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
1912年-1949年[注 1]
中国上:五色旗 (1912年-1928年) 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8年-)
上:五色旗
(1912年-1928年)
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8年-)

上:十二章国徽
(1913年-1928年)
下:青天白日国徽
(1928年-)
国歌:
五族共和歌
(1912年-1913年)

卿云歌
(1913年-1915年)

中华雄立宇宙间
(1915年-1921年)

《卿云歌》
(修改版)
(1921年-1928年)


中华民国国歌
(1937年-)
国旗歌
中华民国国旗歌
(1947年-)
国玺:中华民国之玺

(1929年—)
1945年底中华民国主张疆域   二次大战结束后实际统治区(除旅大行署区外)[1]   宣称拥有主权但未实际统治的区域(帕米尔高原、江东六十四屯;短期控制的外蒙古(含唐努乌梁海)、黑瞎子岛、江心坡、片马镇和名义上的西藏及藏南地区)
1945年底中华民国主张疆域
  二次大战结束后实际统治区(除旅大行署区外)[1]
  宣称拥有主权但未实际统治的区域帕米尔高原江东六十四屯短期控制外蒙古(含唐努乌梁海)、黑瞎子岛江心坡片马镇名义上的西藏藏南地区
首都常设首都
武汉市(1937—1938)
重庆市(1937-1946;1949)
广州市(1949)
成都市(1949)[注 1]
政府共和制军事独裁总统制议会制一党制委员会制改良式议会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913)
北洋政府(1913-1928)[注 3]
国民政府(1925-1948)[注 4]
中华民国政府(1948-)
国家元首 
• 1912
孙中山(首任,临时大总统
• 1913
袁世凯大总统
• 1927
张作霖(陆海军大元帅
• 1925
汪精卫国民政府主席
• 1932
林森国民政府主席
• 1948
蒋中正总统
• 1949
李宗仁(末任,代总统)→ 阎锡山(代行)
政府首脑 
• 1912
唐绍仪(首任,国务总理
• 1914
徐世昌政事堂国务卿)
• 1916
段祺瑞(复设,国务总理)
• 1928
谭延闿行政院院长
• 1949
阎锡山(末任,行政院院长)
立法机构北洋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之后:
历史 
1911年10月10日
• 南京临时政府肇建
1912年1月1日
1923年-1927年
1927年-1936年
1928年12月29日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1945年-1950年
1949年12月7日
面积
191211,420,000平方公里
1949[注 8]9,634,057平方公里
人口
• 1912
432,375,000
• 1949
541,670,000
货币银圆(1912年-1935年)
法币(1935年-1948年)
金圆券(1948年-1949年)
银圆券(1949年)[注 9]
ISO 3166码CN
前身
继承
大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今属于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阿富汗
 不丹
 印度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蒙古国
 缅甸
 越南
 朝鲜
 巴基斯坦
 俄罗斯
 塔吉克斯坦
尼泊尔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又称民国时期[4][5][6],指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至1949年底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间,中华民国之政权(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政府)位于中国大陆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共和立宪制的时期[7][8]

20世纪初,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先后爆发,清政府权力衰落。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并宣布独立[9]。12月20日,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江宁府召开十七省代表会议[10],并于1912年1月1日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1],定都南京府;2月12日,南北议和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顺天府,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继承清朝。1913年10月,北京政府成立[12],由北洋军阀掌权,史称“北洋政府[13]。1917年8月14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宣战,以协约国身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中华民国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却因五四运动抗议山东问题游行而拒签《凡尔赛条约[14]国民革命军北伐后,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的国民政府于1928年6月3日取代北洋政府,定都南京市名义上统一全国,通过施行训政以党治国。在北伐战争后期,国民政府陷入分裂内部军事冲突中。蒋中正实施清党后发生四一二事件,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从合作走向对抗,爆发第一次国共内战

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境内不断制造冲突[15]:302。面对日本的军事压力,国内舆论呼吁“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在国民政府于1930年代的统治时期中,中国的交通、卫生、教育、及经济均获得迅速发展,被学界称为“黄金十年[16]。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保卫战失利后,日军在南京进行大屠杀,国民政府撤退到重庆[17],日本则在占领区内建立包括汪精卫国民政府在内的数个傀儡政权。1941年12月,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对日抗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1945年,同盟国战胜日本,但抗战期间既已存在的国共摩擦成为国共冲突。至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1947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改组为行宪中华民国政府[18],并实施货币改革,试图以政治与经济上的革新稳固统治地位,但却爆发恶性通货膨胀。1948年9月至1949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并占领首都南京以及全国经济中心上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正式成立。而解放军则继续进攻,试图彻底消灭中华民国政府,完成对全中国的控制[19]。同年12月7日,中国国民党执政下的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北。1950年西昌战役后,中华民国政府基本丧失对中国大陆传统区域的统治,仅实际统治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区,维持现在两岸分治的局面[20]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型时代,新旧中外势力都牵涉其中,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原大战、抗日战争、两次国共内战,38年中并没有真正的和平岁月[21],军阀割据、战争和自然灾害导致人口大量伤亡跟经济损失,苏联干涉使外蒙古独立英国干涉使西藏不受中央政府控制。面对日本入侵,国民政府初期败退,失去近半领土的控制。但国民政府最终与盟军一同战胜日本,消灭日本建立的各傀儡政权,包括满洲国,同时取回南海诸岛的控制权,以及接管清政府割让予日本的台湾与澎湖群岛。中华民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奠定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基础[22]

此外,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于组织零散百家争鸣,在这一时期传入及发展的近代事物亦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23],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并随着中华民国政府迁台而继续存在。在此期间产生的文艺成果及传播的政治思想十分出彩,对中国之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4]

国号

[编辑]

在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在国际上通称“China”,简称“中国”或“民国[25][26][27]。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时,在《中国同盟会盟书》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28],并为未来实现民权主义共和制的中国取了一个“中华民国”的国号[29]。他后来在1916年解释为何要称“中华民国”,而不称作“中华共和国”[30]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讲中再次强调中华民国是以“人民为主[31]

台湾政治人物梅峯认为中华民国的英文官方译名是“Republic of China”(直译:中华共和国)并没有将“民”字翻译出来,其实按照孙中山的意思,中华民国应该翻译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译名)[32]。而后世中华民国确实易被误解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33]

历史

[编辑]

建立初期

[编辑]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在湖北建立军政府

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34],国内的部分开明人士与海外留学生成立了一些革命组织[35]。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十年后实行立宪”来敷衍改革呼声,但结果令立宪派大失所望,革命渐成众望所向[36][37]。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广东省广州府发起黄花岗起义,被清军镇压[38]。6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会成立,发起保路运动,由立宪派领导[39]

1911年10月10日,共进会文学社成员发起武昌起义[40],并于次日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随后,中国15个省陆续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全国性的辛亥革命[41]。11月17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议决,承认湖北军政府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12月3日,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议决通过。革命党人一方面筹组中央临时政府[42],一方面和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进行谈判,并在12月18日达成共识[43]:如果袁世凯逼清帝退位,便推举其为临时大总统[34]。12月29日,各独立省份代表于江苏省江宁府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44][15]:28。同日,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成立博克多汗国,宣布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而西藏发生拉萨动乱,清朝官员和驻军被驱逐。随后流亡英属印度多年的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回到拉萨,重掌西藏政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江苏省南京府宣布正式成立[10]。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45][46]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黄兴任陆军部长[47]。1月18日,孙中山代表临时政府提出《五条要约》并在报端公布[48]。2月12日,隆裕太后在内阁总理袁世凯等大臣劝说和逼迫下,代替溥仪发表《宣统帝退位诏书》,并授权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49],清朝正式灭亡[50]。2月13日,孙中山遵守承诺,向参议院辞职,并推袁世凯为大总统[51]

北洋政府时期

[编辑]
袁世凯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10日,袁世凯在顺天府宣誓就职[52]。在年底的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获得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11]。1913年3月22日,即将出任国务总理的宋教仁被暗杀身亡[53],国家政权被袁世凯等北洋军阀掌握。7月,孙中山以宋教仁遭暗杀和善后大借款丧权辱国为由,指挥南部数省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54],但以失败告终[55]。10月6日,袁世凯经国会选举成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2]。10月31日,国会通过《天坛宪草》,采用内阁制来制约袁世凯的权力。随后,袁世凯以参与二次革命之罪名取缔国民党,并下令解散国会[56]。1914年3月18日,袁世凯命令召开国民大会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13],并于1915年12月12日宣布改国号为“中华帝国[13]云南将军蔡锷唐继尧随即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57]。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以谋求续任总统,但被护国军拒绝。6月6日,袁世凯病逝[58]

五四运动期间在天安门广场前的抗议群众

袁世凯之后的中央政府缺乏实力统管各地,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13]。北洋军阀的主要势力有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曹锟为首的直系,他们为控制北洋政府而多次混战[59]。此外还有阎锡山晋系冯玉祥西北军、唐继尧的滇系陆荣廷旧桂系军阀割据一方。1917年,孙中山与粤系军阀合作,在广东省番禺县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发起护法运动[13]。1917年8月14日,由段祺瑞领导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通过了《对德宣战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宣布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宣战,废除中德、中奥条约,收回天津汉口德奥租界,特派一战华工援助协约国[60] 。同年9月22日,广州国会非常会议承认对德宣战案[61]。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华民国是战胜国。然而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却被迫将德国山东租界转给日本[62],引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途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受到欢迎并传播开来[10]。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建立中国国民党[63]。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64]。1922年,护法运动失败后[65],孙中山采取联俄容共的政策,将国民党按照苏联共产党的模式进行改组[15]:152,并派遣蒋中正莫斯科进行政治和军事培训。蒋中正回国后参与建立黄埔军校,并担任校长[66]。1925年2月,黄埔军校师生击溃粤系军阀势力。3月12日,孙中山逝世。7月,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为国民政府汪精卫国民政府主席,并改编黄埔学生军和辖下各地方部队为国民革命军,蒋中正任总司令。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67]。同年,西北军冯玉祥、晋系阎锡山先后加入国民革命军[68]

训政时期

[编辑]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4月18日成立

1926年9月7日,北伐军攻占汉口;11月8日,攻占江西南昌。11月11日,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迁武汉,蒋中正则极力主张迁都他控制的南昌。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以蒋中正为首的反共势力和以汪精卫为首的容共势力发生宁汉分裂[69]。4月12日,蒋中正发动清党,爆发四一二事件,并于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开始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此结束[70][71]。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开始武装夺权,揭开持续十年的第一次国共内战的序幕。中共在各地建立根据地,反抗国民政府[71]。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在山东济南受到日本军队阻击发生五三惨案,绕道北伐。6月,北伐军攻克京兆地方。12月29日,奉系军阀张学良通电南京,宣称接受国民政府管辖。标志着国民政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名义上统一南北。但不久就爆发中央与地方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15]:223,而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冲突也在持续进行[72][7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地区并建立满洲国[74]。期间日本不断发动一·二八事变长城战役华北事变等敌对行动[75],而国民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方面不断对日妥协,一方面加紧剿共。1936年12月12日,主张团结抗日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中正停止剿共,并与共产党重启合作,共同反击日本的侵略。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15]:248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蒋中正根据孙中山提出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实施以国民党为国家领导核心、暂行一党制的训政架构[76][77][78],并制定作为临时宪法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完善法律体系[79][80]。这时期国民政府在外交、交通运输、公共财政、生活、学术教育、文化上都有所作为,甚至因多方面改革成就而誉为“黄金十年[72]。其中国民政府除了陆续成立中央研究院中华民国中央银行等机构外,并且推行稳定物价、改革银行和统一币制等社会经济政策。同时政府也扩大增加当时中国社会的工业和农业生产,使得工业增长率达7.7%以上[72]。在民生生活方面,则有新生活运动。更在1932年首次派遣代表团参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5]:192

