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Roughly the same/沙盒1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率管制(英語:Interest Rate Control)是一種政府為調節經濟運行,而對金融市場中的利率進行管制的一種方式,是政府貨幣政策中「金融壓制英语Financial Suppression」操作的一環[1]。一個國家願意實施利率管制可能是基於許多因素,一來,可能為了維持國家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以促進經濟成長、減低資金成本;二來,也有可能是希望藉由管制利率鼓勵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此外,三來,利率管制也可以限制銀行間的存款競爭,以期保護銀行利潤,維持金融穩定[2]。世界上許多經濟體,例如美國(1970年結束)、臺灣(1975年結束)、日本(1977年結束)、中國大陸(2013年開放貸款利率管制)皆曾經實施利率管制的制度[3][4]

專家認為,利率管制的缺點是會使商業銀行無法通過利率差別來區別風險不同的貸款人,導致高風險貸款種類缺乏高利息補償,令銀行處於風險收益不對稱狀態。此外,低利率政策還有機會鼓勵資金浪費,降低投資效率;人為定標的利率也可能導致不同金融工具之間的非市場差別,妨礙公平競爭——舉例來說,較低的銀行儲蓄利率就有可能導引有投資需求的民眾選擇較高收益的債券。另外,就中國大陸地區的情況來說,也有機會驅使有貸款需求的企業尋求個體或小集團金援,或導致市場剩餘被個體或小集團尋租,令多數企業支付的貸款利息遠高於官方利息;對銀行來說,利率管制也有機會引發「資金脫媒」現象——也就是使受政策限制的銀行系統在整個金融體系中所佔的地位下降——並激發利率之外的非價格競爭方式,例如饋贈禮品、增設網點、給予回扣等,加大銀行的實際資金成本[5]

利率自由化

[编辑]

與利率管制相反的概念稱為利率自由化(英語: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或利率市場化(英語: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也就是說利率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並且市場機制可以在財政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利率市場化的核心是改變由過去政府控制的定價機制,使資本定價回歸市場規律,使利率成為資源分配基準及反映市場供需的價格信號,目的是促進和實現經濟的永續健康發展[6]。專家認為,實施利率市場化將可以確保實際利率由市場資金的供需決定,將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利率調控導致的信貸配給不平衡,並增加中小型民營新創企業獲得在正規金融市場籌資的機會,降低外部融資約束 、緩解資金脫媒[7]。前世界貨幣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歐伯斯弗爾德英语Maurice Obstfeld則認為,在利率自由化之後,企業將與金融機構分擔風險,因此,風險項目的信貸增加將有效解決財務約束問題,提高資金配置效率[8]

利率自由化的潛在缺點是利率自由化推行後,將會對既有的金融市場結構帶來衝擊。例如,以臺灣來說,政府在1970年代對利率的管制鬆綁後,銀行若自行依市場資金供需狀況調整存貸款利率,為爭取客戶的,可能產生銀行間的殺價競爭,導致存放款利差縮小,並導致銀行業獲利下滑[9]。同時,一些研究也表明,利率的自由化會加劇經濟的脆弱性(英語:Fragility)和所得分配不平等,激化政治對立[10]。此外,過去在馬拉威的經驗也曾顯示,利率自由化也可能導致工業集中度提高,降低企業淨收入,特別是在高度依賴銀行的產業尤其明顯[11]。一些研究也發現信貸擴張的結果可能導致社會總剩餘的降低,而不是增加[12]。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利率自由化的影響往往是雙面的、衝突的及時變的;利率改革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有一定限度[10]

參考文獻

[编辑]

期刊論文

[编辑]
  • 呂桂玲. 中國大陸金融扭曲之原因與影響 (PDF). 國際金融參考資料 (报告). 中華民國中央銀行: 97-109. December 2016 (中文(臺灣)).  |issue=被忽略 (帮助)
  • 王儷容; 沈中華; 李紹瑋. 台灣利率自由化歷程與成效—美日台三國利率自由化比較. 兩岸金融季刊. 2014, 2 (1): 1-29 (中文(臺灣)). 
  • 黄金老.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经济研究. 2001, 7 (1): 19-28 (中文(中国大陆)). 
  • Zhao, Xinxin; Wang, Zongjun; Deng, Min.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R&D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China. Sustainability. 2019, 11 (8): 2311-2327. doi:10.3390/su11082311. 
  • Alvarezcuadrado, Francisco; Japaridze, Irakli. Trickle-down consumption, financial deregulation, inequality, and indebtednes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16, 134: 163–180. doi:10.1016/j.jebo.2016.12.007. 
  • Kabango, Grant P.; Paloni, Alberto.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response: Concentration and entry in Malawi.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 (10): 1771–1783. doi:10.1016/j.worlddev.2011.04.001. 
  • Obstfeld, Maurice. Risk-Taking, Global Diversification, and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 (5): 1310–1329. 

文獻清單

[编辑]
  1. ^ 李偉民 2002,第11頁; McKinnon 1973, 轉引自Zhao, Wang & Deng (2019,第1頁)
  2. ^ 黃金老 2001,第20頁; 呂桂玲 2016,第97頁.
  3. ^ 王儷容, 沈中華 & 李紹瑋 2014,第14頁.
  4. ^ 高毅. 中國央行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BBC中文. 2013-07-19 [2019-05-28]. 
  5. ^ 黃金老 2001,第20頁; 王儷容, 沈中華 & 李紹瑋 2014,第17-23頁.
  6. ^ Zhao, Wang & Deng 2019,第1頁.
  7. ^ Zhao, Wang & Deng 2019,第4頁; 王儷容 & 李紹瑋 2012, 轉引自王儷容, 沈中華 & 李紹瑋 (2014,第17-23頁)
  8. ^ Obstfeld 1994, 轉引自Zhao, Wang & Deng (2019,第4頁)
  9. ^ 王儷容 & 李紹瑋 2012, 轉引自王儷容, 沈中華 & 李紹瑋 (2014,第17-23頁)
  10. ^ 10.0 10.1 Zhao, Wang & Deng 2019,第2頁.
  11. ^ Kabango & Paloni 2011, 轉引自Zhao, Wang & Deng (2019,第2頁)
  12. ^ Alvarezcuadrado & Japaridze 2016, 轉引自Zhao, Wang & Deng (2019,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