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螺七欠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欠,亦称西螺七崁诏安客语客拼:seˇ leˋ cidˊ kiam^),[1]是在台湾云林县西螺二𪨧𪨧背地区定居的张廖家族的子孙按照其居住地所划分的七个区,同时也是指在这七个区域流行的某些武功门派。[2]七欠为云林诏安客家族群的祭祀组织,“欠”(Khiam)这字在诏安客家话意思是角落,民国五十八年二𪨧廖大汉编写廖氏族谱把七欠改成七崁,同年台中廖德福编廖氏大族谱写成七嵌,民国六十一年华视又把七欠作“西螺七剑”,故多误称,螺阳平原诏安客家族群亦有“欠”的组织。

背景

[编辑]

在台湾的廖姓家族可分为双廖(张廖姓)和单廖(清廖)两种,清廖就是单纯的廖姓,主要分布在新竹县台北市高雄市。双廖或是张廖姓,又称廖皮张骨、活廖死张,就是生时姓廖,死后为姓张回归为张氏祖先,其后代主要分布在云林县南投县宜兰县桃园市新北市台中市[3][4]。张廖氏的起源是在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二都官陂,起因在元顺帝时,原名叫张愿仔, 字再辉,避居于二都官陂坪寨,后受当地廖姓员外招赘,改名为廖元子,即是现在张廖家族的始祖。廖元子在去世前,嘱咐独子廖友来:“……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这段历史也展现了西螺七嵌张廖双姓人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本性。
注释:以张愿仔和廖大娘为开姓始祖的张廖姓,目前已传至二十五世,分布于诏安县官陂的17个村落。为使后世子孙共知张廖姓木本水源,张廖族人取张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为本家族标帜。

张廖姓传到第五世时,有廖道文和廖道行两兄弟[4],在官陂溪口村建宗祠曰“上祀堂”。上祀堂分上下厅,兄弟分家时,兄得上厅,弟得下厅。据风水先生说,得下厅的要外出,方能兴旺。所以张廖道行派下子孙,每一代除少数留下守祖外,其余大多外迁,一部分移居台湾,又有一些迁徙日本等地。[5]

七欠箴规

[编辑]

依据《云林县志》“氏族篇”记载,乾隆年间,有多位张廖姓商人,从大陆福建诏安[6]西螺经商,垦荒。明朝永历十五年(1661年),其子孙在在祖祠大门设了七条箴规。

张廖氏的七欠箴规
第一嵌:张廖姓|生廖死张,故曰张廖
“生存姓廖”,户籍、兵籍、财产、名号、生辰、结婚属之,“逝世姓张”,神主、墓志、祭祀、神鬼属之。

第二嵌:不食牛犬,知恩无类
牛犬兽类也,知主之恩,况于人乎,不食牛犬,有不食之恩,牛犬有恩于人也。兽类知恩,人兽虽异,而灵性知恩则同,故曰无类。

第三嵌:得正祀位犹胜篮轿八台
古制养子为嗣,但未有养孙。廖三九郎收廖元子为养子,但元子因族人诤讼之事突然逝世,以致廖三九郎膝下犹虚。因此三九郎希望孙廖友来“得正祀位”,而此事获得邱高太祖妣的认同:“子孙孝顺,母祖慈爱,竹篮为轿之乐,犹胜八台(八人抬之大轿)。”,而友来也奉行遗命,是谓一嗣双祧,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

第四嵌:嗣续为女,继绍为先
无男而以女承嗣者,招婿生男,生廖死张固然也。如独生子,则生身之父无归宿,待子生孙,需先继生父,为当务急,嗣女须书“张廖妈”以明由来,婿归本姓,例不入张廖之祠,此继绝为人道之始也。