抗战时期

[编辑]
武汉会战期间的国军士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在100天内占领整个东北地区。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日军卢沟桥进攻平津地区。不久后华北沦陷,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大规模会战,是为淞沪会战。12月,首都南京沦陷,日军开始进行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撤退到重庆[17]。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约有170万人投入作战[注 10][81]。尽管国民革命军因装备、经济等因素在整体战争中处于劣势,但仍成功把日军拖在中国战场,并在部分战役中获得胜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12月9日,国民政府对日宣战,加入同盟国[82]英国也开放滇缅公路以运补物资,不过日本也相继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汪精卫国民政府傀儡政权。1943年1月9日,汪精卫政权对英美盟军宣战。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发表《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应将窃取自中国之所有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与中国对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命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初,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同时,苏联对日宣战,出兵占领中国东北。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签署《降伏文书》。9月9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呈交投降书,至此中华民国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在隔年将首都迁回南京[83]。国民政府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不仅光复抗日战争期间沦陷的领土和日本控制的满洲地区[84][85],还接管南海诸岛及清朝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和澎湖群岛[86][87]。国民政府经过谈判废除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和英国、美国等国改签署平等条约[88]

第二次国共内战

[编辑]
行宪后首次举行的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1945年开始,国民党与共产党便在美国斡旋下就联合政府展开和谈[70]。1946年12月25日,国民党主导的制宪国民大会在受到共产党抵制的情况下,通过《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初,美国调解失败后[89]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90]。同时国民政府因错误的政策,造成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失去民心[91]。2月28日,台湾爆发二二八事件[92][93]。年底,国民政府在各界要求下正式颁布宪法、实施宪政,并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1948年,蒋中正与李宗仁当选行宪后第一任总统副总统,并于5月20日正式就任[94]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锦州

1948年,共产党开始对国民党展开军事战略反攻,并将部队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大战役后,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1949年1月底,蒋中正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总统职位。4月,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共召开的北平和谈破裂后,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并占领首都南京及全国经济中心上海[95]。代总统李宗仁认为大势已去,而经香港飞往美国;蒋中正则撤退至西南地区继续指挥军队抵抗[96]。10月1日,中共在北京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70][97]。12月,蒋中正下令已撤至西南地区的中央政府退守台湾地区台北市也成为中央政府所在地[98][99][100]。撤退途中除了将外汇和黄金储备移往台湾外,国军和老百姓也跟随中华民国政府撤往台湾[101][102]。1950年4月初,西昌战役的败北象征着国军失去对中国大陆的控制权,5月再失去海南岛与广东省万山群岛,完全退出珠江流域的华南地区。至此,中华民国政府的实质统治区仅剩台湾全境、澎湖群岛、福建省金门马祖浙江省舟山群岛,而中华民国在大陆的残余军事力量也在同年由中共发起的全国大剿匪中被完全消灭。1955年,国军自一江山岛撤出,中华民国政府便仅控制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地[103][104]至今。

1949年10月1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迁往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权,并将其视作已经灭亡的朝代。至今中国大陆的历史类教科书都将1949年作为中华民国实际结束的年份[105]

政治

[编辑]

中央政府

[编辑]

中华民国政府是中华民国的治权机构,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于湖北省武昌府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之后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多次政权替换[106]武昌起义次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107]黎元洪出任都督[108]。并根据孙中山编定的《革命方略》,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09]。这是中华民国第一个省级军政府[110],在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前实际上扮演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角色。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江苏省南京府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政府机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实施后,南京临时政府由北京临时政府继承,直到1913年10月10日北洋政府正式成立。北洋政府是1912年至1928年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大致可分为1912年-1916年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0年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和1924-1928年奉系军阀统治时期4个阶段[111]。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北洋政府被国民政府所取代[112]

1921年4月2日,广州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第一次采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以反对北洋政府的法统[113],次年随着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而瓦解。1923年3月2日,孙中山回广州设立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重新组建军政府,1925年7月1日改组为国民政府。1927年,短暂分裂为南京和武汉两个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成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与最高行政机关。1948年5月20日,国民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并延续至今[114]

孙中山
袁世凯
汪精卫
蒋中正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的国家元首称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改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北伐胜利后,中华民国大总统由“国民政府主席”取代;1947年行宪后,改称为“中华民国总统[115]。孙中山是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是首任正式大总统;首任国民政府主席是汪精卫;首任总统是蒋中正[116][117];首任总理是唐绍仪政府首脑的职称在北洋政府时期为“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国民政府之后为“行政院院长”。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委员长为蒋中正。

地方割据及分离主义

[编辑]

在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区之外,中国境内还存在着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分离主义势力,其中宣布独立的政权有外蒙古政权、西藏政权、共产党政权以及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等。

中华民国境内宣布独立的政权
大蒙古国(1911-1915、1921-1924)→ 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1992)
1911年12月29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成立博克多汗国,宣布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1915年6月9日,因《中俄蒙协约》的签订而取消独立,宣布归附中华民国并实行“自治”。1919年徐树铮出兵使外蒙古撤销自治。1921年,俄国白军将中国势力驱逐,蒙古国政权得以恢复。1924年博克多汗逝世后,蒙古在11月26日修改宪法,正式将君主立宪制的大蒙古国改为社会主义的“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18]
1911年,外蒙古宣布脱离清朝独立,唐努乌梁海仍为外蒙古统治。而后沙俄趁机占领唐努乌梁海,并怂恿其脱离外蒙古独立。1914年,沙俄在唐努乌梁海宣布独立后将其吞并,并更名为“图瓦人民共和国”。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9年,北洋政府恢复对包含图瓦在内的外蒙统治。1920年1月,苏俄重新占领图瓦。1921年8月14日,图瓦的布尔什维克建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条约,将其改名为“图瓦人民共和国”,并肯定其独立地位。1944年10月11日,图瓦人民共和国加入苏联[119]

图瓦人民共和国

西藏(1912-1951)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中国本土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统治独立。消息传到西藏,引发第一次驱汉事件。1912年12月,流亡英属印度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回到拉萨噶厦政府驱逐清朝大臣及驻军,宣布独立。1913年1月11日,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派人在蒙古库伦签订《蒙藏条约》,互相承认独立。10月,西藏、英国和北洋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120]。1914年3月,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支持西藏独立为条件,换取西藏方面接受麦克马洪线[121]。7月3日,北洋政府退出谈判,当日英国与噶厦政府签署《西姆拉条约[122]。1917年,第一次康藏纠纷爆发,藏军攻破昌都。在英国仲裁下,北洋政府与西藏政府于8月19日签定《中藏昌都停战条约》。1920年,第二次康藏纠纷爆发,西藏政府实际控制康区。在英属印度的斡旋下,国民政府与西藏政府达成和解[123]。194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拉萨办事处的职员被西藏噶厦政府驱离西藏
藏区
东突厥斯坦(1933-1934、1944-1946)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东突厥斯坦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1927-1949)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采取武装夺权,并在中华民国境内先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等苏维埃政权。1937年9月6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更名“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日本占领区建立多处抗日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其控制区改称为解放区
中华共和国(1933-1934)
1933年,陈铭枢李济深中国国民党内反蒋左派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福建发动闽变,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但未获得支持或承认[125]。历时五十余日,于1934年初被国民政府平定[126]
日本傀儡政权(1932-1945) 满洲国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地方割据势力(民国军阀)列表
旗帜 名称 背景 活跃时间 主要控制地区 代表人物 扶植该势力的列强 形势图
皖系 北洋派 1916-1925 安徽 段祺瑞倪嗣冲徐树铮段芝贵卢永祥  大日本帝国
1925年,蒋、冯、阎、李、张势力范围图
1934年,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被迫长征
直系 1917-1926 直隶[133]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齐燮元孙传芳  美国英国 大英帝国
奉系 1916-1928 奉天 张作霖张学良张宗昌  大日本帝国
西北军 1921-1930 陕西 冯玉祥韩复榘宋哲元杨虎城  苏联
晋系 1911-1949 山西 阎锡山  大日本帝国
川军 1919-1938 四川 刘湘刘文辉邓锡侯杨森
黔系 1920-1926 贵州 袁祖铭王家烈王天培周西成刘显世彭汉章
旧桂系 1916-1925 广西 陆荣廷沈鸿英
新桂系 中国国民党 1922-1953 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
滇系 民治党 1916-1927 云南 唐继尧龙云卢汉 法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湘系 中国国民党 1916-1937 湖南 赵恒惕唐生智何键
粤系 1920-1925 广东 陈炯明龙济光陈铭枢张发奎陈济棠余汉谋
马家军[134] 伊斯兰 1872-1949 甘肃 马安良马廷贤 [135]
宁夏 马鸿逵马鸿宾
青海 马步青马步芳
新疆省 1933-1944 新疆[136] 盛世才[137]  苏联

法律制度

[编辑]

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华民国的根本大法,依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理论基础建立。三民主义主张各民族和他国之间平等相处的民族主义、公民得以行使政治权利管理政府的民权主义,以及政府应为人民服务且建构繁荣经济社会的民生主义,因此《中华民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华民国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国”。而五权宪法则确立司法制度独立于其他行政权、立法权、考试权及监察权。宪法除了明确规定五权分立的中央政府体制与地方自治制度,还明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划分采取均权制度以及明列基本国策等[138]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国家的临时基本法。它在中国历史中第一次将“主权在民”的思想立入法规[139]。民国2年(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宪草[140]。民国3年(1914年),袁世凯将国会解散,于5月1日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141]。民国8年(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142]。民国12年(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公布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143]。民国14年(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时又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142]。民国17年(1928年),中国国民党统一中国后,于10月3日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了《训政纲领》,在民国20年(1931年)5月5日召开的国民大会中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44]。民国25年(1936年)5月5日,国民政府筹画《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并发表五五宪草,这是今天《中华民国宪法》的雏形[145]。民国35年(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经国大三读通过[146],并于民国36年(1947年)元旦公布、于同年12月25日施行。自此,中华民国结束训政时期,正式进入宪政时代。但国共内战导致许多条文失去效力[147]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以“原则上承继前清法制”的方式作为过渡。1913年2月21日,司法部通令各省改组法院:“在各省省城设高等审判厅,在地区级行政区及商埠设地方审判厅,县级地方设初级审判厅”[148]。民国16年(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最高法院组织暂行条例》,实行四级三审制[149]。“四级”即在中央设最高法院,在地方设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在不设地方法院的县设司法处;“三审”即同一案件可经三级法院审判[150]。规定在最高法院设置检察署,各级检察厅一律撤销。根据这个条例,各省高等审判厅改为高等法院,地方审判厅改称地方法院。各级检察厅改为检察处,废去厅长职务,另设首席检察官。检察处为各省省府的一部分,受司法部和省政府的指挥监督[138]。民国21年(1932年)10月颁布《法院组织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普通审判机关,由原来的四级改为三级,即:中央设最高法院,省设高等法院,县设地方法院[138]

政治党派

[编辑]

1912年3月,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加政治事务的自由与权利,给政党的兴起提供了比较有利的社会环境。随着章太炎等组建统一党中国同盟会改组为体制内政党,民国初期的政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51]。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政党有:国民党[注 11]进步党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党中国致公党[151]

1912年8月,宋教仁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组成国民党,目标是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组成国民党的内阁,掌握政治实权。在1912年末国会参议院众议院选举中,国民党赢得两院45%多数议席[152]:112。1913年3月,宋教仁在出任内阁总理前被暗杀身亡[106]:86。同年4月,国会正式开幕。为进一步对抗国民党,黎元洪领导的共和党梁启超领导的民主党张謇领导的统一党于5月29日合并为为进步党[152]:112。同年11月,袁世凯将国民党定为非法组织,下令解散。孙中山后联系部分国民党力量,组建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5年,中国国民党组建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并于1928年推翻北洋政府,正式统一中国[114]。1949年,撤往台湾地区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成立[153],北伐时期与国民党合作践行“反帝反封建”宗旨,期间部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54]。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共合作逐渐动摇[155]。1926年,国民党誓师北伐,共产党人领导的北伐军亦加入北伐。1927年4月12日,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中正在南京成立军事政府,由此导致宁汉分裂,而后实施清党[156],国民党右派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决裂[157]。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1928年4月28日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逐渐在赣南闽西等边区建立苏区[158],历经1930-1933年间国民党五次围剿和1934-1936年间长征[159](此段时间亦被称为第一次国共内战)。

