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略人犹大
加略人犹大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约公元前10年或公元前3年 |
逝世 | 公元30或33年 |
死因 | 上吊自杀 |
父母 | 加略人西门 |
知名于 | 背叛耶稣 |
圣经人物或地方名称 | |
---|---|
天主教译名 | 犹达斯 |
新教译名 | 犹大 |
正教译名 | 伊屋达 |
伊斯兰教译名 | 卡梅尔 |
希伯来语 | יהודה |
希伯来语转写 | y'hudá |
古希腊语 | Ἰούδας |
希腊语转写 | Ioúdas |
阿拉伯语 | 伊斯兰教:جمل [1] 基督教:يهوذا |
阿拉伯语转写 | 伊斯兰教:jamāl 基督教:yahūḏā |
加略人犹大(英语:Judas,希伯来语:יהודה איש-קריות,阿拉姆语:ܝܗܘܕܐ ܣܟܪܝܘܛܐ,圣经希腊语:Ἰούδας Ἰσκαριώτης;?—公元33年),又称犹大、背叛者,天主教翻译为依斯加略的犹达斯、加略人西门之子。
《新约》中是耶稣最初的十二使徒之一。受犹太公会三十块银钱贿赂亲吻并背叛耶稣[2]。他的名字常用来指代背叛。
虽然犹大的死法有很多说法,传统上认为他背叛后自绞,如《马太福音》中记载。他在十二使徒中的地位日后由马提亚替代。
虽然犹大在福音书中臭名昭著,但在基督教历史上颇有争议。例如,犹大的背叛导致耶稣受难以及之后的复活,从传统神学上讲耶稣死而复活为全人类带来拯救。而异端诺斯底主义则认为犹大为人类带来救赎,称赞他是最佳使徒[3]。
早年和家庭
[编辑]圣经没有对犹大有过多的描述,他的早年生活神秘,没人知晓,经文顶多只是隐约提到或暗示他的家庭背景或早年生活。关于犹大,经文主要记载他是十二使徒之一,并且是卖了耶稣的灭亡之子,然后因悔恨而上吊自杀,但是在一些传说和伪经中有一些有关犹大的家庭和早年资讯,不过内容大多都不统一,大多学者认为这些多为后人所创。
家庭
[编辑]圣经纪载犹大的父亲叫做西门,他被暗示是一名住在加略或出生于加略的商人,在一些不被承认的旁门经典和福音书中西门被记载为是法利赛人西门,而因一些伪经记载是法利赛人卖了耶稣,为此根据这些,一些人认为他实际才是卖耶稣的人,他的罪被他的儿子犹大背起了,不过也有其他旁门典集和早期历史书籍称西门是住在耶利哥的撒都该人富商[4],属于便雅悯支派[5]。至于犹大的母亲,圣经没有纪载,但在17世纪出版的历史书籍中提到犹大的母亲名叫赛博雷亚(Cyborea),是一名属于以萨迦支派的富有少妇,她约公元前20年出生和死于公元30年[6][7],她在公元前10年至前3年这段时间时生下了犹大。
早年
[编辑]犹大确切的出生时间圣经没有记载,出生地圣经只有暗示犹大可能来自凯里奥斯,但一些伪经、历史书籍、传闻称犹大约在公元前10年至前3年[8]这段时间的1月22日或4月1日[9]出生,出生地可能是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的凯里奥斯或迦南某个港口城镇,然后他大约在30岁时成为使徒[10]。
圣经有关的叙述
[编辑]作为使徒
[编辑]犹大在对观福音、约翰福音和使徒行传开头提及。而犹大在新约时期是个非常普遍的俗名,因此不应将加略人犹大与十二使徒中的犹达·达陡或犹大·多马混淆。
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称耶稣派出“十二”(包括犹大)能够战胜邪灵、医病的使徒去传道:很明显,犹大和其余十一使徒一道行动[11]。奥利振在评论《约翰福音》时认为犹大在背叛之前和其他使徒一样都是自信十足[12]。然而,在约翰福音中,犹大形象与他人不同,由于讲道深奥难懂,许多门徒不再跟随耶稣,耶稣就问十二门徒要不要退出。西门·彼得代表发言:“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但耶稣看了看后称其中一位是“魔鬼”[13]。
