周围的另一种方言则称为loncco,由于从其他省份迁移和媒体对西班牙语的标准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语言灭亡。然而,当前秘鲁的教育体系则促进使用此方言写作。

文学

[编辑]

阿雷基帕的文学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该市许多作家的成就获得秘鲁和国际间文学界的认可。在十九世纪,杰出的诗人有秘鲁民族诗歌的开创者马里亚诺·梅尔加,以及包括贝尼托·博尼法兹、豪尔赫·波尔、玛丽亚·尼维斯·布斯塔曼特等作家。在20世纪,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秘鲁国内外最受认可的阿雷基帕作家,也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7]

摄影

[编辑]

一些19世纪和20世纪秘鲁最详细的摄影记录可以在巴尔加斯兄弟艺术工作室的作品中找到。该工作室从1912年到1958年开放,比当时其他摄影工作室都捕捉了更多秘鲁文化的多样性。[18] [19]

博物馆

[编辑]
当代艺术博物馆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一部分,阿雷基帕丰富的艺术及文史藏品在其众多博物馆中展出。其中包括大教堂博物馆[20]、当代艺术博物馆 (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专门收藏 1900 年以来的绘画和摄影作品,尤其是卡洛斯·巴尔加斯、马丁·钱比、费尔南多·德·希斯洛、维南希欧·辛基等秘鲁艺术家的作品;[21][22][23]中央储备银行地区博物馆(Museo Regional del Banco Central de Reserva)则收藏前哥伦布时期和殖民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及一系列殖民时期至共和时期间发行的硬币和钞票。

圣玛丽亚大学考古博物馆和安第斯圣所博物馆(Museo Santuarios Andinos)均属于圣玛丽亚天主教大学,收藏了主要来自当地前哥伦布时期文化的重要考古作品,如印加木乃伊,其他地区包含奥古斯丁大学考古博物馆、阿雷基帕市博物馆等地。[24]

研究、学术和文化机构

[编辑]

在阿雷基帕出生或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包括火箭推进领域的先驱科学家佩德罗·保莱特,以及地质学家和政治家马里亚诺·爱德华多·德·里韦罗和乌斯塔里兹。该市最重要的研究设施之一是卡门阿尔托天文台,是由哈佛大学于1891年至1927年运营的天文台设施。[25] 文化活动和活动主要由该市的主要大学:圣奥古斯丁国立大学和圣玛丽亚天主教大学举行,以及法国联盟等文化组织,如秘鲁德国文化中心和秘鲁北美文化中心。1990年代以来,当地的银行机构对促进和管理文化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私人经营公司也通过赞助各种项目加入了这一运动。[23]

运动

[编辑]

足球是阿雷基帕最受欢迎的运动,当地受欢迎的球队是梅格足球会,安萨体育场(Estadio de la UNSA)设于阿雷基帕,曾是2004年举办美洲杯足球赛的重要地点。[26]

音乐

[编辑]

音乐也是阿雷基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最后几年以来,出现了重要的学术作曲家,如马里亚诺·梅尔加、佩德罗·希梅内斯·蒂拉多·阿普里尔和弗洛伦蒂诺·迪亚兹,阿雷基帕交响乐团创建于1939 年,致力于古典和本土音乐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与该国其他地区一样,在阿雷基帕,许多传统音乐风格如秘鲁华尔兹、哈拉维和瓦伊诺依然在当地盛行。[27][28]

美食

[编辑]

阿雷基帕的美食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多达194种典型菜肴。这座城市的美食融合了欧洲和安第斯文化,因为创造了许多菜肴来满足过去西班牙殖民者的口味。[29]

古城区

[编辑]
阿雷基帕城历史中心
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Historical Centre of the City of Arequipa(英文)
Centre historique de la ville d’Arequipa(法文)
位置 秘鲁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标准文化:(i)(iv)
参考编码1016
登录年份2000年(第24届会议

阿雷基帕历史中心占地332公顷,保护区面积为166.52公顷,目前城市共存有5817处史迹,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背景,阿雷基帕的历史中心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共经历五个重要时期:依序为建国和村庄时期(1540-1582)、巴洛克的辉煌(1582–1784)、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1784-1868),经验主义和现代化所得唤起新殖民时期 (1868–1960) 和当代(1960–至今)。

目前所留存的史迹建筑物重建于19世纪,盖在曾于1868年大地震而摧毁的殖民建筑遗址上,富有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安达鲁西亚及西班牙特色,是来自于殖民地建筑师、克里奥尔人以及印第安工匠的杰作。其交互影响的融合成果亦呈现于城区内的拱门、拱顶、庭园及开放空间上,带有繁复的巴洛克装饰艺术,是欧洲和本土建筑技术和特色的融合范例。

目前阿雷基帕最著名的景点包含古城的核心武器广场(Plaza Mayor)、市政厅和大教堂,其他则包括建于16世纪的圣卡塔莉娜修道院戈耶米契之家道德之家,以及市郊的亚纳瓦拉区古城等。阿雷基帕气候全年干燥,位处三座山的山麓,自然景观有科尔卡大峡谷(Colca Canyon),这是世界上最深的山谷之一。

入选世界遗产

[编辑]

2000年,阿雷基帕古城和其中500处史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阿雷基帕历史中心”之名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原因如下:

  1. 阿雷基帕历史中心的建筑特色代表欧洲本土建筑技术和特色的融合范例,对整个南美地区的文化表达极为重要。(文化遗产标准一);
  2. 阿雷基帕的历史中心是殖民地定居点的杰出范例,具有从自然条件、当地文化影响、征服的过程、传教以及多种层面的壮观性质。(文化遗产标准四);

2004年,秘鲁通过国家宪法第28296号法律、将阿雷基帕历史中心受到国家文化遗产一般法的保护,当前公众设施主要由阿雷基帕省市政府管理。

画廊

[编辑]

著名人物

[编辑]
  • 布斯塔曼特·伊·里韦罗:秘鲁总统(1945-1948年)
  • 马利欧·巴尔加斯·略萨:著名作家
  • 维克多·安德烈斯·贝朗德:律师,曾主持两届联合国大会
  • 爱德华多·罗培兹·德·罗马尼亚:秘鲁总统(1899-1903)
  • 尼古拉斯·德·彼罗拉:秘鲁总统(1879-1881年)及(1895-1899年)
  • 安娜·蒙特阿古多·庞塞·德·莱昂:著名罗马天主教徒
  • 埃尔南多·德索托:著名经济学家
  • 马里亚诺·费利佩·帕斯·索尔丹:秘鲁历史学家及地理学家
  • 马里亚诺·梅尔加:诗人
  • 弗朗西斯科·加西亚·卡尔德龙:秘鲁总统(1881年)

姊妹城市

[编辑]


参阅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编). Arequipa 阿雷基帕 [秘].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30. 2017-05. ISBN 978-7-5087-5525-0. OCLC 1121629943. OL 28272719M. NLC 009152391. (简体中文)
  2. ^ (INEI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dística e Informática) 2017,第27页)
  3. ^ Urban world: What's next?.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cKinsey & Company. October 2016 [202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8). 
  4. ^ Mincetur. «Export Investment Guide», p. 17
  5. ^ (Garayar 2004,第51页)
  6. ^ (Palma 1893,第29页)
  7. ^ Toponymy "Arequipa" (PDF). [2021-08-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8-01). 
  8. ^ (Galdós Rodríguez 1997,第246页)
  9. ^ On 13 January 1835, President Luis José de Orbegoso moved his government from Lima to Arequipa by presidential decree.
  10. ^ (Neira 1990,第438页)
  11. ^ Gadea Aburto, Saúl. Arequipa al día , 编. ¿Por qué el Perú es independiente?. Arequipa al día. Universidad Católica de Santa María. 23 August 2006 [8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April 2011) (西班牙语). 
  12. ^ Arequipa Climate Normals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0). 
  13. ^ Klimatafel von Arequipa, Prov. Arequipa / Peru (PDF). Baseline climate means (1961–1990) from st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Deutscher Wetterdienst. [18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10) (德语). 
  14. ^ Station Arequipa. Meteo Climat. [19 Octo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法语). 
  15. ^ (Guillemette 2010,第3页)
  16. ^ (Guajardo Castro 2009,第15页)
  17. ^ Cornejo, Jorge. La poesía en Arequipa en el siglo XX. Estudio y antología. UNSA. 1990: Estudio preliminar. 
  18. ^ Castro, Fernando. The Vargas Brothers of Arequipa. Houston Center For Photography Online. Houston, Texas: Houston Center For Photography. 30 November 2006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une 2016). 
  19. ^ Johnson, Patricia C. How a lost Peruvian work made its way to Houston. The Houston Chronicle (Houston, Texas). 3 December 2006 [6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6 July 2017). 
  20. ^ Andina: New Museum of Arequipa Cathedral opens its doors. [11 Sept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anuary 2012). 
  21. ^ Arqueología. www.ucsm.edu.pe. [2015-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September 2015). 
  22. ^ Santuarios Andinos. www.ucsm.edu.pe. [2015-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September 2015). 
  23. ^ 23.0 23.1 (López de Romaña 2006,第54页)
  24. ^ .:: Museo Virtual de Arequipa ::.. www.muniarequipa.gob.pe. [2015-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uly 2015). 
  25. ^ Tamayo San Román, Augusto. Hombres de Ciencia y Tecnología en el Perú. 2015: 100–103. 
  26. ^ INEI (编). Almanaque de Arequipa 2002. : 169. 
  27. ^ Patronato Popular y Porvenir Pro Música Clásica. La Música en el Perú. Lima, Perú: Patronato Popular y Pro Música Clásica. 1985: 121 [202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0). 
  28. ^ Orquesta Sinfónica de Arequipa (in Spanish). [28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September 2015). 
  29. ^ Various authors. El egasín, revista interna de Egasa. 2011 [18 August 2012] (西班牙语). 
  30. ^ *Charlotte – Arequipa. Charlotte, United States. 2004 [9 April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anuary 2009). 
  31. ^ Ciudades hermanadas (PDF). Hawaii Government. [26 Jul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0-10). 
  32. ^ Estudiantes de Universidad de San Agustín de Arequipa saludaron a alcaldesa. Municipio de Iquique. [12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8 May 2010). 
  33. ^ Guangzhou Sister Cities [via WaybackMachine.com]. Guangzhou Foreign Affairs Office. [201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October 2012). 
  34. ^ Comune di BIella. [29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意大利语). 
  35. ^ Citta di Biella. [29 Sept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1) (意大利语). 
  36. ^ Ciudades hermanadas (PDF). Ayuntamiento de Guanajuato. [18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6 July 2011) (西班牙语). 

书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