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福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Orff Schulwer,意为“孩子音乐教学法” [1])是20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卡尔·奥尔夫为儿童设计的一种音乐教学法。奥福教学法与达尔克罗兹、高大宜及铃木教学法并列为20世纪四大音乐教学主流。 [2]
奥福教育之源起
[编辑]卡尔·奥尔夫,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及音乐教育家,他为儿童设计的音乐教学法,因具创造性与启发性,尤其特别注重采用本土文化的特性和素材,以浅近、自然、活泼的方式开启儿童的艺术视野,普遍受到各国音乐教师及爱乐者的肯定,他主张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透过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来造就更多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1924年,奥福与舞蹈家歌特(Dorothee Günther)女士共同创办结合音乐、律动和舞蹈教育的歌特学校(Gunther Schule)。从观察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奥福了解到儿童学习音乐,应该从培养节奏感开始,先从节奏乐器体验音乐的趣味,再逐渐加入旋律、和声等元素,后来逐渐发展而形成“奥福音乐教学法(Orff Approach)”。[3]
奥福教育的演进
[编辑]- 1924年 奥福与歌特(Dorothee Günther)成立了音乐与律动教育的歌特学校( Günther Schule),开始招收18至22岁的女生。
- 1948年 巴伐利亚电台邀请奥福为儿童做一系列的广播节目,奥福即和克特曼使用歌特学校于二次大战留下的一点乐器,与8~12岁的小朋友做一系列的教学,这即是奥福儿童教育的开始。
- 1949年 诶柏哈勒‧普柔斯纳(Eberhard Preussner)聘请克特曼到莫札特音乐院,开始规划儿童课程,克特曼即邀请歌特学校一位优秀的学生特劳勒‧舒拉特内可(Traude Schrattenecker)一起,对小朋友实行有系统的训练。
- 1950年 开始至1954年间,“给儿童的音乐”之奥福教育陆续出版。
- 1953年 莫札特音乐院之国际音乐学校领导者会议中,莫札特音乐院的小朋友做示范教学,多伦多皇家音乐院与日本武藏野音乐院随后引进这新的教育到他们的国家。音乐院也开始安排课程,有三位学生分别来自德国、瑞士、丹麦。
- 1956年 和1957年“给儿童的音乐”教学唱片,由哥伦比亚公司出版传播至世界各国。
- 1962年 奥福和克特曼到日本、多伦多做示范与讲学。同年奥福年刊出版、奥福研究所的新建筑于萨尔兹堡开始兴建,1970年落成。
主要包括律动、歌唱、乐器合奏与即兴创作,鼓励儿童去感受种种自然动作,课程设计强调渐进的方式,以本国童谣、民谣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重视本土化,此外,运用身体乐器、敲击乐器、奥福乐器及直笛的吹奏,由独奏到整体合奏,体现演奏的乐趣。
奥福教学法的特色
[编辑]奥福教学法主要关键在于"探索" 及 "经验",激发参与者的想像力与幻想力,邀请学习者进入音乐的喜乐中,发展潜在的音乐性,着重音乐的经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创造性教学、渐进式教学、本土化教学、完整性教学、社会性教学、平衡性教学、专门性教学,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份发挥创作潜能,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快乐走进音乐殿堂,学习起来自然而没有隔阂,又能够一面享受合奏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及满足感。
奥福教学是艺术教育的基础,除用于幼儿的启蒙期之外,青少年、成人乃至于银发族,都可从中获得启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合作、互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