马太对犹大背叛直言受贿“三十块银钱”[14][15],用亲吻来向大祭司该亚法打报告,犹太公会随即将耶稣转交给犹太行省的罗马帝国总督本丢·彼拉多。
《马可福音》称祭司长想要逮捕耶稣,但因怕生乱不敢在逾越节期间下手[16]。于是,他们在节日前趁天黑捉人。据路加记录,此时魔鬼进入犹大的心[17]。
据《约翰福音》记录,犹大拿着使徒的钱袋子(希腊语:γλωσσόκομον, glōssokomon)[18],但没有提及三十银钱的事情。福音书作者就《约翰福音》第12章第5节至第6节参评论称犹大说要给穷人施舍,但事实上他自己贪污。但在《约翰福音》第13章第27节至第30节参中,犹大离开大家前去密谋[19],一些门徒以为犹大是去买东西或做慈善。
犹大之死
[编辑]对犹大死法的叙述各不相同,包括两部正典之间存在差异:
- 《马太福音》第27章第3节至第10节参中称犹大把钱还给祭司,随后上吊自杀。祭司用钱购买窑户的一块田。福音书称这样满足了先知的预言[20]。
- 《使徒行传》第1章第18节至第19节参中称犹大用这些钱买了一块地[21][22],但“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这片地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23][24]。
- 伪经《犹大福音》称犹大看到使徒们拿石头砸他的幻象[25]。
- 另一个记录来自早期基督教领袖帕皮亚:“犹大在世是不虔诚的反面例子;他的身体膨胀之大以至于二轮战车能过的都过不去,他被战车辗死,内脏都流了出来。[26]”
犹大之死现存记录之间相互矛盾让一些学者担忧,认为这是威胁了经文的可靠性[27]。例如,这些问题让C·S·刘易斯反对“经文所有的话都是历史事实”的观点[28]。
另一些人试图协调线索。通常,他们采取奥古斯丁的解释,认为这不过是同一事件不同的视角:犹大上吊自尽,绳子断了,摔破身体[27][29];或者说《使徒行传》和马太说的是两回事[30]。一些人则认为这是比喻:“身子仆倒”是犹大的痛苦[31],“肚腹崩裂”是精神崩溃[32]。
词源
[编辑]在希腊语《新约》中,犹大叫做 Ὶούδας Ὶσκάριωθ 或 Ὶσκαριώτης。犹大是希腊常见名字 Judah (יהודה, Yehûdâh,希伯来语为“赞美上帝”),在古希腊语中为 "Ioudas" (Ιούδας),在拉丁语中为 "Iudas",都发音 yudas。《新约》中指代其它名字的希腊拼写在英文中不同,为Judah和Jude。 加略人 "Iscariot" 不太清楚。此词源有几个主要理论:
- 流行的说法是 Iscariot 来自希伯来语 איש־קריות, Κ-Qrîyôth, 或 "Kerioth 的人"。《约翰福音》称犹大是“加略人西门的儿子”,但一些翻译之称“西门的儿子”,钦定本Jn 6:71, Jn 13:26)[33],暗指是犹大的父亲而非犹大自己是加略人[34]。一些人认为 Kerioth 指的是犹地亚某地,或许是其中的两座城名[35]。
- 第二个理论是犹大的 "Iscariot" 说明他是匕首党(sicarii)成员[36]。这些犹太起义刺客希望将罗马人逐出犹地亚。但是,一些历史学家坚持认为匕首党在一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这么看犹大不大可能是其中一员[37]。
- 恩斯特·威廉·亨斯登伯[38]提出的第三个可能性是 Iscariot 意思是“骗子”,可能来自亚拉姆语 אִשְׁקַרְיָא[39]。
- 第四,一些人根据亚拉姆语字根 סקר 得出该字意思是“红色”[39]。
- J·艾尔弗雷德·莫兰[40]给出第五个假设,根据亚拉姆语字根 סכר 或 סגר,根据《以赛亚书》第19章第4节参LXX意思或许是“传递” [41]。
- 最后,绰号可能与犹大自绞有关。这意味着 Iscariot 来自某种希腊亚拉姆语的混合: אִסְכַּרְיוּתָא, Iskarioutha,“窒息”或“压缩”。这也可能说绰号由其余门徒在事后添上的,但琼·E·泰勒[42]认为这是耶稣给犹大的描述性名字,其他门徒如西门·彼得叫矶法(Kephas 即石头)也有类似情况[43]。