第五嵌:制无苟且,恐生戾气
守制中有孕,恐生戾气之儿,乃胎教攸关也。守制前有孕,须求束带以资分别,带以布束腰,布长与柩齐。

第六嵌:堂教修谱,敦亲睦族
祠堂非祇鳏祭祀,实乃教育子孙,使知遗训,并知修谱,以明房派分布情形,引发敦亲睦族之心,纪念宗功祖德之伟,旨在育英而兼礼教。

第七嵌:迁籍修谱,天下一家
迁籍外出,姓张姓廖听其自便,然必须修谱,庶几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谱之宗旨也,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7]

七欠联防制度与范围

[编辑]

七欠,根据云林崇远堂内记述文字指出,原指当地张廖家族七条祖训,称“七欠箴规”。而后为促进族人团结,张廖家族又将分居的25个客庄画分七大角落,亦称“七欠”(因25庄分布达三个乡镇,并未冠上“西螺”),实施联防自保,并每七年轮流举办秋后祈安谢神迎神赛会。许多人不知所以,又受中华电视公司1972年连续剧《西螺七剑》影响,误以为“七欠”是指阿善师门下七位师兄弟,并发展出西螺七崁、七崁、七嵌等不同称呼。

张廖氏既以务农为业,同时族繁人众,为了自保乃在张廖所垦殖之25庄头,以一村里或数村落为单位,分为“七欠”,形成犄角之势守望相助,实施宗族联防自保的制度。当时“七欠”的地区大致画分如下:

春秋二祭

[编辑]

清朝道光28~29年(1849年~1850年),由张廖子孙共同损资,于现今西螺镇下湳里,兴建的宗祠名为“继述堂”[8],当时在西螺地区定居的张廖子孙可分为二十三庄,为了团结张廖氏家族,故将二十三庄分为七个地区,头欠和第二欠分别为现今的西螺镇,第三欠、第四欠、第五欠和第六欠为现今的二𪨧乡,第七欠则是分别位于现在的𪨧背乡土库镇,第七欠的祝天宫妈祖也被称作七欠妈。七欠张廖人的祭祖分为春秋二祭,春天是在正月十一,即为始祖廖元子的忌辰日,秋天是在农历九月九日,因为后代不知廖元子生辰,故将重阳节定为廖元子生辰,在这天举行祭祖。另有人主张除了春秋二祭之外,在十月秋收之后,举行祈安谢神迎神赛会。这些活动,就由七嵌轮流举办,每七年轮一次。

后因白马事件 (光绪元年, 1875年) 引起钟李廖三姓大械斗,历时三年造成三姓族人死伤惨重,春秋二祭在此期间 (光绪元年至三年) 停办而后日渐式微。[9]

张廖家祠(继述堂后改名为崇远堂)于日本昭和3年(公元1928年)重修位在西螺镇福田里新厝二十二号(于二𪨧往西螺约1.5公里公路引西圳桥南边田园间),并将祠堂堂号,依第三条祖训由“继述堂”改称为“崇远堂”,民国44年(公元1955年)再度整建,民国74年(公元1985年)11月27日,被台湾列为三级古迹[10]

七欠史迹

[编辑]

1895年乙未战争之时,廖琛(或称廖璟琛)为铁国山义军重要将领[11],曾参与铁国山武装抗日行动,英勇抵抗日军于云林斗六门[12]

七欠武功

[编辑]

七欠地区依武术不同而分成振兴、勤习、武野三大流派,后来衍生出四个武馆系统,分别是勤习堂、振兴社、武野馆及振兴馆。

约在道光年间逐渐发展出来,尾欠的金狮连阵武野馆系统,头欠的振兴社系统,相传都是来自诏安客家的武师所传,另外还有在七欠范围之外的西螺街上,发展出以太祖拳为主的勤习堂系统。头欠振兴社系统的武术为金鹰拳或揲仔手,并在七欠范围外的西螺街上又分支出振兴馆系统。尾欠金狮连阵武野馆为金星师的布鸡拳,当时的在土库牛埔一带的土匪猖獗,地方人士皆会习武自保并抵御土匪侵扰。

勤习堂

[编辑]

