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聲調
粵語聲調指粵語裏可以分析出的聲調。用不同定義計出來的聲調數目未必一樣。以標準粵語(即粵海片廣州話)而言,一般有「九聲六調」之說。
粵語方言
[编辑]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爲中心,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越南東北部(山由族聚居地)及海外華人社區,依據不同地域的語音和用詞,可分多個方言片,例如粵海片(廣府片)、莞寶片、羅廣片、四邑片、高陽片、邕潯片、勾漏片、欽廉片、吳化片,不同學者間的分片多寡或略有差異。而每個方言片下,皆有三數種至十多、廿多種方言。此外,尚有海南西部人士說的儋州話、邁話等未分片粵語方言。由於不同粵語方言間的實際語音皆有差異,因此它們的聲調數量和具體調值會不一樣。[1]
下文均以標準粵語爲例。
聲調計算
[编辑]聲調的定義亦影響到聲調數量的計算。
在語言學分析上,聲調的常用定義是一種附着於音節的高低抑揚,又稱「音高」或「調值」。只要調值相同,即視爲同一聲調,不用考慮其他因素。
在漢語音韻學上,聲調的意義則包涵了抑揚和頓挫,抑揚就是前述的「音高」或「調值」,頓挫則關係到它是舒聲還是促聲,具體操作上,取於於它有沒入聲的輔音韻尾。
九聲調
[编辑]如果依據傳統漢語音韻學的定義,即使兩個音節調值相同,但仍要再看它是否帶入聲韻尾,即其頓挫性質是否相同,而決定它們是否屬於兩個不同的聲調。北宋《廣韻》就分漢字為「平上去入」四聲。按此,標準粵語有9個聲調:1. 陰平、2. 陰上、3. 陰去、4. 陽平、5. 陽上、6. 陽去、7. 上陰入、8. 下陰入、9. 陽入。1940年代開發的黃錫凌羅馬拼音,以及1970年代開發的教育學院拼音方案,皆採用這種定義,以數字1至9來標示9個聲調。[2]在這情況下,要判別一個字是否屬於入聲,可以只看標調的代表數字是否7、8和9,也可以看其拼音的韻尾字母是否-p、-t、-k。[3]
六聲調
[编辑]如果依據語言學分析上的定義,只要兩個音節的調值相同,就視爲同一聲調。按此,標準粵語的聲調有6個,分別爲:1. 陰平+上陰入、2. 陰上、3. 陰去+下陰入、4. 陽平、5. 陽上、6. 陽去+陽入。1993年開發的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就採用這種定義,以數字1至6來標示6個聲調。[4]在這情況下,要判別一個字是否屬於入聲,必須看其拼音最尾的字母是否-p、-t、-k,不能只看標調的代表數字。[3]
九聲六調
[编辑]綜合上述兩種情況,平時粵語人士會說粵語有「九聲六調」。「九聲」的「聲」代表傳統漢語音韻學上的完整聲調;「六調」的「調」代表不理會頓挫性質的單純調值。上陰入與陰平的分別、陰去與下陰入的分別、陽去與陽入的分別,皆在於其頓挫性質,不在於調值。[5]「九聲六調」實際上是把「九聲調」和「六聲調」這兩種說法拼在一起說而已。[6]
超出九聲調
[编辑]上述的聲調計算,只包括了平常的發音,不包含像小稱變調、口語的下陽入、等少數字的變調或口頭讀音。因此連同變調,粵語的聲調可被算作十一聲,甚至十三聲[6]。但若不計算頓挫性質,則仍然不超出六調的六種高低調值。
陰平是各聲調中調值最高的,但在變調中會出現比陰平還高的超高陰平,如「月光」的「光」、「曹操」的「操」,有論者稱之為「超平」[2][7]。另一種變調則是將陽入或下陰入聲提到和陰上聲一樣的音高(入聲本無該音高),有人稱之為「新入」[8]或「上入」[7],例如「蝴蝶」的「蝶」。同一句末語氣助詞變調會影響原句語氣。[9]
除音高變化外,句末音節亦有時長變化,會影響語句口吻。[10]
歷史源流
[编辑]對於形成粵語不同聲調的計算,有硏究者追溯歷史上對「聲調」的看法。目前比較新的成果,傾向認爲上古漢語中的本來沒有區分不同音高,但有不同形式的輔音結尾。後來,不同的輔音結尾漸漸演變出某些聲調特徵。在上古漢語後期,可能已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調值,但輔音結尾仍然給保留着。[6]
進入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四聲肯定已獲當時的人確立。這時候,四聲的不同調值,反而成爲了區分的重點,並導致原來的輔音結尾變成非必要的區分元素,而慢慢脫落,此為聲調起源(Tonogenesis)的過程。再進一步,聲母的的濁音也慢慢消失,改爲以調值來區分,清音和濁音分別演化成「陰」、「陽」的不同聲調,「四聲」因變成「八聲」。[11]