背信弃义
[编辑]一位门徒背叛耶稣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真实可信的,根据尴尬标准,早期教会不大会编造这种传统,因为这伤了耶稣的面子[44]。
犹大背叛耶稣有几种解释[45]。在最早的记录《马可福音》中,他跑到祭司长那里告发,得到银钱报酬,但这笔报酬是否是动机不得而知[46]。在《马太福音》中,他问及告发能得到什么[47]。在《路加福音》[48]和《约翰福音》[49]中,犹大被魔鬼附身而背信弃义。《约翰福音》提到犹大抱怨膏抹耶稣的香水太贵,可以将钱捐助穷人,但补充道犹大掌管钱财却监守自盗[50]。
另一个解释是犹大希望耶稣能够推翻罗马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统治。如此看来,犹大是个幻灭失望的门徒,背叛耶稣不是因为贪财而是爱国,但耶稣不予以满足[51];或者说耶稣使局势不安,很可能导致与罗马当局关系紧张,众人认为应该在逾越节后压制一下,这样大家回去后混乱就能消退[52]。
福音书中提及耶稣预见到[53]并默许犹大背叛[54][55]。一个解释称这是成全上帝的旨意。另一个是无论背叛与否,耶稣注定受难[56]。一份公元200年的科普特纸莎草《犹大福音》于2006年4月翻译,称耶稣让犹大背叛他[57],但一些学者对此表示质疑[58][59]。
犹大成了哲学写作的主题,包括伯特兰·罗素的《罪恶问题》和豪尔赫·博尔赫斯的短篇故事《犹大三见》[60]。他们提出各种思想上的矛盾及犹大行为和永刑的差异。布鲁斯·赖兴巴赫(Bruce Reichenbach)认为如果耶稣预见犹大背叛,那么背叛就不是自由意志行为[61],因此不应该受到谴责。反驳则称即便背叛可以预见,并不代表犹大不能使用自己的自由意志[62]。另一些学者认为犹大是遵行上帝的旨意[63]。福音书似乎在说犹大满足了上帝的要求[64][55],“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65],这种说法的难在其中的悖论:如果犹大不出生,人子就不照“经上指着他所写的”那么做。这种护道说法得出犹大的行为是必然的,但会被诅咒[66]。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认为犹大能够改变意志,进行自由选择,但马丁·路德认为犹大冥顽不化。约翰·加尔文认为犹大注定被诅咒,但质疑他的罪孽:“当然在犹大的背叛中这不正确,因为上帝自己将儿子交付死亡,将罪孽归给上帝而不是将救赎功劳归给犹大[67]。”天主教在犹大被诅咒上没有意见。梵蒂冈只是宣称个人永恒拯救是来自圣徒的正典。没有什么“诅咒正典”,也没有什么诅咒犹大的官方宣言。
有猜想认为犹大被诅咒可能不是来自背叛耶稣,而是绝望以致寻短见,从福音书中看似乎这样[68]。但这种说法也有问题,因为在自杀之前,犹大就被耶稣诅咒了[69],但这种说法回避了犹大命定行为导致全人类得救,自己被诅咒的悖论。
伪经
[编辑]秘传组织对犹大兴趣极大,如许多诺斯底派系。爱任纽记录了一个诺斯底派系的信仰,该隐派认为犹大是索菲亚神圣智慧的工具,导致造物主的嫉恨。他对耶稣的背叛胜过了物质世界。该隐派日后分裂成两派,对耶稣终极意义产生分歧。
《犹大福音》
[编辑]《犹大福音》失传已久,原文应由希腊文写成,但在1978年有人在埃及贝尼马萨[70]附近的洞穴中发现,是古柯普特文莎草纸的译本。经碳14测定确定为公元280年(误差±50年)的文本[71][72]。2006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将其出版,并冠名《犹大福音》时引发世界轰动。该版包含支离破碎的抄本图像和相关专家和观察人员的分析注释,但没有完全翻译。文章介绍称:“失传了1,700年之久的古老文字称耶稣的背叛者是他最真挚的门徒[73]。”其中记述犹大应耶稣的要求而出卖耶稣,目的是为了帮助耶稣蜕除肉体的束缚,从而释放神性。文章也给出证据,认为原始文档约在公元二世纪:“在公元180年左右,里昂主教爱任纽在当时的罗马高卢,写了长篇大论《反对异端》[74],其中他攻击一部‘虚构历史’,‘仿造犹大福音的风格。’”[75]。
