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 |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1945年4月19日(熱帶風暴安恩) |
末個系統消散 | 1945年11月29日(颱風娜拉)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颱風海倫 Helen |
• 最高風速 | 195 km/h(120 mph) (1分鐘平均風速) |
• 最低氣壓 | 965 hPa(mbar) |
氣旋季統計 | |
風暴數 | 26 |
颱風數 | 13 |
死亡人數 | 不明 |
財產損失 | 不明 |
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1945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1945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國際編號為45xx。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旋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等級 | 風速 | |
---|---|---|
超級颱風 | ≥130節 ≥240公里每小時 | |
颱風 | 63–129節 118–239公里每小時 | |
熱帶風暴 | 34–62節 63–117公里每小時 | |
熱帶低氣壓 | 22–33節 41–62公里每小時 |
熱帶氣旋
[编辑]在1945年,有?個熱帶低氣壓形成,其中26個成為了熱帶風暴,13個成為了颱風。
熱帶風暴安恩 (Ann)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4月19日-1945年4月26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 (一分鐘) 995 hPa(mbar) |
熱帶風暴貝蒂 (Betty)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5月13日-1945年5月16日 |
---|---|
強度 | 100 km/h(65 mph) (一分鐘) 994 hPa(mbar) |
颱風康妮 (Connie)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6月1日-1945年6月7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 (一分鐘) 980 hPa(mbar) |
熱帶風暴都麗絲 (Doris)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6月18日-1945年6月21日 |
---|---|
強度 | 85 km/h(50 mph) (一分鐘) 997 hPa(mbar) |
熱帶風暴蘭茜 (Nancy)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7月3日-1945年7月8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 (一分鐘) 992 hPa(mbar) |
7月8日,強烈熱帶風暴蘭茜登陸陽江,香港天文台於7月6日[1]至7月8日[2]懸掛該年首個一號風球,一人喪生[3]。
颱風歐珀 (Opal)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7月14日-1945年7月22日 |
---|---|
強度 | 120 km/h(75 mph) (一分鐘) 986 hPa(mbar) |
熱帶風暴蓓姬 (Peggy)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7月22日-1945年7月23日 |
---|---|
強度 | 65 km/h(40 mph) (一分鐘) 998 hPa(mbar) |
熱帶風暴艾德娜 (Edna)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7月27日-1945年7月29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 (一分鐘) 995 hPa(mbar) |
颱風伊娃 (Eva)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7月30日-8月4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 (一分鐘) 978 hPa(mbar) |
颱風昆妮 (Queenie)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8月5日-1945年8月9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 (一分鐘) 978 hPa(mbar) |
8月10日,颱風昆妮登陸茂名,香港天文台於8月7日[4]至8月10日[5]懸掛一號風球,無傷亡。
熱帶風暴法蘭絲 (Frances)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8月9日-1945年8月13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 (一分鐘) 992 hPa(mbar) |
熱帶風暴葛瑞絲 (Grace)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8月15日-1945年8月22日 |
---|---|
強度 | 110 km/h(70 mph) (一分鐘) 985 hPa(mbar) |
颱風露芙 (Ruth)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8月22日-1945年8月28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 (一分鐘) 978 hPa(mbar) |
颱風蘇珊 (Susan)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8月23日-1945年8月28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 (一分鐘) 968 hPa(mbar) |
颱風蒂絲 (Tess)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8月23日-1945年8月25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 (一分鐘) 980 hPa(mbar) |
