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心电静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systole
心电图上有二个正常的心跳,后面是一次心房搏动,之后就无心律
类型心停止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心脏内科
ICD-10I46.0
ICD-9-CM427.5
eMedicine757257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心电静止[1][2](asystole)或称心脏停搏[3]无心律,是心室肌没有能测到的心电活动(cardiac flatline),因此心室处于完全静止状态,并丧失收缩舒张功能;而心房或可有电活动。心电静止属于一种心脏骤停

心电静止会以心肺复苏(CPR)配合注射像肾上腺素的升血压药进行治疗,有时一些潜藏的可逆原因可以侦测及治疗(所谓的 Hs 及 Ts,例如低钾血症)。许多治疗方式以往建议用在无心律的情形,但现在都已不建议使用,像是去颤(已确定对于无心律无效,以往其实只能用在非常微弱的心室颤动)以及注射阿托品(现在大部分的主要国际组织都不建议此治疗方式)[4]。若有需要,心电静止可以用每3-5分钟注射1mg的肾上腺素来治疗。每3-5分钟注射40单位的抗利尿激素可以代替第一剂及/或第二剂的肾上腺素,但其结果和肾上腺素相近。

若心搏停止中患者又出现心电图无心律的情形,其存活率会比可以由去颤恢复心律的患者要低很多。无心律本身不是“可电击复律心律”。即使有急救,在院外的存活率仍低于2%[5]

原因

[编辑]

无心律的心电静止可能包括以下的原因,称为Hs及Ts英语Hs and Ts[6][7][8]

处置

[编辑]

当出现无心律的心电静止,除非进行心肺复苏或是胸内心脏按压[9](手术打开胸腔,直接人工方式按压心脏),不会有血液供给脑部,即使进行这些程序,供给脑部的血液量也相当的少。若在进行许多的急救程序,但心脏仍没有反应时,可能需考虑宣告患者死亡。即使是有少数的例子其心律恢复,若无心律的心电静止超过十五分钟以上,大脑会因为缺乏氧气超过15分钟而形成脑死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钱欣,林世荣. 初始心律对院内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7,26(2):202-20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2.017
  2.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全科医学与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 张重阳, 李立艳, 王立祥, 孟庆义.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8): 1032-1045.
  3. ^ asystole. 术语在线. [2024-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2). 
  4. ^ AHA Cardiac Recussitation Guidelines, 2010: http://circ.ahajournals.org/cgi/content/full/122/18_suppl_3/S72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存档副本. [2016-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6. ^ Mazur G. ACL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Dallas: American Heart Assn. 2004: 71–87. ISBN 0-87493-341-2. 
  7. ^ Barnes TG, Cummins RO, Field J, Hazinski MF. ACLS for experienced providers. Dallas: American Heart Assn. 2003: 3–5. ISBN 0-87493-424-9. 
  8. ^ ECC Committee, Subcommittees and Task Forces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 Part 7.2: Management of Cardiac Arrest.. Circulation. Dec 2005, 112 (24 Suppl): IV1–203 (7.2 IV58–66) [2016-01-19]. PMID 16314375.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5.1665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1). 
  9. ^ 李时春,彭侠彪,马昭义. 胸外和胸内心脏按压术股动脉压力的比较[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2):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