在杂志出版之前,其他新闻媒体也做出类似报道,节选了一部分内容公布[57]。
2007年12月,艾谱莉·德柯尼克在《纽约时报》的社论对页版发表文章,认为《国家地理》翻译有严重瑕疵:例如,《国家地理》译本称犹大是“daimon”,专家翻译成了“spirit”。但普遍来说,“spirit”对应的是“pneuma”,而在诺斯底文献中“daimon”总是对应为“demon”[76]。国家地理协会回应道:“艾谱莉·D·德柯尼克所提及的所有翻译问题都在流行本和评论本中加以脚注[77]。”在随后的研究和相关出版中,评论家琼·阿柯希娜质疑不可告人的秘密是否取代了历史分析,如发表《犹大福音》是不是想要撤回古代反犹主义罪名。她认为当下经文原旨主义和修正主义之间的冲突实在是幼稚,因为经文不可信。因此,她断言:“人们一边解释一边诈骗。问题不是修正《圣经》而是修正我们自己[78]。”另一些学者质疑《国家地理》专家对《犹大福音》最初的译文和解释[58]。
《巴拿巴福音》
[编辑]据中世纪《巴拿巴福音》副本(最早的为15世纪),钉十字架的不是耶稣而是犹大。它称犹大与耶稣换脸,而遭到背叛的耶稣被罗马军队拿去后升入天堂。换脸后的犹大与耶稣十分相像,以至于门徒和耶稣的母亲玛利亚都没认出来。犹大的身体被埋三天后被盗,耶稣死而复活的流言遍地。耶稣在第三重天得到消息,祷告上帝回到世界,与众人团聚,说明真相。之后,耶稣再次升入天堂,末了以正义君王身份降临。
该福音被大多数基督徒认为是后期伪造的假货;不过,一些学者认为它存留了一些先前的伪经成分(可能是诺斯底、以便尼或四福音合参),编造出与回教教条相近的故事。一些回教徒认为它包含了原始使徒压抑的版本。一些回教组织对此引述来支持回教版尔撒观。
《以马内利的教诲》
[编辑]1963年,希腊天主教的神父伊萨·拉希德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山的斜坡上找到了一处小墓穴,他的朋友兼随行人员的幽浮学家比利·麦尔在墓穴中挖出了一个用动物皮和树脂包裹的卷轴,卷轴已经腐烂绝大部分只剩36章,经过两人确认是一份的用阿拉姆语写成的古老传记,大约已有两千的历史[79]。在1973年,卷轴原稿在赎罪日战争中被烧毁,神父伊萨·拉希德也在不久之后身亡,所幸他有留下卷轴的副本和德文翻译稿,两样东西都交由比利·麦尔保存。
在卷轴中耶稣被称为“以马内利”,卷轴显示耶稣是预言中的弥赛亚,但他不是圣子而是先知,而在背叛耶稣的部分卷轴内容只有写背叛和卖了耶稣的人是法利赛人没有明确写是加略人犹大出卖了耶稣,可是加略人犹大在卷轴中一些部分被称为“犹大·伊哈略”(Juda Ihariot),意思为“法利赛人犹大”,在一些部分又被称为加略人犹大[80],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出卖耶稣的法利赛人就是犹大,另一些学者认为犹大·伊哈略与加略人犹大并不是同一个人[81],这个观点在比利·麦尔的著作《塔木德·伊曼纽尔》中得到他的认同[82],也有一些学者则认为法利赛人指的是加略人犹大的父亲西门,是父亲西门出卖了耶稣而不是儿子犹大,更有一些学者认为加略人犹大是卷轴的作者,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卷轴与翻译稿等一切都只是比利·麦尔的骗局。
这份卷轴没有受到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犹太教的承认,一些基督徒认为这只是基于马太福音的伪作。
代表和象征
[编辑]犹大在许多语言中成了“叛徒”的同义词,犹大也成了西方文学中叛徒的原型。几乎所有提及犹大的文学都会讲述耶稣受难的故事,包括现代小说和电影。
宗教仪式