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期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即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后两党展开和平谈判,逐步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并于重庆签署双十协定以避免内战,但随后由于双方军事冲突,内战重开,国民革命军随后占领由中国共产党所控制的张家口延安等城市。1946年,国民政府召开制宪国民大会,正式行宪,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拒绝承认。1949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取得大势[160],于北京宣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61]。至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西南战役海南岛战役等战役控制余下大陆地区,结束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中国青年党于1923年在法国巴黎创立[162],1929年8月20日,青年党在香港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自此公开以“中国青年党”进行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青年党以抗日为名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1938年参与重庆国民政府的国民参政会并取得合法地位。中国青年党曾是中国现代史上仅次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三大政党[163],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164]

中国民主社会党渊源甚早,1912年中华民国建国,梁启超统合共和党、统一党和民主党组织为进步党,是当时国会第一大党,学者张东荪虽未入党,然参与密切[165]。1932年,张东荪与张君劢组织中国国家社会党(民社党前身),创办《再生》周刊,反对国民党“党外无党”的一党专政态势,要求国民党终止训政阶段,施行宪政。国社党传承自“研究系”而来,参加重庆国民政府的国民参政会。然而,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名单公布后,非国民党人士缩减,1941年国社党与青年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与无党派人士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希望能成为有力的政治势力,制衡国民党,国社党为重要成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国家社会党退出民盟,与同属梁启超系统的民主宪政党合并,于1946年8月15日正式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1947年,张君劢被推选为党主席,参与制宪国民大会。张东荪亦因此与张君劢决裂,孙宝刚孙宝毅伍宪子沙彦楷等人则组织“中国民主社会党革新派”,反对参与国民政府,不久解散,1948年,又有人另组“中国自由社会党”,终未成气候[166]。当时,由于中国民主社会党与中国青年党共同参与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因而有国民党、民社党、青年党三党为三个合法政党的说法[167]。195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

中国致公党的前身是华侨社团“美洲洪门致公堂”发起的旨在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的海外组织,其早期会员多来自海外洪门三合会人士。1925年10月10日中国致公党正式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68]陈炯明为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169]。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办致公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参加中国共产党倡导并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是国民党左派于1928年初在上海成立的“中华革命党”,于1947年2月改为现名,并选举章伯钧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70]。现在致公党、农工党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党派

疆域

[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靑海[171]。”;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各省及蒙古西藏[172]。”;1946年,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萧次尹麦蕴瑜分别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专员收复南海诸岛,并举行光复仪式、在岛上立主权碑、派兵驻守、绘制南沙群岛地图、重新命名南沙群岛及其群体和个体的名称、编写和出版南沙群岛地理志。1947年,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173]。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174],但并未明文定义其范围[175]。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陆地最大面积为11,357,488平方公里,是全球陆地面积第二大国家[176],国民政府1946年承认外蒙古独立后,排除蒙古地方面积至9,736,288平方公里,至迁台之前中蒙边界尚未划定,疆域最北原为唐努乌梁海萨彦岭[177];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合流处;南至南沙群岛之曾母暗沙海域;西至帕米尔高原喷赤河[178]

行政区划

[编辑]

民国元年(1912年),全国共划分为22个以及外蒙古、内蒙古、青海地方、西藏地方阿尔泰区域塔尔巴哈台共有28个省级行政区。民国2年(1913年)1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划一令”,确立省、三级行政区制度[179]。省级行政单位分为省、特别行政区地方以及直辖市。民国3年(1914年),北洋政府新设四个特别区、四个地方、两个省级商埠以及塔尔巴哈台、阿尔泰、伊犁三个地区,共有35个省级行政区。1924年5月,从苏俄收回东清铁路附属地,设置东省特别区。民国15年(1926年),塔尔巴哈台、阿尔泰、伊犁三个地区被并入新疆省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废除道,另设行政督察区[180]。将直隶奉天两省改为河北辽宁;裁撤京兆地方并入河北省;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四个特别区和青海地方改为省,其中川边特别区改为西康省,新设宁夏省。1930年,自英国收回租借地,设置威海卫行政区,并先后设置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武汉(后改名为汉口)、广州(后降为省辖市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升格)、西京(后降为省辖市,抗争胜利后改称西安并再升格)、重庆(抗战期间设置)等9个特别市。至抗战爆发前,共有38个省级行政区[180]

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自日本接管台湾,并取回东北地区的控制权。东北地区依《东北新省区方案》划设9省3市,威海卫行政区改为省辖市,同时承认外蒙古独立。民国36年(1947年),共有35省12直辖市1地方。民国38年(1949年),以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区域设置海南特别行政区[181]

类别 数目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北洋政府)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自东北新省区方案之后的法理行政区划地图)
22 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商埠 2 胶澳商埠淞沪商埠
特别行政区 4 川边特别区热河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绥远特别区
地方 西藏地方蒙古地方、青海地方、京兆地方
地区 3 阿尔泰区域塔城地区伊犁地区
类别 数目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国民政府)
35 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西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绥远察哈尔热河辽宁、吉林、黑龙江、安东辽北松江合江嫩江兴安、新疆、台湾
直辖市 12 南京上海北平青岛天津重庆大连哈尔滨汉口广州西安沈阳
特别行政区 3 威海卫行政区东省特别区海南特别行政区
地方 2 西藏地方、蒙古地方

首都变迁

[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江苏省南京府成立,南北议和后迁至顺天府[182],此后的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是以北京作为中华民国首都[183]。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定都南京,并且在1931年制定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明文规定国都设立在南京市,确立南京的首都地位。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21日,国民政府宣布将所有中央政府机构迁往重庆[17]。而军事作战中心则是先迁往汉口,并且在武汉会战爆发后再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发布“还都令”,宣布1946年5月5日“凯旋南京”[183]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华民国首都因战局而多次迁移,最终于1949年12月7日迁至台北[184]

主要城市

[编辑]
1930年代的上海外滩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将原有的“”改制为“县”,当时曾有部分地方的县推动市制,但皆被北洋政府挡下。1921年2月,中华民国军政府将广州改设为“市”,开启全国各地实施市制的风潮。同年7月3日,北洋政府颁布《市自治制》,将“市”分为“特别市”与“普通市”两种。全国共有京都(今北京)、津沽(今天津)、淞沪(今上海)、青岛、哈尔滨、汉口(今武汉)等6个特别市[185]。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市组织法》,将“市”分为“省辖市”和“院辖市”。省辖市则与县同级,院辖市与省同级,要求人口需达到一百万人,但也有例外。1948年,《中华民国宪法》公布后,院辖市改称“直辖市”。1949年前,全国一共有12个院辖市[186]

编号 行政区 简称 设立年 面积[180]
(km²)
人口
(1948年)
地区 编号 行政区 简称 设立年 面积[180]
(km²)
人口
(1948年)
地区
51 南京市 1927年 465 1,030,572 华东 57 大连市 1945年 149 722,950 东北
52 上海市 494 4,300,630 58 哈尔滨市 1946年 803 637,573
53 北平市 1928年 716 1,672,438 华北 59 汉口市 1927年 133 641,513 华中
54 青岛市 1929年 950 759,057 60 广州市 1947年 252 960,712 华南
55 天津市 1928年 185 1,707,670 61 西安市 1948年 207 502,988 西北
56 重庆市 1939年 328 1,002,787 西南 62 沈阳市 1947年 262 1,094,804 东北

注:广州、西安、沈阳等三个城市兼具院辖市与省会的双重地位;广州曾于1930年设直辖市,后撤销;大连、哈尔滨、西安、沈阳未有简称。

外交

[编辑]

北洋政府

[编辑]
北京学生在五四运动期间发起示威行动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中国陷入地方割据与战乱之中。191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为换取沙俄的援助和承认北洋政府,与其签订《中俄蒙协约》。自此,俄人势力入侵外蒙古[18]。同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为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向五国银行团借款高达二千五百万镑,并同意以盐税、海关税抵押,将盐务交给外人交办,被认为是丧权辱国[187]。1914年5月29日,日本胁迫袁世凯签订“中日朝鲜南满往来运货减税试行办法”六款,东北商业遂被日人所垄断。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恐日本援助孙中山,特派孙宝琦李盛铎二人赴日本疏通,日本借机提出东北五铁路之建筑权相要挟。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日本借口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最初,袁世凯宣布中华民国中立,并禁止德、日在中国领土交战,但在日本威胁下,承认山东东部为交战区。日军在山东登陆后,没有集中兵力攻打德军,反而向西占领青岛济南的山东铁路全线。这时中国孤立无援,英国、俄国都默许日本的入侵,美国即使同情中国,也不愿与日本对立[188]:108-109。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要求日军撤退回国,或暂照《胶澳租借条约》留驻青岛。日本以欧美各国无暇顾及远东,复窥袁世凯称帝野心,于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面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日军占领青岛直到1922年。1917年3月14日,中国与德国断交。同年8月14日,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发布《大总统布告》,正式宣布对德、宣战。1919年9月15日,中国宣布终结对德战争,然而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却不能保护国家利益-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主权,但英、法、却将德国的利益转送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只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以示抗议[189]

国民政府

[编辑]
1929年,苏军入侵中国东北地区

1928年5月,日本蓄意制造五三惨案。惨案发生后,日方否认屠杀中国军民,反而要求国民政府道歉、赔偿、惩凶。5月10日,国民政府派伍朝枢立即赴美寻求帮助。5月11日,日军攻占济南[190]。5月15日,美国公开表示对日不满。但直至次年3月,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中日济案协定》之后,日军才退出济南。1928年6月,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1929年7月,甫接手东北事务的张学良积极响应,决心收回苏联控制的中东路。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市内的苏联商业机构[191],导致苏联政府宣布与国民政府断交。8月14日,苏联开始沿中东路一线向中国进攻,中国军队损失巨大。张学良不得不在11月26日要求停战,并于12月20日签订《伯力会议议定书》,恢复苏联在7月10日以前在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国民政府一方面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一方面“诉之国际联盟,请求主持公道”[192]。9月23日,国民政府就此事照会美国政府,希望对方“深切关怀”。1932年1月2日,蒋中正发表演讲,论述对日宣战之弊害[193]。3月,满洲国成立。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9日,国民政府对德、意、日宣战,加入同盟国[194]。1943年,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光复东北且接管台澎,成为迄今唯一实际同时统治台海两岸的共和制国家。参与创建联合国并凭借其在对日作战中做出的贡献,成为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195]。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及不干涉新疆内部事务等条件下,允许将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举行公民投票,结果97%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96]

军事

[编辑]

武装力量

[编辑]
北洋军阅兵式
配有德式装备的国民革命军

民国初年,袁世凯创建的北洋军中华民国陆军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将领雄霸一方,在各地建立军阀割据,划分势力范围[197]。直到1924年,中国国民党师法苏联共产党军事制度创设国民革命军,成为北伐后到行宪前的国家武装力量[114]。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国民革命军中发展起其所领导的武装势力。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江西省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成为名义上属于国民革命军的武装力量。抗日战争结束后,因国共合作破裂而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98]。而国民革命军则在1947年成为“中华民国国军[199]

