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镜记
荔镜记 | |
汉字 | 荔鏡記 |
---|---|
白话字 | Lē-kèng-kì, Nāi-kèng-kì |
台语罗马字 | Lē-kìng-kì, Nāi-kìng-kì |
闽南拼音 | Nâigìng-gì |
方音符号 | ㄋㄞ⊦ㄍㄧㄥᒻㄍㄧᒻ |
别名 | |
汉字 | 陳三五娘 |
白话字 | Tân Saⁿ Gō͘-niû |
台语罗马字 | Tân Sann Gōo-niû |
闽南拼音 | Dán Sna Ggôoiú |
方音符号 | ㄉㄢˊㄙㆩㆣㆦ⊦ㄋㄧㄨˊ |
《荔镜记》,又称《陈三五娘》,是明朝传奇作品,出于语言近似的中国潮州及泉州,作者名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用戏剧来表演。内文词语用潮州语及闽南语泉州话混合写成,可谓最早、闽南文字最丰富的一部闽南语白话文出版品[1]。另一本更早的闽南白话文文献《金钗记》宣德年写本于1975年12月23日于广东潮安县出土,但闽南文字只有约40左右。
《荔镜记》故事内容在叙述陈三(陈伯卿,排行第3,泉州人,大哥陈伯贤在广东做官)五娘(黄碧琚,潮州富户黄九郎的女儿)曲折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地点在潮州府,其他的人物还有洪益春(黄碧琚的随身婢女,穿针引线,后同配陈伯卿)、小七(喜欢洪益春的黄家男佣人)、磨镜师李公伯、李婆(李公伯妻)、富户林家的阿舍(富翁)林大(想娶黄碧琚的反面人物)、撑渡伯等。
《荔镜记》故事广传于闽南、潮汕、台湾和东南亚,是潮剧、白字戏、梨园戏(南管戏)、高甲戏、歌仔戏等剧种的常演剧目。
《陈三五娘》与《山伯英台》、《李连生什细记》、《吕蒙正》并称歌仔戏四大出,广受台湾人民的喜爱。
因《荔镜记》的自由爱情故事与中国传统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冲突,所以此剧在明清两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不过还是广受大闽南地区的群众欢迎。而闽南地区有俗谚谓“嫁猪嫁狗,不如佮(与)陈三走”(女孩子嫁来嫁去的,倒不如嫁给陈三这类人)。
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作品《星》,取材自本故事。
刊本
[编辑]《荔镜记》版本计有:明朝嘉靖丙寅年(四十五年、1566)刊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万历辛巳年刊本《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清朝顺治辛卯年刊本《新刊时兴泉潮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光绪十年刊本《绣像荔枝记真本——陈伯卿新调》。另有小说刊本如:明末天启年间传为李卓吾所撰的《荔镜传》。
荔镜记目录导引
[编辑]明朝嘉靖本荔镜记全剧共55出,如下所示:
|
|
|
注释
[编辑]- ^ 陈智勇. 集<陈三五娘>4孤本 <荔镜记荔枝记四种>出版. 泉州晚报. 2010-06-10 [201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中文(简体)).
参考文献
[编辑]- 骆倩(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从《陈三五娘》看闽南潮汕的文化关系〉,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比较研讨会论文集,陈耕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厦门,2005。
- 锺美莲,〈荔镜记中的多义词“著”〉,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新竹,2000。
- 林道祥(汕头大学文学院),〈明本潮州戏文词选释〉,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潮州韩山师范学院,潮州,1999。
- 刘美芳,〈陈三五娘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1993。
- 林艳枝,〈嘉靖本荔枝记研究〉,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硕士论文,台北,1987。
- 入矢义高解,《荔镜记戏文》,八木书店,东京,日本,1980。
- 林伦伦,《潮汕方言历时研究》,〈地方文献资料与潮汕方言的历史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广州,中国,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