[编辑]在东正教神圣周三的圣诗中(在复活节前的周三),一位妇女用昂贵的香水膏抹耶稣,并含泪给他洗脚,犹大与她做了对比。据《约翰福音》,犹大抗议奢靡浪费,认为应该赒济穷人。随后犹大受贿,向大祭司告发。神圣周三的圣诗对比二人,鼓励信徒远离堕落门徒,学习玛丽的忏悔。同时,周三也是斋戒日,禁戒肉、奶或橄榄油等来反思犹大的背叛。准备接受圣餐礼的祷告也提及犹大的背叛:“我不会向敌人告发你的秘密,也不会像犹大那样用亲吻来背叛,但要像十字架上的小偷那样向你忏悔。”
艺术表现
[编辑]红发
[编辑]在欧洲艺术和文学中,红发通常被用于描绘罪人和圣人,例如威廉·莎士比亚时常将犹大描绘成红发[83][84][85][85][86]。人物性别和宗教背景影响每个西方艺术作品中的红发的涵义,而耶稣、抹大拉的玛利亚、犹大都被时常描绘成拥有红发,他们的红发各代表着不同的涵义,耶稣的红发意为他圣子的身份,象征着圣洁、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红发则是意为她做过妓女的过往,是欲望的象征,至于犹大的红发自然是意为他灭亡之子的身份,为坠落的象征[87],也因红发有罪恶的含意,所以红发常被用于描绘并贬低犹太人[88]。
黑色圆光
[编辑]在教堂建筑上的艺术中,例如花窗玻璃,犹大被描绘成头上有黑色圆光,这是强调他的使徒身份,并与其他使徒的白色圆光对应以表示他背弃了主,但更常见的是使徒中唯独犹大头上没有圆光。
在文学艺术和流行文化中
[编辑]西方
[编辑]犹大在西方文化中成为叛徒原型,几乎所有文学都提及受难故事。
- 1305年,意大利画家乔托的湿壁画《犹大之吻 (乔托)》。
- 1497年,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描绘了暗处的犹大惊慌的表情。
- 1951年,希腊作家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发表小说《基督的最后诱惑》,犹大出卖耶稣是出自耶稣的授意,为要完成神的旨意。
- 1971年,英国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的音乐剧《耶稣基督超级巨星》,以现代的观点来增添描写犹大对耶稣的忧虑以及失望。
- 2004年,美国导演查尔斯·罗勃·卡纳执导的电影《叛徒犹大》。
- 2011年,美国歌手女神卡卡的一首电子流行歌曲《Judas》
- 2018年,美国编剧和电视制作人杰夫·洛夫尼斯与插画家雅各·雷贝尔卡合作的漫画《犹大》
东方
[编辑]随着基督教的传入,亚洲一些地区的文学小说和流行文化等开始出现了受难和犹大等圣经故事和宗教人物。
- 1940年,日本作家太宰治的短篇小说《越级申诉》,以犹大为主角并以他视角呈现故事。
- 1961年,中国(台湾)作家陈映真的短篇小说《加略人犹大的故事》,将犹大描写成一个走向背叛的革命者[89]。
- 2008年,日本漫画家浦泽直树的漫画作品《比利蝙蝠》。
- 2009年,日本漫画家中村光的漫画作品《圣哥传》。
画廊
[编辑]加略人犹大
[编辑]最后的晚餐
[编辑]犹大受贿
[编辑]-
犹大受贿,十六世纪湿壁画
-
犹大收到三十块银子,粉笔画,在布伦斯塔德教堂
前往客西马尼园
[编辑]-
犹大与跟随他的一大群人,作者是詹姆斯·蒂索
犹大之吻
[编辑]-
《加略人犹大之吻》,十五世纪套色版画
-
《加略人犹大》,艾利夫·彼得森绘
-
《犹大之吻》,布鲁克林博物馆藏
-
加略人犹大之吻
-
在下奥地利州的乔尔林地区的玛丽亚·拉赫朝圣教堂里的《犹大之吻》
-
一栋圣赫伯特教堂的中心彩色玻璃窗户上的《犹大之吻》
-
卡拉瓦乔的《耶稣被捕》
-
约翰·科勒的《犹大之吻》
犹大的悔恨
[编辑]-
《犹大的悔恨》,爱德华·阿米蒂奇绘
犹大自缢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شيفرة القرآن. يهوذا الاسخريوطي...في القرءان. facebook. 2019-1-25 [2024-9-24] (阿拉伯语).