中华民国海军承袭自清朝的传统,与英国的交流较多,其次是日本。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任命陈绍宽为海军部部长兼总司令,初期舰队约44艘,排水量3万余顿[200]。至抗战前夕,舰队增至58艘,排水量5万余吨。1937年战争爆发前编成四舰队,主要任务为掩护陆军防守作战[201]。对日抗战期间,海军几乎全灭,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接收来自日本、英国与美国的舰艇之后才逐渐扩大编制,从此之后的主要交流对象都是美国[202]

中华民国空军始于1920年在广东省番禺县大沙头成立的航空局,当时仅有三架飞机与两架JN-4“詹尼”教练机。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成立航空处。1928年,航空处改为航空署,辖航空队四个队,共有飞机24架[203]。北伐胜利后,西方于1929年解除持续十年的对华武器禁运。1934年起,国民政府借由军火代理商威廉·鲍雷的协助下与美国柯蒂斯-莱特公司合作建立中央飞机制造厂[204],并开始引进国外零件组装飞机。中华民国空军建军初期所使用的霍克II战斗机以及霍克III战斗机皆为美制产品[205]。1937年至1941年间,苏联红军向国民政府提供大批伊-15战斗机伊-16战斗机SB-3轰炸机以及苏联航空志愿队参加抗日作战。美国战机在军中占比曾一度下降,1941年苏联撤回援助后,国民政府又开始大量使用美制机种。此外,在抗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还曾接收过一批由英国设计、加拿大生产的木制蚊式轰炸机[205]

军事建设

[编辑]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第一任校长蒋中正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兵役法》确立义务兵役的基本原则,但并未严格依法实行征兵[206]。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最高的是国军德械师,单兵装备制式头盔、配备国造中正式步枪或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步枪、国造仿制捷克ZB26式轻机枪二四式重机枪、统一的弹链等装具。装备德制克鲁伯 75mm 野炮波佛斯M1930山炮PaK 36反坦克炮以及88毫米高射炮、建制内装备师团两级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国军德械师开赴淞沪参加对日作战时还配属德制SFH 18榴弹炮坦克装甲车,但在经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后,基本损失殆尽[207]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1912年至1923年期间,共办九期,毕业生6300余人,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并有1700余名毕业生成为将军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于1924年,是联俄容共下的产物,北伐后迁往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西迁四川成都,大部分大陆时期的毕业生都曾经参与北伐、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等战事[208]。而中国共产党则在1933年10月17日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大窝村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长征后与陕北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为西北工农红军学校,后扩编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209]。1937年4月,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210]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从清朝继承几所海军训练学校,但是因军阀割据的因素彼此各拥战舰、各自为政,到国民政府统一时派系与省籍问题互相内斗的现象极为严重。抗战的爆发某种程度上成为国民政府整肃契机,过去所有派系因主战舰被日军消灭,沿海领土丧失,因此海军通通搬迁到四川,海军训练单位也只剩下由闽系把持的马尾海军学校。1937年至1945年马尾海军学校共毕业航海班五届、轮机班两届、造舰班一届共133名学生[211]

中华民国空军培训机构最早起源于1913年由北洋政府建立的南苑航空学校,办学共15年,培养四期共158名飞行学员[212]。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东山创立军事飞机学校,从黄埔军校毕业生中遴选八人学习飞行。1929年,国民政府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创立航空班。1932年,更名为“中央政府航空学校”,校址定于浙江杭州笕桥。抗战爆发后迁至云南昆明,并于1938年正式定名为“空军军官学校”,抗战胜利后迁回笕桥。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失利后,迁往当时的台湾省高雄县冈山镇(今高雄市冈山区)复校[213]

经济

[编辑]

经济发展

[编辑]
中国化学工业社创办人方液仙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提出实业救国[214],不少在日本经商的侨胞聘日本工程师回国开设火柴工厂,但这些火柴工厂要靠日本技术、日本机械、日本原料来维持生产[215]。1920年,刘鸿生江苏省苏州市建立鸿生火柴厂[216]。1927年,瑞典火柴到中国倾销[217],鸿生火柴厂难以与“洋火”抗衡,于是联合另外两家民族企业合建了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218]。1931年,大中华火柴公司年产火柴15万箱,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火柴企业[219]。1933年5月,大中华火柴公司生产的国产火柴亮相芝加哥世界博览会,高质量的火柴和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火柴盒,使很多参观者对中国火柴工业刮目相看[220]。日本侵华后,将大中华火柴公司定为“敌产”对其实行“军管理”,大中华火柴公司被迫停工[221]。1912年,方液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最具有规模的日用化工品工厂中国化学工业社[222],生产闻名全国的“三星蚊香”、中国第一代牙膏“三星牙膏”、“箭刀”牌洗衣肥皂等,与洋货轻工业产品相抗衡,被誉为“国货大王”[223]。1940年7月25日上午,方液仙遭日伪当局特务杀害,终年47岁[224]

1915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德国丹麦等国聘请军事工程师,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军工厂订购制造机器设立巩县兵工厂。1919年(民国八年)正式投产制造,成为当时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1938年,巩县兵工厂遭日军飞机轰炸,制造步枪的第五厂成为废墟,全厂停工。1921年,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设立奉天军械厂[225]。1922年4月,奉天军械厂改为东三省兵工厂,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1931年,试制10发自动步枪成功,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占领。1948年12月2日,沈阳兵工厂被中国共产党军工部接收,成为当时最大的枪支生产中心[225]。1919年,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成立后,即决定在北京石景山建炼铁厂[226]。1922年初,石景山炼厂已设有250吨化铁炉2座、热风炉4座,工程80%告竣,但由于资金短缺被迫停建[227]。1938年后,日本控制的兴中公司抢占石景山炼厂,更名为“石景山制铁所”,将其变成日军的后方钢铁基地。从1919年到1949年,石景山钢铁厂30年仅产出生铁28.6万吨[227]

1931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社会经济状况也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准。这时期电力业年平均增长9.4%;煤矿业为7%;水泥业为9.6%[228],钢为40%[229]。除此之外,农业方面以乡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为三大主体的乡村建设,提供广大的原物料与食物,并开始享受到市场整合的现代经济制度[230]

金融体制

[编辑]
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百元法币

中华民国政府自成立后即厉行经济改革,统一货币,改革自清末以来金融货币制度混乱情况。1912年和1913年,财政部曾两次设立币制委员会,讨论国家币制的问题,但都无果而终。1914年2月7日,《国币条例》公布,规定中国采用银本位,定银圆为国币。同年12月及隔年2月,先后由天津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元新银币,即袁头币。1931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由于英国日本放弃金本位制,导致以白银为基础的中国货币大幅贬值,而美国政府的购买使白银大量外流[231]:10

1935年起由国民政府发行新的法定货币法币,结束了中国使用接近五百年的银本位币制。1918年,中华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于南京公债的发行中心也随之南移,北平证券交易所经营的公债失去往日的优势,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北平证券交易所于1939年初歇业。

国民政府大量发行法币,使中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法币的发行量自1945年的5569亿元增长到1946年的8.2万多亿元,到1948年时已激增至660万亿元[232]。1947年发行的钞票最高面额为5万元,到了隔年中已到了1亿8千万。1948年8月,国民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改革,用新发行的金圆券取代原有流通的法币。结果十个月内,金圆券的发行额就增至1千万,贬值超过二万倍,使大陆民众经济损失极巨,新疆省银行甚至发行了面额为60亿圆的纸币。1949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发行银圆券取代价值已近废纸的金圆券。银圆券发行的同时,中国大陆政局形势渐变。银圆券随着局势,价值亦大幅贬值,最后被中国共产党发行的人民币所取代[233]。同时期,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发行的“旧台币”也大幅贬值,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迫使政府在1949年6月发行“新台币”来取代原有的“旧台币”,兑换比率为1比4万。

除了法定货币之外,还有许多地方性货币仅在特定的地区流通,如:限在台湾流通的旧台币、在东北九省流通的东北券、在藏区流通的藏币四川藏洋、在苏占满洲流通的苏联红军票等;还有由中共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货币边币北海币内蒙古解放区货币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人民币等;在日本占领区还流通著由汪精卫国民政府发行的中储券、由华北政务委员会发行的联银券、由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发行的蒙疆券以及由满洲国发行的满洲国圆等。

基础建设

[编辑]
陇海铁路的一座铁路桥被日军炸毁(1938年)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指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在《建国方略》中,企划了“完成铁道十万英里(十六万公里)”的宏伟蓝图[234]北洋政府交通部之下设“路政司”以主管全国铁路。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10月14日于上海筹办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全国铁路建设。国民政府的铁路以国营为主,部分路线开放民营,由铁道部掌管全国铁路事务。1932年,中国颁布第一部铁路基本法规——《铁道法[235]。1927年至1937年间,国民政府共修铁路3793公里[235]。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未被占领地区建成了1500公里铁路,在支持经济和军事上起了重要作用[236]。1945年抗战胜利时,全国铁路里程数约30,190公里(包含占领区路线)[236]

中国早期铁路沟通各站间的电报电话,其传输线路皆为架空明线。民国2年(1913年),津浦线有电报线3条,采用莫尔斯式电报机[237]。民国3年(1914年),陇海线开封铜山间架设电线路2条,随着铁路的延伸修筑,又陆续架设运河至大浦、运河至海州间3条通信线路、海州至新浦2条、新浦至大浦1条。为适应长途电报业务的发展和减少锈蚀损坏,民国10年(1921年),沪宁线开始架设每英里150磅的2.5毫米硬铜线。民国13年,沪宁铁路南京地区开始装设磁石电话机,并与津浦铁路浦口站接通[237]。民国24年(1926年),陇海线徐州连云港间共有架空线路4条,分别用于长途直达电话电报、行车调度电话和站间闭塞电话[237]。1933年全国电话线路总长度为14,800余公里,到1936年上升到48,000余公里[230]:846

1928年,交通部拟订全国公路计划,以兰州为公路中心,分全国公路为国道、省道、县道3种,总长为41,550万公里,预计10年完成[238]。1928年,全国已有公路29,127公里。国民政府把公路建设列为国家经济建设要政[239]。1932年5月,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奉命督造“苏、三省联络公路”[240];11月,开筑“苏浙皖七省联络公路”[241];1934年10月,开筑“湘鄂五省联络公路”[242]。至1936年6月止,各省完成联络公路共计21,000余公里,可互通公路计30,000余公里。此外,尚有已兴工路线3,900余公里。1935年至1936年,修筑西兰公路(西安至兰州)约700公里,西汉公路(宝鸡汉中)250余公里、汉宁公路(汉中至七盘关)150余公里。至1936年底,全国共有公路108,117公里,中国公路网已基本形成[243] 。中国抗日战争前,国民政府修筑公路8万公里,使中国经济得以发展。

科学技术

[编辑]
詹天佑
梁思成与林徽因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军阀割据,以及西方列强德国、英国、美国等在各地租界掠夺物质财富,加之1937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和1945年至1950年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华民国科技发展缓慢。1912年,詹天佑发起了“中华工程师会”,总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之后一直到1949年,一共有科技社团150多家[244]。1928年,国民政府建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担任第一任院长[245],同时建立“学术评议制度”和“院士制度”,一共院士81名。同时期,“国立北平研究院”和“中国西部科学院”等地方科技学院建立,部分大学也建立研究院所[246]。1930年,中央研究院建立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研究所,为往后的中华民国的科技奠定坚实基础。

中华民国科技在数学领域达到国际水平,杰出的数学家有:陈建功苏步青华罗庚等。在物理学领域有近代中国物理学的先驱和开山人是吴有训,是公认的首位对世界现代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人科学家。而化学界的代表人物是侯德榜,他使得当时中华民国的制碱技术领先世界。1926年,他制作出亚洲第一批“碳酸钠”,以“红三角”作为商标,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等夺得金奖。1939年,侯德榜又发明“联合制碱法”,把“纯碱厂”和“合成氨厂”联合,制作出“纯碱”和“氯化铵”,这种方法被誉为“侯氏制碱法”。竺可桢是中国气象学方面的先驱,创建中国现代气象学。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界的代表,他留学日本,曾学习造船,造船需要,他又到英国学习地质学来寻找铁矿,他主要研究地质现象的本质、地壳结构和构造规律,1920年代提出“地质力学”理论,从而在各地发现石油资源,否定西方科学家所谓“中国贫油论”。建筑学方面,茅以升设计和建造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大桥。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建筑学家对“中国建筑民族传统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有着连接作用。

