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寺
外观
北齐
[编辑]隋
[编辑]唐代
[编辑]唐代太常寺下机构甚多,有郊社、太庙、诸陵、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八个署。
属官
[编辑]太常寺设官,都是属于士人会担任的清要官。
所辖机构署官
[编辑]宋代
[编辑]由于六部九寺的职权都被瓜分,太常寺也不例外,其职权属于另外的太常礼院。因此太常寺成为闲职,仅管辖社稷二坛、武成五庙、京城的教坊。
明代
[编辑]- 1367年,朱元璋设置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
- 1368年,设置各祠祭署,设置署令、署丞。
- 1380年,重新确定协律郎等官品级。
- 1391年,改各署令为奉祀,署丞为祀丞。
- 1397年,改司为寺,名为太常寺,官制仍旧。
- 1399年─1402年,建文年间,增设赞礼郎二人,太祝一人。
- 1403年,祇改天坛为天地坛,其余的都恢复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旧制。
- 1425年,设置牺牲所,吏目掌管公文。明世宗整顿端正祭祀典制,分天地坛为天坛、地坛,山川坛、藉田祀祭署为神祇,大祀殿为祈谷殿,增设朝日坛、夕月坛,各设祠祭署。又增设协律郎、赞礼郎、司乐等官员。
- 1576年,改神祇坛为先农坛。
属官
[编辑]- 卿,1人,正三品,
- 少卿,2人,正四品,
- 寺丞,2人,正六品。
- 典簿厅,典簿,2人。正七品,
- 博士,2人,正七品,
- 协律郎,2人,正八品,嘉靖年间增加至5人。
- 赞礼郎,9人,正九品,嘉靖年间增加至23人,后来革除2人。
- 司乐,20人,从九品,嘉靖年间增加至39人,后来革除2人。
-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都设奉祀,各1人,从七品。
- 祀丞,2人,从八品。
- 牺牲所,吏目1人,从九品。
清代
[编辑]清初便设置有太常寺,隶属于礼部,顺治十六年(1659年)原由礼部掌管的祭祀事宜改由太常寺负责[1]:859。之后康熙二年(1663年)时寺事又归礼部,康熙十年(1671年)时又改回来[1]:860。
雍正元年(1723年),特简大臣综理寺事,后来到了乾隆十四年,规定礼部满尚书兼管太常职衔,永为成式[1]:860。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太常寺裁并礼部,不久又恢复,但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又再次裁并[1]:860。
脚注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明史》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见
[编辑]九卿九寺 | |
九卿: | |
---|---|
九寺: | |
注:#者为明清五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