- ^ 《马太福音》第26章第14节至第16节参、《马太福音》第26章第47节至第56节参、《马可福音》第14章第10节至第11节参、《马可福音》第14章第42节至第52节参、《路加福音》第22章第1节至第5节参、《路加福音》第22章第47节至第53节参、《约翰福音》第13章第18节至第30节参、《约翰福音》第18章第1节至第11节参
- ^ 见《犹大福音》
- ^ TRUTHBOOK. Who Was Judas Iscariot, Why Did he Betray Jesus, And What Happened To Him?. TRUTHBOOK. [2024-9-26] (English).
- ^ Unknow. Full and true account of the birth, life, and death of Judas Iscariot. Scotland,Glasgow: MDCCLXXIV. 1774 [2024-9-26] (English).
- ^ Collective Biographies of WOMEN. Cyborea, the Mother of Judas Iscariot. Collective Biographies of WOMEN. [2024-9-26] (English).
- ^ Thomas Heywood. The Generall History of Women, Containing the Lives of the Most Holy and Profane. London: WH. 1657 [2024-9-26] (English).
- ^ discoverjesus. Judas Iscariot. discoverjesus. [2024-9-27] (English).
- ^ The Orange County Rescue Mission. Judas Iscariot. The Orange County Rescue Mission. [2024] (English).
- ^ TruthBook. Birthdays of the twelve apostles. TruthBook. [2024-9-26] (English).
- ^ 《马太福音》第10章第5节至第10节参、《马可福音》第6章第6节参和《路加福音》第9章第1节参
- ^ see Samuel Laeuchli, Origen's Interpretation of Judas Iscariot, Church History, Vol. 22, No. 4 (Dec., 1953), pp. 253–68, available at http://www.jstor.org/stable/316177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6 April 2015.
- ^ 《约翰福音》第6章第67节至第71节参
- ^ These "pieces of silver" were most likely intended to be understood as silver Tyrian shekels.
- ^ 《马太福音》第26章第14节至第131节参
- ^ 《马可福音》第14章第1节至第2节参
- ^ BibleGateway.com – Passage Lookup: Luke 22:3. BibleGateway. [2008-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5).
- ^ 《约翰福音》第12章第6节至第131节参和《约翰福音》第13章第29节至第131节参
- ^ John 13:2, Jerusalem Bible translation
- ^
- ^ Bart D. Ehrman. The Lost Gospel of Judas Iscariot: A New Look at Betrayer and Betray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 October 2008: 147 [2017-04-29]. ISBN 978-0-19-5343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3).
- ^ Interlinear Bible: Greek, Hebrew, Transliterated, English, Strong's. biblehub.com. [2017-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7).
- ^ Acts 1: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erseus Project: καὶ πρηνὴ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γενόμενος ἐλάκησ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μέσο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καὶ ἐξεχύθ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πάντα τὰ σπλάγχν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αὐτοῦ
- ^ Gospel of Judas 44–4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apias Fragment 3, 1742–174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7.0 27.1 Zwiep, Arie W. Judas and the choice of Matthias: a study on context and concern of Acts 1:15–26. : 109.
