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布里底群岛 (序曲)
《赫布里底群岛》(德語:Die Hebriden,作品26),又名《芬格尔山洞》(Fingalshöhle),是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于1830年创作的音乐会序曲,1832年进行了修改,并于次年出版。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先驱,也是交响诗的前身之一[1][2]。
概述
[编辑]《赫布里底群岛》的灵感来源于门德尔松的一次英国之行,尤其是1829年他前往苏格兰赫布里底群岛的斯塔法岛的旅行。斯塔法岛上有著名的玄武岩海蚀洞——芬戈尔洞。据说,门德尔松在看到这座岛屿后,立即记下了作品的开头主题,并且把这段旋律写给了姐姐范妮。门德尔松在信中写道:“为了让你理解赫布里底群岛对我有多么深刻的影响,我将在那里获取的灵感寄给你。”[3]该作品于1830年12月16日完成[4],最初命名为《孤岛》(Die einsame Insel)。门德尔松后来修改了乐谱,并将其更名为《赫布里底群岛》。修改版于1832年5月14日在伦敦首演[4],由托马斯·阿特伍德指挥[5]。1832年6月20日完成了最终的修订[4],并于1833年1月10日在柏林由作曲家本人指挥首演[6]。
2002年,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以60万英镑购得该曲的一份手稿[7]。
音乐
[编辑]作为一部音乐会序曲,《赫布里底群岛》并不是戏剧或歌剧的前奏,而是以一部完整的作品存在。该曲并没有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描绘了一种情绪和一些场景。[8]
该曲由两个主题构成。开头的主题由中提琴、大提琴和巴松演奏[9],富有抒情性,意在表达洞穴的壮丽与神秘,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和寂寞之感。第二主题则表现了海上波动与“翻滚的海浪”[3]。
该曲的配器包括:2支长笛、2支双簧管、2支单簧管、2支巴松、2支圆号、2支小号、定音鼓、弦乐。演奏时长在10分半到11分钟之间。
评价
[编辑]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赫布里底群岛》自首演以来便成为管弦乐标准曲目,至今仍被广泛演奏。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曾高度评价这部作品:“如果我能够写出像《赫布里底群岛》序曲那样的作品,我愿意用我自己的全部作品与之相抵。”[10]理查德·瓦格纳听过这部作品后,称门德尔松是“第一流的风景画家”[11]。
参考资料
[编辑]- ^ 钱亦平; 王丹丹. 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7: 338. ISBN 978-7-5566-0088-5.
- ^ Symphonic poem. Britannica. [2024-11-13] (英语).
- ^ 3.0 3.1 David R. Glerum. Orland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Program Notes (PDF): 4–5. 2006-09-30 [2006-11-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7 September 2007).
- ^ 4.0 4.1 4.2 Geoff Kuenning. Program Notes: Mendelssohn: "Hebrides" Overture. [2006-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4) (英语).
- ^ 郭家欣. 门德尔松《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研究 (硕士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3. CNKI 1023053132.nh.
- ^ Digitale Bibliothek. Mendelssohn-Haus & 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Stiftung.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3) (德语).
- ^ Bodleian acquires £600k Mendelssohn manuscript. Oxford Mail. 2002-05-23 [2024-11-13] (英语).
- ^ Dr. Richard E. Rodda. Program Notes: Overture, "The Hebrides" ("Fingal's Cave"), Op. 26. Hartford Symphony Orchestra. [2006-11-03].
- ^ Overture to "Fingal's Cave". Music With Ease. [2006-11-03].
- ^ Wilfrid Blunt, On Wings of Song (1974), p. 108
- ^ 陈建国 (编). 中外音乐欣赏概论.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280. ISBN 7-201-0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