社会

[编辑]

人口

[编辑]

据统计:1913年,中国人口为4.32亿[247];1928年为4.75亿[248];1939年为5.18亿[249];1947年为4.57亿[250];1948年为4.61亿[251]。其中在1911至1936年间,中国人口从4.1亿增长到4.6亿,年均增长率达到1.03%。尽管抗日战争时期又一次导致人口下降,但1949年底仍达5.4亿[252]

从民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口模式发生从传统时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到现代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转变,而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民国时期经济社会和医疗的进步[253]。但是民国时期的战乱导致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下降,天灾人祸造成人口大量非自然死亡[21]

民族

[编辑]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曾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革命纲领。12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中不提“驱除鞑虏”,专述“民族主义”,还对民族复仇论进行批判。孙中山于三民主义中提倡将五族归成一个“中华民族”。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由于中华民国政府以“五族共和”与“民族融合”的口号宣传,以及诸多学者的提倡,使得“中华民族”广为人知[254]。作为国旗的五色旗上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汉族(红)、满族(黄)、中国蒙古族(蓝)、回族(白)和藏族(黑)。其中回族泛指穆斯林民族,如汉语穆斯林,也包括新疆维吾尔族[255]

教育

[编辑]
建于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校门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开始对学制系统进行改革。陆续颁布《学校系统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师范教育令》、《实业学校令》等法令,最终由北洋政府合并为一个完整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256]。分为初等教育(共七年)、中等教育(共四年)和高等教育(大学为六或七年、专门学校为四年)三个阶段[257],缩短学习年限、小学男女同校、废除两性差别[258]。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颁行“壬戌学制”(也称“六三三制”),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确立。北洋政府时期,政府模仿日本制度,设立大量的专门学校及单科大学。国民政府北伐后,美国制度成为主流。民国初年,在华教会学校达六千所,在校学生三十万名。后来由于民族主义高涨,中国掀起抵制西方教会学校的运动。国民政府成立后,西方教会学校须向教育部注册,并不得强行开设宗教课程、强制宗教信仰及礼拜。至1948年时,除内外蒙古黑龙江宁夏河北青海西藏新疆之外,其他省市皆有一所国立综合大学。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成立满洲国后,实行日本化教育:教师大部分是日本人,用日语授课;中小学每天早上须向新京作“满洲帝宫遥拜”,再向东京方向作“日本天皇陛下遥拜”;学生同时须以日语背诵皇帝诏书《国民训》;体育课使用的教材最初全部照搬日本,称为“满洲体育教授参考书”。直到1944年,文教部制定统一的教材《学校体育科教授要目》[259]

由于西方人认为文字体系的发展必须经由表词文字到音节文字再到字母文字的阶段[260],“文字发展三段论(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这套文字进化理论主宰西方学术界[261]。中国的象形文字被认为停留于原始的进化的初阶,不能适合现代人的需要,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障碍[262]钱玄同鲁迅陈独秀一致认为中华文化已成僵死之物,想保种救国,非废灭汉文中国历史[263]。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4卷4期上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一文说: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1923年,钱玄同又在《国语月刊》第一卷《汉字改革专号》上发表〈汉字革命〉长文:“我敢大胆宣言: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发展,全世界的人们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何以故?因汉字难识、难记、难写故;因僵死的汉字不足以表示活泼泼的国语故;因汉字不是表示语音的利器故;因有汉字作梗,则新学、新理的原字难以输入于国语故”[264]。1918年,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点是采用符号表示声调。这虽然不是一种直接的拉丁化方案,但用符号表示声调的方法却延续到汉语拼音方案。1928年,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特点是用字母的拼法来表示汉语的声调[265]。1935年,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324字。不过,此次简化却引起轩然大波,时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尤为反对。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266]

体育

[编辑]
刘长春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24年8月24日成立,1931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267]193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东北短跑健将刘长春拒绝代表满洲国而代表中华民国参加比赛,这是中华民国首次参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68]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华民国正式组织大规模的代表团前往德国柏林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田径举重拳击自行车等7个项目的比赛,由于当时中国整体体育实力尚不足,并未在运动场上取得名次。194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代表团王正廷任总领队,参加篮球、足球、田径、游泳和自行车等5个项目的比赛[269]

传媒

[编辑]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制度的倒台,中国的民办报刊进入一个兴旺的发展时期。1913年,全国大大小小的报馆达五百多家,言论的自由度更是相当发达[270]。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导令北洋政府颇为不满。于是,袁世凯对全国报业进行查禁和整顿,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报业萧条。因时逢农历癸丑年,故在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271]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后在重庆发行过刊物的民营报社、通讯社即达二百多家。除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以外,还有《国民公报》、《时事新报》、《西南日报》以及无计其数的杂志和期刊,不但在经济、民生问题上可以畅所欲言,就是在政治上也不受限制。甚至在1946年下半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由于国共和谈仍在名义上进行,国民党政府仍然允许《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发行[270]。1946年9月1日,创刊于上海的《观察》是宣传所谓“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性刊物,但在1948年12月24日被中华民国政府查封,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人士希望在中国实行所谓“第三条道路”的彻底破灭[272]

社运

[编辑]

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运动多由“中国民族主义”情绪引起[273],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运动有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五四运动抗议北洋政府的外交软弱,当时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274]。1925年5月30日,青岛、上海等地爆发抗议日本棉纱厂非法开除及殴打工人的五卅运动,后遭到开枪镇压,当场死亡13人[275]。1926年3月18日,国民党与共产党在京兆地方共同发动反帝国主义运动,要求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被北洋政府武力镇压[276]:370。1935年12月9日,由中共通过“北平学联”发动一二·九运动,要求“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277]。1946年2月,爆发中国学生抗议苏联侵犯中国主权的反苏运动[278]

民国时期的改革运动有1926年由知识分子发起的一个改造中国戏剧的国剧运动,要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279]。以及1934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公民教育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丢垃圾,养成整洁习惯等[280]

灾害

[编辑]

自民国成立以来至1937年,至少有15年时间发生水、旱等灾荒[281][282]。此外,在1919年、1926年、1932年还曾爆发过大规模的霍乱流行,属于全球性的“第六次霍乱大流行[283]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重大灾害[284]
事件 灾况(死亡人数)
1912年中国台风 5-22万人
1918年南澳大地震 0.1万人
1920-1921年华北大旱灾 50万人
1920年海原大地震 23.4-27.3万人
1921年湖南饥荒 1万多人
1921年宫家决口 1万多人
1921年江淮大水 死亡2.5万人,受灾人口766万余人[285]
1922年汕头台风 6-10万人
1923年炉霍-道孚地震英语1923 Renda earthquake 0.48万人
1925年大理地震 0.5万人
1927年古浪大地震 4.15万人
1928-1930年年馑 100万人[286]
1931年江淮水灾 40-400万人,受灾人口5127万人[287][288]
1931年富蕴地震 1万多人
1932年昌马地震 7万人
1933年叠溪大地震 1万多人
1935年长江洪水 14.5万人
1937年菏泽地震英语1937 Heze earthquakes 0.33万人
1938年文夕大火[注 12] 3万多人(可辨认遗体)
1938年花园口决堤 近90万人[289]
1939年天津水灾 1.33万人
1941年重庆隧道惨案[注 13] 0.2-0.3万人[290]
1942年本溪湖煤矿爆炸[注 14] 0.3万人[291]
1941-1943年河南饥荒 28.8-148.5万人[292]

文化

[编辑]

思想

[编辑]
胡适
陈独秀

清王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兴起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取代了对封建帝王的忠诚。与此同时,白话文学、乡土文学、大众媒体、知识分子辩论和群众动员的思想变得愈发重要。[231]:9

民国初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它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颠覆中国中心主义、否认自身的文化价值、认同西方文化以及民主共和制,走向欧洲中心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提倡民主科学,批判传统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293]。此外,同时期的孔教运动新儒家等思想亦有不小影响。1912年初,中华民国颁布一系列禁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停止学校读经教育等文化改革政令[294]

文学

[编辑]
马路天使》电影片段,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由田汉作词

1910年代后期,由作家及学者发起一场文学与语文的改革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胡适在1917年1月号的《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并认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295]新文学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文学,开创一代新文学。促成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新文学团体的产生,涌现一大批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杂文家[296]

1942年5月,毛泽东陕西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倡文艺介入政治、为工农兵服务,对后来文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940年代,延安时期文学的代表作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297]

艺术

[编辑]
聂耳(左)、田汉(右),1933年摄于上海市
风云儿女》电影片段,包括著名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民国时期是一个艺术大家辈出的时代,中华民国早期的音乐主要是放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题材,如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298]。民国早期的著名水墨画画家徐悲鸿擅长画马,画技融合中西;齐白石则融合传统水墨画和民间绘画,擅长画虾、花、鸟、鱼等[299]。 1920年代和1940年代,共有18部国产影片走向世界。其中1934年由著名导演蔡楚生拍摄的故事片《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片[300]。1930年代,中国的电影明星有胡蝶阮玲玉金焰陈燕燕王人美高占非黎灼灼陈玉梅郑君里黎莉莉[301]

身着旗袍的白虹姚莉周璇李香兰白光祁正音合照

中国传统戏剧都以唱为本位,因此演戏多称为“唱戏”,看戏则称为“听戏”,几乎等于歌剧。直到20世纪初,中国才有话剧出现,并于1928年由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共同确立“话剧”的名称[302]

饮食文化

[编辑]

1920年代初,旗袍迅速流行。各地饮食文化融合创新。以挂炉烤鸭为代表的北京菜实际上是由鲁菜市肆菜谭家菜清真菜宫廷菜五种风味的菜肴融合而成[303]。上海饮食则根据当地口味对粤菜川菜加以改良,形成“海派粤菜”、“海派川菜”。此外,西餐也在大都市流行。1930年代末,上海有各种西餐厅近百家。到1940年代末,约有店、摊上千家,分等式[304]

历法与节日

[编辑]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清朝宣统”年号,以“民国”作为国家纪年。这种纪年方式以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元年,与西元相差1911年,月、日、置闰则同格里历北洋政府随后确立了一些国家纪念日,如1月1日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4月8日国会开幕纪念日、5月9日国耻日、4月5日植树节、10月10日国庆纪念日、12月25日云南起义纪念日等。但由于阴阳历并行,这些新纪念日主要是上层官厅、学校来纪念,在民间社会中并无太多表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停用民国纪年,只使用“西元”表示年份。而中华民国政府控制的台湾地区则沿用民国纪年至今[305]。民国纪年为全世界现存连续不间断使用第一长之单一国家纪年法—超越兰芳共和国于1777年到1884年的纪年法(兰芳元年到兰芳一百零八年)[306]。中华民国成立后,在汉族传统节日之外,还设立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日。