- ^ letter to Clyde S. Kilby, 7 May 1959, quoted in Michael J. Christensen, C. S. Lewis on Scripture, Abingdon, 1979, Appendix A.
- ^ Easton’s Bible Dictionary: Judas. christnotes.org. [2007-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The purchase of "the potter's field," Appendix 161 of the Companion Bible. [200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9).
- ^ The Monthly Christian Spectator 1851–1859 p.459 "while some writers regard the account of Judas's death as simply figurative ..seized with preternatural anguish for his crime and its consequences his bowels gushed out."
- ^ Clarence Jordan The Substance of Faith: and Other Cotton Patch Sermons p.148 "Greeks thought of the bowels as being the seat of the emotions, the home of the soul. It's like saying that all of Judas's motions burst out, burst asunder"
- ^ 《约翰福音》第6章第71节参和《约翰福音》第13章第26节参
- ^ Richard Bauckham, Jesus and the Eyewitnesses: The Gospels as Eyewitness Testimony, Eerdmans (2006), p. 106.
- ^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Bible, n. 11 in Matthew 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Bastiaan van Iersel, Mark: A Reader-Response Commentary,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1998), p. 167.
- ^ Brown, Raymond E. (1994). The Death of the Messiah: From Gethsemane to the Grave: A Commentary on the Passion Narratives in the Four Gospels v.1 pp. 688–92. New York: Doubleday/The Anchor Bible Reference Library. ISBN 0-385-49448-3; Meier, John P. A Marginal Jew: Rethinking the Historical Jesus (2001). v. 3, p. 210. New York: Doubleday/The Anchor Bible Reference Library. ISBN 0-385-46993-4.
- ^ Ernst Wilhelm Hengstenberg
- ^ 39.0 39.1 Joan E. Taylor, "The name 'Iskarioth' (Iscariot)," pages 367–383 i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29 no 2 (Sum 2010), 369. Online: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rfh&AN=ATLA0001790392&site=ehost-live&scope=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11-03-12.
- ^ J. Alfred Morin
- ^ Joan E. Taylor, "The name 'Iskarioth' (Iscariot)," pp. 367–83 i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29 no 2 (Sum 2010), 370. Online: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rfh&AN=ATLA0001790392&site=ehost-live&scope=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011-03-12.
- ^ Joan E. Taylor
- ^ Joan E. Taylor, "The name 'Iskarioth' (Iscariot)," pp. 367–83 in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29 no 2 (Sum 2010), pp. 379–83. Online: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rfh&AN=ATLA0001790392&site=ehost-live&scope=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211-03-12.
- ^ Robert H. Stein, "Criteria for the Gospels' Authenticity," in Paul Copan, William Lane Craig, Contending with Christianity's Critics: Answering New Atheists & Other Objectors (B&H Publishing Group, 2009), p. 93; John P. Meier, "Criteria: How Do We Decide What Comes from Jesus?" in James D. G. Dunn, Scot McKnight, The Historical Jesus in Recent Research (Eisenbrauns, 2005) pp. 127–28.
- ^ Joel B. Green; Scot McKnight; I. Howard Marshall. Dictionary of Jesus and the Gospels. InterVarsity Press. 1992: 406. ISBN 978-0-8308-1777-1.
- ^ (《马可福音》第14章第10节至第11节参)
- ^ (《马太福音》第26章第14节至第16节参)
- ^ 《路加福音》第22章第3节至第6节参
- ^ 《约翰福音》第13章第27节参
- ^ 《约翰福音》第12章第1节至第6节参
- ^ Joel B. Green; Scot McKnight; I. Howard Marshall. Dictionary of Jesus and the Gospels. InterVarsity Press. 1992: 407. ISBN 978-0-8308-1777-1.
- ^ Dimont, Jews, God & History. p. 135 (New York: North American Library, 2d ed. 1962).
- ^ 《约翰福音》第6章第64节参、《马太福音》第26章第25节参
- ^ 《约翰福音》第13章第27节至第28节参
- ^ 55.0 55.1 Judas and the choice of Matthias: a study on context and concern of Acts 1:15–26, Arie W. Zwiep.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 Did Judas betray Jes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tario Consultants on Religious Tolerance, April 2006
- ^ 57.0 57.1 Associated Press, "Ancient Manuscript Suggests Jesus Asked Judas to Betray Hi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ox News Thursday, 6 April 2006.
