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武廟
23°19′26″N 120°15′57″E / 23.323898°N 120.265822°E
鹽水武廟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鹽水區武廟路87號 |
主神 | 關聖帝君 |
建立时间 | 1668年或1715年 |
地圖 | |
鹽水武廟位於臺灣臺南市鹽水區,主祀關聖帝君,為鹽水的重要廟宇之一[1][2][3]。該廟是鹽水護庇宮「七境四角頭」[註 1]之一的「二媽角新街」角頭廟,但由於該廟舉行的關聖帝君遶境與鹽水蜂炮知名度高,使得其信仰圈不輸給鹽水公廟護庇宮[5][4]。
鹽水武廟相傳建於永曆年間,永曆廿二年(1668年)擴建,但另有一說認為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所建[1][2][3]。
沿革
[编辑]立廟由來
[编辑]鹽水武廟確切的創立年代不明[註 2][6]。有一傳說是過去在麻豆曾有一信女供奉關聖帝君的畫像,但這幅畫像某天於屋外曝曬時卻被風吹走,最後發現被吹到鹹水港[註 3]新街(今武廟路)尾端的大榕樹上[1][2]。但當她打算將畫像取下時,卻無法請回,這時有人想說是否是關聖帝君打算移駕到鹹水港街,擲筊得到肯定答覆後,當地居女與該位信女遂集資搭建了臨時的小廟予以供奉[1][2]。這座小廟,即是鹽水武廟的起源[1]。後來據說這座小廟在明永曆廿二年(1668年),由鄭成功部將何積善、范文章與陳永華之子陳漢光[註 4]所擴建[註 5][1][8]。
又有一說該廟是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左右[註 6]由臺廈道梁文科倡建[2][3],但也有認為梁文科只是進行了修建[註 7][6]。
發展
[编辑]鹽水武廟後來在乾隆年間曾經整修過,之後在嘉慶八年(1803年)由鹿港日茂行林文濬捐款重修[1][5][2]。關於林文濬捐款修建武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說法[1][5][2]。一是據說林文濬在嘉慶四年(1799年)因案被召到臺灣府城,路經鹽水武廟時向神明祈求保佑他平安無事,而事後他案消無事,遂派人送了銀4100元進行整修[1][5][6][2]。另一說則是林文濬經商時,因故被帳目弄得一團亂,理不出頭緒[1][5][2]。後來有位書生造訪,幫他整理了帳目,告別時此書生只說他姓關,住在嘉義縣鹽水港[1][5][2]。事後林文濬欲上門答謝,卻找不到人,偶然進了鹽水武廟才發現那位書生就是廟裡的關聖帝君,遂捐款修廟[1][5][2]。此次重修奠定了武廟大致規模,此外還增建了後殿佛祖廳(玉蓮寺)[1][5]。
道光八年(1828年),董事李怡成、曾長源、陳學古、蘇春山、林協泰、謝源美、黃長順、林源興、曾肇期發起募款重修[1]。而後在光緒元年(1875年)又再次重修[1][5]。
日治時期,武廟在大正六年(1917年)由翁應賢倡修[1][5]。二次大戰後,民國卅五年(1946年)李春波、翁應賢再次倡修[1][5]。而到了民國六十年(1971年),時任武廟里里長與鹽水武廟管理人的李春波等人再次集資重修,此外還購置廟地,闢建後花園,次年(1972年)完工[1][5]。民國六十四年(1974年)成立管理委員會,兩年一選,採「管理人」與主任委員合一制[註 8][5]。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拆除後殿玉蓮寺,將之改建成三層樓高的後殿[1][5]。該次工程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完工,一樓仍為玉蓮寺,二樓為五恩主殿、三樓則是凌霄寶殿[1][5]。此外該年(1987年)管理委員會由二年一選改成四年[5]。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成立「蜂炮文物館」[5]。
民國一百零七年(2018年)7月27日到8月5日舉辦2018年關公文化國際藝術節,7月28、29日舉辦歲次戊戌年武廟建廟350週年北巡會香巡禮(鹿草、布袋、義竹、鹽水街內),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嘉年華會,8月2日武廟會館慶成謝土大典。
祀神
[编辑]鹽水武廟正殿除關聖帝君之外,還供奉有關平太子、周倉將軍[1]。後殿一樓「玉蓮寺」主祀觀音佛祖,另供奉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1][5]。二樓「五恩主殿」則主祀關聖帝君、呂純陽祖師、岳府千歲、文昌帝君、司命真君,配祀關平帝君、周倉將軍[1][5]。三樓「凌霄寶殿」則供奉有玉皇上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1][5]。