日期 节日 缘由
1月1日 新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改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307]
3月5日 童军节 由于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6年3月5日创办中国童子军总会。因此在1935年,委员会再次议决将每年3月5日定为“童军节”[308]
3月25日 美术节 1940年5月,中华美术学会举行第一届美术年会,会中决定向教育部申请,将每年的3月3日订为“美术节”。三年后,教育部批准这项决议,不过却将美术节订在3月25日[309]
3月29日 青年节 1943年3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认为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比1919年5月4日的五四运动意义更重大[18]。因此,大会定每年3月29日为“青年节”[310]。1948年,总统蒋中正公布该日为“革命先烈纪念日”[311]
4月4日 儿童节 1931年,孔祥熙发起建立的中华慈幼协济会提议,将4月4日定为“儿童节”,以重视儿童权利、反对虐杀儿童[312]
8月14日 空军节 1940年,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八一四空战,决定将每年8月14日定为“空军节”[313]
8月27日 孔子诞辰日 1939年,国民政府定西历8月27日为孔诞纪念日。1952年,行政院孔子诞辰纪念日改为9月28日[314]。然而江晓原等人认为此日期仍然是错误的[315][316][317]
9月1日 记者节 1933年9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保护新闻工作人员及维护舆论机关》命令[318]。1934年8月,杭州市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建议以9月1日为“记者节”,得到全国的认同[319]
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国民政府规定自9月3日(日本签订降伏文书翌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320],该节日于1955年改为“军人节[321]
10月10日 国庆日 1912年9月28日,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通过决议,将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日-阳历10月10日,定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322]
10月25日 光复节 1946年8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命令[323],订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节”,简称“光复节”[324]

中医

[编辑]
中医针灸

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1920年代,一些有海外游历经验的人士,如余云岫鲁迅、孙中山、胡适、梁启超严复丁文江、陈独秀等倡导废除中医[325]。他们认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比较糟粕太多、缺乏科学依据、不是科学或甚至是伪科学,多半认为中医确切地应该属于方术范畴。其中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一句最为著名[326]。1933年,在讨论《中医条例》(草案)时,行政院院长汪精卫说:“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327]

然而,每次废除中医运动,都有人强烈反对。20世纪上半叶,主张废除中医者往往出自民族改造主义;而反对废除中医的人,则焦灼于药理医理方面。20世纪下半叶以后,支持废除中医者往往焦灼于药理药效;而反对废除中医者则爱举民族主义大旗。至今为止这两派的争论还在继续[328]