- ^ 58.0 58.1 André Gagné, "A Critical Note on the Meaning of APOPHASIS in Gospel of Judas 3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aval théologique et philosophique 63 (2007): 377–83.
- ^ Deconick, April D. Gospel Truth.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 2007 [200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2).
- ^ "Tres versiones de Judas"
- ^ John S. Feinberg; David Basinger. Predestination & free will: four views of divine sovereignty & human freedom. Kregel Publications. 2001: 91. ISBN 978-0-8254-3489-1.
- ^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the gospel of John: an expository commentary. InterVarsity Press. 1986: 254. ISBN 978-0-87784-567-6.
- ^ Authenticating the activities of Jesus, Bruce Chilton, Craig A. Evans.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 《约翰福音》第13章第18节参、《约翰福音》第17章第12节参、《马太福音》第26章第23节至第25节参、《路加福音》第22章第21节至第22节参、《马太福音》第27章第9节至第10节参、《使徒行传》第1章第16节参、《使徒行传》第1章第20节参
- ^ 《马太福音》第26章第23节至第25节参
- ^ The place of Judas Iscariot in christology, Anthony Cane.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 David L. Jeffrey. A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 David L. Jeffrey. A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Books.google.ca. [2011-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
- ^ 《约翰福音》第17章第12节参
- ^ Beni Masah
- ^ Timeline of early Christian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National Geographic
- ^ Judas 'helped Jesus save manki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7 May 2006 (following National Geographic publication)
- ^ Cockburn A The Gospel of Jud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ional Geographic (USA) May 2006
- ^ On the Detection and Overthrow of the So-Called Gnosis
- ^ Cockburn A at p.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econick A D Gospel Tru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1 December 2007
- ^ Statement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 in Response to April DeConick's New York Times Op-Ed "Gospel Tru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cocella J Betrayal: Should we hate Judas Iscariot?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9-07 The New Yorker 3 August 2009
- ^ 比利丛书. 以馬內利的教誨. FIGU. [2024-9-26] (中文).
- ^ B.L.Greene. Talmud of Jmmanuel (Jesus) : The Clear Translation in German and English. USA: Granite Publishing, LLC. 1990 [2024-9-26]. ISBN 9780926524125 (English).
- ^ jmmanuelsteachings. Judas Iskariot ja Juda Ihariot – kaksi eri henkilöä. JMMANUEL – totuus Jeesuksesta ja Jmmanuelin opit. 22.12.2010 [2024-9-26] (英文).
- ^ Billy Eduard Albert Meier. Talmud Jmmanuel. Switzerland, Germany, United States: FIGU-Landesgruppe Canada. 2016-12 [2024-9-26]. ISBN 9780991857333 (German及English).
- ^ pelo de Juda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udas hair") in the Diccionario de la Real Academia Española.
- ^ Page 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 article Red Hair from Bentley's Miscellany, July 1851. The eclectic magazine of foreign literature, science, and art, Volumen 2; Volumen 23, Leavitt, Trow, & Co., 1851.
- ^ 85.0 85.1 p. 25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f Letters from Spain, Joseph Blanco White, H. Colburn, 1825.
- ^ Judas colou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p. 473 of A glossary: or, Collection of words, phrases, names, and allusions to customs, proverbs, etc., which have been thought to require illustration, in the words of English authors, particularly Shakespeare, and his contemporaries, Volumen 1. Robert Nares, James Orchard Halliwell-Phillipps, Thomas Wright. J. R. Smith, 1859
- ^ Sarah Dotson. Untangling the Symbolism of Art History’s Most Famous Redheads. artsy. May 25, 2019 [2024-9-26] (English).
- ^ Judas' Red Hair and The Jews, Journal of Jewish Art (9), 1982, Melinnkoff R.M
- ^ 吴舒洁. 左翼的信仰之難─讀陳映真〈加略人猶大的故事〉. 中国现代文学. 2015-12, (28): Pp.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