不同漢語方言演變出來的具體調值未必一致。然而「平、上、去、入」四聲中的「入聲」,即使到中古漢語的後期,仍保留着塞音韻尾,使它未必需要跟前三者的調值不相同,有可能仍然維持依靠韻尾來區分。以粵語的情況,入聲的調值可能長期與去聲一樣。即使清濁聲母演變成「陰」和「陽」兩套不同調值後,陰入的調值仍可能跟陰去相同,陽入的調值仍可能跟陽去相同。[6]
最後,陰入聲因應元音的長短不同,逐漸分裂成上陰入和下陰入兩種調值(將上陰入和下陰入分別叫做陰入和中入[12]其實是錯誤叫法,此等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同時三分),粵語在傳統音韻學上的「九聲」因而形成。然而,下陰入的調值仍然跟陰去一樣,而分化出來的上陰入則與陰平有相同調值。結果粵語在語言學上,只計算調值,不計算頓挫性質,則爲「六調」,如下表所示:[11]
調序 | 調1 | 調2 | 調3 | 調4 | 調5 | 調6 |
---|---|---|---|---|---|---|
調字 | 尖 | 陡 | 亢 | 沉 | 仰 | 下 |
調值 | 55;53 | 35 | 33 | 11;21 | 13;23 | 22 |
調形 (國際音標) |
˥;˥˧ | ˧˥ | ˧ | ˩;˨˩ | ˩˧;˨˧ | ˨ |
舒聲類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入聲類 | 上陰入 | 註1 | 下陰入 | 註2 | 陽入 |
- 註1:入聲字在小稱變調時,例如「請帖」的「帖」字、「麻雀」的「雀」字、「蝴蝶」的「蝶」字、「手鈪」的「鈪」字、人名「小玉、美玉、寶玉」的「玉」字,聲調如此。
- 註2:一些擬聲的入聲音節,例如「一啖嗗落喉嚨」的「嗗(gut4)」字、「瞓到goet4goet2聲」的「goet4」字、「咪再gok4道門啦」的「gok4」字,聲調如此。
標準粵語聲調系統
[编辑]聲調名稱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上陰入 | 下陰入 | 陽入 |
---|---|---|---|---|---|---|---|---|---|
調值 | 55;53 | 35 | 33 | 11;21 | 13;23 | 22 | 5 | 3 | 2 |
國際音標 | ˥;˥˧ | ˧˥ | ˧ | ˩;˨˩ | ˩˧;˨˧ | ˨ | ˥ | ˧ | ˨ |
漢字舉例 | 分 | 粉 | 訓 | 焚 | 憤 | 份 | 忽 | 發 | 佛 |
代表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1;7 | 3;8 | 6;9 |
粵拼 | fan1 | fan2 | fan3 | fan4 | fan5 | fan6 | fat1 | faat3 | fat6 |
教院拼音 | fan1 | fan2 | fan3 | fan4 | fan5 | fan6 | fat7 | faat8 | fat9 |
九聲口訣
[编辑]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上陰入 | 下陰入 | 陽入 |
---|---|---|---|---|---|---|---|---|
三 | 九 | 四 | 零 | 五 | 二 | 七 | 八 | 六 |
千 | 幾 | 個 | 無 | 有 | 萬 | 億 | 百 | 十 |
三 | 碗 | 細 | 牛 | 腩 | 麵 | 餿 | 夾 | 辣 |
周 | 口 | 店 | 河 | 姆 | 渡 | 骨 | 甲 | 集 |
輕 | 走 | 過 | 田 | 野 | 路 | 不 | 吃 | 力 |
他 | 只 | 愛 | 羊 | 肚 | 但 | 不 | 吃 | 辣 |
踎 | 喺 | 汕 | 頭 | 有 | 近 | 一 | 百 | 日 |
風 | 水 | 到 | 時 | 我 | 哋 | 必 | 發 | 達 |
千 | 幾 | 個 | 肥 | 女 | 士 | 即 | 節 | 食 |
纖 | 體 | 過 | 龍 | 會 | 累 | 積 | 惡 | 疾 |
他 | 轉 | 瞬 | 情 | 已 | 逝 | 即 | 割 | 席 |
黐 | 咗 | 線 | 流 | 馬 | 尿 | 即 | 嚇 | 窒 |
衰 | 鬼 | 正 | 男 | 老 | 豆 | 不 | 吃 | 藥 |
斟 | 酒 | 當 | 賠 | 禮 | 係 | 必 | 殺 | 着 |
終 | 審 | 判 | 刑 | 也 | 未 | 得 | 發 | 落 |
張 | 仔 | 要 | 同 | 我 | 哋 | 織 | 隻 | 襪 |
開 | 採 | 噴 | 泉 | 會 | 用 | 叻 | 策 | 略 |
它 | 減 | 四 | 除 | 以 | 二 | 得 | 八 | 十 |