鹽水蜂炮
[编辑]鹽水蜂炮的由來據說與鹽水武廟有密切的關係[註 9],清末由於瘟疫蔓延的關係[註 10],鹽水沒落,當地人是遂祈求關聖帝君出巡遶境[1][5][2]。當時決定從關聖帝君飛昇日的正月十三開始到元宵節期間繞境,而神轎經過之處,居民便燃放煙火鞭炮[1][5][2]。而鹽水在經過三天的遶境後滿是煙硝硫磺味,據說後來瘟疫疫情果真減緩,日後幾乎每年居民便都在此時舉行遶境與施放蜂炮[註 11][1][5][2]。
註釋
[编辑]- ^ 七境是指鹽水的七個街境:過橋境、媽祖廟境、半街境、後街境、伽藍廟境、布街境、竹仔街境[4][5]。三角頭則是將這些街境畫分而成的角頭,分別有大媽角(水秀里、福得里、三生里)、二媽角(水正里、水仙里、中境里、武廟里)、三媽角(橋南里),而後來護庇宮本身一帶則又稱「太子爺角」,故後來護庇宮有四角頭[5][4]。
- ^ 《臺南州祠廟名鑑》(1933年)只寫說「約二百年前」[6]。
- ^ 鹽水地區古地名有「大奎璧」、「大龜肉」、「鹹水港」等稱呼,又學者陳鴻獻認為《諸羅縣志》以前鹽水應作「鹹水港」或「大奎璧」,在《諸羅縣志》以後的方志均將「鹹水港」誤作「『鹽』水港」,而成為今天的地名[7]。
- ^ 何積善與范文張乃奉命到今鹽水一帶墾殖,所率部屬多為泉州人[7]。陳漢光則據說也帶了600多人到「釋仔寺」(朝琴路牛墟南方)一帶屯墾[7]。
- ^ 《南瀛古廟誌》與《戀慕臺19:從鹽水到六甲頂》則在這三位外,還加上了「臺澎兵備道梁文科」,但梁文科是康熙年間的臺廈道,為清朝官員,應不會在明鄭時期就到臺灣與這三位明鄭人士共同擴廟,故刪去之。
- ^ 約是康熙五十四年到五十七年(1715年─1718年)的這段時間[5],也就梁文科擔任臺廈道一職的期間。
- ^ 道光八年(1828年)的〈重修武廟碑記〉寫說「月港名區文衡聖殿,增其華者,提憲梁公之懋績」[9]。
- ^ 過去鹽水武廟採「管理人」制度[5]。該廟管理人照例通常由武廟里里長兼任[1]。
- ^ 除了「驅逐瘟疫」說之外,鹽水蜂炮的由來尚有「反清復明」、「歡迎嘉慶」、「戲鬥煙火」等說法[5]。
- ^ 根據臺北帝國大學教授富田芳郎〈鹽水〉一文,鹽水地區在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屢發瘟疫,尤其是光緒十一年(1885年)七、八月時造成的傷害最為慘重,死者達上千人[5]。
- ^ 1934年的元宵節在鹽水商工會會長陳宗能的提議下,只有遶境與藝閣,沒有放煙火鞭炮[2]。
參考文獻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凃順從. 《南瀛古廟誌》.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04: 頁230-247. ISBN 957-00-3357-6.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許書銘、簡辰全、洪郁程. 《南瀛神明傳說誌》. 臺南縣政府. 2010-06: 頁39─43. ISBN 978-986-02-3581-4.
- ^ 3.0 3.1 3.2 邱瀅儒. 〈鹽水武廟與社群互動形式之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003.
- ^ 4.0 4.1 4.2 張耘書.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244-246. ISBN 978-986-03-9415-3.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黃文博. 《鹽水蜂炮》.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5-08: 頁27、38─47、49─53. ISBN 978-986-03-7581-7.
- ^ 6.0 6.1 6.2 6.3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頁123 (日语).
- ^ 7.0 7.1 7.2 張溪南. 《南瀛老街誌》. 臺南縣政府. 2007年8月: 頁86─93. ISBN 978-986-00-9689-7.
- ^ 陳桂蘭. 《戀慕臺19: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ISBN 978-986-04-3023-3.
- ^ 〈重修武廟碑記〉. 臺灣記憶. 國家圖書館. [2016-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