注释

[编辑]
  1. ^ 1.0 1.1 中华民国政府于1949年12月7日迁往台北
  2. ^ 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于1932年1月30日至1932年11月29日迁都洛阳
  3. ^ 联省自治[2]
  4. ^ 先后经历由国民党不同派系主政的广州→武汉→南京→重庆等多个国民政府
  5. ^ 国民大会拥有选举罢免及修宪权利,但无法制定行政法规
  6. ^ 6.0 6.1 中国大陆结束于1949年
  7. ^ 立法院拥有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利,但无法修改宪法
  8. ^ “蒙古地方面积根据二十九年辑中华民国统计提要之统计为1621201方公里,因蒙古经准独立,故未列入。”《中华民国统计年鉴》正文第3页,表2(1947年民国各省面积统计表)下方说明[3]
  9. ^ 因内战原因,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出现了恶性通膨现象,中央银行陆续尝试发行金圆券和银圆券来遏制此问题但并无成效。金圆券和银圆券在内战后期虽名义上是法定货币,但由于物价飞涨导致其价值过低而无法进行大额交易,故上述三种货币均变为废纸。后期实际上是以汇率相对稳定的黄金、港币、外币(以美元为主)或以物置物等方式进行交易
  10. ^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共爆发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以及22场大型会战,而造成的伤亡人数高达330多万人。
  11. ^ 之后的中国国民党认为此党与其一脉相承
  12. ^ 文夕大火是长沙历史上最严重、遇难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人为纵火。
  13. ^ 重庆隧道惨案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踩踏事故
  14. ^ 本溪湖煤矿爆炸是世界历史上最严重、遇难人数最多的一次矿难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杨海涛. 雅尔塔密约:罗斯福为何要出卖中国主权. [202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2. ^ 聂 鑫. 近代中国宪法史上的两院制问题 (PDF). [2021-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12). 
  3. ^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国民政府主计处.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4. ^ 民國時期(1911-1949)的目錄與學者數據庫. Harvard University.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5. ^ 吴展良. 民国时期的启蒙与批判启蒙. 台湾大学.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4). 
  6. ^ 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 全国报刊索引.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7. ^ 全国法规数据库: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8. ^ 张志坤. 民国根本有黄金期--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中华民国”. 2016-11-01 [2020-09-22]. 
  9. ^ China, Fiver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07: 116 [201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0). 
  10. ^ 10.0 10.1 10.2 中华民国史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9-23.. 国史馆.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11. ^ 11.0 11.1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 ^ 12.0 12.1 李光伟. 袁世凯是怎样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年2月2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上册)·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政权机构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2-22.. 读书网.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14.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華民國. 半壁江山中文网. 2013-06-13 [2014-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1).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张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台湾信义: 联经出版. 1998-10-26. ISBN 978-9570818260 (中文(繁体)). 
  16.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7. ^ 17.0 17.1 17.2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中国: 国民政府. 1937年11月20日 (繁体中文).
  18. ^ 18.0 18.1 18.2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年7月. 
  19. ^ 蒋经国. 〈危急存亡之秋〉.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 正中书局. 1988: 281. 
  20.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年9月. 
  21. ^ 21.0 21.1 秦晖. 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一) ——帝制兴衰:辛亥百年话“传统”之九. 爱思想. 2011-11-18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2). 
  22. ^ 全民族抗戰勝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光明日报-光明网.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4). 
  23. ^ 《民国社会生活史》-左玉河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
  24.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5. ^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对外宣言书.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21-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抑吾人更有进者,民国与世界各国政府人民之交际,此后必益求辑睦。 
  26. ^ 温跃宽. 被西方誉成为的“民国黄金十年”. 忆库. 2013-10-17 [2014-02-23](简体中文).
  27. ^ 中华民国纪年也称“民国纪年”。
  28. ^ 维基文库.s:中国同盟会盟书
  29. ^ +{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30. ^ 孙中山《中华民国之意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演讲. 上海. 1916年7月15日
  31. ^ 黎民.中華民國國號的來由和意義. 黄花岗杂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3). 
  32. ^ 梅峯.中華民國應譯為「PRC」. 开放网.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2014-07-12
  33. ^ BBC 中文网. 論壇:台總統府網頁加注"台灣". BBC 中文网. 2005年8月29日 [2007年3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12日) (中文(繁体)). 台总统府公共事务室陈文宗上周六(7月30日)表示,外界人士易把中华民国(Republic of China),误认为对岸的中国,造成困扰和不便。公共事务室指出,为了明确区别,决定自周六起于中文繁体简体总统府网站中,在“中华民国”之后,以括弧加注“台湾”。 
  34. ^ 34.0 34.1 美国国务院.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美国国务院历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35. ^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36. ^ Foster Rhea Dulles. America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 1949-1969. Crowell. 1972年: 第235页. ISBN 978-0690076127 (英语). 
  37. ^ 卡尔·A·特罗基英语Carl A. Trocki. Opium, Empire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the Asian Opium Trade 1750-1950. 英国伦敦: Routledge. 1999-11-04: 第126页 [2014-02-23]. ISBN 978-0415199186 (英语). 
  38. ^ 黎东方《细说民国创立·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之役》
  39. ^ 谢忠梁; 谭继和; 蔡济生. 四川立宪派在保路运动中的作用. 社会科学研究. 1985, (5) [2020-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3). 
  40. ^ 呜米. 辛亥百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广东新闻网. 2011-04-25 [2014-02-23]
  41. ^ 乔纳森·芬比英语Jonathan Fenb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国西敏寺: 企鹅出版集团. 2008-05-29: 89–94 [2014-02-23].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42. ^ 李小文. 论武昌首义中的黎元洪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文史网. 2005年7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43. ^ 范福潮.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 南方周末. 2008-09-24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1). 
  44. ^ 张耀杰:民国初年的宪政挫折. 共识网. 2013-05-18 [2014-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中国大陆)). 
  45. ^ 雪珥. 黎元洪谈孙中山:名声是虚构 对革命没有实质贡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凤凰卫视. 2011年7月11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46. ^ Jerome Chʼên. Yuan Shih-kʻai. 美国帕罗奥图: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72年 [2014-02-23]. ISBN 978-0804707893 (英语). 
  47. ^ 张玉法(1999年):《中华民国史稿》第一章〈中华民国的开国〉,第28页。
  48. ^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为何将总统让给袁世凯?. 腾讯网. [2021-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49. ^ 赵瑜. 历史很卑贱:铁打的袁世凯 流水的民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搜狐. 2014年1月15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50. ^ 郭廷以.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1979年: 第28页 (繁体中文).
  51. ^ 李光伟. 袁世凱是怎樣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的?.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2-02-29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52. ^ 郭廷以. 1912──中华民国元年壬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汉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53. ^ 乔纳森·芬比英语Jonathan Fenb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国西敏寺: 企鹅出版集团. 2008-05-29: 123–125 [2014-02-23].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54. ^ 《中央政府与国民党之问题》. 中国重庆: 《大公报》. 1913年6月1日 (繁体中文).
  55. ^ 二次革命失败 孙中山被迫流亡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凤凰卫视. 2011年3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56. ^ 人民网. 1913年11月4日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凤凰卫视. 2009年11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57. ^ 乔纳森·芬比英语Jonathan Fenb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国西敏寺: 企鹅出版集团. 2008-05-29: 第131页 [2014-02-23].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58. ^ 郭廷以. 1916──中华民国五年丙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汉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59. ^ 齐锡生,杨若云.《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0. ^ 政府公布8月14日第567號 (PDF). 中华民国国务院.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9). 
  61. ^ 徐国琦.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影響〉. 人文与社会. 2014-05-29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4) (中文(简体)). 
  62. ^ 凡尔赛条约
  63. ^ 大事纪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国民党.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64. ^ Jacques Guillermaz.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1949. 蓝灯书屋. 1972年9月: 22–23. ISBN 978-0394464794 (英语). 
  65. ^ 陳欽國.護法運動:軍政府時期之軍政研究. Web.archive.org.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9). 
  66. ^ 黄埔軍校創校. 高雄: 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201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中文(台湾)). 
  67.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68. ^ 杨天石. 论1927年阎锡山易帜. 民国档案. 1993, (4). 
  69. ^ 乔纳森·芬比英语Jonathan Fenb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The Fall and Rise of a Great Power, 1850-2008. 英国西敏寺: 企鹅出版集团. 2008-05-29 [2014-02-23]. ISBN 978-0713998320 (英语). 
  70. ^ 70.0 70.1 70.2 美国国务院.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49. 美国国务院历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71. ^ 71.0 71.1 Richard R. Wertz. -Rebellion and Revolution- Nationalist Movemen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biblio英语ibiblio.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72. ^ 72.0 72.1 72.2 温跃宽. 被西方誉成为的“民国黄金十年”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2-22.. 忆库. 2013年10月17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73. ^ 冯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国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09-04: 第5页 [2014-02-23]. ISBN 978-0521771245 (英语). 
  74. ^ 美国国务院.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U.S. Foreign Policy. 美国国务院历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75. ^ 曾景忠. 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年7月9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76. ^ 冯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国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09-04: 第30页 [2014-02-23]. ISBN 978-0521771245 (英语). 
  77. ^ 冯兆基(Edmund S. K. Fung).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Civil Opposition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9-1949. 英国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09-04: 第67页 [2014-02-23]. ISBN 978-0521771245 (英语). 
  78. ^ Denny Roy. Taiwan: A Political History. 美国伊萨卡: 康乃尔大学出版社英语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2-12-19: 第55页至第56页 [2014-02-28]. ISBN 978-0801488054 (英语). 
  79.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中国南京: 国民政府. 1931年5月12日 (繁体中文).
  80. ^ Chen Lifu、Ramon H. Myers和Sidney H. Chang. 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The Memoir of Ch'en Li-Fu, 1900-1993. 美国史丹福: 胡佛研究所. 1993年1月: 第102页 [2014-02-23]. ISBN 978-0817992729 (英语). 
  81. ^ 美国国务院. Japa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1937. 美国国务院历史局.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82. ^ 贵州大学学报. 中国为何1941年才对日宣战?保障英美物资输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网. 2014年7月6日 [2014年8月22日] (繁体中文).
  83. ^ 郭廷以. 1946──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汉典古籍.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84. ^ 陈希杰. 第四章 争端国家的主权论述与评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政治大学. 2003年 [2013年10月18日] (繁体中文).
  85. ^ 王荣霖. 《全球治理與臺灣的活絡模式》. 台湾台北: 思行文化. 2013-12-19: 第169页 [2014-02-26]. ISBN 978-9869005821 (中文(繁体)). 
  86. ^ 杨护源. 终战后台湾军事占领接收的筹备准备 (1945.08.15-10.31)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2-02..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2014年12月18日 [2015年9月9日] (繁体中文).
  87. ^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 “台湾的国际法地位”说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民国外交部. 2011年9月28日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88. ^ 程映虹. 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回顾. 凤凰周刊. 2014-11-14, (第474期). 
  89. ^ 周恩来. 评马歇尔〔362〕离华声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人民网. 1947年1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90. ^ 时代公司. LIFE. 美国纽约: 《生活》. 1956年1月23日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91. ^ CHINA: Snow Red & Moon Ange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时代》. 1947年4月7日 [2014年2月26日] (英文).
  92. ^ Civil wa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新闻.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93. ^ "28 February 194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Taiwan, Ilha Formosa. 2007年 [2013年10月17日] (英文).
  94. ^ 杨天石. 蒋介石曾提议胡适参选总统 意见遭党内否决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人民网. 2010年8月4日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95. ^ 林桶法. 从溪口到台北:第三次下野期间蒋介石的抉择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9-23.. 国史馆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96. ^ Dec 8, 1949: Chinese Nationalists move capital to Taiw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历史频道. [2014年2月23日] (英文).
  97. ^ Anthony Kubek. 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 英国英格兰: Intercontex Publishers. 1971-01-01. ISBN 978-0856220005 (英语). 
  98. ^ 国际危机与两岸关系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4-06-20. 行政院新闻局.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99. ^ 张其昀. 《先总统蒋公全集》第3卷. 台湾台北: 中国文化大学. 1984年4月: 第4,070页 (繁体中文).
  100. ^ China: U.S. policy since 1945. 美国: 美国国会季刊社英语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80-01-01. ISBN 978-0871871886 (英语). 
  101. ^ J.P.D. Dunbabin. The Cold War: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ir Allies. 英国伦敦: Routledge. 2007-12-04: 第187页 [2014-02-23]. ISBN 978-0582423985 (英语). 
  102. ^ Franklin Ng. The Taiwanese Americans. 美国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8-05-26: 第10页 [2014-02-23]. ISBN 978-0313297625 (英语). 
  103.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3). 
  104. ^ 司法院大法官:中华民国宪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繁体中文)
  105. ^ 中国国台办否认中华民国存在 台湾朝野齐声表示无法接受. VOA. [2021-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106. ^ 106.0 106.1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二册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九年庚午:“国民党理事代理理事长前农林总长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被刺。”
  107. ^ 《民国春秋》1994年第4期
  108. ^ 郭卿友. 《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 甘肃人民出版社. 
  109. ^ 武昌首义志士遗稿为“床下都督”黎元洪还原历史_历史频道_凤凰网.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10. ^ 凯风网. 怎样评价湖北军政府 _凯风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111. ^ 北洋政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北京市西城区官网
  112. ^ Findbook > 商品簡介 >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 第三輯, 北洋政府:1912-1927.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13. ^ 孙镇东著,国旗国歌国花史话,第9-10页
  114. ^ 114.0 114.1 114.2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115. ^ 国史馆.中华民国史事纪要
  116. ^ 张朋园、沈怀玉,《国民政府职官年表》,台北,1987年6月
  117. ^ 刘寿林 等:《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8月
  118. ^ 蒙古是中華民國憲法領土嗎?. 美丽岛电子报. 2016-03-03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5). 
  119. ^ 陈春华. 俄罗斯有关蒙古问题研究述评. 近代中国研究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6-07-19. 
  120. ^ Tsering Shakya. The Dragon in the Land of Snows: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Since 1947.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279. ISBN 978-0-231-11814-9. (英文)
  121. ^ "Convention Between Great Britain, China, and Tibet, Simla (191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bet Justice Cen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 March 2009
  122. ^ Sinha, Nirmal C. The Simla Convention 1914: A Chinese Puzz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12 (PDF page 8),Reproduced from the Presidency College Magazine: Diamond Jubilee Number (Calcutta 1974)
  123. ^ 林孝庭. 戰爭、權力與邊疆政治:對1930年代青、康、藏戰事之探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4年9月: 105–141 [2017-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7). 
  124. ^ 铲除危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毒瘤——“三股势力”(一).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25. ^ 吴明刚. 国内外对福建事变的反映. 福建党史月刊. 2005, (11). 
  126. ^ 茂清. 福建事变痛史. 文史精华. 2003, (8). 
  127. ^ 陈永发:关于满洲国之建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8. ^ 溥仪:《我的前半生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6-07.》
  129. ^ 喻大华. 末代皇帝溥仪(十八)伪皇退位 百家讲坛20101130. 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0-11-30 [2010-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4) (中文(简体)). 
  130. ^ 杨克林、曹红. 《中國抗日戰爭圖誌》.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5年1月. ISBN 7805215413. 
  131. ^ 支那新中央政府一览. Kongfz.cn. 1940-01-01 [2017-06-21]. 
  132. ^ Jingwei Wang. (珍貴片段)1943年1月9日,汪精衛在南京宣布對英美宣戰並發表講話,並有南京和上海市民支持參戰的橫額. 2013-03-27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31) –通过YouTube. 
  133. ^ 张明金、刘立勤《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134. ^ 甘、寧、青三馬家族世系簡表 (PDF). [2018-1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135. ^ 國民政府與青海馬家關係研究 (PDF).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136. ^ 杜元铎. 哈萨克民众拒建“回民国”. 北屯在线. 2010-12-28 [201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简体)). 
  137. ^ 凤凰资讯. 盛世才其人其事. 凤凰网. 2009-07-07 [2009-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28) (中文(简体)). 
  138. ^ 138.0 138.1 138.2 About U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民国最高法院. [2014年2月26日] (繁体中文).
