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上高会战
國軍計算的日軍總兵力除了戰鬥兵力外
還包括了後勤、陣地守備與航空兵力,總共65000人
其中進犯兵力42000人,陣地守備與後方勤務23000人
第33師團總兵力24000人,進犯兵力13000人
- 直屬部隊
- 第33步兵團 - 第213聯隊,第214聯隊,第215聯隊
- 搜索第33聯隊
- 山砲兵第33聯隊
- 工兵第33聯隊
- 輜重兵第33聯隊
- 師團通訊隊
- 師團衛生隊
- 配屬部隊
- 獨立工兵第3聯隊一部
- 迫擊砲大隊
- 第九師團第五兵站輜重兵中隊
- 第106師團衛生隊
第34師團總兵力27000人,進犯兵力20000人
- 直屬部隊
- 第34步兵團 - 第216聯隊,第217聯隊,第218聯隊
- 搜索第34聯隊
- 野砲兵第34聯隊
- 工兵第34聯隊
- 輜重兵第34聯隊
- 師團通信隊
- 師團衛生隊
- 配屬部隊
- 獨立山砲兵第2聯隊第2大隊
- 獨立山砲兵第51大隊
- 獨立山砲兵第52大隊
- 迫擊砲第1大隊第1中隊
- 迫擊砲第3大隊第3中隊
- 獨立工兵第2聯隊
- 獨立輕裝甲車第9中隊
獨立混成第20旅兵力8000人
- 獨立步兵第102大隊
- 獨立步兵第103大隊
- 獨立步兵第104大隊
- 獨立步兵第105大隊
- 騎兵隊
- 砲兵隊
- 工兵隊
- 通信隊
- 輜重隊
第三飛行團,飛機約100架,人員700人
海軍航空隊,飛機約50架,人員300人
後勤部隊,人員約5000人
- 鐵道聯隊
- 千田兵站部
- 第十兵站自動車隊
- 兵站病院
國軍在計算日軍傷亡的時候很可能也把後勤單位的死亡數算進去
傷亡比15000/42000 = 35.7%
而日本的算法顯然只計戰鬥兵力,才會得出6成傷亡比的結論
36.229.151.148(留言) 2018年10月24日 (三) 17:19 (UTC)
日本官方戰史將33師團撤退經過說成是任務完成後撤退,因為成功將70軍的預九師與十九師壓迫至南方。然而無法理解為何34師團的任務是將國軍"壓迫"至34師團側背,而且完成任務後還要撤退,除了破壞分進合擊的態勢以外,也陷自軍於重重包圍之中。等到34師團求救,33師團回頭救援,顯然事情沒照著計劃走。
戰役的發展是否也能某程度能證明日軍當時真的很有自信,相信光靠34師團在包圍中也能奪下上高,所以33師團才會撤走。而34師團也自信到放棄掩護側翼,將兵力極端集中在正面,導致背後野戰醫院被襲擊,連師團長的私人物品都被國軍搶走。
究竟是日本官方戰史在硬凹,把33師團敗退說成完成任務,還是日軍當時真的訂了一個超樂觀的作戰計畫?還有傷亡人數的問題,有人能提供児島襄的書裡究竟是怎麼算的嗎?連日本官方戰史都不敢寫的數字,児島襄居然寫了1000餘人(日wiki)?若中日傷亡比真的是17:1,日軍完全不需要苦戰和撤退,應該早就拿下上高了吧。
36.229.126.95(留言) 2018年10月28日 (日) 14:24 (UTC)
國軍詳細兵力數據可看抗戰紀實第三冊,上高會戰各時期敵我兵力比較表
Compell(留言) 2019年5月6日 (一) 17:1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