以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排序的口訣有「周秦古老對話出百越/粵」等。
參見
[编辑]註釋
[编辑]- ^ 張敏(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第一百三十六講——新老粵語的時間層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19年3月31日。
- ^ 2.0 2.1 黃錫凌. 粵音韻彙. 中華書局. 1941.
- ^ 3.0 3.1 內木一郎:中文字元資料頁:粵語拼盤——聲調篇:粵語聲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語言學學會:粵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內木一郎:知乎:「幾聲幾調」中的「聲」和「調」指的是什麼?(獲頒專業徽章的回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6.0 6.1 6.2 6.3 阿擇 (Chaaak). 粵語聲調 6 個 定係 9 個?. Medium. 2018-09-16 [202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中文).
- ^ 7.0 7.1 杜氏昆仲 吳建成 編著. 引子. 《粵音尋正讀--音解淺談篇》. 交流出版社. ISBN 978-9-6289409-9-8 (中文(香港)).
- ^ 李, 新魁; 黃, 家教; 施, 其生; 麥, 耘; 陳, 定方. 廣州方言研究.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5.
- ^ 丁思志(香港大学语言学系):从语调到声调——以粤语句末语气助词“呀”、“喎”为例(From Intonation to Tone — The Case of Utterance-Final Particles “aa” and “wo” in Cantonese). [2018-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5).
- ^ 麥耘(中國社會科學院):廣州話的句末促語調和長語調(The Quick Intonation and the Protracted Intonation in the Sentence-final Position in Cantone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8年1月。
- ^ 11.0 11.1 張群顯(香港理工大學). 從中古四聲到現代粵語六調 (PDF). 2016-11-01 [2020-01-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12-23) (中文).
- ^ Dyer Ball, James. Cantonese Made Easy [簡明粵語]. 香港. 1888.
- ^ 首20句來自:聲調篇:粵語聲調. 中文字元資料頁:粵語拼盤. [201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作者已同意以CC-BY-SA 3.0授權發佈
外部連結
[编辑]- 教育局:粵語九聲的音高對比字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香港中文大學自學中心:粵語拼音速遞——聲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文字元資料頁:粵語拼盤——聲調篇:粵語聲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分部分音廣話九聲字宗 - 李春華‧民國三年(1914)出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張群顯:從中古四聲到現代粵語六調(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刊丁邦新、張洪年、鄧思穎和錢志安(主編):《漢語研究的新貌:方言、語法與文獻》,2016年,頁361-384
- 阿擇:粵語聲調6個定係9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知乎:「幾聲幾調」中的「聲」和「調」指的是什麼?——Ichirou Uchiki的回答(獲頒專業徽章的回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