8月26日,颱風戴絲掠過華南沿岸[6],香港天文台於8月24日[5]至8月26日[7]懸掛一號風球,無傷亡。
颱風海倫 (Helen)
[编辑]3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8月30日-1945年9月5日 |
---|---|
強度 | 185 km/h(115 mph) (一分鐘) 965 hPa(mbar) |
台风海伦形成于8月30日,向西北加强成二级台风。9月2日,颱風海倫橫過台灣北部,减弱为一级台风,外圍雨帶為澳門帶來雷雨[8],港澳兩地並無懸掛風球。后继续向西北移动并减弱为热带风暴,随后在中國福建省登陆。9月5日消散。
颱風烏蘇拉 (Ursula)
[编辑]2級 熱帶氣旋(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9月5日-1945年9月15日 |
---|---|
強度 | 155 km/h(100 mph) (一分鐘) -965 mbar(hPa) |
该台风由于导致35架在冲绳和马尼拉之间的飞机坠落而载入史册。这些飞机上载有被释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俘,共计超过300名军人死亡,为和平时期死亡人数最多的单起空难。
颱風艾達 (Ida)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9月10日-1945年9月20日 |
---|---|
強度 | 130 km/h(80 mph) (一分鐘) 969 hPa(mbar) |
枕崎颱風(又稱艾達颱風)於1945年9月17日14時在鹿兒島縣枕崎市附近登陸,帶給日本相當大的災情,與伊勢灣颱風、室戶颱風并列為昭和三大颱風。此颱風造成2,473人死亡,1,283人失蹤、2,452人受傷。由于當時日本剛剛戰敗,防災體制不健全,在各地都造成很大災害。特別是在廣島縣,共計有超過2000人因此死亡或失蹤,給剛剛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廣島雪上加霜。
熱帶風暴佛娜 (Verna)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9月20日-1945年9月22日 |
---|---|
強度 | 95 km/h(60 mph) (一分鐘) 988 hPa(mbar) |
熱帶風暴溫黛 (Wanda)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9月21日-1945年9月24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 (一分鐘) 998 hPa(mbar) |
9月24日,熱帶風暴溫黛登陸雷州半島,皇家香港天文台懸掛香港重光後首個一號戒備信號,無傷亡。日佔時期簡化的風球制度被撤銷,恢復實行原有的1及5至10號信號。[9]
颱風琴恩 (Jean)
[编辑]2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9月25日-1945年10月2日 |
---|---|
強度 | 165 km/h(105 mph) (一分鐘) 963 hPa(mbar) |
熱帶風暴凱蒂 (Kate)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9月28日-1945年10月6日 |
---|---|
強度 | 110 km/h(70 mph) (一分鐘) 980 hPa(mbar) |
颱風魯依絲 (Louise)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10月2日-1945年10月12日 |
---|---|
強度 | 120 km/h(75 mph) (一分鐘) 974 hPa(mbar) |
熱帶風暴瑪芝 (Marge)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11月1日-1945年11月4日 |
---|---|
強度 | 85 km/h(50 mph) (一分鐘) 996 hPa(mbar) |
熱帶風暴依凡 (Yvonne)
[编辑]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11月14日-1945年11月17日 |
---|---|
強度 | 75 km/h(45 mph) (一分鐘) 999 hPa(mbar) |
颱風娜拉 (Nora)
[编辑]1級 颱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945年11月22日-1945年11月29日 |
---|---|
強度 | 150 km/h(90 mph) (一分鐘) 971 hPa(mbar) |
熱帶氣旋名單
[编辑]
|
|
|
參考資料
[编辑]- ^ (繁體中文)一號風球 昨晚仍未撤下 水陸交通無何影響. 華僑日報第貳頁. 1945年7月8日.
- ^ (繁體中文)風球撤下 海上復原. 華僑日報第貳頁. 1945年7月9日.
- ^ (繁體中文)風雨連天 東區山邊里塌屋 壓斃一命 危樓極待修理 居民防患未然. 華僑日報第貳頁. 1945年7月9日.
- ^ (繁體中文)昨日懸出 一號風球. 華僑日報第貳頁. 1945年8月8日.
- ^ 5.0 5.1 (繁體中文)天文台懸出一號風球 本港天氣風雨不輟 下午風勢轉勁舟艇均駛入避風塘 白銀丸今日照航廣州. 華僑日報第貳頁. 1945年8月25日.
- ^ (繁體中文)颶風經澳向東北吹去 離澳二百餘哩天文台除下風球. 華僑報. 1945年8月26日.
- ^ (繁體中文)昨晨撤風球 船舶復業. 華僑日報第貳頁. 1945年8月27日.
- ^ 傅玉蘭. 《抗日戰爭時期的最強澳門》. : 頁175.
- ^ (繁體中文)本港重光後初次懸風球 颶風信號悉從舊制 與日治時期方法完全不同 昨日海面各船艇紛紛避風. 華僑日報第叁頁. 1945年9月25日.
參見
[编辑]- 1945年大西洋颶風季
- 1945年太平洋颶風季
- 1945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1944-1945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1944-1945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1944-1945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
- 1945-1946年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季
- 1945-1946年澳洲地區熱帶氣旋季
- 1945-1946年南太平洋熱帶氣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