  139. ^ 象征与实质:《临时约法》问题.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40. ^ 人民网.揭秘民国反腐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1. ^ 民国初年袁世凯对中国民主化进程的贡献. 凤凰网. 2009-06-22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中文(简体)). 
  142. ^ 142.0 142.1 檔案樂活情報ALohas第43期. [2015-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43. ^ 薛刚:变动社会中的宪政尝试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Web.archive.org. [2018-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0. 
  144. ^ 张晋藩等.旧中国反动政府制宪丑史.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
  145. ^ 荆知仁. 《中國立憲史》. 台湾台北: 联经出版. 1984年. ISBN 978-9570801224 (中文(繁体)). 
  146. ^ 高全喜. 协商与代表:政协的宪法角色及其变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浪. 2013年11月25日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147. ^ 宪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 2012年5月10日 [2014年2月23日] (繁体中文).
  148. ^ 张生,民初大理院审判独立的制度与实践,政法论坛2002年第04期
  149. ^ 檢察志:機構設置. 天津市地方志网.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2). 
  150. ^ 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理念与现实. [2015-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51. ^ 151.0 151.1 谢彬.‘民国政党史’.1924年.中华书局版.54页
  152. ^ 152.0 152.1 周佳荣、林启彦:《共和国的追求与挫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
  153. ^ James Z. Gao.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a (1800-1949). 美国拉纳姆: 罗曼和利特尔菲尔德出版集团公司英语Rowman & Littlefield. 2009-06-16: 第119页 [2015-06-01]. ISBN 978-0810849303 (英语). 
  154. ^ 林家有.周兴梁,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55. ^ 转型中国第64期:国共分裂. 腾讯历史_新闻频道_腾讯网. [2012-0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3). 
  156. ^ 胡适; 曹伯言. 胡适日记全集. 联经出版. 2004: 747– [2013-01-17]. ISBN 978-957-08-2710-1. [失效链接]
  157. ^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58.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51. ISBN 978-7-5098-0950-1 (中文(简体)). 
  159. ^ 武国友. 红军长征全史(第三卷).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ISBN 7-5602-1842-3 (中文(简体)). 
  160. ^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61. ^ Dieter Heinzig. The Soviet Union and communist China, 1945-1950: the arduous road to the alliance. M.E. Sharpe, 2004. Pp. 79.
  162. ^ “中国青年党建党宣言” ,李义彬编《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63. ^ 陈正茂,《台湾早期政党史略(一九○○─ 一九六○)》,2009年
  164. ^ 谢汉儒,《早期台湾民主运动与雷震纪事:为历史留见证》,2002年
  165. ^ 《功不可灭的哲学大师—张东荪》,郭谦,2005年
  166. ^ 张君劢是谁?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8-08.,中华民国张君劢学会
  167. ^ 《中华民国年鉴》,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2008年
  168. ^ 秦宝琦,《洪门真史》(修订本),200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ISBN 9787211022267
  169. ^ 致公党简介. 中国致公党. 2008-02-02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5). 
  170. ^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介. 中国农工民主党合肥市委员会. 2015-10-28 [201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171. ^ 维基文库.s: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2. ^ 维基文库.s: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73. ^ 1947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方域司编制的《南海诸岛位置图》
  174. ^ 维基文库.s:中华民国宪法
  175. ^ 中華民國憲法§4-全國法規資料庫入口網站. [2015-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6). 
  176. ^ 《凤凰周刊》 《“中华民国全图”流变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第31期. 作者:杨素
  177. ^ 主计部统计局: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民国三十七年六月: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疆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8. ^ 行政院新闻局:中华民国年鉴:第一篇 总论 第二章 土地 第二节 大陆地区
  179. ^ 北洋政府与南京政府的行政区划.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180. ^ 180.0 180.1 180.2 180.3 傅林祥 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181. ^ 两京中央政府时期中华民国省情与地方建设:王會均: 海南特別行政區建制經過————評敍新置樂東、保亭、白沙三縣史實. [2015-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182. ^ 政府公报咨询网.临时政府公报﹝南京临时政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3. ^ 183.0 183.1 國家符號:國都的選定. 中华民国国史馆. [2011-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184. ^ 林献堂. 游揆:中华民国首都在台北市. 今日新闻网. 2002年3月29日(繁体中文).
  185. ^ 浩學歷史網>国学频道>国学书库>中华民国政治史>第七节市制. Guoxue.hxlsw.com.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86. ^ “中国地理”.中华民国国立编译馆发行之地理课本
  187. ^ 马陵合:《垫款问题与民国初年政治的动荡》
  188. ^ 费正清(J. K. Fairbank) (编). 《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 章建刚等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ISBN 7208015589 (中文(简体)). 
  189. ^ 周策纵. 《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 周子平等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14017792 (中文(简体)). 
  190. ^ 济南今日之地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公报,1928年5月21日。
  191. ^ 微博读书-分享改变阅读. [2015-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6). 
  192. ^ 转引自《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75页
  193. ^ 陈布雷等编著:《蒋介石先生年表》,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6月1日,第24页
  194. ^ s:国民政府对日本宣战布告
  195. ^ 第五章:安全理事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联合国. [2014年2月23日] (简体中文).
  196. ^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十五,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
  197. ^ 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1)——軍閥割據形勢概述-民初思韻網.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6). 
  198. ^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演变--中国共产党新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199. ^ 《中华民国宪法》第三十章,明确将国民革命军属于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统领的“全国陆海空军”。
  200. ^ 章骞. 章骞:可怜又可敬的民国海军. 共识网. 2013-11-18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6). 
  201. ^ 陈悦. 《民国海军舰船志1912-1937》 2013年9月第一版.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 ^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1982年.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203. ^ 何邦立. 筧橋精神: 空軍抗日戰爭初期血淚史. 独立作家. 2015-08-01 –通过Google Books. 
  204. ^ 林玉萍. 《臺灣航空工業史:戰爭羽翼下的1935年 ~ 1979年》. 新锐文创出版社. 2011-01-01: 254页. ISBN 978-986-868-154-5 (中文). 
  205. ^ 205.0 205.1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全球資訊網-.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0). 
  206. ^ [新华网]2003年冬季征兵11月全面展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7. ^ 光亭:《铁血虎贲——国民党军的德式师》
  208. ^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史簡介. 高雄. [2013-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3) (中文(台湾)). 
  209. ^ 历史文物:《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招生布告》,保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210. ^ 中国抗日战争系列 -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Fotoe.com.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4). 
  211. ^ 朱寿榕. 抗日雄鹰—马尾海军学校学子. 炎黄纵横. 2015-03-03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212. ^ 卢济明、田锺秀. 南苑航空學校. 中国飞虎研究学会(摘自中国的空军). [2015-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5). 
  213. ^ 空軍官校簡介. 中华民国空军官校. 2014-10-06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中文). 
  214. ^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计划——1912年中国历史大事记. 追学网. 中国历史网. 2017-09-18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215. ^ 大洋历史.利耀峰 林熙整理广州火柴工业与东山火柴厂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5-12.
  216. ^ 刘欣然. 刘鸿生:从洋买办到实业大亨. 南方人物周刊. 2009-04-16 [2021-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217. ^ 火柴大王劉鴻生(薛冰).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 
  218. ^ 镇江火柴厂,一代人的记忆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10-06.
  219. ^ Hsieh, Andrew. The Lius of Shanghai: A Chinese Family in Business, War and Revolution. japanfocus.org. [2013-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4). 
  220. ^ Cochran, Sherman; Hsieh, Andrew. The Lius of Shanghai. 2013. ISBN 978-0674072596. 
  221. ^ 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抗战中的民族火柴工业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10-07.
  222. ^ 《中国企业家列传》1989年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23. ^ 《民国人物传》1984年 北京中华书局
  224. ^ 《中国近代人名大辞典》1989年 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
  225. ^ 225.0 225.1 李彤. 奉天军械厂. 《沈阳日报》. 2009-02-12 [2013-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8). 
  226. ^ 关续文,陆宗舆与龙烟铁矿公司,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文史资料第48辑,北京出版社,1993年
  227. ^ 227.0 227.1 【钢铁往事】龙烟铁矿. [2015-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228. ^ 周澹宁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新论》,第251-255页
  229. ^ 〈日本侵华终结“黄金十年”〉,《环球时报》,2006年6月8日,第13版
  230. ^ 230.0 230.1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7月,ISBN 978-7-101-08001-8
  231. ^ 231.0 231.1 Fairbank, John K.; Feuerwerker, Alber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3,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03-28. ISBN 978-1-139-05480-5. 
  232. ^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册 1.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57. 
  233. ^ 资耀华. 北洋时期混乱的币制和形形色色的钱钞. 币祸. 中国文史出版社
  234. ^ 孙中山. 链接至维基文库 物质建设/篇首. 链接至维基文库 建國方略. 维基文库. 1918. 
  235. ^ 235.0 235.1 CDMD:2.2008.089048 . 李长玲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铁路政策研究(1927-1937)》 . 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36. ^ 236.0 236.1 费正清. 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年)(上卷). 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2015-09-11]. ISBN 75004128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5). 
  237. ^ 237.0 237.1 237.2 通信设施. 江苏省地方志. [2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4). 
  238. ^ 赵祖康,《旧中国公路建设片段忆》
  239. ^ 徐君. 1927-1933年中華民國公路建設.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12, (9) [2016-07-14]. doi:10.3969/j.issn.1674-697X.2012.09.1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5). 
  240. ^ 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编,《督造苏浙皖三省联络公路报告书》,1932
  241. ^ 《各省全部联络公路状况一览表》. 《公路杂志》. 1935年, (第4期). 
  242. ^ 赵祖康. 《全国经济委员会督造各省联络公路之经过》. 《交通杂志》. 1934年, (第5期). 
  243. ^ 谌旭彬. 黄金十年,是国民党自吹吗?. 腾讯网. 短史记. 2016-03-23 [201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5). 
  244. ^ 中华工程师学会历史渊源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5-09-19
  245. ^ 中央研究院網站. [2015-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6). 
  246. ^ 白寿彝中国通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7. ^ 《民国二年世界年鉴》,神州编译社,1913年1月1日
  248. ^ 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南京
  249. ^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年6月
  250. ^ 《中华民国年鉴》.19-21页.中华民国年鉴社出版.1952年
  251. ^ 主计部统计局. 《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中国文化事业公司. 1948年6月. ISBN 9787510011115. 
  252. ^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75页
  253. ^ 秦晖. 民国历史的不同面相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方周末》2011年11月3日第24版
  254. ^ 林家有,广东文献季刊《孙中山先生与中华民族复兴》(中文)
  255. ^ 赵友慈. 中华民国国旗考. 文史春秋. 2000, (3): 55-58 [2017-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256. ^ 陈青之. 中国教育史(下). 岳麓书社. 2010-12. ISBN 9787807614968. 
  257. ^ 陈学恂. 《中国教育史研究 近代分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58. ^ 史仲文 (编). 第098卷 民国教育史. 中国全史 1.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08-01 [2017-10-19]. ISBN 9787506823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3). 
  259. ^ 陈景磐. 中国近代教育史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07-01: 305. ISBN 9787107166303. 
  260. ^ Share, David L. Alphabetism in reading science. Front Psychol. 2014-07-18, 5 [2015-08-04]. ISSN 1664-1078. PMC 4102849可免费查阅. PMID 25101024. doi:10.3389/fpsyg.2014.007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通过PubMed Central. 
  261. ^ A Study of Writing -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5-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9). 
  262. ^ 《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12月第1版
  263. ^ 钱玄同,《钱玄同日记》,福建教育出版社
  264. ^ 林文光.钱玄同文选.四川出版集团
  265. ^ 黄宗仪《文化研究期刊》(第4期/2007春).101页
  266. ^ 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2) (中文(中国大陆)). 
  267. ^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简介. Olympic.cn.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 
  268. ^ 2012倫敦奧運特輯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269. ^ 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7-10-11
  270. ^ 270.0 270.1 信力建 民国时期的新闻自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71. ^ 新闻数字博物馆-癸丑报灾.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272. ^ 谢泳.《储安平与观察》.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9月. ISBN 9787508707013
  273. ^ 何晓清:中国崛起与民族主义
  274.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中华民国八年己未.第437页
  275. ^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五卅运动史迹
  276. ^ 唐德刚. 〈從北京政變到皇姑屯期間的奉張父子〉. 《張學良口述歷史》. 张学良口述 初版. 台北: 远流出版. 2009-03-01. 
  277. ^ 《中共党史资料》(北京:中共中央党校,1982)
  278. ^ 江沛 1946年春反苏运动述评
  279. ^ 余上沅.《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局.1927
  280. ^ 萧继宗.《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5年
  281. ^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1937年,初版;北京: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三年影印第一版),页四○~四八
  282. ^ 李文海.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ISBN 9787535516756. 
  283. ^ 1902大瘟疫:中西医交锋. 经济观察网.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0) (中文). 
  284. ^ 近代中国的饥饿记忆:易子相食,人性兽化. [202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3). 
  285. ^ 姜涛. 1921年高邮洪灾照片首次露面 汛期开启归海坝 里下河积水成灾(组图). 搜狐. 《扬州晚报》. 2016-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中文). 
  286. ^ 翁文灏.开发西北经济问题[J].档案史料与研究,2000(2)
  287. ^ NOAA's Top Global Weather, Water and Climate Events of the 20th Century. 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4). (英文)
  288. ^ Dealing with the Delug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3-18..公共电视网
  289. ^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始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06-13
  290. ^ 杨筱. 关于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 两个问题的补充讨论. 《抗日战争研究》: 153-159页. 
  291. ^ 阎振民. 伪满本溪湖煤矿大爆炸遇难矿工数目辨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100-101. 
  292. ^ 騰訊歷史:1942-1943年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 View.news.qq.com. 2012-11-30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293. ^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1)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远流出版.1998年
  294. ^ “三寸金莲”:中国妇女千年屈辱史. 南方都市报. 2010年11月26日 [2015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0日) (中文(中国大陆)). 
  295. ^ 陈铁健、黄铁炫著,《蒋介石与中国文化》,香港中华书局,1992年4月,第130页
  296. ^ 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 长沙市: 岳麓书社. 2010. ISBN 9787807612667 (中文(简体)). 
  297.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资料.2007年11月24日
  298. ^ 《民国音乐:未央》还原当年流行乐坛的星光 - 新华读书 - 新华网. [2015-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3). 
  299. ^ 齐白石. 《白石老人自述》.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0年. ISBN 7-80603-462-5 (中文(中国大陆)). 
  300. ^ 民国时期有哪些国产电影成功走向世界. History.sina.com.cn. 2015-07-27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301. ^ 评选自1932年5月1日《电声日报》第一期开始,1933年秋结束。得票最多的女演员胡蝶被人们称为“电影皇后”,男演员金焰被称为“电影皇帝”。
  302. ^ 洪深:中国话剧导演制度的创立者. 光明网. 2007-04-13 [2017-10-19]. [失效链接]
  303. ^ 欧阳甫中. 北京菜. 2007. 
  304. ^ 李长莉; 闵杰; 罗检秋; 左玉河; 马勇.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ISBN 7516161292. 
  305. ^ 李崇智. 中国历代年号考.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
  306. ^ Anthony Reid; Kristine Alilunas-Rodgers. Sojourners and Settlers: Histories of Southeast China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年: 169. ISBN 978-0-8248-2446-4. (英文)
  307. ^ 孫中山1912年1月1日任臨時大總統誓詞落款. People.com.cn. [2018-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308. ^ 童子軍節的由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1). 
  309. ^ 美術節的由來.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 
  310. ^ 李人岳.329还是427? 立委:纪念黄花岗精神才重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广新闻,2011年1月10日
  311. ^ 黄惠玟,黄花岗先烈纪念日改期?蓝委意见不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评社,2011年1月10日
  312. ^ “四四”儿童节介绍,人民日报1949年4月4日,第4版
  313. ^ 张光明. 83歲老將軍 告訴你「814」為什麼成為空軍節?. 联合新闻网. 2015-08-14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314. ^ 8月6日:历史上的今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4年8月6日
  315. ^ 孔子诞辰: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2015-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16. ^ 孔子生年生日详考. 国学网. 2011-09-27 [2012-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4). 
  317. ^ 孔子诞辰的推算. [2015-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318. ^ 冯英子.东方网.关于记者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19.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朱德为记者节题词
  320. ^ “全国庆祝胜利 明日胜利日放假一天”大公报,1945年9月2日
  321. ^ 70年前的今天胜利之日 举城狂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每日新报,2015年9月3日
  322. ^ 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全国法规数据库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3. ^ 蒋中正. 臺灣省光復一週年紀念告全省同胞書. 1946年10月. 
  324. ^ 小田勿忘台湾光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5. ^ 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征求意见稿).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326. ^ 维基文库.鲁迅《呐喊》自序
  327. ^ 中国国医节--中外节日、纪念日(中国广告礼品网). [2015-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328. ^ 历史上4次中医存废之争. Chinanews.com. [201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5).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清朝 清朝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临时政府(1912年-1913年)、北洋政府(1913年-1928年)、
国民政府(1925年-1948年)、中华民国政府(1948年-1949年)
后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成立典礼
后朝:
 中华民国(台湾时期)
1949年12月7日政府迁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