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堡-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继续战争的一部分

1944年6月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期间 VT 防线防御工事中的芬兰士兵
日期1944年6月9日 - 1944年8月9日
地点
结果 没有胜负
参战方
 芬兰 苏联
指挥官与领导者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卡尔·伦纳尔特·厄什英语Karl Lennart Oesch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基里尔·梅列茨科夫
兵力
最初:75,000人
增援后:268,000人
1,930门火炮
110辆坦克
248架飞机
450,000人
10,500门火炮
800辆坦克
1,600架飞机
伤亡与损失
18,000人阵亡
45,000人受伤
3,000人被俘
23,000人阵亡
72,000人受伤[1]

维堡-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继续战争中,一场由苏联列宁格勒英语Leningrad Front卡累利阿方面军所执行的战略性进攻,地点位于东卡累利阿及卡累利阿地峡。战争以继续僵持的状态告终,苏联占领了大部分东卡累利阿及维堡,并成功分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使得白俄罗斯的防务呈现空虚,有利于巴格拉基昂行动的展开,[2]然而苏军并没有抵达屈米河并摧毁芬兰军队,这是在北欧所经历过的所有战争中,范围及规模最大的一场。

行动中每个方面军都有自己的任务:

背景

[编辑]

1944年1月,苏军取得了列宁格勒围城战的胜利及把德国北方集团军群推至纳尔瓦-伊尔门湖-普斯科夫一线。芬兰在2月已商讨和平条件,但认为一些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当芬兰拒绝接受和平条件的消息曝光后,苏军向波罗的海的突破立即受到驻纳尔瓦德军的抵抗[3] 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筹划一次攻势迫使芬兰退出战争。

计划

[编辑]

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实施两方面的进攻,一个由列宁格勒经维堡到屈米河,另一个越过1940年时在彼得罗扎沃茨克索尔塔瓦拉的旧边界来渡过斯维里河,以准备为深入芬兰。该计划要求把芬兰军队消灭在卡累利阿地峡,另外在2次攻击中间发动另一次进攻以封锁拉多加湖西岸和塞马湖

芬兰军队的防御阵地,苏军的攻势被止于VKT线

芬兰军队自1941年以来已准备了防御工事,并在卡累利阿地峡建立了3条防线。最前1条是“主要防线”,是沿着1941年时的战线兴建,和位于主要防线后20 公里的VT线(谢罗沃-泰帕莱)。这些防线拥有众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但这项建设工作仍在进行之中。第3条的是VKT线(维堡-日里诺夫斯基-泰帕莱)仍然在绘图板上和在维堡部分防线之防御工事的建造始于1944年5月下旬。在斯维里河北岸芬兰军队已建立一个纵深防御区域,内里建立了有混凝土碉堡、铁丝网、障碍物和战壕的坚强据点。 背后的是沿1940年冬季战争后边界建立的萨尔帕线,及在屈米河前面建立了混凝土掩体。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苏联最高统帅部配属11个师和9个坦克和突击炮团给列宁格勒方面军。这意味着在地峡有19个师、等同2个师兵力的要塞区域、2个坦克旅、14个坦克和突击炮团,所有部队,包括超过220个炮兵和火箭发射连(近3,000门火炮/发射器)。来自第13航空集团军大约1,500架飞机和波罗的海舰队海军航空兵也支援该行动,其中包括波罗的海舰队的地面和海军步兵单位。

在卡累利阿以东,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利用9个师、2个工兵旅,2个坦克旅和第3突击炮团,将整体兵力提高至16个师、2个要塞区域、5个独立步兵旅、2个坦克旅、3个突击炮旅和3个坦克营。它们得到拉多加湖奥涅加湖海军支队第7航空集团军的支援。

维堡攻势

[编辑]
1944年6月,一辆被击破了的苏军斯大林重型坦克

Valkeasaari战役中,卡累利阿方面军的战线上平均每公里部署了120门红军火炮。这次进攻开始时第16航空集团军的1,600架飞机实施一次巨大的空中打击。芬兰军队被部署在坚强的防线上,但苏军的空袭削弱了抵抗力量,许多芬兰部队撤退,并出现成千上万的逃兵。[4] 6月9日,苏军开始进攻,攻势出乎芬兰军队的意料之外。在白天,苏军占领前线的战壕和摧毁了工事,所以当6月10日早上主要进攻开始时他们站在良好的位置上,这进攻在突破地域冲垮了芬兰的防线。6月13日,VT线已被到达,虽然该线在Siiranmäki战役中被坚守,但在6月15日展开的Kuuterselkä战役中该防线却被突破了。

芬兰军队在撤退时采取拖延行动以试图争取时间,因此将更多的部队从东卡累利阿调往前线,而VKT线已准备好应付战事。然而,6月19日列宁格勒第1方面军的部队已经达到维堡,并在6月20日攻占该城及第一阶段攻势结束,而守卫的芬兰第20步兵旅惊慌逃窜。

曼纳海姆曾要求德国帮助,6月17日克尔梅支队抵达芬兰,随后于6月21日第303突击炮旅(一半兵力)和第122步兵师亦到达。此外,德军新式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反坦克火箭步枪”分发给芬兰陆军部队。直至6月21日,德国外长冯·里宾特洛甫抵达芬兰,企图通过军事援助以改善政治上的不利局面。

6月22日,芬兰政府向苏联要求停战,但当苏联的回应在第2天送达时,林科梅斯解读为需要“无条件投降”,而这不是真的。有关芬兰对苏联回应的误解于1944年7月2日在真理报上发表。[5][6]

6月21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令方面军在Salpaline地区继续攻击的伊马特拉-拉彭兰塔-维罗约基防线。另一组将北上攻击普里奥焦尔斯克和包围防守芬兰人卫冕时的VKT线。,同时,将为向科特卡科沃拉屈米河进攻作出准备。