勤习堂系统的武术以太祖拳为主

勤习堂是由廖懋昭(万得师)于光绪年间取得武秀才,在二十四岁尽得高荣师真传所创,因为高荣师期许习武者唯有“勤习”才能练就一身好功夫,遂将武馆代命名“勤习堂”。西螺当时武师均擅长北管文武场乐器(锦城斋)成员。当时西螺街流传一段佳话:“听曲市仔头锦城斋,看武街仔尾勤习堂”。[13]

勤习堂的拳法基础为太祖拳系统,相传源自以武术见长的宋太祖赵匡胤,勤习堂开馆以红纸、香炉奉祀祖师,主祀宋太祖、白鹤仙师及观音佛祖;此外,还有达摩祖师、福德正神及九天玄女等,其中又以宋太祖为祖师居中位,彰显勤习堂的武术是以太祖拳为入门拳种。太祖拳讲究刚、猛、紧、稳、小等基本原则,拳技的内容在西螺地区最称大宗,以太祖拳为主体,另外包含蝶拳、鹤拳、虎拳、蛇拳及猴拳等,可谓台湾武术中的百科全书,显见其博古。现依类分

第一:勤习堂的太祖拳分成基本套路及进阶套路两部分,合称为“三十六套内”,基本套路又称为“六路内”,共有九式拳套,包括:拳母、二斩、三斩、四斩、五斩、六路头、六路尾、倒踏三角、倒坐莲等;进阶套路又称为“六路外”,共有二十七式拳套,包括:天师扣印、流盘、九步、工字拳、盖四门、四门滚浪手、四门绀踢、败马四门、车栓、七目、蹬钱、小七璋、大七璋、小连盘、大连盘、小仁义、大仁义、倒踏四门、献胛、美人梳妆、九美梳妆、一角战、二角战、三角战、梅花拳、二斩插手、上尾野等。其中美人梳妆、九美梳妆的手技包括新娘拜手、挽发照镜等,充满阴柔之美,归类为“姑娘拳”。此外,尚有“三十六套外”的套路,包括内八卦、外八卦、十八刁潼头、十八刁潼尾、十八罗汉拳、米筛八卦等套路。

第二:太祖蝶拳包括蝶头、蝶尾、四门变化蝶、单头蝶、双头蝶、梅花蝶、拜马蝶、冲天蝶、过肢蝶、卷手蝶、乌鸦蝶、三蝶、港尾蝶等十三式套路。

第三:太祖鹤拳包括鹤仔、安鹤、川鹤、丁鹤、四门鹤、四门讨吃鹤、外丁鹤、外鹤母、鹤母、鹤椎、外鹤、独鹤、单肢鹤、独脚鹤、短肢鹤、断翼鹤、铰剪鹤、冲天鹤、孵蛋鹤、外骏鹤、骏身鹤、举翼鹤、八卦鹤、无影鹤等二十四式套路。

第四:另有虎拳套路包括虎拳头及猛虎出林两套,蛇拳有毒溜与毒啄两套,猴拳有上盘、中盘及下盘三套。

振兴社

[编辑]

头嵌振兴社系统的武术为金鹰拳揲仔手

振兴社的创始人阿善师本名刘明善,是张廖氏的表亲,初来台湾时原本定居在打猫(今嘉义县民雄乡一带),清朝道光8年(1828年)到今西螺广兴里一带设馆授徒。由于阿善师为人仁厚、讲义气,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阿善师和振兴社的名号传遍台湾各地。道光26年(1846年),阿善师将馆师的头衔传给徒弟廖富;廖富两年后因病过世,阿善师于是复出,继续执掌振兴社。同治元年(1862年),阿善师以七十一岁高龄,加上双目已失明,而告退休。公元1896年(光绪22年,明治29年)是台湾进入了日治时期的第二年,那年的6月13日,因为日军企图越过浊水溪进军云林西螺受到抵抗,引起日本政府的关注,这也是云林地区斗六他里雾西螺抗日行动的开始。当时,西螺青年组成的义勇军在浊水溪畔夜袭日军,并将所杀的两名日军军人的头颅悬挂于西螺王爷宫朝庙以示抗日决心;日军因此大举攻占西螺地区,尤其将西螺当地的武馆成员视为大敌,严令振兴社解散关闭。振兴社的门人四散躲避追缉,教授暗馆维生,意外促成振兴社武艺在台湾开枝散叶。

