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大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大猷
性别
出生(1915-03-01)1915年3月1日
 中華民國北京
逝世2012年7月17日2012-07-17
居住地北京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物理学家教育家
配偶王荣和
经历
代表作
    • 《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
    • 《现代声学理论基础》
    • 《语言信息和语言通信》
    • 《声学手册》

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男,原籍广东潮阳,生于北京,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现代声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1]。曾任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

生平

[编辑]

早年

[编辑]

马大猷早年与家人生活在北京的潮州会馆。1932年毕业于北师大附中,虽受到清华北大的两所大学的通知书,但由于家境贫寒,最终放弃了学费昂贵的清华机械系,选择了当时的“穷北大”物理系[2]

中年

[编辑]

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37年底,在吴有训的建议下,前往加州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用两年时间就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同年回国任西南联大工学院电机系任教授。

1945年末國民政府重建國立北京大學傅斯年代理校長領導),新設醫、工、農3個學院,馬博士做了北大首任工學院院長。为最年轻的一位工学院院长。

1952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教务长。

1955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9年,负责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马大猷還想做消音材料研究,可是“文革”迫使他中止了。他起初還认为:既然叫“文革”,对科学家来说,就是要在科学领域里攻克难关,不断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但是,后来大家都去‘革命’了,我也就被‘革命’了。”马大猷风趣地说。[3]

晚年

[编辑]

1978年起,恢復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1989年,马大猷反对建设三峡大坝。

2005年,马大猷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寄去其撰写的《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与《推广基础研究》两篇文章。

2008年,患上脑溢血后不慎摔了一跤,马大猷就再也没去中科院声学所,而且他还因此而失去了记忆。

2012年7月17日8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社会兼职

[编辑]

担任《声学学报》主编,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

荣誉

[编辑]

学术成就

[编辑]
  • 1938年,发表论文《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被认为是声学中应用简正波理论的基础,也是严格室内声学的基础。
  • 1950年代领导设计建造了具有独创性的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提出了语音统计分析分布的新理论,成功地领导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并在吸声结构、喷注噪声及其理论和应用、环境科学、非线性声学等多方面提出重要理论[4]
  • 1966年,马大猷研制了微穿孔板吸声结构[5]

家庭

[编辑]

父亲马有略,晚清举人,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学士,后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职。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张巧玲. 马大猷院士:发展中国声学事业是毕生目标. 《科学时报》. 2010-06-04 [201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中文(简体)). 
  2. ^ 骏马谋大略 长啸声自远——记声学宗师马大猷. 北师大附中. [201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中文(简体)). 
  3. ^ https://www.mmzy.org.cn/mmfc/1183/13145.aspx
  4. ^ 马大猷院士简介. 中国科学院网. [201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3) (中文(简体)). 
  5. ^ 张巧玲. 马大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 [201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05)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