芬兰军队在增援下,芬兰共有268,000人的部队、2,350部队大炮、110辆坦克/突击炮和250架飞机面对红军的2个方面军;40%的士兵和火炮及所有的坦克集中在地峡。 总之,红军相对于芬兰军队在人数上有6比5的优势和在火炮、飞机和坦克有对3-5比1的优势

进攻在6月25日继续,当红军在维堡湾沃格息河之间的塔利突破了VKT线。6月26日,芬兰总统吕蒂向里宾特洛甫给予保证说,芬兰将与德国一起战斗到底。在随后的战斗中,虽然列宁格勒方面军设法在塔利扩展在VKT线的突破口,但在斯堪的纳维亚历史上最大的战役中伊汉塔拉陷入困境。当很显然在伊汉塔拉不可能出现突破时,列宁格勒方面军试图在维堡湾沃萨尔米对守军实施双重攻击。然而,芬兰军队在前线这些地区坚守他们的阵地。

7月12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令从芬兰方面军把更多进攻部队调配给列宁格勒方面军。7月15日,红军部队奉命转入防御,和进攻部队(主要是装甲部队)被调往支援巴格拉基昂行动与德军交战。

丝薇儿-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

[编辑]

芬兰军队已把其大部分部队撤至斯维里河南岸。因此,当红军的进攻于6月20日开始时,但没有达到预期的出其不意之效果。卡累利阿方面军部队在第2天渡河,并攻占了8 公里深,16 公里宽的桥头堡。6月23日,1个北方舰队海军步兵旅袭击并占领了在芬兰军的战线背后Viteleenjoki河与Tuuloksenjoki河之间的滩头阵地,从而切断了拉多加湖沿线岸上的主要道路。 奥洛涅茨于6月25日被解放,6月29日,其中一个主要的行动目标被实现,即解放彼得罗扎沃茨克。

芬兰军队进一步撤退以拖延卡累利阿方面军的进攻,令由皮特凯兰塔向北至Loimola和基维耶尔维的U型线得到加强。卡累利阿方面军在7月10日到达U型线,但因长期进攻而筋疲力竭,未能突破的防线

苏军最后试图在更北部恢复攻势,2个师的苏军进攻伊洛曼齐。最初他们的进攻成功,而这些师在7月21日到达1940年的边界,(唯一的苏军部队在攻势中能这样做),但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些师被包围,虽然他们能够突破包围回到东部但遭受重大损失,他们被迫遗下自己的火炮和其他重型设备。[7][8]

结果

[编辑]

这次进攻成功地回收东卡累利阿和迫使芬兰军队撤向北面的维堡湾沃格息河。攻势亦帮助卡累利阿方面军重新打通基洛夫铁路白海运河

然而,进攻没有突破VKT线Salpaline防线,并没有成功地摧毁了芬兰军队。尽管遭受损失,芬兰军队在攻势后从德国获得更好的装备。苏联没能阻止大于一个营规模的单位突围,甚至那些设法放弃他们的重型设备及穿越森林逃脱的亦未能阻止。[9]苏联作战做法亦有助于芬兰军队;根据芬兰第58步兵团的官方历史,在从Valkeasaari至维堡多次对抗苏军的战斗中,多次指出,芬兰的部队,因为苏军部队严格遵守作战地域界限,和红军指挥员不恰当的微观管理才得以生存。[10]

攻势对芬兰领导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可低估。和平因而实现即使条件是苛刻的。另一方面,芬兰人在仅100 公里处的卡累利阿地峡阻止进攻和伊洛曼齐战役中表明,芬兰军队仍然是一个可怕的战斗力量。苏联最高统帅部要维持进攻唯一的军事手段是从预备队或对德军战线上调来新的师团参战。为达到与芬兰结束冲突的结果苏联在 1944年9月提出与1944年2月大致相同的和平条约,但减少了一些要求,如战争赔款被减少了一半及偿还该赔偿的时间被延长。[11]

注释

[编辑]
  1. ^ Krivocheev - Soviet & Russian war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2. ^ Bergstrom 2008, p. 58-59.
  3. ^ Steven H. Newton. Retreat from Leningrad : Army Group North, 1944/1945. Atglen, Philadelphia: Schiffer Books. 1995. 
  4. ^ Bergstrom 2008, p. 59.
  5. ^ Dagens Nyheter, July 3, 1944
  6. ^ Svenska Dagbladet, July 3, 1944
  7. ^ Juutilainen, Antti. Ilomantsi, lopultakin voitto. Rauma: Sotahistoriallinen seura. 1994: 145–147. 
  8. ^ Mannerheim, G. Mannerheim, muistelmat, toinen osa. Helsinki: Otava. 1952: 459–460. 
  9. ^ 芬兰总司令部的意见是,被围的单位被浪费了,应设法突围逃脱。
  10. ^ Leo Saressalo et al.: Kutsui ääni isänmaan, Jalkaväkirykmentti 58, JR58:n asevelitoimikunta, 1983
  11. ^ Mannerheim, G. Mannerheim, muistelmat, toinen osa. Helsinki: Otava. 1952: 435, 482. 

参考文献

[编辑]
  • Bergstrom, Christer. (2007). Bagration to Berlin - The Final Air Battles in the East: 1944 - 1945, Ian Allen. ISBN 978-1-903223-91-8

附加参考

[编辑]
  • S.P. Platonov: Bitva za Leningrad
  • Ilya Moshansky: Sturm Karelskogo Vala. Vyborgsko-Petrozavodskaja strategicheskaja nastupatelnaja operazija 10 ijuna - 9 avgusta 1944 goda., "Vojennaja Letopis", BTV-MN, Moscow,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