阿善师曾习武于少林寺,在振兴社主要传授的就是少林寺的金鹰拳。

  • 揲内拳:拳母、一揲头、一揲尾、二揲头、二揲尾、三揲头、三揲尾、四揲头、四揲尾、五揲头、五揲尾、六揲头、六揲尾、七揲头、七揲尾。
  • 揲仔外:四门白莲、太祖三角、三角太祖、倒踩莲花、直路、采柳、展翼、二龙抢珠、金鹰过肢
  • 对练
  • 群战

金狮连阵武野馆

[编辑]

尾嵌金狮连阵武野馆为金星师的布鸡拳

金狮连阵武野馆的创始人是廖金星,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左右设馆于港尾(第七欠), 布鸡拳,金生师又擅长气功、轻功和外伤骨科药物的调配。

布鸡拳口诀 开始动物四海皆兄弟/轻身敏捷采看双手,龙虎排牙齿/出战黄爪进/肘力倒挡吸气,轮手过耳,插下呼出,两肢上冲/出战黄爪指,次前进/肘力倒挡吸气轮首过耳,插下呼出,两肢上冲/出战黄爪指,一一加一三步理/乡举击出,右脚拖开,左手抓手,右手錾消失/右脚回元,仙人抱印/左脚踏前,转头,左手出龙爪,换右切虎,左龙功/转回敏捷右打左击/名手捆前进/再打收起即停止。

金狮连阵武野馆除了布鸡拳还有跌打损伤的配药闻名之外,舞狮(开口狮)的名声也是享誉全台。

振兴馆

[编辑]

振兴馆是振兴社在七嵌范围外的西螺街上成立的分支

武举人

[编辑]

廖昌期,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 癸卯中式,获武举人 [14]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其“崁”字亦误作为“嵌”或“坎”,其原始名称仅有“七欠”,并无冠上“西螺”二字。
  2. ^ 西螺七崁與阿善師傳奇. homepage.ntu.edu.tw.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3. ^ 雲林時光. [2011-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09). 
  4. ^ 4.0 4.1 港尾張廖氏 (PDF). [2011-01-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9-21). 
  5. ^ 客家電視台 - Hakka Television Service Online. web.pts.org.tw.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6. ^ 詔安好客 七欠精神相傳三百年. [2011-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2). 
  7. ^ 廣興武術. www.yces.chc.edu.tw.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8. ^ 廖丑. 西螺七嵌開拓史. 台湾: 台北前卫. 1994 (中文). 
  9. ^ 西螺七嵌武術的起源與衰落之考察 (PDF).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2-14). 
  10. ^ ryo. 西螺崇遠堂(張廖家廟). 台湾文化部. 2000-04-27 [2014-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中文). 
  11. ^ 鐵國山抗日. [201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12. ^ 簡義 1835-1898. [201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3. ^ 七崁聖地-西螺鎮廣興里. subtpg.tpg.gov.tw. [2017-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14. ^ 倪赞元. 雲林縣采訪冊. 台湾: 台北成交出版社. 1985: 107 (中文(台湾)). 

参考文献

[编辑]
  • 廖丑,西螺七嵌开拓史,(1998年),台北:前卫。
  • 程世寶,拳道-台湾武术,(2006年),云林县 台湾武术GungFu文化协会网站 ,取自[1]
  • 郭應哲,廖君達, 陳文雅,中部地区客家武艺文化田野调查研究计划
  • 陳翼漢,西螺七崁:西螺、二𪨧、𪨧背地区武术发展与衍变,(2010年),斗六市:云林县文化处。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